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217个村、27个居民委员会。
即:徐墩镇、吉阳镇、房道镇、南雅镇、迪口镇、小桥镇、玉山镇、东峰镇、顺阳乡、东游镇、水源乡、川石乡、小松镇、龙村乡。
芝山街道、通济街道、建安街道、瓯宁街道。
截至2019年6月,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是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中国竹子之乡、中国锥栗之乡、中国根雕之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中国东南白酒名城。201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6.70亿元。
扩展资料:
建瓯市简称“芝”,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侧,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总人口55.54万,其中农业人口37.7万人,是福建省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是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中国竹子之乡、中国锥栗之乡、中国根雕之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中国东南白酒名城。201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6.70亿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瓯

建瓯是福建省的县级市,属于南平市。
建瓯市是福建省北部农业大市,省级生态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介武夷山脉与鹫峰山脉间,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辖10镇4乡4街道,217村27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4.5万,其中农业人口46万;汉族为主,还有畲、苗等10个少数民族,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建瓯市位于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东经117°58'45”~118°57'11”,北纬26°38'54”~27°20'26”,北邻建阳区,南接延平区、古田县,东靠政和、屏南县,西与顺昌县交界。
扩展资料:
民国元年(1912)仍称建宁府,后改称建瓯府,民国2年裁府,合并建安、瓯宁2县,各取首字命名为建瓯县,属建安道管辖,道址设在南平。
民国17年,废除道,只设省、县两级,建瓯改为县政府,直属省管辖。民国35年,全省划分为7个行政督察区,建瓯属第三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建阳。
1949年5月13日,建瓯解放,设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水吉、松溪、政和、邵武、光泽9县,专员公署设在建瓯。
1950年3月,改为建瓯行政专员公署。同年4月,署址移设建阳,改名为建阳行政专员公署。建瓯县属建阳行政专员公署。
1956年,建阳专员公署并入南平专员公署,建瓯县改属南平专员公署管辖。
1970年复设建阳地区行政公署,建瓯县属建阳地区行署管辖。
1989年1月,建阳地区行政公署改名为南平地区行政公署,管辖南平、顺昌、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邵武、光泽10个县市。
1992年10月20日,国家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建瓯县,设立建瓯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瓯
建瓯市人民政府-建制沿革
建瓯市属于福建省南平市。
建瓯市简称“芝”,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侧,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总人口55.54万,其中农业人口37.7万人,是福建省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是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中国竹子之乡、中国锥栗之乡、中国根雕之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中国东南白酒名城。
建瓯市人杰地灵是一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三千余年,西周时期为七地,秦时属闽中郡,历朝历代都是郡、州、府、都、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瓯是出过进士、状元、宰辅大臣最多的地方,是十大进士县之一。
气候特征:
建瓯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春夏多雨,秋冬干燥,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1、春季:2月中旬至5月上旬,气温10一22℃,气候多变,时寒时暖,乍晴乍雨,多低温阴雨,少日照,清明前后,常出现倒春寒、冰雹天气。
2、夏季:5月中旬至10月初,气温22℃以上,初夏潮湿,多梅雨、暴雨,中、后期酷热,多台风、雷阵雨,易旱。
3、秋季:10月初至11月底,气温10一22℃,天气凉爽少雨,常有秋寒天气。
4、冬季:12月初至次年2月中旬,气温7—9℃,天气寒冷干燥,多雾,多西北风,常出现霜冻、冰、雪天气。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建瓯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