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肥料具有速效性。
有机肥料则经过微生物慢慢分解后由植物吸收。
化学肥料是什么
化学肥料以其速效性和以液体、颗粒、等多种形式而出现。化学肥料是水溶性的,植物可以立即汲取养分。虽然这提供了一个快速的养分,但是不会持续。
化学肥料能迅速促进植物生长,但对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长期肥力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他们是高度水溶性的,可以渗透到水中。这是化学肥料的快速结果代价的;用太多,会灼伤你的草坪和植物。
有机肥料是什么
有机肥来源的肥料对植物和土壤都有好处,如果使用得当,一般不会燃烧或损坏植物。有机肥料刺激土壤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结构。土壤微生物在将有机肥料转化为可被植物吸收的可溶性养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机肥料通常提供次生和微量营养素的需要,通常在化学肥料中却没有。
有机肥料氮、磷、钾的来源比化学肥料相对较低,但是可以保持土壤肥力更持久一些。因此,有机肥对植物的影响通常是更微妙的。假如有机肥应用到草坪,它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结果,但回报是草坪保持绿色的时间。

土壤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养分,但它满足不了农作物高产的需要。就拿氮素来说,土壤含氮量仅占千分之一,有机肥中含氮充其量不足1%,而农作物需氮量则要大得很多。科学家发现有一种可以作为氮肥来源的矿物质叫智利硝石,它的化学成分为硝酸钠,含氮量达到15%。但只有南美洲的智利才有储存和生产,而且储藏量很有限,很难供应全世界农田施肥之用。
社会在前进,科学在发展。
自然界的偶然现象常给人以启迪。科学家发现,在茫茫无际的空气中,80%的气体是氮气,在地球表面1平方米之上的空气中,就含有750万立方米氮。但出现的问题是,空气中的氮是氮气,在常温下它是一种惰性气体,活性极差。但在雷雨季节的雷鸣电闪、雨滴中经常夹杂着少量的氮素进入土壤。进一步观察发现,雷电产生的电火花温度很高,强迫“懒惰”的氮气全部活跃起来,在氧气中燃烧变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解在雨滴里,变成了硝酸,随雨滴进入土壤,硝酸再与土壤中的钠盐作用,生成了硝酸钠。这就是所说的硝石。科学家估算,雷鸣电闪,一个电火花通常长达几十公里,每年雷雨给大地带来的氮素多达4亿吨。
向大自然索取氮素,是科学家的研究课题。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1901年,科学家发明了“人造闪电”,即通过电弧迫使空气中的氮与氧化合成二氧化氮,进而获取氮肥——硝石。但是,用电弧法生产氮肥耗电多、成本高、效率低,不大可能进行工厂化生产。科学家进而研究,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可以使氮气与氢气结合在一起,氮分子终于被拆散,生成一种新的氮氢化合物——合成氨。
1913年,德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合成氨装置,为发展氮肥工业奠定了基础。合成氨来源于氮和氢的化合。氮来自于空气,氢来自于水。水和空气又是自然界极为丰富的资源。在化肥工厂里,把矿石、煤、水、空气、石油等作为基本原料,先制成氨,再使氨与其他化学物质化合,生产出各类氮肥。化学肥料便于运输和机械作业,有效成分含量特别高,发挥肥效也特别快。例如100公斤尿素中就含有46%的氮素,施人土壤后5~7天即可溶解并为植物的根系吸收。
德国科学家后来发现了钾盐矿,并成功地从盐水中提取出氯化钾;19世纪初,德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钾肥工厂。
现代化肥工业诞生了。它是从空气中的氮气制造氮肥,从磷灰石制成磷肥,从海(湖)水中提取钾肥。现今全世界已发展起丰富多样、品种齐全的“化肥世家”。举例来说:氮肥有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氨水等,磷肥有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酸铵等,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碳酸钾等。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微量元素肥料,如硼酸(硼肥)、硫酸锰(锰肥)、硫酸铜(铜肥)、氯化锌(锌肥)、钼酸铵(钼肥)等等。为了控制肥料养分释放速度,科学家又相继研制了长效肥料、复合肥料和缓效性肥料等。
在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生产依靠自身的有机营养如秸杆、枯枝、残茬等返回土壤以维持再生产,即所说的封闭式物质能量循环系统;化学肥料的投入,大大增加了外部物质能量的投入,即所说的开放式物质能量循环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耕地的产出率。
20世纪初期,全世界每年大约生产化学肥料(主要是氮肥)不到500万吨,施肥面积很小;到20世纪之末,世界生产化肥(纯)已达14亿吨。其中氮肥9100万吨,磷肥3500万吨,钾肥2500万吨。每公顷耕地平均施用化肥约900千克;在农业发达国家,每公顷耕地施用化肥达1500千克以上。中国是世界上化肥生产大国之一,1998年施用化肥总量4000多万吨,居世界第三位。科学家估算,每施用1吨化肥(有效成分),相当于增加3~4公顷耕地农作物的产量。现在全世界约有1/2的粮食和其他农产晶,都是通过施用化学肥料转换而来的。
近年来,我国化肥行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化肥生产和消费大国。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化肥产量由3186万吨增至2010年的6619.8万吨,年均增长7.59%,2011年我国化肥总产量达到6027万吨,同比增长12.1%;自给率由不到80%转变为目前的整体自给有余。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中国化肥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原料上涨、能源短缺、物流成本高涨、通胀压力持续增强等宏观经济环境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公敌,然而化肥行业却有其特殊性,季节性强、流通性差、进退机制缺失等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长期存在。尽管市场调节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国农业保护政策压制化肥等农业物资价格的上涨,化肥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价格补贴政策以及化肥的延伸政策的缺失使化肥生产处于长期亏损,而依靠高污染、高排放、高浪费、低效率的生产方式更是为化肥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小、利润逐渐萎缩雪上加霜,伴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管理运营水平成为限制中国化肥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前瞻产业研究院化肥行业研究小组表示,我国化肥产业“十二五”发展重点已初步确定,其中企业整合和重组将成为重中之重,计划到“十二五”末,氮肥企业数量减少到200家以下,磷肥企业数量减少到150家以下。预计2015年化肥需求约5100万吨,2020年约5300万吨,国内化肥行业“十二五“期间的产量和产品结构目标是:氮肥、磷肥自给率保持110%-120%,钾肥自给率60%以上,高浓度肥料维持合理比例。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