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人口21万,其中吴姓人口就有7万多人,每3个庆元人中就有1个是泰伯的后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吴县”。
庆元县是浙江省最偏远的一个县,地理位置东经118°50′--119°30′,北纬27°25′--27°51′。北面与同市的龙泉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接壤,东西、南面与福建省寿宁县、松溪县、政和县交界。南北长49公里,东西宽67公里,土地面积1898平方公里。
泰伯第70世孙吴畦、吴祎俩兄弟于乾宁二年(895)为避董昌之乱到括苍(今丽水)芝田白岩村居住,天复三年(903)再迁到庆元之松源定居,此后兴旺发达,人丁兴旺,至今已传到110代,是庆元县的第一大姓,人口占全县三分之一强,有的乡95%以上人口姓吴,有的村全村姓吴。
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南宋年间,吴三公(泰伯的第80世孙)发明了香菇人工栽培技术,缔造了灿烂的香菇文化,被后人称为“菇神”。
被1988年于香港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应用微生物会议,公认为香菇栽培创始人,同时,认定香菇源自中国浙江省龙泉、庆元、景宁三县交界的龙岩村(吴三公出生地)。因此,吴三公是世界香菇栽培始祖。
庆元山清水秀,绿水洄流,风光绮丽,自古就有石龙烟净、百丈龙湫、巾子祥云、双潭石印、梅岙夜月等美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山祖保存着大片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最高峰海拔1856.7米,是江浙第二高峰。举水冰臼群被证实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纬度最低、个体最大、保存最好的火山岩区冰臼群。2004年,国家环境监测总站根据卫星遥感数据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数据,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污染负荷五个方面,计算出全国各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并进行排序,庆元县在全国2348个县(市、区)中名列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
庆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庆元方言是研究唐朝语言的活化石;始建于北宋的木拱廊桥,具有数量最多、时间最早、质量最高的特点,现存的如龙桥,是全国木拱廊桥中惟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拥有众多明代古居的大济、月山、龙岩古村落,被史学家们称为奇迹。
南宋考古学家叶大庆
南宋著名考古学家,字荣甫,龙泉人氏(约公元1180—1230年前后在世)。开禧元年(1205)中进士,大庆少时入县学, 弱冠升京师国子学。授建州州学教授。上自六经诸史,下逮当朝名家著述,无所..
北宋文豪叶涛
叶涛(1050—1110)北宋著名诗人,官至三品龙图阁待制,系王安石弟王安国之婿。字致远,龙泉东乡人,自幼颖敏好学,博览群书,通今博古,经史子集了如指掌。其诗文,重视词藻,奇情险句,清雅..
南宋宰相汤思退
汤思退(1117—1164)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字进之,号湘水,龙泉人氏。据《汤氏宗谱》记载,汤氏二世 祖永高于北宋初自青田徙居剑川石笏,即今龙泉市八都镇瀑云安田村。北宋末其曾祖父汤..
叶绍翁
南宋著名诗人,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氏(1200年前后在世)。原姓李,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 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
北宋副相管师仁
管师仁(1045—1109)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正二品副相。字元善,城东后甸村(今龙渊镇一村)人。 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初任沧州教授,深受学子爱戴。后出知邵武军,政绩卓著,朝..
哥、弟窑祖师章生一、章生二
兄名生一,弟名生二,龙泉人氏,哥窑和弟窑的创始人(1127 年前后)。南宋初期于琉 田,即今龙泉市小梅镇大窑村同业于瓷窑。时该村有瓷窑四十余家,尤以章氏兄弟窑制品最佳。生一所制之器,胎..
何执中
何执中(1043-1116),字伯通。龙泉市兰巨乡豫章村人。年青时因家贫而刻苦求学。北宋熙宁六年(1073)中进士甲科。初任台州、亳州判官。绍圣、元符间,历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崇宁四年(1105..
叶子奇和他的《草木子》
元朝末年,处州龙泉县有一位哲学家叫叶子奇。叶子奇的学问与同时代号称“浙东四先生”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相颉颃,他们又都是交谊笃厚的朋友,但是叶子奇的命运却与他们迥异。明王朝建基后,刘基、宋濂、..
叶适——龙泉名人文化的杰出代表
叶适(1150~1223) 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正则,号水心。瑞安(今浙江温州)人。淳熙五年(1178)进士。历仕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官至权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他力主抗金..
香菇祖师吴三公 吴三公(1130―1208)原名吴煜。南宋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人,是世界“砍花法”人工栽培香菇技术创始人。因其 排行老三,后人敬称“吴三公”。他年青时常到县城担盐,路经凤阳山脚时,发现阔叶林里榆?.
宝剑祖师欧冶子
欧冶子(约公元前514年前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越国人。龙泉宝剑创始人。他诞生时,正值东周列国纷争,楚先后吞并了长江以南45国。越国就成了楚灵王的属国。少年时代,他从母舅那里学会了..
吴三公又名吴昱,因兄弟排行第三,被菇民尊称为吴三公。宗谱载:吴氏祖先于唐代由山阴(今绍兴)迁至庆元,吴三公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三月一十七日出生在龙、庆、景之交的龙岩村,因其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故称三公。
吴三公,庆元县百山祖乡龙岩村人。1994年,根据笔者在龙岩村发现的明万历《吴氏宗谱》记载:他“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三月十七日,娶刘氏香蕈。”在兄弟之中,他排行第三,就名叫吴三。后人尊称他为吴三公。
胡紘(1139——1204年),字应期,松源镇坑西村人。自幼颖悟好学,博学强记,才华出众。旧县志载:“家贫无置书钱,有贩者求售,读遍还之即不忘”。
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胡紘登进士后,得到刑部尚书京镗举荐,任都进奏院司农寺主簿、秘书等职。

吴三公又名吴昱,因兄弟排行第三,被菇民尊称为吴三公。宗谱载:"吴氏祖先于唐代由山阴(今绍兴)迁至庆元",吴三公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三月一十七日出生在龙、庆、景之交的龙岩村,因其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故称三公。相传吴三公常入深山密林狩猎和采集野生菌蕈,在日积月累的观察中发现伐倒的阔叶木表皮被砍伤后,伤处常长出香菇,此法屡试屡验,这便是人工栽培香菇"砍花法"的由来。在生产实践中,吴三公还发现一些树木虽经砍花却多年不出菇,不知何故,无奈之下不禁仰天长叹,以斧猛敲,这一敲不要紧,却惊动了菌丝的萌发,数日后菇出如涌,此便是后世菇民不传之秘"惊蕈术"。他创制出古老砍花法和惊蕈术,为贫穷的山区菇民开辟出一条良好的生存途经,深受人民爱戴和尊敬。古代菇民感念他的功德,于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在后广盖竹兴建起"灵显庙"祀奉吴三公为"菇神"。而后,由于香菇业有较大发展,至清乾隆三年(1741),菇民们又在后广西洋村村口,兴建起"吴判府庙"祀奉吴三公父子,从此菇民聚集的机会增多,互相交流制菇经验,使香菇产量急剧上升,菇民生活日益改善,前往"菇神庙"进香的人川流不息。由于原有古庙年代久远,简陋狭窄,容纳不下诸方前来的进香人士,至光绪元年(1876),由龙、庆、景菇民集资巨款,在"吴判府庙"之旧址上,重新建造了占地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的菇神庙——西洋殿。该殿位于浙江省第二高峰的百山祖之下,座落百山祖自然保护区入口处--西洋村村口,该殿主体建筑平面呈纵长方形,自南至北分别为照壁、石大门、倒座(戏房)、戏台、月台、中亭、正殿、以及厢房、还有附属建筑:东侧为观音堂,西侧为庙祝舍、库房等。
吴三公不仅是龙、庆、景三县菇民的代表,也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创始人。香菇从野生转变为人工栽培,发展至今成为全球性产业,给人类提供了新的蛋白质来源。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创造,也是我们中华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