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编年体释义: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在几种主要的体裁中,编年体出现较早,其特点是“以天时记人事”。
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等。
因为编年体是我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的史书文学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二、编年体代表作品:
1、《春秋》: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2、《左传》:
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3、《资治通鉴》:
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年)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而成。
编年体的解释
[in the style of annals;in chronological order]
一种按 时间 顺序 编排史实的史书体裁 详细解释 中国 传统 史书的一种体裁。特点是按时间顺序编排史实。 《竹书纪年》 、 《春秋》 为 中国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汉 司马 迁 改编年为纪传, 汉 荀悦 又改纪传为编年,自是纪传与编年并行。至 宋 司马光 撰 《资治通鉴》 ,上起 周威王 二 十二 年,下迄 五代 末,前后1362年,以通史编年,成为编年体史书的巨著。编年体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容易看出同时期各 事件 之间 的联系,但记事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联贯,历史人物的生 平和 典章 制度 等也不易详其源委。
词语分解
编的解释 编 (编) ā 用细条或带形的 东西 交叉 组织 起来:编结。编织。编扎。 按 一定 的 原则 、 规则 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编排。编目(编制目录或指已编成的目录)。编次。编年。编订。编配。编码。 把材料加以 适当 的组织排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等。[1]因为编年体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的史书文学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由周代史官于公元前841年前后创体,《左传》完善其体例,荀悦《汉纪》创断代编年体,司马光成通史编年体。其它的编年体史书,还有纲目体、起居注、日历、实录、东华录等。
先秦编年体史书流传至今的,有《春秋》、《左传》、《竹书纪年》(辑本)等。断代编年史,是写一个封建王朝兴亡的历史著作,如东汉荀悦《汉纪》、明谈迁《国榷》等。编年体通史著名的有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清毕沅《续资治通鉴》等。纲目体以编年为序,简记大事为纲,补充注说史事为目。有宋朱熹《通鉴纲目》等。
起居注,是记录帝王言语、行动和居止的专书,周代始创。时政记,是宰相执政关于朝廷君臣议论军国要政的记录,武周时始创,明代废止。日历,是由史官根据起居注或时政记等所记杂事,稍加润饰汇编而成的资料书。唐顺宗时所创,明以后废止。实录是在新皇帝即位后,由国史馆根据前一皇帝的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等数据,重新汇编,撰修成的前皇帝言行及一代大事的编年史长编。自北凉刘昞《敦煌实录》创体,唐以后成为定制。东华录,清乾隆闲蒋良骥创体,是根据实录和其它档案、公文、邸报所写的朝廷大事摘要。 起居注、实录等官修编年体资料书,虽不无讳饰篡改,但因其篇幅浩大,材料详明,而有着珍贵的价值。
在几种主要的体裁中,编年体出现较早,其特点是“以天时记人事”,这大概同古老的历法知识有关。如 《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书,或出现在春秋末年,或出现在战国时期。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时、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这是它的优点。但编年体史书不易于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也不易于写出同重大历史事件有密切关系的人物的事迹,这是它的缺点。
刘知几评论编年体的长短说:“夫 《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有些重要历史人物,“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史通·二体》)。当然,编年体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其早期形式中的某些短处,在后来的发展中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
东汉荀悦撰 《汉纪》、东晋袁宏撰 《后汉纪》,他们在这两部编年体皇朝史中,运用了连类列举的体例,从而扩大了编年体史书容纳人物、史事的范围。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杰作。它不仅包括的年代久远,而且包含的内容也更加丰 富,所以章学诚称它是“合纪传之互文,而编次总括乎荀、袁”,谓之“正编年之的”《文史通义· 释通》)。在 《资治通鉴》的影响下,南宋李焘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撰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朱熹撰 《通鉴纲目》,清毕沅撰 《续资治通鉴》、夏燮撰 《明通鉴》,形成了历史编纂上的“《通鉴》学”。
自汉、唐以后,编年体史书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历朝的“起居注”和“实录”。唐代温大雅撰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和韩愈主修的《顺宗实录》,是现存较早的这类著作。《明实录》共2909卷, 《清实录》多达4433 卷,是现存卷帙最大的实录,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我国。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如《资治通鉴》,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
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分别如下:
国别体是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国语》、《战国策》。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编年体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
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
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编年体 ——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期间的历史大事。其记述内容基本可信,史料价值很高,但是不完备。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纪传体 ——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的方式记叙史实。《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