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按照“以四川为国内基地,以基础化工和化肥行业为产业基础,依靠科技、管理两个进步,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断壮大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经营战略,通过十年的发展,现化工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延伸至高端技术领域,并由传统的化肥和化工产品制造业成长为能够研制生产新型科技产品并为生态农业服务的新型企业。公司通过收购四川省磷矿山(储量达1.17亿吨),将产品链向产业上游延伸,同时利用当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在四川达州市化工产业园区新建合成氨及尿素装置扩能项目。随着该项目的投产,集团产品链将进一步向下游拓展,为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优良的产品品质和服务使集团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营销网络覆盖全国各省市律学苑自治区,并于2005年成功开拓国外市场至东南亚国家。
公司在稳健经营发展过程中,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关注企业和环境、社会的关系,并回报社会。
企业文化
玖源标识
以企业英文名"KOYO"首个字母"K"及末个字母"O"为设计元素经反复提炼而成。
整个图形代表企业稳健、持重、全方位发展、多元化经营之道。
玖源形象
小蜜蜂 意指:玖源人勤奋、奉献、团队协作,玖源的未来充满希望
玖源宗旨
敬人、敬业、效率
效益、共存、共荣
玖源精神
创新进取、勤奋务实
玖源价值
不断创新勇于竞争,为社会提供满意的服务和产品
发展战略
以资源为依托,围绕化工及化肥行业做全面整合,从上游的原料产业及产品深加工业向下游的产品分销进行拓展和延伸,形成原料——产品——产品深加工——产品分销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实现集团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科学布局,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局面。
公司荣誉
2002年2月 成都玖源复合肥有限公生产的复混肥(BB肥)系列产品经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检测合格,评为“国家质量检测合格—质检合格好产品”
2002年4月 成都玖源复合肥有限公司生产的玖源牌复混肥料(绿色环保肥)产品被中国监督单位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评为“中国质量过硬服务放心质量品牌”
2002年9月 成都玖源复合肥有限公司经中国质量认证标准协会审查,生产的高效生态BB肥荣获“国家权威机构认证质量信得过好产品”
2003年2月 成都玖源复合肥有限公司生产的玖源牌中、高浓度复混肥,同时被四川省农业厅授予“四川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施用肥料”
2003年 成都玖源复合肥有限公司被四川质量调查中心授予“质量金榜企业”称号
2003年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同时授予成都玖源化工有限公、成都玖源复合肥有限公司“全国行业质量示范企业”以及“全国质量服务诚信示范企业”
2004年1月 成都玖源化工有限公司被评为“四川优秀民营企业”
2004年4月 成都玖源化工有限公司被中共成都市委成都人民政府授予“2003年度成都工业企业50强”
2004年6月 成都玖源化工有限公司经全国用户委员会评审,荣获“2004年优质服务月先进单位”
2005年6月 四川省经济委员会、四川省统计局授予成都玖源化工有限公司“2005年四川化学及化学制品制造工业企业最大规模30强”、“2005年四川工业企业最大规模200强”、“2005年四川化学及化学制品制造工业企业最佳效益20强”、“2005年四川工业企业最大效益200强”称号
2005年8月 荣获“成都市节能先进单位”
2005年8月 成都玖源复合肥有限公司荣获: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副会长单位(2005年8月至2010年8月)
2005年9月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授予“全国石油和化工民营优秀企业”
2007年1月 成都玖源复合肥有限公司由《人民网》、《搜狐网》、《中国品牌网》、《中国市场网》、《阳光315网》、《中国联合商报网》等多家网站进行公证投票;经评委审定结果。
玖源侧方BB肥荣获第三届(2006年度):中国复合肥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
2007年4月 成都玖源复合肥有限公司由《人民网》、《搜狐网》、《中国品牌网》、《中国市场网》、《阳光315网》等多家网站进行公证投票;经评委审定结果。玖源侧方BB肥被推选为2007年度:中国BB肥市场领军品牌
2007年9月 成都玖源复合肥有限公司经(ABAS)专家系统委员会评审,企业品牌“玖源”荣获“亚洲十大最具创新品牌奖”
2008年 玖源生态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荣获“绵竹市5.12大地震抗震救灾先进志愿服务集体”
2008年 四川玖源化工有限公司经世界华人经济(WCE)评测体系专家系统评审委员会评审,获得“国际循环经济企业100强”
2010年11月 在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举办的“2010年中国化肥企业100强”调查活动中,我公司经综合测评、部门核查荣膺“2010中国化肥企业综合实力100强”。
公司历程
1996年
11月 玖源发展有限公司在香港创立,主要业务为国际贸易。
1999年
7月 收购新都县氮肥厂,成立成都玖源化工有限公司,从事生产及销售化学肥料及化学制品。
2000年
10月22日 在“2000·中国西部论坛”盛会上,我公司与南非Foskor公司合资意向公开发布,并就合资合作有关项目草签了协议书。为公司磷矿业务的发展奠定基础。
12月24日 新都氮肥厂与玖源发展有限公司鉴定了6%的股权转让合同,成都玖源化工有限公司从此成为港商独资企业。
2001年
4月25日 公司内部刊物《今日玖源》编委会及编辑部成立。
5月 成立了成都玖源化工BB肥分公司,开始涉足复混肥领域。
7月 与中国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合作成立研发中心,致力于新产品开发及推广。
9月 成都玖源复合肥有限公司成立,致力于集团新产品BB肥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服务。
2002年
9月 玖源生态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2003年
7月 玖源生态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于香港联交所上市。
11月 成功组建合资企业德州玖源复合肥有限公司,构成北方地区玖源BB肥新的生产网络。
2004年
12月 成功收购大竹县宏森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设立达州市大竹玖源化工有限公司。
2005年
6月25日 玖源集团协办首届中国BB肥论坛。
7月 青岛玖源化工有限公司成立。
7月8日 玖源企业大学正式成立。玖源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洧若先生任大学校长。
11月 成都玖源化工有限公司尿素5000吨出口越南,属集团公司首批产品出口。
12月15日 成都玖源复合肥有限公司召开“玖源测方”品牌新闻发布会。
2006年
7月7日 玖源集团主办第二届中国BB肥论坛。
9月 签订协议确定从美国进口合成氨、尿素在达州天然气化工园区新建40万吨合成氨、45万吨尿素的项目。
11月26日 大化项目场平工程正式开工。
2007年
7月26日 玖源集团"年产40万吨合成氨、45万吨尿素项目”顺利通过初步设计评审
8月28日 玖源集团“年产40万吨合成氨、45万吨尿素项目”建筑安装工程正式开工。
2008年
5月 “5.12”地震后,公司组织了一系列“抗震救灾、支援灾区”活动。
8月27日 玖源生态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及股份由创业板转往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
2009年
4月 公司和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公司—国际金融公司达成约1000万美元的股权认购协议,其成为公司的策略性股东。同时,公司获其2000万美元的融资贷款,用于公司大化肥项目建设。
2010年8月17日,玖源集团达州玖源化工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合成氨、45万吨尿素大化工项目正式投产。
研究与开发
玖源集团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强强合作,确保研发、技术乃至人才的极大优势,全心致力于多项农业课题的研究,包括提高产量及有效使用肥料技术、开发肥料新品种及独特配方的BB肥、复合肥等。玖源集团凭借在技术领域、资本领域、专利技术等方面优势,在开发领域不断推陈出新并为用户提供最新的科技产品而不断超越、持之以恒。
环境与安全
日益渐增的环境保护及社会责任意识促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及企业的运营模式和投资行为发生改变。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环境友好的产品;而生产企业也更倾向于在运营过程中采用环境友好的生产技术,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玖源集团始终致力于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际金融公司(隶属于世界银行)的指导和帮助下,玖源集团的新建项目——玖源达州大化项目,严格按照适用的绩效标准执行,力求避免或减轻对环境及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玖源集团的环境与社会绩效标准囊括了环境和社会评价及管理体系、劳动和工作条件、污染防治、社区健康及安保、土地征用和非自愿移民等诸多方面。该绩效标准为今后玖源集团履行环境与社会责任指明了方向。
用人宗旨
以人为本、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唯贤是用。
1. 不仅要培养有成就的人才个体,而且倡导团队协作,培育人才团队。
2. 以人为本、知人善用:
(1) 知人: 了解人、理解人、尊重人,不但知人之表,更要知人潜力;
(2) 容人: 创造宽松环境,使人心情舒畅,不求全责备,允许改进自律;
(3) 用人: 为每个员工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创造学习、发展、升迁的机会;
(4) 做人: 以诚相待,与人为善,宽容人、体谅人,敬业乐业、忠于职守, 以公司为家,与公司共荣辱。
3. 公平竞争: 不拘一格、机会均等、任人唯贤。
4. 个人职业生涯成长规划与公司人力资源发展目标相互匹配,员工与公司共同成长。
下属企业
达州玖源化工有限公司
达州玖源化工有限公司系香港上市公司-玖源生态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玖源集团以达州玖源化工有限公司为依托,借助达州市丰富的天然气和煤炭资源,利用集团长期从事合成氨、尿素装置生产管理所积累的经验和日渐拓宽的市场资源,在达州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园区引进美国先进大型合成氨、尿素装置,投资兴建大化工项目。一期年产40万吨合成氨、45万吨尿素;二期完工后实现年产合成氨48万吨、尿素85万吨、三聚氰胺4万吨的目标。该项目技术先进、能耗低、环保水平高、经济效益好,是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环境友好型大型化工生产项目。
四川玖源农资化工有限公司
四川玖源农资化工有限公司是在玖源集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通过资源整合着力打造强势品牌和全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的背景下,于2009年在成都组建的集产品销售、品牌推广、渠道开拓、农化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农资流通配送公司。
玖源农资公司聚集了大批农业专家、化工学者、市场营销专家及精英,以“立足农村、关爱农民、服务三农”为宗旨,负责销售集团所有化工、化肥产品,代理销售国内外其它知名品牌的化肥及农资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拥有上万家经销网点,产品远销东南亚、美洲、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长期以来,公司在追求经济效益同时,更注重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让中国农民用更好的肥料”、“让农民朋友真正享受服务的权益”是玖源公司不懈追求的目标,公司将在实现产品多元化、系列化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渠道的流通能力和服务能力,进行快速发展和稳步扩张,立志成为农资行业集规模化、专业化、物流化、品牌化、信息化为一体的农资营销公司。
成都玖源化工有限公司
成都玖源化工有限公司系玖源发展有限公司收购原国有企业后,设立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密集型外商独资企业。
公司下设合成氨分厂、联碱分厂、尿素分厂等多个部门和机构。其主要产品有合成氨、工业纯碱、食用添加剂纯碱、氯化铵、尿素。现已形成年产合成氨9万吨、工业纯碱9万吨、尿素9万吨、氯化铵10万吨的生产规模。公司联碱分厂的装置设计和建设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公司拥有的"湖光"品牌曾荣获"中国肥料十大品牌产品"、公司被评为"全国行业质量示范企业"、"全国质量服务诚信示范企业"、"全国石油和化工民营优秀企业",并多次获得"四川工业企业最佳效益20强"及"四川工业企业最大规模200强"称号。
公司设立以来,采取种种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化工、经济管理、以及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组成了企业的骨干力量。公司秉存"敬人敬业、效率效益、共存共荣"之经营理念,追求员工价值观与公司的价值观趋同之理想。汇集人才、聚集智力,以充足的人力资源参与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和挑战。
公司以化工及农业高新技术前沿成果为导向,积极与高等院校和化工、农业等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协作关系,不断促进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实现绿色农化。
公司将以其资金、技术、人才实力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在新世纪里,以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大的资本规模,更高的技术水平,更科学的管理思想,更新的经营模式,跨入国际现代企业之列。
青岛玖源化工有限公司
青岛玖源化工有限公司系玖源发展有限公司于二零零五年七月投资组建的外商独资企业。公司注册资金210万美金,公司占地面积54亩,总建筑面积达到15000多平方米,是以生产高效生态复混肥(BB肥)为主的大型化工企业,装置年生产能力30万吨,集团公司复混(BB肥)年生产能力将达到70万吨。
公司所在地位于山东省莱西市,是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82位的百强县(市)和山东省重点扶持的30个强县(市)之一,全市总面积1522平方公里,人口72.8万。莱西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居青岛、烟台、威海、潍坊4个对外开放城市之间,是山东省正在建设的半岛城市群、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半岛日韩加工协作区的中心。距我国主要货物港口青岛海港和烟台海港80公里、120公里,前港湾110公里,距青岛国际机场60公里;莱西市境内有同三高速公路、烟青一级公路纵贯南北,潍莱高速公路、济烟铁路、潍石公路横穿东西,另有两条国家级公路、5条省级公路在这里交汇,系胶东半岛的交通枢纽,素有"青岛后花园"之称,属山东最适合居住和创业的首选城市。
青岛玖源化工有限公司的复混(BB肥)产品销售市场定位为: 以山东全省,河南、河北、安徽、江苏为覆盖范围。辐射整个北方(东北三省)及西北、内蒙的整个区域。莱西市是胶东半岛的腹地,位于该销售区域的中心,且公司距铁路货运站仅2公里,又在青岛工业开发区内,合理解决集团产品在全国销售的布局问题,实现运输的最优化,节约运费,从而提高本项目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四川承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承源公司或公司)是香港上市公司玖源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于 2002年7月1日注册成立,注册地为绵竹市。注册资本人民币800万元。
承源公司是为了配合其母公司-玖源集团的肥料业务的发展而成立,其工作目标是致力开发位于绵竹的低品位磷矿,早在2000年公司就自行投资对位于绵竹市清平乡龙王庙磷矿区天井沟矿段进行勘探。在完成地质工作后,自2003年到2007年,为了响应绵竹市对环保的要求,避免出现磷石膏的堆放和污染,公司放弃了自主研发成功的湿法处理工艺技术,又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新工艺技术的研发和合作开发工作。根据各新工艺技术的工业化结果,承源公司董事会决定以窑法磷酸技术为依托,对该磷矿山实施滚动式开发和建设,在绵竹市建设一座现代化年产5万吨电子级磷酸和相应的磷酸和磷酸盐生产基地。
纠错
南京装修成这样要多少钱?输入面积免费报价!
南京铭望装饰设计广告
高中物理要上95,离不开这10个解题大招,今天免费领,限15名
谭哥物理-高效快速提分广告
2023年金耳菌种植致富经能挣钱吗?惠农政策,每亩补贴5000+
农村有空地来金耳菌种植致富经室内室外都能种,合作种植送技术+设备,每亩补贴5000+欢迎现场考察
北京创展在线科技有..广告
大家还在搜
玖源生态科技
玖源查
玖源生态农业
玖源智能家居
如何挽救破碎的婚姻
办公用笔记本
苹果13微信没有声音提示是怎么回事
科选净水器滤芯怎么换
词条贡献者
该词条共有8人参与编辑,查看全部
词条有帮助,感谢贡献者
意见反馈权威合作百科协议
百度百科是免费编辑平台,无收费代编服务 | 详情
Baidu 京ICP证030173号
编辑
传视频
纠错
目录
在

全市概况
一、地理位置、辖区、人口、面积、民族组成
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西部,地跨北纬35°41′-37°26′,东经108°10′-120°01′,直线距离西至省会济南183公里,西北至首都北京410公里。南依沂山,北濒渤海,东连青岛,西接淄博、东营,南与临沂、日照接壤。辖奎文、潍城、寒亭、坊子4区,青州、诸城、寿光、高密、安丘、昌邑6市,昌乐、临朐2县,全市总面积15859平方公里。至2008年底,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862.5万人。据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资料推算,全市年末常住人口889.54万人。全市有汉、满、回等51个民族。中心市区建城区面积128平方公里,人口108万。
二、历史沿革
潍坊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弥河故道旁就有人群定居。自夏以来,历代王朝政权在此封国建邑,设州立府。夏、商时期,境内有斟灌、斟鄩、寒、三寿等封国。周初,武王封邦建国,封太公望于齐,都营丘(今昌乐境内)。春秋时期分属齐、鲁、纪等国。今潍坊版图在秦时分属胶东、临淄、琅琊三郡,汉朝时属青州刺史部,唐代属河南道,宋代属京东东路,明清两代分属青、莱二州。民国初属胶东道,1927年废道直属山东省。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成立潍坊特别市和昌潍专区,1967年3月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1981年7月更名为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改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1958年10月,博山县划归淄博专区,1969年临淄县划归淄博市,1978年胶南、胶县及黄岛区划归青岛市,1983年10月平度县划归青岛市,1992年12月五莲县划归日照市。2007年,我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安丘市的黄旗堡镇、赵戈镇和昌邑市的太保庄镇划归坊子区管辖,将寿光市的大家洼街道划归寒亭区管辖。潍坊市现辖4区、6市、2县,含 67个镇、1个乡、49个街办,8963个村民委员会,636个居民委员会。
三、地貌概况
潍坊市地势总体特征是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丘陵,地面高程在海拔100米以上,最高海拔1032米,面积564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5.6%;中部为倾斜平原区,地面高程在海拔7-100米之间,坡降1/500-1/1200,面积65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1.6%;北部沿海为滨海平原区,地面高程在7米以下,面积361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2.8%。
主要河流:潍坊市境内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3条,主要水系有潍河、弥河、白浪河、南北胶莱河和小清河等五大水系。
潍河,全长246公里,流域面积6367平方公里;
弥河,全长177公里,流域面积3863平方公里;
白浪河,全长127公里,流域面积1237平方公里;
南胶莱河,全长42公里,流域面积1500平方公里,在高密市境内7.4公里;
北胶莱河,全长103.5公里,流域面积3900平方公里;
小清河,全长237公里,流域面积10276平方公里,在寿光市境内入海,在我市境内长19.8公里。
截止到2007年底,潍坊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6%,比1978年增加约16个百分点。
四、气候、土壤、矿产
潍坊市处于北温带季风区,背陆面海,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型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夏季炎热多雨,温高湿大;秋季天高气爽,晚秋多干旱;冬季干冷,寒风频吹。1978-2007年平均气温12.9℃,一月平均气温-2.3℃,七月平均气温25.3℃,极端最高气温40.7℃,出现在1982年5月25日,极端最低气温-24.2℃,出现在1985年12月8日;全市年平均降水量605.8毫米;无霜期195天。
潍坊自南至北分布着棕壤、褐土、潮土、矿姜黑土和盐土5大土类。潍坊处于我国东部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和第二沉降带的衔接部位,现已发现金、银、铁、煤、石油、蓝宝石、重晶石、沸石、膨润土、花岗岩等矿产种类58种,已探明储量的36种,开采利用的42种,有12种矿产储量居全省首位。
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综合
宏观经济健康协调平稳发展。初步核算,2009年潍坊市生产总值(GDP)完成2727.8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2.0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564.7亿元,增长13.7%,其中工业增加值1419.1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861.1亿元,增长14.0%。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5、8.0和4.4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30568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4477美元),比上年增长12.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1:57.3:31.6。
2009年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潍城区143.1亿元,寒亭区(含经济开发区)110.0亿元,坊子区72.6亿元,奎文区96.4亿元,青州市300.2亿元,诸城市402.0亿元,寿光市416.7亿元,安丘市162.0亿元,高密市274.2亿元,昌邑市201.2亿元,临朐县122.8亿元,昌乐县14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1.9亿元,滨海经济开发区100.4亿元。
第四季度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达139.6%,企业家信心指数136.5%,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22.8个百分点和27.7个百分点。
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共募集资金17.2亿元,昌大国际、得利斯2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豪源实业和昱合集团2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21家企业24只股票在境内外上市,累计融资302.3亿元。上市公司家数和募集资金额在全省分别列第二位和第一位。
名牌创建工作有新进展。全市获得2个省长质量奖,2个省长质量奖提名奖;新增山东名牌产品68个,山东服务名牌12个;新创中国驰名商标7件,新认定山东省著名商标50件,续展50件。到2009年底,全市共创中国驰名商标39件,认定山东省著名商标237件,共有2个省长质量管理奖,2个省长质量奖提名奖,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1个中国名牌产品,51个国家免检产品,187个山东名牌产品,23个山东服务名牌项目。
非公有(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5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5.2%上升到56.2%;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户数25.3万户,增长19.5%;从业人员135.3万人,增长24.1%;注册资金1246.5亿元,增长32.2%;纳税额206.4亿元,增长18.3%,占全部税收比重72.8%,提高了2.2个百分点。
企业注册资本稳中有升。内资企业注册资本(金)503.6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国有企业51.6亿元、集体企业39.3亿元、公司400.0亿元。外商登记管理又上新台阶。全市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共160户,其中外商投资企业58户,分支机构102户。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全市累计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343起,死亡440人,同比分别下降15.1%和19.0%。
二、农业
2009年,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农民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运行良好。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5.7亿元,按可比价格增长4.7%。
主要农作物产量稳中有增。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79.1万亩,增长2.6%;粮食总产量520.8万吨,增长3.4%,是1997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棉花产量5.5万吨,增长6.1%;油料产量27万吨,下降9.7%;烤烟产量4.2万吨,增长46.6%。蔬菜产量1006.9万吨,增长3.3%;水果产量97万吨,下降4.5%。
林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共完成造林50.3万亩,新建农田林网19.58万亩,四旁植树2871万株,育苗14.04万亩。百处林场、北部沿海林网、荒山造林、村镇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进展迅速,建成生态林场75处,其中新建成45处。全市森林面积达504.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105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33.0%。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肉类总产量114.7万吨,增长10.6%;禽蛋产量26.3万吨,增长1.4%;奶类产量22.2万吨,增长3.0%。
渔业经济持续发展。全市渔业总产值达到31.6亿元,按可比价增长7.1%;水产品总产量42万吨,增长9.1%。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15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9%;农业机械总值77.6亿元,增长7.6%;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大型农业机械快速增长,联合收获机达到1.6万台,增长19.8%,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5284台,增长56.2%。全年共完成机耕面积793.4千公顷,机播面积913.6千公顷,机收面积779.9千公顷。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8907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汽车、通电话;新增、完成改造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70.3万人。农房建设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建成新房8万户,改造危旧房1.84万户。
三、工业
2009年,全市工业系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扭转了工业经济下滑态势,工业效益大幅回升。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824家,比上年增加476家;完成增加值1499亿元,增长15.1%。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98.34%,比上年提高0.49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本月止累计累计同比增长(%)
原煤(万吨)96.55.2
原盐(万吨)1213.38.2
饲料(万吨)290.533.6
卷烟(亿支)200.00.0
纱(万吨)71.913.7
布(亿米)35.69.4
印染布(亿米)14.2-5.1
服装(万件)34344.45.9
人造板(万立方米)88.51.1
家具(万件)747.012.5
纸浆(原生浆及废纸浆)(万吨)82.2-8.5
机制纸及纸板(外购原纸加工除外)(万吨) 317.57.1
原油加工量(万吨)576.633.3
焦炭(万吨)128.06.7
纯碱(碳酸钠)(万吨)285.633.3
合成氨(无水氨)(万吨)103.32.8
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总计(折纯)(万吨)76.715.8
化学农药原药(折有效成分100%)(万吨) 1.27.0
初级形态的塑料(万吨)44.97.5
合成洗涤剂(万吨)8.6-3.2
化学药品原药(万吨)10.211.4
化学纤维用浆粕(万吨)25.217.9
化学纤维(万吨)26.911.5
橡胶轮胎外胎(万条)3455.512.5
塑料制品(万吨)44.111.6
水泥(万吨)812.810.8
粗钢(万吨)223.19.9
钢材(万吨)456.325.1
发动机(万千瓦)8256.411.4
大型拖拉机(台)5345831.2
中型拖拉机(台)1546211.1
小型拖拉机(万台)6.4-16.9
农作物收获机械(台)5296333.8
汽车(万辆)43.264.9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168.17.3
工业投入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全市完成工业投资7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在建项目1722个,其中726个项目建成投产。全市计划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92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256个,当年完成投资424.7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的22.8%。
工业经济效益回升趋势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50.2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实现利润326.3亿元,增长20.7%;实现利税521.10亿元,增长21.3%;实交税金185.99亿元,增长11.5%;工业亏损面3.42%,下降0.6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2.84亿元,增长21.5%。产成品存货246.25亿元,增长14.3%,应收账款净额269.58亿元,增长7.8%,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34.5%。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全市共实施“十大节能工程”重点项目42个,总投资33.74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节能154.52万吨标准煤。有16个项目列入国家节能奖励项目计划,28个项目受到省级节能财政资金奖励,共获扶持资金7496万元。全市对8个新增高耗能项目实行区域等量淘汰落后产能,共等量淘汰落后产能能耗26.38万吨标准煤。全市先后淘汰裕卓水泥等3家企业的水泥立窑生产线4条、40万吨熟料生产能力;淘汰潍焦集团128立方高炉2座。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09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90.5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其中规模以上投资完成1858.2亿元,增长23.9%;规模以下投资完成31.8亿元,增长35.1%。规模以上投资施工项目6498个,其中总投资过1000万元的项目3153个。在规模以上投资中,一产投资完成64.5亿元,增长118.8%;二产投资完成730.6亿元,增长13.6%;三产投资完成1063.7亿元,增长31.7%。城镇投资完成1403.6亿元,增长19.5%;农村投资完成455.2亿元,增长39.9%。
“三大投入”亮点显现。“三大投入”中,高新技术完成投资509.1亿元,占规模以上比重27.4%,同比增长38.4%;现代服务业完成投资958亿元,占规模以上比重51.5%,同比增长18.4%;现代农业完成投资64.5亿元,占规模以上比重3.5%,同比增长118.6%;文化产业完成投资445.9亿元,占规模以上比重24%,同比增长91.9%;生态建设完成投资356.9亿元,占规模以上比重19.2%,同比增长29.5%;公共服务完成投资525.1亿元,占规模以上比重28.2%,同比增长54%。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66.5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住宅投资208亿元,增长38.6%。全年商品房销售额238.2亿元,增长86.4%。
沿海开发工作成绩显著。围绕国家和省出台的关于支持环渤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协调沿海市区引项目、增投入、调结构、上水平。按照“一个城市轴心、九个产业园区”的开发思路,加快推进重点园区开发建设,滨海经济区总体规划及滨海新城中央商务区、科教创新区、物流区、滨海旅游等重点区域和产业发展规划推进顺利,已经完成中期成果。沿海市区已完成配套园区240平方公里,沿海地区签订项目合同227个,其中过亿元项目92个;合同投资额78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和151%。2009年滨海开发区新开工项目199个,共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6个;全区在建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07个,投资总规模800多亿元。潍坊森达美港一类口岸实现对外通航,成为“十一五”期间全省实现对外开放的唯一海港口岸;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顺利通过国家三部委联合验收,成为全国首个通过验收的行业类园区和省级开发区,被确定为全省科学发展园区。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产值3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全员劳动生产率139505元/人,增长12.5%。实行投标承包工程面积3362.9万平方米,增长22.3%,占施工工程面积的77.3%。
五、交通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64.39亿元,其中公路建设完成投资49.6亿元;场站、港口、机场、地方铁路建设等完成投资14.8亿元。到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2631.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2.4公里,公路密度达141.4公里/百平方公里。营业性机动车辆达到17.6万辆,其中客车7982辆(含出租车4301辆);载货汽车79558辆;其他机动车及拖拉机89032辆。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20412.7万人次,旅客周转量95.3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8732万吨,货物周转量623.2亿吨公里。完成水路货运量578万吨,货物周转量63亿吨公里。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63万吨。航空运输完成客运量107172人,货运量16487吨。青临铁路完成货运量90万吨。
邮政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8%。信函3785.1万件,增长12.24%;包裹19.82万件,下降16.62%;特快专递203.6万件,增长28.56%;报纸10174.84万份,增长8.37%;杂志53.47万份,下降65.77%。
电信业保持持续发展。全市电信企业实现电信业务总量59.1亿元,比上年增长0.8%。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580.5万户,增长14.9%,固定电话用户数(含小灵通)204.9万户,下降12.3%。
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市通信光缆总长度85万芯长千米,互联网出口带宽120G,电话普及率92.7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超过370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10万户,比上年增加20万户,有线电视通村率和入户率分别达到100%和86.5%。
六、国内贸易与现代物流业
国内消费市场稳中有升。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8.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按销售地区分,城市零售额实现586.0亿元,增长19.6%,县零售额实现58.8亿元,增长27.4%,县以下零售额实现343.6亿元,增长16.9%。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210.1亿元,增长25.8%;零售业零售额639.4亿元,增长18.9%;住宿业零售额6.79亿元,增长15.8%,餐饮业零售额88.0亿元,增长13.7%。
城乡市场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城区1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发展到25处,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达到124个。全市新建改建“农家店”819个,累计达到4603个,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各类农业生产资料村级服务站8059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发展到130处。
现代物流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年实现社会物流总额8400亿元,同比增长16.8%。年物流额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18家,其中潍柴动力集约配送、山东海化物流、潍百集团等6家企业年物流额超过了100亿元。
七、对外经贸与旅游
全市进出口总额80.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6%;其中出口62.0亿美元,下降5.2%;进口18.7亿美元,增长2.0%。进出口、出口、进口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8个、9.4个、11.1个百分点。按企业性质划分,三资企业出口21.1亿美元,下降22.8%;集体、民营企业出口28.7亿美元,下降1.5%。按大类商品划分,机电产品出口17.3亿美元,增长20.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9亿美元,下降23.5%,化工产品出口7.9亿美元,下降33.4%,纺织服装出口16.6亿美元,下降3.8%,农产品出口9.8亿美元,下降3.6%。新批外商投资项目79个,合同利用外资8.7亿美元,增长13.9%,实际到账外资6.8亿美元,增长39.8%。完成对外承包劳务新签合同额29亿美元,营业额11.3亿美元,分别增长65.4%和36.7%。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233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7%;旅游总收入189.8亿元,增长27.8%。接待国内游客2313.4万人次,增长23.8%;国内旅游收入181.4亿元,增长26.4%。国际入境游客17.25万人次,增长30.9%;国际旅游收入1.2亿美元,增长73.1%。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99.5亿元,增长15.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8亿元,增长19.7%。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四个主体税种共完成70.7亿元,增长12.6%。财政总支出完成227.7亿元,增长24.9%。地方财政支出完成196.9亿元,增长22.8%。连续23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各项财政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先进行列。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居全省第2位,高于全省7.4个百分点;总量稳居全省第4位。全市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7.4%,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重点支出有侧重,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共支出90.4亿元,增长29.3%,高于平均增幅4.4个百分点,占总支出的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呈良好发展态势。2009年,招商、兴业、华夏、民生、浦发5家银行相继开业,中信获准筹建,给我市的金融业注入了活力。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大幅增加,经营效益明显提高,支持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768.2亿元,比年初增加707.9亿元,增长34.4%,增幅居全省第一位。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612.2亿元,比年初增加279.6亿元,增长2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余额2074.5亿元,比年初增加560.8亿元,增长37.1%,居全省第三位。货币持续回笼,全年现金收支相抵,净回笼41.6亿元。金融机构经营效益大幅增加,实现盈利合计52.8亿元,同比增盈13.9亿元。
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市产、寿险累计实现保费总收入64.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财险实现保费收入19.6亿元,增长26.2%;寿险实现保费收入45.4亿元,增长12.5%。全年共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19.2亿元,其中产险支付赔款10.5亿元,寿险支付赔款8.7亿元。
九、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实施各类各级科技计划285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47项。在全省首次自主创新产品认定中,全市有90项产品通过认定。科技成果培育迈上新台阶。全市培育科技成果392项,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150项,有22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推进,13个研发平台形成研发能力,培育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6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
专利工作成绩突出。全市共申请专利5458件,比上年增长12.4%;专利授权3546件,增长37.1%;发明专利申请682件,增长9.5%。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成效显著。积极推进企业采标工作,共有50家企业完成采标57项,占全年任务的163%,全市有1038家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8家企业起草了15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6家企业申报了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5家企业通过AAAA级确认,30家企业通过AAA级确认,157家企业通过AA级确认,列全省各地市之首。认真督促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计量检测体系贯标和认证,全市共有45家企业取得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包括21家计量保证确认,24家计量合格确认)。积极推动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采用C标志,我市共11家企业392项取得“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合格证书”。
高新技术产业平稳发展。全市统计范围内的高新技术产品109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846.3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35%,比年初提高2.26个百分点。有80家企业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着力扩张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产业”,依靠大项目支撑、龙头企业带动,在高端产业率先突破。
十、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新改扩建玄武街等10条城市主干道,总长度22.3公里,总投资4.4亿元,玄武街、虞河路等7条道路竣工通车。对福寿街、宝通街等30公里道路实施强电入地改造。奥体公园体育场建成使用,创出了国内同类体育场馆建设的新速度。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城市规划艺术馆投入使用;文化宫、青少年宫外立面展露新颜,图书馆、科技馆钢结构主体全部完成,文化艺术中心运营公司批复成立。
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60个小城镇建设加快提升。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8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0亿元,创历史新高,一批面貌新、机制活、后劲足的小城镇迅速崛起。下放了84项县级管理权限,增强了小城镇发展动力。60个小城镇投融资、创业服务、社区服务三大平台和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园区已全部建成,开创了经济建设与城镇建设相互促进的新局面。2009年全市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63%。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先后分三批向国家和省推荐上报了118个生态环保项目,投资额达93.4亿元。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项目74个,投资额23.5亿元。同时,对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全部履行了环保审批,环评率100%。超额完成市政府确定COD、二氧化硫削减的目标任务。全市11个省控重点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同比提高了9.1%,境内7条主要河流重点监控断面的COD、氨氮分别比2008年下降了5.1%和3.6%。创建了5个国家级和38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潍坊生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2015-11-03在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乐埠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南乐埠村潍昌路8868号。
潍坊生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70702MA3BYFGR14,企业法人刘永先,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潍坊生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生物技术研发、转让;销售:植物提取物、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制剂、水净化剂、土壤改良剂、化肥(以上范围不含危险化学品及易制毒化学品)、饲料、饲料添加剂、农副产品、食品;花卉种植及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潍坊生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