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镁磷肥是一种含有磷酸根(PO4³-)的硅铝酸盐玻璃体。
主要成分包括Ca₃(PO₄)₂、CaSiO₃、MgSiO₃,一般含P₂O₅ 12%~20%、CaO25%~32%、MgO8%~20%、SiO₂ 25%~40%,还含FeO1%~2%、Mn300~800mg/kg、Zn50~210mg/kg、Cu10~60mg/kg,是一种同时含有钙、镁、硅、铁、锰、锌等中微量元素的多元素磷肥。
钙镁磷肥中的钙、镁、硅90%以上为2%柠檬酸可溶(枸溶性),比其他硅钙肥、硅钙镁肥的养分有效性高得多,产品中的元素大部分可以被植物吸收。
扩展资料:
钙镁磷肥的作用:
1、钙镁磷肥是一种良好的酸性土壤改良剂。
其是碱性肥料,但碱度小于常用的酸性土壤改良剂--石灰,不会杀灭土壤微生物,破坏土壤结构;可以提高土壤pH,增加土壤盐离子代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增加土壤养分,培肥土壤,加速土壤熟化。
补充土壤中的Ca、Mg,特别适用于南方钙镁淋溶较严重的酸性红壤土,可下降铝毒活性,降低土壤溶液中锰离子浓度,减轻红壤土的铝毒、锰毒,从而促进作物生长。
2、钙镁磷肥是一种良好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剂。施用钙镁磷肥可以提高土壤pH,降低重金属的活度和生物效应,尤其降低作物对Cd的吸收。
硅酸根与镉等重金属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不易被植物吸收的硅酸镉等化合物沉淀下来,交换态的镉铅等重金属被固定起来,形成植物难以吸收的化合物,从而减轻重金属对植物的污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钙镁磷肥

性质钙镁磷肥占我国目前磷肥总产量的17%左右,仅次于普通过磷酸钙,其主要成分是磷酸三钙,含P2O5、MgO、CaO、SiO2等。
(1)物化性质,钙镁磷肥是一种含磷酸根(PO43-)的硅铝酸盐玻璃体,呈微碱性(pH8~8.5),根据所用原料及操作条件不同,成品呈灰白、浅绿、墨绿、黑褐色细粉状。不吸潮,不结块,无毒,无嗅,对包装材料没有腐蚀性,长期贮存不因自然条件变化而变质。有效成分及其含量为P2O512%~20%,MgO8%~20%,CaO25%~40%,SiO220%~35%。成品自然堆放的堆积密度为1.2~1.3吨/米3。
(2)农化性质,钙镁磷肥是枸溶性肥料,肥效较慢,但有后效。钙镁磷肥的有效磷以磷酸根(PO43-)形式分散在钙镁磷肥玻璃网络中,在土壤中不易被铁、铝所固定,也不易被雨水冲洗而流失。当遇土壤溶液中的酸和作物根系分泌的酸时,缓慢地转化为易溶性磷酸盐被植物吸收。
钙镁磷肥除含有磷素外,还含有大量的镁、钙,少量钾、铁和微量锰、铜、锌、钼等,大量的钙离子可减轻镉、铅等重金属离子对作物的危害。其中8%~20%的氧化镁(MgO),镁是叶绿素的重要构成元素,能促进光合作用,加速作物生长;含有25%~40%的氧化钙(CaO),能中和土壤酸性,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含有20%~35%的二氧化硅(SiO2),能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盖天,宣夜,浑天三种论天学说已成形.
盖天说认为天如一顶斗笠,地则如倒扣的盘子,太阳
绕北极旋转…….宣夜说的理论则为:'旧月众星,
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需气焉.是以七
耀或逝或往,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迟
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
也."(《晋书 天文志》)张衡是浑天说的集大成者,他
指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
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
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浑天仪图
注》)
西汉末年刘散在采用太初历数据的基础上建立
了三统历,收在《汉书 律历志》中,流传至今."太初
历已具备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它
首次提出了以没有中气(雨水,春分,谷雨等十二节
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把季节和月份的关系调整
得十分合理.……太初历还第一次提出了135个朔
望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关于五星会合周期
的精度也较前有明显提高
1、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2、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3、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麻醉药,适用于外科手术。这一发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西汉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但价格贵不实用,东汉时蔡伦改进之,成为物美价廉的可用的纸.
数学:东汉九章算术
医学:黄帝内经编纂于战国,成书于西汉;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农业: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一种能一次完成多道耕种工序的工具)
三国:诸葛连弩,木牛流马(有人说是独轮车),马钧的指南车
古荥镇汉代炼铁炉渣的流动性良好,渣和铁完全分离,炉渣中含CaO25%左右、MgO2.5%、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中曾发现石灰石。由此可知,那时冶铁已采用碱性熔剂。
胆铜法 用胆水炼铜是中国古代冶金化学中的一项重要发明。这种工艺是利用金属铁将胆矾溶液中的铜离子置换出来,还原为金属铜,再熔炼成锭。早在西汉时就已有人觉察到这一化学反应,《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就提到:“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唐代已有人用这种方法小规模炼制赤铜。北宋时胆铜法发展成为大规模生产铜的重要方法之一,最高年产量曾达180余万斤。
4、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
两汉在文学史上居于继往开来的地位。它上接先秦,下启魏晋,在创作和理论方面都有可观的成就,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汉时期,文学开始出现与学术分离而走向独立的趋势,人们在观念上开始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加以区分,出现了“文章”和“文学”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前者指讲究文采辞藻的作品,后者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司马相如、司马迁、王褒、刘向等以散文或辞赋著名的作家被看作是文章之士,在人们心目中与公孙弘、董仲舒、萧望之等以儒术进身的人有明显的区别。在刘歆《七略》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都设立了《诗赋略》,与《六艺略》和《诸子略》相并列,从而在分类上把诗赋与学术著作区分开来。通过总结辞赋的创作,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例如司马相如认为赋的特点是:“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葛洪《西京杂记》引);汉宣帝认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并把它比作“女工之有绮縠,音乐之有郑卫”,能够“虞悦耳目”(《汉书•王褒传》)。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注意到辞赋的形式美的特点。魏晋时期,曹丕关于“诗赋欲丽”、陆机关于“赋体物而浏亮”的观点,就与此颇为接近。两汉时期,人们对文学的兴趣空前浓厚,喜爱歌舞和辞赋成为一时的风气,出现了一些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例如辞赋家司马相如,景帝时曾任郎官,但对仕途不感兴趣,辞官不做,听说梁孝王喜爱文学,便投其门下,与当时著名文人枚乘、邹阳等人交往,后来因创作《子虚赋》受到武帝的赏识和任用。《史记》和《汉书》都曾为西汉著名文人立传。《后汉书》则在《儒林传》外另立《文苑传》,用以记载重要作家的事迹,足见当时作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身份。汉代特别是西汉的某些统治者非常喜欢文学。他们大力招揽文士,鼓励创作,形成了一些文学创作中心和较早的文人集团。在淮南王刘安门下,有号为“八公”的文人,梁孝王刘武门下聚集了枚乘、邹阳、严忌、司马相如等著名赋家;汉武帝、汉宣帝的宫廷里更是文人云集,东方朔、枚皋、司马相如、严助、王褒、刘向、张子侨、华龙等作家都先后受到任用。这些文人在一起同气相求,交流切磋,促进了创作的繁荣。
汉代文学创作的成就非常可观。散文创作继先秦之后又一次出现了繁荣局面,论说散文式样丰富、风格多样、名作如林;以《史记》和《汉书》为代表的史传散文为后代树立了不朽的典范。因而后人有“文必西汉”、“文必秦汉”之说。汉赋作为一代文学的代表,高度成熟和繁荣起来。它的创作,丰富了古代文学的表现手法,深化了人们对文学特征的认识,对促进文学与学术的分离、迎来魏晋“文学的自觉”的时代,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诗歌领域,汉乐府民歌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写实传统,在诗体形式,表现技巧方面都作了重要开拓,尤其是大大发展了古代的叙事诗。自汉代以后,乐府诗就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五言诗也在汉代逐渐形成。汉末文人五言诗以浑朴自然的风格和纯熟的表现技巧抒发了当时知识分子内心的忧愤,展示了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新成就。它们如同在天边熠熠闪烁的长庚星,预示了一个五言诗的群星灿烂的时代即将到来。
∵OA=OC,
∴∠ACO=∠CAO=25°,
∴∠ACB=∠ACO+∠BOC=25°+35°=60°,
∴∠AOB=2∠ACB=2×60°=120°.
故答案是:120.
不同厂家的刀片,材质编号是不一样的。
CA6525是日本京瓷刀片的一个材质,适合加工不锈钢。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