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乙草胺做封闭除草剂,防除杂草效果非常好。
乙草胺是一种选择性非常强的芽前土壤封闭式除草剂。乙草胺能被杂草嫩芽和草根吸收,通过抑制杂草的蛋白质形成和运转,从而迫使杂草死亡。乙草胺在土壤中有效期非常长,可达2个月以上。
乙草胺能有效地防除牛筋草、马唐、春蓼、稗草、苋、狗尾草、双色高粱、秋稷、藜、臂形草、马齿苋、紫香附子、黄香附子、鸭跖草、刺黄花稔、菟丝草等等杂草。乙草胺对杂草主要是芽鞘吸收,因此喷药必须在杂草出土前。乙草胺只能作为土壤处理,不能作为杂草茎叶处理。
乙草胺
在使用过程中,乙草胺剂量要依据土壤湿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季节,来确定使用的剂量。油菜田土壤封闭式除草,每亩可用乙草胺50克,兑水40~50千克,在农作物播种后杂草出土前,在土壤表面均匀喷雾。若是地膜覆盖,在盖膜前喷施药剂。
总之,作为油菜田封闭式除草,可以使用乙草胺,但在使用时,要依据土壤等等实际情况决定用药量,否则使用不当会造成药害。

封闭式除草剂就是土壤处理剂,将除草剂均匀地喷洒到土壤上形在一定厚度的药层,当杂草种子的幼芽、幼苗及其根系被接触吸收而起到杀草作用,这种作用的除草剂,叫土壤处理剂,如西玛津、扑草净、氟乐灵等,可采用喷雾法、浇洒法、毒土法施用。
除草剂可按作用方式、施药部位、化合物来源等多方面分类。根据除草剂的作用特性,通常将其分成芽前除草剂、苗后除草剂两大类。
扩展资料:
除草剂对人体及其它生物产生的危害
1、急性中毒
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报告,全世界每年有100多万人除草剂中毒,其中10万人死亡。在发展中国家情况更为严重。我国每年除草剂中毒事故达近百万人次,死亡约2万多人。
1995年9月24日中央电视台报导,广西宾阳县一所学校的学生因食用喷洒过剧毒除草剂的白菜,造成540人集体农药中毒。本世纪更严重,这样的事件年年发生。
2、慢性危害
化学除草剂在人体内不断积累,短时间内虽不会引起人体出现明显急性中毒症状,但可产生慢性危害。
如: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干扰人体内激素的平衡,影响男性生育力,免疫缺陷症。农药慢性危害降低人体免疫力,从而影响人体健康,致使其它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上升。
除草剂蔓生的杂草使农作物失去大部分的阳光和养分,对农业收成的危害不亚于病虫害。
3、致癌、致畸、致突变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根据动物实验确证,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具有明显的致癌性。据估计,美国与化学除草剂有关的癌症患者数约占全国癌症患者总数的20%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除草剂
封闭型除草剂就是土壤处理剂。
土壤处理剂主要用以抑制或杀死正在萌发的杂草。采用土表处理与混土处理。土表处理是在作物播种后,出苗前应用,如甲草胺和乙草胺等,其除草效果受土壤含水量影响很大;
混土处理是在作物播种前使用,通常为饱和蒸气压高、易挥发与光解,如二硝基苯胺类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多采用混土处理。
扩展资料:
农田化学除草的开端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期,在防治欧洲葡萄霜霉病时,偶尔发现波尔多液能伤害一些十字花科杂草而不伤害禾谷类作物;法国、德国、美国同时发现硫酸和硫酸铜等的除草作用,并用于小麦等地除草。
有机化学除草剂时期始于1932年选择性除草剂二硝酚的发现。20世纪40年代2,4-滴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有机除草剂工业的迅速发展。1971年合成的草甘磷,具有杀草谱广、对环境无污染的特点,是有机磷除草剂的重大突破。
加之多种新剂型和新使用技术的出现,使除草效果大为提高。1980年时世界除草剂已占农药总销售额的41%,超过杀虫剂而跃居第一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除草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壤处理剂
封闭除草剂有甲草胺、乙草胺、丁草胺、莠去津及乙莠混剂等。封闭除草剂的使用方式是将除草剂均匀地喷洒到土壤表面,当杂草种子的幼芽、幼苗及其根接触到表面土壤并吸收后,起到杀草的作用。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