他通过自己的演讲,组织了一大批农民运动,但是最后的结果有点惨,被镇压了,捻军起义是指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由捻军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组织发展起来的一次大规模反清农民起义,主要活动在长江、黄河一带。自清咸丰元年(l851年)起,捻党起义不断,1853年开始响应太平军北伐。到1868年8月,东西捻军全军覆没,捻军起义以失败告终,张乐行、赖、是捻军起义的代表人物。
捻军早期活动中心主要在河南、安徽两省,与同期太平天国有密切联系,天京被围后,捻军张宗禹等部也率军南下,以解天京之围。但捻军和太平天国毕竟是两支独立的义军,所以他们的主要活动区域基本上与太平天国没有重叠,行踪飘忽,难以捉摸。后期捻军活动范围较广,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陕西、山西、河北等省都有捻军活动,鼎盛时期总兵力达20余万,是清朝在北方最大的威胁。
起初人数不多,但由于后来连年灾荒,各地的贫困劳动力逐渐增多,纷纷响应,奋起反抗,1853年捻军正式成立。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农民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很多人都知道洪秀全的名字。作为当代农民起义,年军并不为大家所熟知。原因是捻军首领张乐行接受了太平天国洪秀全的称号。虽然名义上平年属于太平天国,但实际上并不服从太平天国的调遣,也有自己的自主权。
著名领导人有张乐行、赖文光、张宗禹、龚得树、苏添福、韩奇峰、侯士伟、王贯三等,简单而言,捻军初期是“为民而生,为捻军而留”,互相争斗,互不隶属。

发生于清朝末期的捻军起义开始于1853年,消亡于1868年,最盛时期捻军人数达到20多万。主要作战区域在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四省,捻军主要人员构成也是这四个省的老百姓。
这二十多万的捻军到底是怎么聚集起来的呐?
张乐行(张洛行)和前期捻军。
一、“捻子”和“捻军”。“捻”这个字来源于安徽淮北的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子”就是穷老百姓没饭吃了,然后几百人几千人组团出去抢粮食吃,抢完粮食再回家。有“居者为民,出则为捻”的称谓,尤其是饥荒年景,有时多达几万人一同出发抢粮食,都是为了生活所迫。集体出动好过单枪匹马,主要抢富户和地主。
1852年,安徽北部大旱,饥民众多,加入“捻子”的农民数量暴增。安徽亳州人张乐行聚集万余人攻占了河南永城。同年11月张乐行在安徽涡阳被推举为捻众的盟主,号称“十八铺聚义”。(张乐行图)
1853年年初,太平天国在长江流域屡战屡胜,各地捻众纷纷响应,聚众起义,正式被称为“捻军”。
二、“大汉永王”张乐行。1855年,黄河在开封东决口,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出现了大量的受灾民众,为了生活他们纷纷举家加入捻军。一时间,受灾周边地区到处是捻军,1855年,张乐行在安徽涡阳会盟,共同推举张乐行为盟主,称“大汉永王”。
三、捻军的构成和人数。张乐行在会盟后,建立黄、白、蓝、黑、红“五旗军制”,有些效仿清朝的“八旗兵制”。每一旗人员2万,合计10万多人,后期发展成了十几旗,二十多万人。都是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老百姓。(捻军作战区域)
捻军设总旗主,下面设大旗、小旗,各个旗互不统属,都是以地方区域宗族组成的比较松散的集团。
四、太平天国和捻军。捻军更多有自己的林立的集团组成,有时配合太平军作战。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但是只听封号,不接受调遣。1857年张乐行获封“沃王”,接受了太平天国的领导。捻军也因此分裂出去不少,毕竟是集团林立。
1863年,张乐行率领的捻军被围攻,叛徒出卖,被僧格林沁部活捉,凌迟处死。
赖文光(东捻军)、张宗禹(西捻军)和后期捻军。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赖文光、张宗禹等突围,太平天国余部和捻军组合成立了新捻军,在平原地区建立了骑兵部队,以太平天国军制改造部队。(赖文光图)
新捻军遭到清军的围攻,僧格林沁更是不可一世,穷追捻军。1865年5月18日,捻军在山东曹县设伏,全歼僧格林沁带领的先头部队。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也被年轻的捻军张皮绠杀死在麦田里。(僧格林沁像)
清政府大惊失色,派遣曾国藩剿灭捻军。一年多下来,曾国藩采用对付太平天国的战法,围困捻军,结果捻军突围而去进入湖北地区。曾国藩也被免去钦差大臣职务,改由李鸿章接任。
捻军为了发展,一分为二:赖文光为东捻军,在中原地带活动,张宗禹为西捻军,入山西,计划和回民起义汇合。(张宗禹图)
1868年1月,东捻军在山东寿光全军覆灭,赖文光被杀;8月,张宗禹在鲁西北被李鸿章、左宗棠包围,西捻军灭亡,张宗禹下落不明。
综上所述,捻军大都是贫苦老百姓,组织比较松散。遇到天灾和人祸才聚集成“捻”,抢粮食等。人员有时非常多,不过流失的也很快,有好多“捻军”溜号回到家中就成了普通农民。
十九世纪中叶,在广阔的淮北大地,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捻军[1] 起义。捻,是从捻绳的意思而来的,就是合起几股为一股,团结起来有力量的意思。
中文名
捻军起义
外文名
The Nien rebellion
地 点
安徽省雉河集(今安徽涡阳)
时 间
1852年(清咸丰二年)--1864
参加方
皖北 苏鲁豫三省部分地区农民
领 袖
张乐行
爆发于皖北
地区的捻军起义战争,历时18年,波及皖、鲁、豫、苏、陕等10个省区,歼灭清军及地方团练十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北方各地的人民起义,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捻军在长期抗清作战中,形成一套独特的流动战法,常能克敌制胜。但捻军领导者政治目光短浅,未能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军事上实行流寇主义,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后期又将军力分为两支,作战指导盲动,致被清军各个击破,全军覆没。为此后1911年的武昌起义提供的宝贵的经验。
传统老百姓用的油灯,点燃的是灯捻。捻军用小小的灯捻为自己命名,既表明捻军来自农民和平民百姓,又表明他们像“捻子”一样组织起来,分散活动,每一股称为一捻,少则几人、几十人,多则二三百人,名称中包含着形象的比喻。捻军是19世纪初开始活动于皖、鲁、豫一带的农民秘密组织,捻军起义是和太平天国几乎同时的农民起义,也是与太平天国配合、相呼应的农民运动。
捻军最早起源于鲁西南以及皖北、苏北地区,饥寒交迫的农民纷纷组织起来,半农半兵。1853年太平军北伐时,淮河两岸的捻军积极响应。1855年,捻军推举张洛行(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形成几十万人的力量。作为太平军的友军,他们不断打败清军的镇压。1863年,张洛行牺牲,侄子张宗禹领导斗争。1866年秋,捻军分成东捻和西捻,东捻军由赖文光、任化邦为首领,活动于中原;西捻军由张宗禹领导,进军陕西。东捻军遭到曾国藩、李鸿章联合外国势力的镇压,1867年底战败,任化邦被部将杀害;赖文光于1868年初在扬州被俘就义。西捻军粉碎了左宗棠的包围,进入山西,将矛头指向北京,震动了清王朝。1868年8月在李鸿章、左宗棠以及英法联军的联合围剿下全军覆没。张宗禹下落不明。自1853年开始,坚持了16年英勇斗争的捻军起义失败了。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为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有说产生于清康熙年间,有说出现于明朝末年,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嘉庆末年,捻子集团日多,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经常在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间护送私盐,并与清政府发生武装冲突,后甚而起义攻城。1853年(咸丰三年),捻子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动大规模起义。起义后的“捻”,史学界称捻军,
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十六年,其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1853年1月至3月,太平军连克武汉、安庆、南京,安徽、河南捻众纷纷起义响应。及至太平天国北伐军经过时,已开始从分散斗争趋向联合作战。1855年秋,各路捻军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会盟,力量最大的当地捻军首领张不行(张洛行)被推为盟主。联合后的捻军建立五旗军制,用黄白红蓝黑五色旗区分军队。总黄旗主由张乐行自兼,总白旗主龚得(龚得树),总红旗主侯士维,总蓝旗主韩老万(万峰、狼子),总黑旗主苏天福。总旗下有大旗、小旗。每一旗主左右都有一个以宗族、亲戚、乡里关系结合起来的领导集团。由于各旗间互不统属,各种集团林立,不易离开本土,形成了它的分散性和落后性。
1857年春,张乐行率领捻军渡淮河捻军使用的武器南征,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军会师霍丘和正阳关。从此以听分封不听调用为条件,接受太平天国领导,配合太平军作战,但不接受改编。年底,内部出现分歧,以蓝旗将领刘饿狼(刘永敬)为首的部分捻军坚持要回淮北,被张乐行等杀死。捻军于是分裂,大部分旗主返回淮北,只有张乐行、龚得等少数留在淮南,与太平天国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还有一部分如孙葵心、张宗禹等,转战南北,曾深入河南、山东,推动了当地人民以各种形式起义反清。在皖北、苏北,捻军或协同太平军或独立作战,屡破清军。1860年,张乐行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1861年9月和1862年(同治元年)5月,清军攻陷安徽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和庐州(今安徽合肥)后,捻军因而失去太平军为依托,处境困难。张宗禹等部自淮北西入河南、陕西,与远征西北的太平天国陈得才等军会合。1862年秋以僧格林沁为首的清军大举进攻皖北,次年3月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张乐行被叛徒俘送至清营遇害。
自1863年4月至1868年8月为后期捻军。前期捻军失败后,余部活动于河南、湖北、陕西边区。1863年5月张宗禹等在安徽桐城境与李秀成相会后,仍回到皖北。太平天国封张宗禹为梁王、任柱(任化邦)为鲁王,张琢(张禹爵,张乐行侄)袭封幼沃王,捻军其他将领亦各有所封。1864年4月,张宗禹、任柱等和陈得才、赖文光等部太平军在河南内乡会师,欲东下救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僧格林沁所率清军困阻于鄂皖边界,时天京已陷,陈得才于兵败后服毒自杀,所部纷纷投降,张宗禹、任柱与赖文光突围,将余部太平军和捻军合并为联军。赖文光被推为首领。
捻军使用过的螺号
联军以太平军军制重新整编,易步为骑,采用流动战术,奔驰豫、鲁、苏之间,声势复振。1865年5月,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高楼寨歼灭清精锐蒙古骑兵,击毙僧格林沁。清政府改派曾国藩督湘军、淮军镇压捻军,曾国藩更多使用洋枪洋炮,实行重点设防、坚壁清野,画黄、运、淮、颍四河圈围的战略,尾追、迎击联军,1866年9月,联军突破颍河上游贾鲁河防线。曾国藩因围剿不力被清廷撤免钦差大臣,李鸿章继其任。1866年10月起,联军分为东西两军。赖文光、任柱继续在中原地区活动,为东捻军;张宗禹、张琢进入陕西联络回民起义,为西捻军。1867年东捻军转战湖北,曾败淮军主力刘铭传部,但企图入川、陕与西捻军会合未遂。是年6月经河南进入山东,后被李鸿章淮军围困于黄河南岸、运河东岸、胶莱河西岸和六塘河北岸的地区内,突围失败,任柱被奸细杀害,余部于次年1月在江苏扬州覆没,赖文光被俘就义。西捻军转战陕西后,经山西洪洞向南穿王屋山入河南济源,再向东北挺进直隶(约今河北),1867年初至保定,威胁北京。旋退入河南,最后进入山东黄河以北、运河以东地区,被李鸿章、左宗棠军包围。1868年8月在茌平溃败,全军覆没,张宗禹渡徒骇河不知所终。至此,捻军起义失败。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