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性取向”,又称“性偏好”或“性指向”或“性倾向”,是用来描述一个人性渴望、幻想和感觉的对象,通常是另一个人。性取向的分类有: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asexual)
个体对特定性别的对象,如异性、同性或男女两性,产生性吸引或迷恋,分别称为异性恋、同性恋或双性恋。在动物界和人类,大多数个体均对异性产生性吸引,这是与其繁衍后代的生物本能相一致的。但在动物进化的历程中,特别是在人类,一部分个体出现性取向与繁殖本能分离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尚不清楚。在个体的性心理发育过程中,常伴有同性恋的性取向,但同性恋者大多没有性别角色和性身份障碍。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未获得解决的恋母或恋父情结是决定“性”定向的重要因素。他们设想:对母亲过分亲昵,对父亲疏远或敌视的男孩,会产生对其异性性冲动的恐惧,从而促使其性取向转向同性。性学习理论则主张,童年早期的同性恋体验或幻想不仅未受到抑制,反而通过性行为和手淫得到强化,促进了同性别的性取向。遗传学研究未能发现决定性取向的基因标记,也未发现孕期母体雄激素和雌激素水平的改变对胎儿出生后的性取向起决定作用的证据。社会文化环境对性取向的态度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例如:在性自由的社会,对同性的性取向,采取肯定的接纳态度,而在较保守的社会,则采取否定的排斥态度。

常见的性取向有5种: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以及泛性恋。
一、异性恋
异性恋是性取向之一,区别于只对同性恋产生性欲的同性恋者,异性恋者只对异性产生爱情和性欲,同时也区别于对男女两性均有感觉的双性恋者,具有异性恋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为异性恋者。
异性恋是最“正统”的性取向,之所以称之为正统,因为这种性取向最符合生物进化的机制,男性和女性相互吸引才会增加其繁衍后代的可能性,保持人类这种种群在自然界中得以持续的生存;同时异性恋也是我们最常见的性取向,是被几乎所有的社会认可且接纳的,在其他生物中也更为常见。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异性恋是对与自己性别不同的人产生的爱慕、吸引或者性冲动,一个男人喜欢一个女人,一个女人喜欢一个男人,这就是异性恋,也被视为“直”,因为会有直男或者直女形容异性恋群体中的两方。
我们现有的社会文化,如婚姻、家庭制度,都是基于我们是异性恋的前提,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一个最基本的家庭,如果你的身边有两个爸爸或者两个妈妈组成的“家庭”,那肯定是不被接受的,也正因为社会文化习俗的约束,这样的存在我们设置要给它加个引号,因为它不是被认可的家庭概念,但这种家庭是否有其存在的权力,不妨自己思考下?

二、同性恋
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之为同性恋者。在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中,也普遍存在同性性行为,但这与基于高级情感的人类同性恋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人类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具体表现。
理解同性恋这个词,只需要把异性恋反过来,把那个能让自己产生爱慕、吸引或性冲动的人换成与自己性别相同,比如一个男人喜欢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喜欢一个女人。包括我在内,整个社会对于同性恋的认识可能并不多,基于某部电影作品或者一本小说,我们感知到世间有这种与我们不同的存在,但当我细细思考同性恋这个词,我会觉得世间万物都是存在对立的,阴与阳,水与火,异和同,因为除了对象不同之外,其他毫无差别,开头我们提到取向是一种感觉,就像我曾经看到的一句话:我爱你,只是你的性别恰好与我相同罢了。
同性恋是性少数的存在,据调查表明同性恋约占人口的百分之三,换句话说,一个班里可能就有一个同性恋,他们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因为社会文化和习俗,这种取向被隐藏,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被认为是精神疾病,被治疗,被处刑。慢慢地,我们发现这种取向在动物身上也存在,同性恋这个词也慢慢地进入我们的视野,慢慢地被一些人所理解和接受。

三、双性恋
双性恋,又称双性爱、双性向,指对男女两性皆会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是性取向分类之一,与单性恋(异性恋、同性恋)取向齐列。

四、无性恋
无性恋(Asexuality,也称为nonsexuality),是指一些不具有性欲望或者宣称自己没有性取向的人,即不会对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别表现出性欲望,即缺乏性冲动。

五、泛性恋
泛性恋是指对任何性别皆能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他/她们通常认为,在恋爱方面性别是微不足道或无关的。牛津英语字典将泛性恋定义为:没有限制或抑制性的选择。有些人误以为泛性恋是双性恋的一种别称,但双性恋和泛性恋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双性恋是指对男女两性皆能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但双性恋者并不能对跨性别者、变性人、双性人、人妖等产生爱情和性欲。虽然双性恋者可能会在不知道对方是第三性别的情况下对其产生爱情和性欲,可一旦知道了对方是第三性别,就无法产生爱情和性欲,已经产生的爱情和性欲也会因此消失动摇。而泛性恋是指对男性、女性、跨性别者、变性人、双性人、人妖等皆能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它被认为是比双性恋更具包容性的一种性取向,因为泛性恋对所有性别的人皆能产生爱情和性欲。

除了常见的5种性取向之外还有其他10种不常见性取向。
1.Asexual
Asexual(无性恋者)指的是无法感受到性吸引力的人。无性恋者一般只会在精神上或审美上被吸引,但别人无法对他们产生性吸引,但是无性恋者可以和别人维持除性以外的亲密关系。如果你无法感知性吸引力,那么你就有可能是无性恋者。
2.Aromanic
Aromanic(无爱者)指的是极少能感受到或无法感受到爱情吸引力的人。无爱者并不缺乏与人的情感交流,只是不会产生去发展一段恋情的本能需要。无爱者也仅仅会在心理移情作用的支持下产生对爱情的需要,但是这种需要通常以柏拉图的方式呈现出来。无爱者和其他性取向一样,是天生的而非个人选择。
3.Graysexual
Graysexual指的是介于无性恋和有性恋间的一种微妙性向。被定义为是Graysexual的人可以是异性恋或同性恋,也有可能是除这两者以外的其他性取向。
4.Demisexual
Demisexual是指只会在同某人建立起足够深厚的感情后,才能对其产生性欲的人。
5.Demiromantic
同demisexual类似,Demiromantic指那些只有同某人产生足够深厚的感情后,才会产生爱情的人。
6.Lithromantic
Lithromantic指的是对某人产生爱情,却不希望获得情感回应的人(这类人的爱情可能会因对方的情感回应而消失)。Lithromantic有的可以接受恋爱关系,有的则不能。
7.Pansexual
Pansexual(泛性恋)指对任何性别(男性、女性、雌雄同体者、人妖、变性人、跨性别者)皆能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
8.Polysexual
跟泛性恋类似,多性恋(Polysexual)指的是能对多种性别(但并不是所有性别)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
9.Panromantic
Panromatic是指对任何性别皆可能产生爱情,但不会产生性欲的人。
10.Skoliosexual
Skoliosexual是指只能对超越两性性别(男女)或者性别模糊的人群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
性取向这个词,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自己身边的那个男人或是女人,但这就是性取向的全部吗?性取向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性取向的定义与内涵
根据美国心理协会的定义:性取向是只一个人对男性、女性或两性产生持久的感情、爱情或性吸引。
当然,从内涵的角度而言,性取向其实是与其他(某些性别的)人羣的一种关系。因为性取向并非单单依赖于性行为对象的选择,也包括在爱情、依赖感、亲密行为等非性方向的需求,比如崇拜爱慕、共同目标与价值观、互相支持爱护,长久承诺等。
性取向和性别
在确定性取向时,对“性别”的看法不同,是影响性取向结论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不同的人看来,每个人或许可能性别不同。
性
是指生理上的性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表或者生理特征决定。如男、女、变性人(有的地区有专门区分)。
性别
是指心理上的性别,最常的表现就是我们所说的性格等精神层面。如阴柔、阳刚、娘娘腔、“汉子”。
性角色
是指社会学上的性别,这是社会的一种认同和定义,包括他人和自己对角色的认同。如男人、女人的称呼和所代表的意义。
我们的性取向,是根据自己的心理性别来选择,所以可能出现身体性别与心理性别出现差异。
而对外或者其他人看来,性别即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只要生理特征不变,那么性取向显而易见。
性取向有几种
目前,以羣体数量来说,世界上比较常见的性取向,可以分为4种:
异性恋
就算是不同的国家地区、文化差异,异性恋仍是以压倒性优势成为主流的性取向,占据总人口的90%以上,因此异性恋也被称为“正常性取向”。
同性恋
同性恋是除异性恋之外最为常见的性取向。截至如今,全世界已有30个国家或地区,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和民事合法化。
双性恋
双性恋作为特殊性取向最典型特征便是“男女通杀”,对同性和异性都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并且愿意与之在一起。另外,据美国调查发现,双性恋中女性占多数,达到双性恋总体的70%。
无性恋
无性恋者在性取向上其实具有一定的缺失性,也是无性恋者的特点:只能在精神上或审美上感觉到被吸引,但是无法产生性吸引。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心理学教授安东尼研究发现,全世界无性恋者占总人口1%,约7000万。
性取向可以改变吗
关于性取向的先天后天决定论,学术界争论了不止一个世纪,至今仍旧没有盖棺定论。双方都没有决定性的证据。
然而现实中,以同性恋为例,同性恋中大部分是后天形成,只有极少部分属于先天性。但是,先天性的同性者无法修复,后天者中绝大部分只要愿意,能够恢复异性恋。
或许,在谜底尚未揭开之前,我们可以暂且认为:性取向可能受环境、认知和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想保持自己的社会主流性取向,还需坚持好自己的本心!
1.Homosexuality,同性恋者
是相同性别之间的个体产生爱慕、情感、性吸引及性行为吸引的现象。同性恋行为或称同性恋生活模式。基于同性吸引,从而选择这种包括同性之间的情感依赖及性行为的生活模式。爱慕的对象为同类
2.Heterosexuality,异性恋者
是指只会对异性产生性欲与爱情的人,区别于同性恋和双性恋,具有异性恋性取向的成员只对与自己性别不同的个体产生性欲与爱慕,同时区别于对两性均有感觉的双性恋。爱慕的对象为异性
3.Bisexuality,双性恋者
区别于同性恋和双性恋,具有异性恋性取向的成员只对与自己性别不同的个体产生性欲与爱慕,同时区别于对两性均有感觉的双性恋。
4.Demisexuality,半性恋者
只对特定的人产生性趣 (不管对方的身心性别).必须依靠极强的情感上的维系,才能得到性唤起
5.Androsexuality,男性恋者
只对男性特质感性趣,男性恋和同性恋以及异性恋的差异在于不依赖性别认同和先天性别, 只是对男性的特质感性趣. 男性恋者爱上人就特别爷们, 不会喜欢伪娘或者变装皇后这类生物的.
6.Gynosexuality / Gynesexuality,女性恋者
只对女性特质感性趣,和男性恋爱一样, 女性恋也和同性恋以及异性恋的差异在于不依赖性别认同和先天性别, 只是对女性的特质感性趣, 并不计较对方是否先天性别为女性 (也不在乎自身的心理性别为男性/女性), 只要对方特别有女人味. 当然, 一名女性恋者是不会对女汉子感性趣的.
7.Ambisexuality,兼性恋
对同时展现出男性和女性特质的人 (尤其是双性人) 产生性趣.
8.Asexual,无性恋者
无性恋者指的是那些“无法感知性吸引力的人”。是指一些不具有性倾向或者宣称自己没有性倾向的人,即不会对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别表现出性倾向,即缺乏性驱力。无性恋者一般只会在精神上或审美上被吸引,但别人无法对他们产生性吸引。因此一些无性恋者可以和别人维持除性以外的亲密关系。
9.Aromanic,无爱者
无爱者指的是那些“极少能感受到或无法感受到他人浪漫吸引力的人”无爱者并不缺乏与人的情感交流,只是没有产生浪漫情节去发展一段恋情的本能需要。无爱者也仅仅会在心理移情作用的支持下产生对爱情的需要,但是这种需要通常以柏拉图的方式呈现出来。无爱者和无性恋者一样,通常是“天生的而非个人选择”。
10.Graysexual
graysexual指的是“介于无性恋和有性恋间的一种微妙性向”。定义为“游走在性和无性之间的某种倾向”。被定义为是graysexual的人可能是直是弯,也有可能是除这两者以外的其他性倾向。
11.Demisexual
Demisexual是指“只会在同某人建立起足够深厚的感情后、才能对其产生性欲望的人”。这种感情的本质有可能是或者不是浪漫情节。
12.Demiromantic
同demisexual类似,Demiromantic指那些“只有同某人产生足够深厚的感情后,才会产生爱慕情绪的人”。
13.Lithromantic
指的是“对某人产生爱恋,却不希望获得情感回应的人(这类人的恋爱情节可能会因对方的情感回应而消失)。因此,他们有的可以接受恋爱关系,有的则不能”。
14. Pansexual,泛性恋者
泛性恋指对任何性别皆可能产生身体吸引或爱慕情绪的人。泛性恋者完全不在乎对方的性别 (包括生理/心理性别), 也就是说, 无论纯男性/纯女性/双性人/变性人等, 他们都会喜欢 (同时也不在意对方的性取向).
15.Polysexual
跟泛性恋类似,多性恋(Polysexual)指的是“能被多种性别(但并不是所有性别)的人吸引、从而产生爱慕情绪或者性欲望的人”。
16.Panromantic,曲性恋
Panromatic是指对任何性别皆可能产生爱慕情绪,但不会产生性欲望的人。
17.Skoliosexual
skoliosexual的定义是“只被那些超越两性性别(男女)或者性别模糊的人群所吸引的人”。
18.Queerplatonic Relationships
这种关系本质上并不是恋爱关系,而是一种比一般友情更加深厚和强烈的亲密关系。
“Zucchini”这个词是处在Queerplatonic Relationship中的两人用以互相称呼,以示亲密。比如说,“他是我的Zucchini”。
5人点赞
日记本
作者:森械
链接: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