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鹏汽车是造车新势力当中,背靠互联网企业和技术的代表之一,目前已经是中国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设计及制造商。小鹏汽车采用了立足全球的研发生产方式,为本土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目前,小鹏汽车有广东肇庆、河南郑州两个生产基地,在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美国硅谷、美国圣地亚哥有研发中心。
小鹏汽车核心团队介绍
何小鹏(董事长/CEO)
1977年出生于湖北黄石,2004年与梁捷、俞永福共同创办UC优视公司,2014年阿里巴巴并购UC优视,何小鹏便担任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阿里游戏董事长、土豆总裁。2017年8月22日,何小鹏从阿里巴巴离职,并于8月29日正式加入小鹏汽车,出任董事长一职。2019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何小鹏以13亿美元财富排名第1717位。
夏珩(联合创始人/董事/总裁)
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此前在广汽研究院负责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控制系统的开发工作,2014年中夏珩与何涛、杨春雷共同创办了小鹏汽车。
顾宏地(副董事长/总裁)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高级研究学者,拥有耶鲁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生化博士学位和俄勒冈大学的化学学士学位。2004年4月,加入摩根大通。2007年4月,升任董事总经理,常驻摩根大通香港办公室。2018年3月加入小鹏汽车并出任副董事长兼总裁,主持公司战略、财务、投融资及全球化的工作。
何涛(联合创始人/董事/高级副总裁)
何涛,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硕士,曾负责上海世博新能源大巴系统研发,广汽新能源智能电动车研发负责人。
小鹏汽车发展历程
2015年,何小鹏、夏珩、杨春雷在广州共同创办小鹏汽车;
2016年9月,小鹏汽车Identy X(即1.0版)正式发布;
2017年5月,智能科技产业园落户肇庆高新区;6月,完成A轮22亿元融资;7月,获得国家工信部批准生产汽车;10月,实现量产车下线;
2018年1月,小鹏G3在美国全球首发,并且完成22亿B轮融资;8月,获得40亿B+轮融资;12月,上市并交付小鹏第一款车型小鹏G3;
2019年1月,第10000辆小鹏G3下线;7月,2020款小鹏G3上市;11月,完成4亿C轮融资及小鹏第二款车型小鹏P7在广州车展发布;
2020年3月,小鹏收购福迪汽车;4月,小鹏P7正式上市;8月,于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9月,小鹏G3i出口到欧洲;10月,第10000辆小鹏P7下线;
2021年1月,获五大银行综合授信128亿元且向用户开放NGP自动辅助驾驶;3月,小鹏NGP完成高速3000公里挑战;4月,发布小鹏P5。
2020年7月17日晚7: 07,Xpeng汽车在北京、上海、肇庆(智能工厂)、成都四地举行了小鹏P7全国交付仪式。随着北京三里屯通盈中心、上海陆家嘴极光大厦、广州小蛮腰和成都熊猫大厦四座城市地标的亮灯,数百名鹏友(Xpeng Motors的车主)也在小鹏正式“签约”了他们的P7。另一方面,在上海外滩的西滨江广场,被雨云空覆盖的天空在傍晚突然放晴,这使得小鹏P7与身后陆家嘴明亮的夜景相得益彰。不少新“朋友圈”也惊呼“真是美好的一天。”
上海小鹏P7的业主来自各行各业,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互联网行业,但这并不代表他们都是“技术宅”。电咖注意到,女主的比例相当高(据报道,国内约有20%的女主选择小鹏P7),可见其在女性同胞中相当受欢迎。
在交车仪式上,Xpeng Motors联合创始人Henry和Xpeng Motors副总裁虞姬还为首批交车车主颁发了“品牌时尚先锋官”专属徽章。不仅如此,虞姬还在现场正式宣布,任命业内知名独立设计师SHIRLEY YU为P7上海时尚体验官,这也意味着Xpeng Motors未来将继续进军时尚圈,为品牌注入强大动力,提升辐射力。
作为Xpeng汽车旗下的第二款产品,小鹏P7一经上市便成为市场上最受瞩目的重磅智能轿跑产品,这也是新势力汽车品牌在中大型 纯电动 汽车领域的首次尝试。新车共推出了后驱长续航、后驱长续航、四驱高性能三款车型。全产品系列共分八款,补贴后价格区间为22.99万-34.99万元。
小鹏P7采用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新一代高性能高安全性动力电池,能量密度170Wh/kg。性能车型最大功率316kW,峰值扭矩655n·m,0-100km/h加速时间达到4.3秒。续航方面,后驱车型和高性能车型的NEDC续航超过560公里,长续航的后驱车型最大NEDC续航达到706公里。据介绍,目前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小鹏P7车型是后驱超长续航车型,综合续航706公里。
全国大规模交付启动后,Xpeng Motors将按照意向付款的时间顺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P7交付。具体规则如下:
2019年12月31日前支付意向金的购车人,如果在6月23日前签约,且符合配车条件,从6月底开始可以依次提车。预计最迟7月底完成配车,8月中旬完成交付; 上牌 地点为上海用户,预计7月起配车,陆续交付;选择18寸米其林 轮胎 的客户,在同等情况下,预计比选择玛吉斯轮胎的客户晚提车4-6周左右。预计8月中旬开始配车,实际时间以客服通知为准。
2020年1月1日至4月27日期间支付意向金,5月30日前(含当日)签约并符合车辆配置条件的购车者。预计8月底前可完成交付;如果6月30日前签订合同,满足车辆调配条件,预计8月底完成车辆调配,最迟9月中旬完成交付;上牌地点为上海用户,预计7月起配车,陆续交付;选择18寸米其林轮胎的客户,在同等情况下,预计比选择玛吉斯轮胎的客户晚提车4-6周左右。预计9月中旬开始配车,实际时间以客服通知为准。
2020年4月27日后(含上市日)支付意向款的购车者,如果在6月15日前下单,预计8月开始配车并安排交付;6月15日之后下单的客户,预计最迟9月份陆续配车发货(注:选择18寸米其林轮胎的客户,预计比同等情况下选择玛吉斯轮胎的客户晚4-6周左右提车,以客服实际通知为准)。
Xpeng Motors特别指出,9月份将交付长续航、所有选择暗夜外观的用户的P7后驱版。注册地为上海用户,预计交付启动时间为8月。本车配序只适用于同一车型、版本、配置、外饰、内饰、选装包;车辆的实际交付顺序会根据客户所在交付城市的物流情况略有不同。在订单中第一次选择车辆配置后,一旦配置改变,将在改变的时间重新输入交货顺序。
据Xpeng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小鹏P7新车交付的不断推进,我们将通过各种创新时尚的活动,与热爱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朋友”和消费者一起玩。而《电大咖》也将带来更详细有趣的评测报告,敬请期待!
作者 | Michelle QL
这封题为“一加的新征程”的内部信宣告,“在一加和OPPO核心管理团队的一致建议下,我们决定将一加团队和OPPO团队”进行全面合并。“
其次,信中提到“一加需要作出改变”,“打造更多产品线、进军更多产品类别、构建IoT生态过程中都需要更强大平台和资源的支撑”。
印证此前6月初,网络流传甚多的OPPO注册“OCAR”商标的消息,外界对于OPPO造车的猜测有了更多的推断依据。
对于OPPO如何造车的疑问,早在2019年OPPO INNODAY大会上,陈明永就曾表示,“即使造车,也会专注于OPPO能做好的领域。”类似其他参与造车的手机企业,OPPO或也会凭借IoT及软硬件等优势领域,涉足 汽车 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技术。
有关OPPO 汽车 事业部落户成都,OPPO早已获得多项 汽车 相关知识产权的消息,浮浮沉沉流传开来。
这不过是又一个手机厂商、又一个互联网 科技 企业入局造车的“系列”故事之一。
今年以来,华为、小米、魅族,手机厂商先后宣告进军 汽车 行业,阿里巴巴、百度、360等互联网大厂关于造车的实际动作也很多,参与造车的方式各有不同,发展程度不一。
其中声量最大,影响最广,热议最多的,当属华为。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上海车展,华为与极狐 汽车 联合推出极狐阿尔法S HI版,同时推出的,还有成像雷达、AR-HUD、高算力平台MDC810在内的新一代 汽车 智能化部件和解决方案。
在2020年10月,华为首发了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独立品牌HI,旨在通过全栈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以创新的模式与车企深度合作,打造精品智能网联电动 汽车 。
尽管此前在公开场合,华为曾三番五次地澄清,“华为不造车,只做智能 汽车 的增量部件供应商。帮助车企造好车。”外界对其软硬一体化全系造车能力的预判,多少还存疑“不造车”的论调。
车展期间重磅推出HI新车,华为继续制造“不造车”宣告的高潮事件。
与此同时,华为开始卖车,预计 7 月底前在 200 家华为现有体验店卖车,年底拓展到 1000 家以上。而明年,余承东在公司内部定下了销售 30 万台的目标。
另一家在今年3月正式官宣要造车的,而且是造整车的,是手机厂商小米。
3月30日,小米官宣造车项目正式立项。4月6日,雷军开了一场线上直播,首次对外披露造车项目细节。他谈到了小米 汽车 Logo、品牌、小米 汽车 车型和定价。而这些细节,都是经过米粉网络投票产生的“调研”结论。
小米公开的计划是,将成立一家全资 汽车 子公司,雷军兼任CEO,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投资100亿美元。“希望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 汽车 ,让全球用户享受无处不在的智能生活”。
论造车实力,小米拥有不俗的起点:1万多人的工程团队,全球第三的手机业务支撑,最完善的智能生态,1080亿元的现金余额,最重要的,有CEO雷军。
近日有消息显示,小米陆续已跟包括比亚迪,长城等多家车企接触商谈,进一步落实造车实施落地的下一步。人员招聘工作业已启动。
之前有华为、小米,之后是魅族、OPPO,手机厂商们仿佛创造了一种行业共识,笃定造车前景所带来的新业务增长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多数源于手机和 汽车 同属智能时代的移动终端,在产品数字技术,例如网联、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共通性。
那些 科技 界的数字巨头们,弄潮于互联网造车最初的萌芽期,已算是造车领域的深耕者了。
成立于2014年的斑马智行,是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的战略合作,彼时宣告打造互联网 汽车 新品类。斑马智行充分协同阿里在语音、视觉、芯片、IoT、云计算、地图、支付、电商等领域技术和生态优势,和车企一起重新定义 汽车 。2016年7月成功发布全球首款量产互联网 汽车 荣威RX5。
2020年年中,斑马智行重组,阿里成为第一大股东,斑马网络转而拥有YunOS底层架构代码完整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可授权 汽车 品牌或其指定合作伙伴使用,这一调整使斑马Powered by AliOS技术新品牌进一步走向 汽车 “生态赋能”模式。
随后同年11月,智己 汽车 推出,是由上汽、阿里和上海浦东新区三方打造的整车企业。
阿里如愿被赋予整车制造厂的身份。
百度在 汽车 领域的知名度最初由Apollo自动驾驶系统打响。
这项2017年4月发布的新计划,旨在向 汽车 行业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伙伴提供一个开放、完整、安全的软件平台,帮助他们结合车辆和硬件系统,快速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自动驾驶系统。
2020年9月,Apollo宣布在北京正式开放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Apollo Go,北京用户可以在百度地图及Apollo官网上预约体验Robotaxi,百度Apollo的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进程进入实质快速发展期。
时至今日到今年4月,百度研发制造的35辆“阿波罗”自动驾驶 汽车 首次获得了商业运营许可。
而在6月,也就是前几日,百度举行Apollo Moon共享无人车发布会,第五代百度Apollo Robotaxi正式亮相,新车基于极狐阿尔法T打造,被命名为Apollo Moon。
百度与整车制造相关的业务落实于与吉利成立的合资公司集度。
今年1月,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 汽车 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 汽车 行业,吉利控股集团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百度宣称,计划未来5年投资500亿元用于整车制造。
如果论资本、技术各方面的投入, 科技 巨头对于造车这件事是认真的,至少体现出对持久战长期投入的承诺。
这就是为什么对于造车的对外沟通,越来越演变成重金投入flag的宣告。
如果寻根问源,追溯这些企业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涉足 汽车 领域,恐怕的确要费一番查询的功夫。要说造车难,这是一个常识性的判断,那么大厂小厂,从默默布局于无声处,到高调官宣,都经历了什么世事、商业时代的变迁?
笔者不禁联想起华为最近发布的鸿蒙OS系统。作为自主品牌打造的全新一代智能终端操作系统,鸿蒙OS能够实现不同设备智能化、互联与协同的全场景交互体验。以手机为控制中心的设计,让“互联”更简洁、流畅和连续。
极狐阿尔法S华为版,内嵌鸿蒙系统20.3英寸4K触控宽屏车机,能与鸿蒙系统其他智能设备互联互通。
事实上早在2020年7月比亚迪汉上市之际,鸿蒙OS系统便已上车。
HUAWEI HiCar系统就是基于鸿蒙OS提供服务,是为华为在 汽车 网联智能化发力而提供的车机平台。在那次发布会上,华为讲述的是5G、AI、IoT等技术在 汽车 智能出行上所提供的服务,包括手机NFC车钥匙功能等。
值得一提的是,时下手机企业与车企在车钥匙功能上的合作非常具有典型意义,除了华为与比亚迪,还有小米和小鹏 汽车 ,OPPO和理想 汽车 。
尽管这只是移动终端之间融合的其中一个小场景,然而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与 汽车 融合带来的智能、便利已足够给予人们对“万物互联”产生的想象空间。
2019年8月,华为对外发布了《HUAWEI HiCar生态白皮书》,宣称华为HiCar 提供人、车、家全场景无缝互联解决方案,把整个智能终端的生态和车、家结合起来,把车打造成第三生活空间。
技术上,能够落地的部分包括硬件的手机,以及 汽车 中控大屏、仪表盘、HUD等座舱部分,内核部分是支持系统运转的软件和操作系统。
这个白皮书创造了一种移动终端融合的流行趋势,成为被不同程度采用的造车理念之一。
应该说,华为给出了一个具象的移动终端融合的现实范例。在智能造车进入加速成长期的现阶段,是比较有说服力的生态产品定义模式。
据悉,鸿蒙生态目前已有20多家硬件厂商、280多家应用厂商共同参与生态建设,预计2021年,会有40多个主流品牌,1亿多台设备,成为鸿蒙OS体验的新入口。
手机+ 汽车 ,显现出IoT商机中最合时宜的切入口。
最合时宜,是指智能 汽车 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重塑产品定义、使用场景定义、乃至生态定义的关键阶段,几乎被业界默认是对过往产品以硬件为主导特征的颠覆。
“智能”、数字化,应该通过什么样的产品特征来体现,新移动终端具备什么样的网联属性,与之对应的服务如何塑造,软硬件尤其软件技术如何再造夯实,决定了 汽车 作为新移动终端未来的商业模式。
智能手机随着4G到5G网络的充分发展,在芯片、摄像头、传感器、操作系统、显示屏等软硬件领域已经足够具有可借鉴的样本,甚至在供应链体系上也与智能 汽车 存在资源共享性。
尽管整车制造与手机制造依然分属皆然不同的领域,相比其他行业,智能手机与智能 汽车 的确更具有拿作比照的现实意义。
数字巨头们往往占据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技术集合的制高点,而数据是网联系统、自动驾驶产品命脉的“血液”。 基于数字技术的产品,无论呈现出什么样的定义或者特征体系,本质上都是数据与产品特征之间磨合演变的过程。
这是一个全新的产品逻辑、定义范式。试想,没有数据,机器学习如何能够实现,自动驾驶又如何能达到?
因此,能够在数字时代,掌控数据价值链的主导权,是未来商业逻辑的核心,必要的战略选择。
对于造车企业而言,举例来说,智己 汽车 在成立之初,宣称该品牌将立足打造全球首创的、与用户共生未来公司的企业形态,以用户数据驱动价值创造,与用户共生产品价值和品牌价值。
用户将成为企业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全业务链的驱动者,并藉由与用户的数据交互,企业将构建起与用户共生的全新生态。
拥有阿里基因的智己 汽车 ,有着超前的 科技 企业思维力:将数据作为价值生产之本。同时利用数据打造跟用户的紧密连接,生产与共享数据价值。奠定了独有的“用户共创”品牌生态。
可以想象,未来,用户身为移动终端系统的持有人,随着日趋严格的数据使用规范、数据安全立法等对用户教育的深化,用户对数据价值的评判标准会越来越高。用户必然会在产品使用全生命周期内,对数据使用,参与更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智能造车的商业模式中,蕴含着充分的、由数字化牵引的价值创造潜力,取决于如何用数字定义“第三空间“。
360在与哪吒 汽车 官宣联合造车时,声称要“继续奉行互联网的用户至上、极致体验、产品为王的思路,然后为人民造车。”
造车的理念是“用互联网的思维来指导,用互联网的理念来赋能,用互联网的技术来帮助传统造车”。
互联网+时代的 科技 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释放出对价值创造难以想象的巨大驱动力。
难点在于,完全重塑一个新的软件定义 汽车 的产品形态,需要的是高度融合的 科技 势能和创新理念。更何况这个新生事物,要求集合了能源、交通、制造等多领域的创新。
造车,论道并不易。没有任何一个现成的范本,或者有什么产品可以足够称其为范本,哪怕是能与现有燃油车产品定义、制造水平和商业业态相比肩。
百年燃油 汽车 历史 ,也历经作坊式生产到大规模工业量产制造技术的演进,价值链的成熟,都是时间的培育。
有行业分析称,新能源造车行业,目前已经越过最初的蛮荒时代,进入所谓的导入期,也就是比拼硬实力的发展淘汰期。
正如理想 汽车 在2025年战略中所描述的:会很快变成足球世界杯这样的淘汰赛,每个品牌会面对小组赛出线,以及一轮轮的淘汰赛。
理念的彻底改变,资源的自给方式和实践方法论都有待进一步摸索和检验。手机企业和互联网公司不断声称入局造车,机会貌似很大,挑战也不甚枚举,总结下来,有些门槛决定了玩家的“量级”。
其一、参照燃油车市场体量和细分市场,新能车的市场集中度变化性很大。头部效应已经凸显,头部车企,以及已经入局的 科技 造车企业,将加速占据优势资源,推高整体行业进入成本;
其二、品牌高端化是整体选择,但在产品技术定义路线图还未清晰的情况下,至少还未出现压倒性优势产品特征,尤其以软件做差异化,问题更多。用户是否认可,如何标准化效益化,市场将有很长的检验期;
其三、钱钱钱的问题。整个原材料供应链都在涨价,造车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在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下盈利的可能性更堪忧,投资回收期更长;
其四、以用户为中心意味着对“体验”的重新定义,很大程度上将由用户来参与决策,企业无论是在产品和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面临更多的市场不确定因素和复杂度;
其五、人才、组织和能力问题很难短时间匹配,一方面具备新技能的人才稀缺,且有涉及数据、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对跨界知识要求很高的用人需求大量增加,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都是不可能一下子解决的问题。新的数字化工作组织和协同方式,也有待时间去匹配和培训。
此外,除了以上内外部环境方面的考量,造车企业是否也意识到,模式选择的关键性。例如小米面临的问题,就是后续该如何落地造车的现实路径。
是自建工厂,还是寻找代工企业,或者与车企合资等。 造车,一旦重金投入之后,要求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进行技术选择、产品定义、确定供应链等等,试错成本极其高。资金是一方面,时间也会是最大的消耗。
相信普遍意义上,凭借已有资源优势的手机厂商、互联网 科技 企业,成功的机会在于:用最少的成本、最优势的资源和能力,最敏捷的组织形态,以及最快的速度造车,是共有的目标。
作为传统 汽车 企业对标参照系的 科技 企业,他们的起点很高:创造过成功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基因、高效的企业内驱力,内化为自身独有的管理模式、产品和用户服务体系等。
但同时,时代变迁铸就了更高的目标。
这个造车系列故事,或许才是开了一个头,不知道下一个新入局者会是谁,也不知道宣告造车的,下一步会如何做。
“说”的那么多,是不是真造车了,以后眼见为实。

引进自主品牌企业发挥后发优势
早上8时30分,专题组从广州大道中驱车前往肇庆大旺高新区,不到两小时的车程,体现出肇庆在广佛肇都市圈中重要的区位优势。
小鹏 汽车 工厂
无需人工操作,高大的机械臂轻而易举地将一块全景大天窗举起安装在车顶上,全程不到1分钟。作为调研第一站,专题组在小鹏 汽车 位于肇庆高新区的智能网联 科技 产业园看到,264台工业机器人正不厌其烦地完成小鹏P7的组装工作。据了解,该车型自2020年6月启动交付之后,于2020年11月累计交付量就突破了一万台,在造车新势力自主品牌车型交付量中名列前茅。
该产业园于2020年5月正式投产。结合肇庆 汽车 产业2020年前三季度高增长数据及肇庆高新区相关工作人员的介绍,这个设计年产能10万辆的智能 汽车 制造基地,刚刚开始运转就为肇庆高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21年,肇庆小鹏基地除了生产已上市的小鹏p7,还将生产新发布的小鹏p5车型,预计全年产量将达到7万辆,较2020年将会有进一步明显提升。
小鹏 汽车 工厂
小鹏 汽车 制造项目于2017年12月在肇庆高新区落地奠基,不到3年实现了量产交付。2021年2月1日,肇庆又迎来了一个新能源 汽车 领域重大项目落地:动力电池行业龙头宁德时代新能源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落户肇庆高新区并将投资120亿元建设生产基地。据介绍,这是肇庆建市以来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宁德时代将在肇庆构建包含动力电池电芯、锂电材料、储能应用、电池回收等领域的新能源产业链。宁德时代上市公司随后发布的公告显示,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000亩,项目建设期不超过24个月。
随着宁德时代、小鹏 汽车 等控制力和带动力强的“链主”企业嵌入,将进一步推动肇庆新能源 汽车 及 汽车 零部件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据了解,目前肇庆已把新能源 汽车 及 汽车 零部件产业作为其“4+4”制造业发展格局中的“第一主导产业”,将以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为主战场,目标构建新能源 汽车 全产业链、打造千亿级新能源 汽车 产业集群。
相比广州、上海等老牌 汽车 制造基地,肇庆在近年来主攻新能源 汽车 产业招商过程中,重点引进自主品牌龙头企业,联手政府打造产业生态成为一大特色。“肇庆发展 汽车 产业的思路就是换道超车。”肇庆高新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也意味着肇庆发展 汽车 产业不希望依赖进口品牌,而要着力打造自主品牌和自主可控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
集群形态初显,差异化亮点现雏形
“4年前来到这里时还没有很多本地产业配套,(小鹏 汽车 )主要是考虑到地理区位优势(来肇庆落户)。”据介绍,过去肇庆传统产业结构中 汽车 产业链并不具备明显优势,而在近几年在该领域通过招商重点龙头企业带动,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上游零配件企业也随之来到肇庆高新区落户,促成新能源 汽车 与智能网联、 汽车 零部件产业集群雏形在肇庆初步形成。
肇庆新能源 汽车 及零部件产业链全景图。
目前在小鹏 汽车 制造基地内,就有多家零部件企业服务小鹏 汽车 的生产制造。“本地化的零部件企业配套对整车企业来说很有意义。”据小鹏 汽车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一般情况下,本地化零部件企业配套不仅能够降低物流运输的经济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减少物流运输时间,从而加快产品生产交付速度。而在特殊情况下,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初造成物流不通,本地化零部件配套更是至关重要。
根据此前调研了解,由于广东省传统 汽车 产业中大量占比为合资品牌,尤其是日系品牌,其产业链封闭性较强,因此广东 汽车 产业长期存在中游整车环节规模与上游零部件环节不匹配的问题,自主品牌车企生产所需的零部件很大程度上依赖外省供应。《广东省发展 汽车 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也指出,广东 汽车 零部件产业发展较为薄弱,是“十四五”期间补“短板”的重点。
车辆传感器是智能 汽车 的重要零部件。
“大家看这些环绕在车身的小圆块,这辆车也有。”在广东奥迪威传感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肇庆厂区,奥迪威副总经理梁美怡带着专题组在员工停车场走了一圈,有不少搭载超声波传感器的 汽车 。从最老款的车型没有安装,到前后四角安装,再到环绕车身一周都有安装,越新款、智能功能越多的车型安装的传感器就越多。“这些超声波传感器很多就是由奥迪威自主研发生产的,包括每个传感器芯片都是我们自主研发设计。” 梁美怡自豪地说。
据梁美怡介绍,奥迪威早年一直埋头研发传感器技术,最早应用市场主要在家电领域和海外 汽车 电子市场。其多款 汽车 传感器产品,例如能够自动检测车内遗落小孩、宠物的传感器设备,已成为韩国等国家 汽车 标准的“安全件”,在海外市场多个领域份额领先。在此轮智能 汽车 变革来临前几年,奥迪威就通过自主研发完成了车规级超声波传感器的技术积累,如今,奥迪威正处在智能 汽车 市场应用厚积薄发的又一个关口。在刚刚发布的小鹏P5上,共搭载了32个传感器设备支持其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其中就有多达12个超声波传感器。“未来人们也许会像比较智能手机的配置参数一样来看智能 汽车 的传感器配置。” 梁美怡说。
智华(广东)智能网联研究院总经理赖斯楷介绍,在广东省提出“链长制”及相关产业链图谱摸排要求之前,肇庆就对全球 汽车 产业链供应商及肇庆 汽车 产业链情况进行了分别摸底,并以此为重要的招商依据。
在肇庆 汽车 产业链全景图中, 汽车 零部件链条占比过半,具体分为新能源 汽车 核心零部件、传统 汽车 核心零部件、 汽车 电子和 汽车 轻量化4大板块,每个环节都列出了本地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其中,动力电池在未引进宁德时代之前发展水平一般,尤其锂电池部分为空白。驱动电机发展水平较高,但暂无车用IGBT生产企业。控制系统、 汽车 电子和 汽车 轻量化发展水平处于刚起步阶段,但都已涌现出代表企业,包括北理华创、小鹏 汽车 、奥迪威、风华高科、亚太新材料等。
同时,这张产业地图也展示出肇庆的“补链”意识,将动力电池、车用IGBT、车载信息系统、机电耦合装置、车用传感器、智能网联部件等关键零部件均纳入未来发展方向。而今年与宁德时代的签约,就是肇庆“补链”新能源 汽车 核心动力电池环节的重要一步。
目前,肇庆已拥有 汽车 制造及 汽车 零部件规模以上企业64家,除5家整车生产企业外,其他多数均为自主零部件企业。未来,新能源 汽车 核心零部件及智能 汽车 核心电子智能部件或将成为肇庆 汽车 产业发展的差异化亮点,以及参与全省 汽车 产业集群协作的关键。
此外,为了将智能 汽车 上路,面向智能 汽车 自动驾驶技术的封闭测试需求,肇庆通过开放城市级道路测试用地的方式,也成为一项产业差异化亮点。据负责运用路测的公司前沿德至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广东省内超过80%的自动驾驶 汽车 测试都是在肇庆示范区完成的,包括文远知行、小马智行、AutoX等众多自动驾驶创新公司,大众、红旗等乘用车以及巴士、重卡等商用车测试。
区域产业观察
高端产业配套高端人才、集群效应待提升
近几年来肇庆市重点围绕智能 汽车 市场趋势发展新能源 汽车 及零部件产业,通过重点招商、龙头企业带动,在自主化换道超车路线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初步成果,同时也符合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方向。
不过整体来看,肇庆的产业集群尚在形成过程中,仍将迎接挑战。如目前落地肇庆的智能 汽车 项目主要以生产制造环节为主,小鹏 汽车 、奥迪威等企业研发中心仍然设置在广州等一线城市,这对肇庆想联手企业,打造智造产业生态来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情况。
在基础条件上,肇庆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资源方面较为薄弱,在重大科学装置,在源头创新及高端人才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对于肇庆来说,需要更加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合作,补充创新短板十分重要。
其实,近年来这样的案例也不少,比如东莞松山湖,借深圳产业外溢,随后积极通过引入相关智能企业、研发机构,有效地补充了部分产业短板。同样,肇庆需要做到是不断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集群效应、打造清晰的城市产业生态品牌,通过区位优势、城市协同机制,去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科研成果落地肇庆,让肇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智能 汽车 的应用之城。
对此,国家新能源 汽车 技术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邹广才向专题组分享的“新能源智能 汽车 技术创新模式变革”的想法或值得借鉴。邹广才认为, 汽车 技术创新分为实验室、工程化、产业化三个阶段,工程化的过程决定了创新技术能否转化为真正的商品。而中国传统的 汽车 行业长期在三个阶段存在比较大的冲突和矛盾,导致创新成果或想法没有能力工程化,也没有能力符合产业化要求。正因此,在促进工程化和产业化方面,肇庆或许可以找到发力点。
据邹广才介绍,对国外机构进行调研总结后,国家新能源 汽车 技术创新中心提出了自己的理念,用共建、共享、共用、互利的开放运行机制,聚焦各界创新资源,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实现四个加快:加快解决行业基础共性问题,加快建立前沿技术共性服务,加快形成全产业链互利共赢机制,加快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为此,国创中心打造了整车技术开发平台、前沿技术检测验证平台、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孵化创投培育平台四个平台,在九个技术领域进行技术攻关。
事实上,工程化参与创新在肇庆已有自发 探索 。在肇庆奥迪威厂区,就设置了一个独栋的工程实训中心,据梁美怡介绍,这个培训中心对于奥迪威来说十分重要,每个招来的新人才,包括在广州研发中心的工程师,都要到肇庆奥迪威生产一线进行工程培训,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自研开发。
同样,自动化智造工厂也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人才,而且更需要高端人才。据肇庆官方提供的材料显示,小鹏 汽车 肇庆工厂目前配置了600余名高效且高素质的成员,78%来自主流主机厂,74%超过5年工作经验,其中工程师超97%为本科及以上的学历。为此,专题组认为,在科研资源存在短板的情况下,肇庆或许更需要如深圳早期一般更多聚焦市场化、产业化路径,为高端产业持续注入创新力。
出品:南都智能 汽车 产业生态研究中心
统筹:甄芹 任先博
易车讯 7月25日,小鹏汇天飞行汽车试制工厂正式落成。它将主要承接飞行汽车在量产前的试制、工艺验证和性能试验的任务,同时也将支持其他项目前期的预研、机加和试验等工作。
该试制试验基地坐落于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基地占地面积约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主要包含2个试制车间、1个动力试验中心和1个飞行汽车试验中心。
在落成仪式现场,小鹏汇天董事长何小鹏跟大家分享到:"汇天目前在做的产品是飞行汽车,但它的核心仍是汽车。而对于任何一家做汽车的公司,试制试验都是必不可少的。历史有时候会不停循环,4年前小鹏汽车也有类似规模的试制试验工厂,从简易厂房到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工厂,每一家企业都会经历由小微到小型再逐渐壮大的过程。相信这个工厂能伴随我们走过最快速发展的创业初期,不久的将来,当汇天第一代飞行汽车面市时,我们将做到飞行汽车全球第一!”
根据易车App“新能源品牌热度榜”的数据显示,小鹏汽车日均关注度7.42万,位列排行榜第8名。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看。
受市场大环境影响,眼下的新能源汽车并不景气,但是高端电动汽车市场却积攒了十足的人气。特斯拉Model3在国产短短几个月后,销量连续破万,成为了万众焦点。而比亚迪汉也是承载在传统自主品牌的荣耀,向特斯拉Model 3宣战。当然,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存在——小鹏P7,拥有阿里、小米等互联网背景,被看作是特斯拉 Model 3的最强对手之一。
颜值部分:互联网基因,注定不平庸
与一众造车新势力相似,小鹏P7看起来科技感非常足。“星际”设计语言是外观的主旋律,一眼看过去,感觉非常抽象。低趴的前脸营造出不错的运动效果,贯穿的弧形灯带,颇具未来感,圆滑的前脸降低了整车的风阻系数(0.236Cd )不说,也使得整车看起来更有科技感。黑亮的下包围设计,让整车看起来更像是外星人的产物。
车身的侧面设计较为流畅,并没有采用传统平直的车身线条,圆滑的设计使得整车看起来更加时尚。
而在车尾,溜背的设计与丰满的臀部相结合,使得整车看起来并不像是一台传统的轿车。贯穿式的灯带,以及分体式的尾灯造型,与前灯组相呼应,视角效果更加强烈。性感的小鸭尾翼,是整车造型的点睛之笔。
内饰配置:科技+豪华,用户习惯亟需培养
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小鹏P7,主打科技牌并不令人诧异。硬件上,小鹏P7配备了10.25英寸全液晶仪表盘及一体式14.96英寸中控大屏,这也算是时下流行的联屏设计。
整个内饰而言,简洁大方,“智能音乐座舱”加入了丹拿Dynaudio音响系统,配合中控台可升降扬声器、顶棚天空声道扬声器、主驾座椅头枕音响,给年轻人更多听觉享受。
在智能化体验上,小鹏P7搭载了XSmart OS车载系统,语音控制系统是其一大亮点,其反应速度、识别率以及控制的范围,在量产车中也算是数一数二。同时,内部集成了支付宝、唱吧等主流应用,具有较强的扩展性。不过值得一提的是,P7的车载系统过于依赖网络,如果在信号不好的路段,可能体验就有所打折。
另外,小鹏P7也有很多与众不同的设计,例如人脸识别摄像头、可触摸控制的多功能方向盘按键、双闪按键顶置、隐藏式出风口、怀挡设计、电动充电口盖等等。
同时,为了让驾驶员好好利用这个语音控制系统,设计师也最大程度缩减了实体按键,包括灯光控制、后视镜调节、后备箱开启按键等。至于放不方便,跟个人习惯和具体的使用场景有关,大家有机会可以去体验一下。
空间尺寸:空间充裕,坐垫稍短
尺寸方面,小鹏P7长宽高分别为4880/1896/1450mm,轴距为2998mm。从乘坐体验上,小鹏P7的空间有B级车的水准,后排腿部空间毫无压力,即便是头部空间,疆哥1米8身材,头顶还有一拳的空间。
而且座椅坐起来也相当舒适,而且皮质用料不错,高级感很强。不过,无论是前后座椅,其坐垫设计偏短,对腿部的支撑不足。
动态体验:电车的速度,燃油车的质感
动力部分,小鹏P7提供了两种电池包以及两种动力系统,其中前驱版本车型最大功率196kW,峰值扭矩390Nm,而四驱高性能版车型前后各配备一台永磁同步电机,综合最大功率为316kW,峰值扭矩达655Nm。而疆哥此次试驾的是,四驱高性能版。
极限状态下,小鹏P7的数据都很漂亮,百公里加速4.3秒,100-0制动距离35m,这些疆哥不打算展开来说。毕竟,小鹏P7还是一款主打家用的车型,疆哥更多地跟大家聊聊道路试驾方面的感受。
小鹏P7提供三种模式,分别是经济、标准和运动模式。不同的模式下驾驶,其感受是有所差异的,主要是电机爆发的扭力以及能量回收的程度。运动模式下,电机扭力最大,加速更为迅猛,松开电门时制动回收的效果较弱;而经济模式,加速的推背感最弱,能量回收的程度最高,标准模式则处于两者之间。
其实在标准模式下,如果能合理控制电门,基本不用踩制动踏板,也可以通过能量回收正常地刹车,看来日产提倡的“一个踏板”也不是没有道理。
电动车的加速,相信不用疆哥说,试驾过的应该都知道有多强。如果直接地板的话,说不定会有一种“眩晕感”。因此,疆哥觉得,对于电动车来说,底盘的质感更为重要,否则会让人觉得轻飘飘,像玩具车一样。
而试驾完P7的感觉是,这个底盘确实调教得不错。在悬架形式上,小鹏P7用的是前双叉臂式+后五连杆独立悬架,侧向支撑性会更强,在过弯的时候就有所体现。CDC主动悬架会根据路况实时调整阻尼,同时也提供了三档基础设定。
而更让人觉得惊喜的是,P7的滤震性能也是可圈可点,路过沟坎时,基本没有太多的路面信息传递到车内,而且风噪也隔绝得比较好,要到110km/h才会明显察觉。只是P7用了一套米其林的PS4运动胎,胎噪稍稍有些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P7在操控方面确实继承了德系车侧重操控的传统。转向有阻尼感但不重,指向灵敏精准,但制动调教偏软,需要大脚下去才能发挥出比较强的制动力。
说到这,是不是有人要提醒疆哥讲讲小鹏P7强大的辅助驾驶功能。其搭载的XPILOT 3.0辅助驾驶系统达到了L3级别的自动驾驶,每秒可运算30万亿次。但此次试驾并没有涉及XPILOT ,目前其功能被系统锁住了,官方的说法是目前在校验国内的实际工况,需要日后的OTA才能进行解锁。
从整体设计来看,这款小鹏P7比起单纯的B级家用车,看上去更像是科技包装下的个性化车型。大胆的设计、注重驾驶者体验的调校,都更多地融入智能、互联等科技。从这样的设定来看,相信它应该是把目标锁定了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年轻群体,也就是说它将会和特斯拉,以及一众豪华品牌车型正面对垒。
从硬件和调校上看,它的确有着很不错的叫板资本,而22.99-34.99万元的价格,还有从552公里到706公里(NEDC综合续航里程)四种续航版本,显然也是竞争力十足。更重要的是,目前特斯拉Model 3在国内市场失误频频,各种装配故障,智能系统的减配,自燃事故屡屡发生,这也给了小鹏汽车一定喘息的机会,不知道小鹏P7能否抓住机会,打好这个反击战呢?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