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5日
关注微信
微信关注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二维码

扫二维码访问,或在手机浏览器中输入:
www.cdhao.com

返回
详情
当前位置:成都号 > 成都落户资讯 >流媒体网(流媒体网飞)

流媒体网(流媒体网飞)

来源:成都号 2023.02.05 07:03:04 阅读:13次

三大运营商的5G消息体验如何?

“无需添加好友,无需注册,无需安装App” 这样三无的操作,尤其还支持发送文本、图片、音频、视频、位置、联系人和文档等多种媒体形式,尤其消息即平台、平台即服务的MaaP(Message as aPlatform)更是想象空间巨大,让5G消息拥有微信以及传统短信都难以与之匹敌的优势。

根据三大运营商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手机用户高达16.46亿,5G套餐用户合计近7.3亿。那么,描述中5G消息这样美好的未来离我们还有多远?三大运营商纷纷开始5G消息的试商用与商用,现下体验如何?且听流媒体网为您道来。

写在前面

当前的5G消息在终端覆盖上,有一个颇大的障碍是苹果,苹果并未像安卓体系一样积极支持RCS(Rich Communication Suit,富媒体通信解决方案或融合通信)协议。

在过去的几年里,谷歌一直在推广RCS。谷歌Android业务高级副总裁Hiroshi Lockheimer在推特上呼吁苹果公司支持RCS协议。Hiroshi Lockheimer表示,“支持RCS将同时改善iOS和Android用户的体验。没错,RCS还将改善iOS用户的体验和隐私保护。”他写道。“由于没有对RCS进行整合,苹果不仅阻碍了行业的发展,也影响了Android用户以及他们自身客户的用户体验。”

不过,苹果对此并未予以回应。

即使安卓,目前国内而言公版原生5G消息手机基本仅有三星和中兴部分机型,更大的部分是各运营商定制机、权益机型。 而这些机型之外,有些手机可以部分支持5G消息,比如我们此次体验主要的使用机型:小米10Pro,可以收发移动的个人5G消息,却无法常规使用B2C业务,比如搜索短信小程序。

本次体验涉及北京移动、电信、联通号码以及河北移动、河北电信号码;体验手机机型(均为全网通版):Mi10Pro、Redmi Note9Pro、Redmi K20、三星Galaxy S20、OPPO R9 ,其中三星Galaxy S20支持中移动原生5G消息。

最努力的中国移动

三大运营商公布的5G用户数据显示,2021年1-12月中国移动增加5G套餐用户2.21805亿,中国联通增加5G套餐用户8409.8万,中国电信增加5G套餐用户1.0130亿。中国移动以3.86808亿的5G套餐用户总量,仍然遥遥领先。

除了用户数,其5G消息终端适配数量(截至2022年1月28日,支持UP2.4的终端机型共117款),乃至通过短信小程序适配苹果以及非5G消息终端等更多机型,都走在两位友商前面。2021年11月,在中国移动 2021 产品创新融合发布会上,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庄仁峰展示三款创新产品:超级 SIM 卡、移动认证 2.0、短信小程序 2.0。据介绍,超级 SIM 卡将 SIM 卡从仅为通信服务的“功能卡”升级为为信息服务的“智能卡”;移动认证 2.0 从“号码认证”升级到“号卡认证”,全面覆盖手机端和电脑端,卡、号、消息开展融合创新,推动消息之间互联互通,打破数据孤岛和应用孤岛;短信小程序 2.0 直接通过卡片展示链接内容,解决了短信小程序 1.0 的感知问题,可作为 5G 消息的补充方案实现终端全覆盖。

其实,移动还曾走过APP的路线。2020年5月10日,覆盖iOS/Android的中国移动5G消息 App上线,之后又于当天下线。

2021年5月17日,北京移动心级服务 5G 消息上线,这是通信行业首发的服务类 5G 消息。体验北京移动心级服务 5G 消息无需下载 App,通过手机短信、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即可自动跳转至应用场景。在类似于传统短信的交互界面上,能看到话费账单、流量查询、热门权益等信息内容,同时还能直接进行话费充值、营业厅预约取号、积分查兑等。

流媒体网体验:

1)私信

在小米(红米)手机的短信设置(进入手机信息-更多(右上角六边形)-设置-5G消息)里,有5G消息项,可以进行自动转为短信、彩信,自动续传、静默消息等设置。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双卡双待手机需要将移动卡设为上网卡,才可以使用移动的5G消息功能。

5G消息可发送内容有三栏,第一栏是常用语快速发送,第二栏包含表情、名片、图片、拍照、视频(本地或者拍摄均可)、位置六项,第三栏是文件(音视频、文档、图片均可)。

可以现场拍摄,或者选择手机里的图片或视频发送,图片和视频可以通过勾选发送原图,不勾选则压缩发送。经过测试,100M以上的文件发送时会显示在压缩,但最终压缩失败。而发送位置功能、表情、文件等与微信发送方法类似。这些消息都支持群发,群发人数上限300。

不同的是,发送名片,微信发送的是微信通讯录,而5G消息发送的则是手机号通讯录。并且,支持发送前编辑信息。

发送各类型内容以及群发

发送顺畅,但接收端情况则相当复杂,不管对方是否打开5G消息,图片正常显示,其它类型内容在不同接收终端上则显示形式不同,有预览图,也有链接,有的手机5G消息打开之后链接减少,兼容性最好的是三星那款。

接收端显示

用移动号码Mi10给电信、联通发5G消息,显示发送成功的情况下,对方收到的都是链接。需要打开链接保存,设有3天有效期限。

5G消息链接打开效果

2)MaaP

仅就个人对个人传递信息而言,中国移动的5G消息体验发送流畅,但5G消息并没有比微信明显突出的优点,图片只能一张一张发这一点甚至还不如微信的9张发送。还有比较麻烦消息以链接显示,很多人其实对在短信里点击链接是有心理阴影的。如果还要收费,笔者看不到个人发送5G消息的动力。但是对行业用户也就是MaaP场景而言,“消息即服务”却是远远超越当下单向的短信以及各种限制的微信公众号的。

笔者用Mi10Pro体验了一下北京移动的10086查询以及天气、疫情等查询服务,这个是通过CH5回落形式实现兼容覆盖的;又用三星Galaxy S20体验了一下原生5G消息服务,包括北京移动与新浪新闻合作的5G消息 、国安球迷商城以及一些政务服务。

Mi10全网通版无法搜索短信小程序,只能等推送

10086查询,可以查询业务、充值缴费

三星Galaxy S20可以搜索短信小程序

新浪新闻,可以交互,并有多个推荐位可直接点击

政务便民服务

政务服务,政务小程序不少,有的功能很多,有的目前较少。

关联民生有关的各个局,可以直接查询、办理等,很强大。

国安球迷商城,可以购买产品、查看赛事、投稿等

消息即服务是个发挥空间巨大的领域,现在许多被视为打扰的“垃圾短信”是因为受制于字数、功能等限制,只能发一些语焉不详的简短信息,如果推过来的是可以直接办理业务、完成支付的双向交互平台,尤其这个平台是官方的,那结果估计全然不同。不止服务号,交互能力强的5G消息对微信公众号的冲击也将是巨大的。MaaP估计将成为5G消息的最大杀手锏。

借势冬奥的中国联通

中国联通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通信服务合作伙伴,所以其5G消息的体验亮点也是围绕冬奥会的。

在联通手机APP的“服务”——“5G专区”中有“5G消息体验”推荐位,以及业务介绍、体验包领取。输入联通手机号可以领取5G消息限时免费体验包,300/条每月,体验包截止日期2022年3月31日。

这一系列操作都很好,除了,终端支持着实有些少——只有中兴、三星、优畅享的小部分机型(优畅享30e联发 科技 版;中兴Axon30、Axon30Pro、Axon30Ultra、Axon30、至臻、S30 SE、S30、S30 Pro、远航10;三星Galaxy Note20 ultra)。于是,笔者虽然领取了5G消息免费体验包,却因为身边没有支持联通5G消息的手机,只能遗憾微信扫码来简单感受其MaaP场景的冬奥消息互动。

中国联通APP的5G专区有5G消息体验

各栏都可点击

体验小结: 用微信体验到的演示性版本,期待早日在短信里体验到。

发送按短信收费的中国电信

据中国电信市场部副总经理张小军介绍,中国电信5G消息分为个人5G消息和行业5G消息两类。面向个人,中国电信提供5G消息标准套餐, 探索 多种计费模式;同时扩大5G消息终端覆盖范围,加强行业合作。在具体的资费方面,个人接收免费,发送与现行短信一致;企业按照不同消息类型分别收费。

这是三大运营商里第一个明确5G消息资费的,然而正是这个资费体系让人费解,个人发送信息按短信收费,那直接用微信岂不更好?

左:电信号,右:移动号

使用装了电信卡的红米和OPPO手机,未显示5G消息发送框,用OPPO手机发文字和图片给移动号,显示都发送成功,但是仅收到文字,用移动号发给电信的图片不出意外是链接。无法确认“嗨”是通过短信还是5G消息发出来的,也许使用天翼1号、麦芒等电信自有品牌机型能显示5G消息字样。

流媒体网认为: 5G消息的发挥空间在消息即平台、平台即服务的MaaP,也就是现在那些商户的群发短信,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受制于终端覆盖以及这类服务启动不久,只能体验到一个雏形。至于个人用户之间发消息,若按短信资费收取,别说取代微信,恐怕使用的人都很难上规模。而且,虽然“无需添加好友,无需注册,无需安装App” 这样三无的操作确实方便,但,要保障信息的触达率,恐怕怎么激发用户收取短信的热情是运营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比如民生服务应该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之后还有互联互通、终端覆盖、细节体验、ios系统适配、商家匹配等等一系列需要努力的部分。

5G消息现实尚骨感,2022同志仍需努力啊!

独家观察|广电5G友好用户“192”放号测试,杀入5G市场胜算几何?

据中国广电总局信息中心官方微博账号“视听中国”披露,中国广电5G“192”号段内部友好用户放号测试已经启动。此前,中国广电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将有序实施“192”号段全国放号商用。“192”号段的发放,将预示中国广电移动通信业务正式走向商用阶段,向广大用户提供5G通信服务。

事实上随着新兴媒体不断发展,广电企业深陷经营困境,而5G被看做是广电的一根“救命稻草”。不过对广电而言,此前在移动通信业务领域没有相关经验,也没有产业配套设施,在体制机制、资金等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想要利用5G打“翻身仗”并不容易。

自5G牌照发布以来,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都在马不停蹄的建设5G基站,目前已经累计开通90多万个5G基站,发展5G套餐用户数也已经接近5亿户,发展成绩尤为亮眼。而反观中国广电,规模建网和放号运营刚刚起步。

当然,2021年,伴随与中国移动共建共享深入推进,中国广电5G在基站/天线设备招标、700MHz迁移招标、商用站点开通、192放号等方面不断传来消息,引发业界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文流媒体网(ID:iptvott)着眼广电5G发展,从建网和商用角度出发,梳理2021最新进展和成果,探讨业务创新方向。

广电5G规模化建设启程

5G发展,基站建设是基础。而由于5G建设规模广、投资大、运营成本高等,5G共建共享成趋势。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底,中国电信、联通的 5G 共建共享基站达47.8万站,累计节省超千亿资金。而另一对共建共享“CP”中国广电和移动,伴随7月双方5G 700MHz基站和天线产品集采结果出炉以及8月在广州开通全国首批100个700MHz 5G商用站点,700MHz 5G网络共建共享也进入到实质性操作阶段。不过这距离2020年5月双方正式达成共建共享5G合作协议已经过去一年有余。

广州开通全国首批100个700MHz 5G商用站点

中国移动在移动通信业务领域具有很强的业务实力,中国广电手握700MHz黄金频谱,双方“牵手”将有利于加快5G建设步伐。但双方在原有业务、组织管理、机制体制上存在不同,5G合作又涉及到建设、维护、市场和结算等具体事宜,如何建网、如何合作是个问题,这也是导致双方合作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发展至今,双方合作的细节问题还在不断调整。9月10日,中国移动和中国广电5G共建共享补充协议曝光,此次700MHz 5G网络建设费用由此前各掏一半的约定更改为由中国移动一家全部承担,并先行享有700MHz无线网络资产所有权,不过双方均享有700MHz无线网络使用权。

5G共建共享补充协议

暂且不谈此次补充协议条款和内容对双方带来的利弊,单从建网来看,这为700MHz 5G建设中主要痛点的资金问题给出解决方案,有望加速700MHz建设进度。而事实上,随着5G网络深度覆盖进程加快,700MHz频谱建设已经变得尤为紧迫。

不过随着中国移动和中国广电合作细节的不断敲定,双方已经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随着双方在建网、出资等基本问题上达成一致,有望加快双方的推进建设。根据计划,2021年双方将完成建设20万基站,明年则继续建设28万站。

国家广电总局规划院高级工程师高杨曾表示,借助中国移动丰富的建网经验,双方按计划推进网络建设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影响700MHz网络最终商用时间点的反而是广电自身的频率迁移工作,即实现对700MHz频段在播地面模拟电视和地面数字电视的业务迁移。

据相关数据统计,全国约有12700多个地面数字电视频道和7600多个地面模拟电视频道,而由于牵扯大量 历史 问题,清频工作将不可避免带来地面模拟和地面数字发射机变动,需要地方部门协同,并且按要求清频过程要确保在播电视不受影响,所以整个清频过程较为复杂。在2021年7月2日中国广电宣布第一次开启的700MHz频率迁移项目因有效投标人数不足3家招标失败,某种程度上也说明700Hz清频工作的难度之大。

不过仅隔两天,7月5日中国广电又启动700Hz频率迁移项目第二次招标,并于7月27日对中标候选人进行公示,预示着700MHz正式启动清频,按规定,此次迁移项目总工期为一年,将根据广电5G 700MHz网络建设进度和“边建设、边运营”需要作出科学安排。这也侧面反映出清频工作短期内仍无法真正完成,或对5G 700MHz建网和商用进程产生影响。

700Hz频率迁移项目中标结果

总的来看,2021年,中国广电5G发展释放出的更多是积极的信号,无论是700M基站/天线的招标、700MHz频率迁移招标落定,还是首批商业站点开通等等,都预示中国广电5G建网取得了积极进展,广电5G规模化建设进入到真正的起步阶段。

业务商用和差异化方向

5G建网进度也直接影响商用拓展,对于中国广电而言,面向个人的移动通信业务仍未启动,广电5G“192号段”使用还未真正走向市场。而如今三大运营商已经发展5亿5G套餐用户,显然已经拉开不小的差距,另外中国广电也没有相关的用户积累和运营经验,并且在尚未完成全国一网整合下无法满足电信服务全程全网需求,后续在TO C公众市场发展的压力可想而知。

实际上,中国广电发展5G个人业务并不占据优势,而业务需求更旺盛、市场空间巨大的2B垂直行业市场或将是其发力的主赛道。中国广电董事长宋起柱在2021世界5G大会期间也明确表示将重点助推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落地,聚焦媒体、应急、警务、电网、港口、制造、农林等领域,努力打造5G融合应用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目前中国广电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近100个广电5G示范应用。

广电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

当然,面对三大运营商的激烈竞争,无论是TO C亦或是TO B业务,广电5G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是一个大课题。中国广电相关领导也在各个场合多次强调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而找寻差异化的突破口,关键在于结合自身优势,打造有实力竞争的业务。

此前广电最核心的产业是广播电视业务,这也意味其在发展5G过程中不仅拥有700MHz广覆盖优势,同时具备视频内容优势。因此,推进5G和传统有线电视相互融合、相互赋能,创新大小屏融合收视体验成为广电5G业务差异化 探索 中可选的一大路径。

况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用户时间碎片化、观看行为多样化趋势越发明显,传统广播电视业务受到冲击,而有线无线协同发展,也有望让传统广播电视重新焕发生机。

目前广电差异化业务主打的一大方向是5G NR广播,即通过5G蜂窝移动基站和广播电视塔的混合传输覆盖,使得传统广播电视服务、交互化的融合信息服务进入到移动终端,从而实现广播电视的终端通和人人通。据悉,5G NR广播可以应用于4K/8K/VR等个人视频内容消费,也可应用在应急广播等 社会 公共服务,甚至应用到车联网、物联网场景中。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是打通了一个无处不在的泛在化业务平台和通道。目前5G NR广播相关标准化工作、终端适配、业务试验工作都在积极推进中,并有望在冬奥会进行5G NR 广播标准试商用以及 700M 应急广播的平台预商用。

5G NR广播应用试验

另一方面,广电还在围绕传播内容和传播流程方面发力,尝试建设广电的5G应用平台,打造国家级5G视频内容平台和智能化平台服务。目前东方明珠BesTV+流媒体平台已经获准成为“广电5g应用平台(上海试点)”,该平台以用户为中心,“内容+服务”双核驱动,通过大小屏多终端打通和精细化运营,提升广电消费体验,从中或看出全国性“广电5G应用平台”所主打方向和业务重点。

无论是数字广播电视信号在移动端接收的5G NR广播,还是定位视频流媒体平台的广电5G应用平台,通过有线无线融合、大小屏联动,为广电业态创新和服务升级带来利好,为其在5G时代发展带来更多可能。不过,伴随视听内容、形式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广电内容对用户吸引力有多大、移动+有线网络的内容服务场景能否有效打通等等都影响其下一步发展。也就是说,广电能否走出差异化,仍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小结:

当前,通信运营商建设5G的步伐日渐加快,而广电5G作为后来者,如何与三大运营商竞争,或者说如何在三大运营商的压力下跟上5G发展的步伐而不被市场抛下就成为了业内众多人士关注的问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管是5G建设还是用户发展方面,广电5G肯定是远远落后三大运营商的。

在此背景下,广电5G发展时间紧、任务重,700MHz清频、全国一网整合迫在眉睫,留下的时间窗口期已经有限。可以说,中国广电的5G部署已经进入既要雷声大,也要雨点大的关键阶段,发展刻不容缓。

流媒体网站是怎样储存那么多的视频的,它的服务器容量怎能如此之大?

很简单,小型的流媒体网站只需要一台小型服务器+一块或多块硬盘就可以完全胜任,大型网站通常通过域服务器多台服务器协同作业就可以解决,通常一台服务器挂载一块1TB的硬盘大约可以存储4000多集剧集,而目前一块1T的企业版的硬盘价格不到1K对于一般网站主来说是可以承受的.而流媒体服务器对其他硬件的要求并不高,比普通WEB网站的处理能力强一点就可以了。

另外,现在出现了一种新兴的流媒体服务器叫QVOD也叫快播,这种服务器使用的是BT协议,网站主只需要从网络上下载视频文件的种子放到服务器就可以实现VOD视频点播,使用这种方案,普通小网站主省去了大量的服务器空间开支,一个拥有数万视频文件的网站只需要数百M的空间就可以解决,而且带宽只需要是正常的1/100。QVOD单服务器1000部400Kbps码率的电影负载峰值用户量可以达到2~3万,是传统点播网站的上百倍。

推荐阅读:
微信搜索: 微信搜索【成都生活猫】公众号,关注后对话框回复关键词【交通】, 即可获取相关办理信息,如有最新的政策信息我们也会第一时间在此更新。还有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指南、每日成都热点资讯等你解锁!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反馈
内容过时 未解决问题 文章侵权 排版错乱 内容有误 其他错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