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事物的头绪、条理或群才中的杰出者。
1、事物的头绪、条理。
出自:
茅盾 《手的故事》:“况且,您来一趟不容易,总得清出个眉目。”
鄂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八课《童年的发现》“终于想出了眉目……”
2、群才中的杰出者。
出自:清 黄宗羲《沉昭子耿岩草序》:“今之修《明史》,其史官最著名者,亦不数人,先生其眉目也。”
释义:如今处于修《明史》之时,史官当中出名的不在少数,先生是其中的杰出者。
扩展资料:
“眉目”的近义词:
1、要领:要点,关键;主要内容;关键部位。
出自:曹禺 《日出》第三幕:“ 翠喜看见不得要领,便废然地走到镜台旁,抓了一把瓜子。”
2、头绪:即端绪,源头、根由,代表事情的根本脉络、根本条理。
出自: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北新办事,似愈加没有头绪。”
3、线索:事情的头绪或发展脉络。
出自: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二五章:“还有好多线索没有搞清楚,所以暂时放一下。”

眉目:一是用来比喻文章的条理,如“这篇文章眉目不清”;一是用来比喻事情的线索、头绪,如“这件事终于有了眉目”。
1、眉目
意思:眉毛和眼睛,比喻事物的要领、头绪或条理。
引证:茅盾《手的故事》:“况且,您来一趟不容易,总得清出个眉目。”
2、喉舌
意思:喻代言者。
引证:柯灵《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张旧报》:“当时在上海 出版的英文报纸,是美国资产阶级的喉舌。”
3、耳目
意思:耳朵和眼睛,比喻能起耳目作用者。
引证: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4、骨头
意思:比喻在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事物或人。
引证: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七:“经过酝酿,有了组织,有了骨头,有了准备和布置,穷哥们都不害怕了。”
5、关节
意思:喻指暗中行贿勾通官吏的事。
引证:郭沫若《蔡文姬》第四幕:“ 曹操 :哼,这岂不是暗通关节吗?”
眉目,汉语词汇。1.眉和眼 2.事情的头绪 3.文章的条理
眉毛和眼睛。亦借指容颜。
①南朝 宋 鲍照《学古》诗:“嬛緜好眉目,闲丽美腰身。”
②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 朱某 一婢,粗材也,稍长渐慧黠,眉目亦渐秀媚。”
③ 茅盾《色盲》二:“忽然在他眼前,浮出个颀长细腰的倩影,一副略带幽怨气分显露出胸中的委屈的眉目。”
④明·杨慎《眳藐流眄》:“美人眉目流沔,使人冥迷,所谓一顾倾城也”。
比喻群才中的杰出者。
①唐 刘禹锡《奚公神道碑》:“是曹在南宫为眉目,在选士为司命。”
②清 黄宗羲《沉昭子耿岩草序》:“今之修《明史》,其史官最著名者,亦不数人,先生其眉目也。”
③清 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六:“ 韩翃中 唐 诗人眉目,两邀人主特达之知。”
指事端。
《北史·齐冯翊王润传》:“ 冯翊王 少小谨慎,在州不为非法,朕信之熟矣。登高远望,人之常情,鼠辈欲轻相间构,曲生眉目。”
比喻事物的要领、头绪或条理。
①《元典章新集·户部·义仓》:“仍于各乡依例设置义仓一所,于门首竖立绰屑大书雕刻‘义仓’二字,以表眉目。”
②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汉书十六·汉艺文志考证》:“《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
③茅盾 《手的故事》:“况且,您来一趟不容易,总得清出个眉目。”
④鄂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八课《童年的发现》“终于想出了眉目……”
犹言有面子。
《水浒传》第七十回:“ 卢俊义 直如此无缘!特地教 吴学究 、 公孙胜 帮他,只想要他见阵成功,山寨中也好眉目,谁想又逢敌手!”
眉目,一般用来比喻线索,头绪。例如:这件事一点眉目也没有。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