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司一直在招聘,公司真的需要这么多人吗?为什么要一直招聘呢?企业常年招工,是绝大多数企业的一种常态!首先是企业订单随不同季节产生波动,为了平衡人力成本,一般就会出现淡季裁员,旺季招人的局面;其次,企业在福利待遇,和员工关怀,工作环境等方面没有达到员工的心理预期,导致很多新进员工在试用期或者几个月就主动辞职;最后,常年招工模式的企业,在当地的评价一定不会太好,好的企业都是不招人的,你想进都不一定进的去。
所以企业要想改变常年招人的窘境,一方面是改善自身的工作,生活环境,员工工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主动向工业自动化靠拢,逐渐降低对人力的依赖程度。有的企业一直招工,招来招去仍然是原来的老职工,留不住新人的原因是成本和工资待遇问题。现在的许多中小型企业,季节性加工企业,产能大,定单少,平时只能养少数技术熟练的技工,有活干活,没活等活,一旦定单来了再招工,这样可以减少成本,新人工资低,短期工可以暂不交社保,而老工人就必须交社保,留住人必须涨工资,资格越老工资待遇赿高。
做为新工人,到一个企业打工,干上一段时间要求涨工资是正常的,无奈是僧多粥少,简单劳动的企业,需要的熟练工人不需要多,留下来少数骨干就能保证生产,其它人只好跳槽。现在企业一般招工都是通过中介方式进入的,而中介为了招聘到人,所写招聘信息会有浮夸现象,当员工进去后了解到真是情况,会走一部分人,有的呢是被分配到一点比较难或者严格的岗位,干一天或者几天就走了,这种情况电子厂比较居多,有的是因为嫌弃饭菜不好,有的是嫌弃管理严格,有的是嫌弃工作环境,有时候招聘200个人,留下来的大概只有10-20%这样子。每当一个员工想离职时,会有3个员工在考虑中。来来往往所剩不多。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在招聘人,而没有人愿意留下来的原因。
在招聘策略实务操作中的关键点是:确定招聘策略,除了要明确招聘工作的范围、人员、时间、地点等细节安排之外,还要对工作人员职责、工作环节等作具体要求。做好招聘前准备工作要做好人才招聘工作,充实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所谓招聘策略,是为实现企业战略所拟定的方式方法,是具体实施行为的指导方针,并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它包括:招聘需求,招聘渠道、招聘周期、招聘费用、招聘流程等。
招聘需求的第一要素是确定用人需求,即该岗位真的需要招聘吗?可否内部晋升或者调岗?对该岗位的人才要求有哪些,以此完成人才画像,包括:学历、专业、年龄、性别、性格、工作经历等等。

个人认为是裸辞
同样实力水平的求职者,HR更喜欢裸辞的求职者,还是在职的求职者?
从求职的角度,我们一直建议大家一定要找好下家再跳槽,“裸辞”往往没什么好下场。但反过来,从企业招聘的角度来说,毫无疑问HR更喜欢那些裸辞的求职者。
裸辞成功,说明这个求职者跟上家已经断得干干净净,不用担心对方跟前公司掰扯不清来不了,又或者临时变卦留在了原公司之类的幺蛾子。
而且裸辞的求职者,往往也比较倾向于快速入职,刚好解决用人单位的燃眉之急。
为了招来一个人才,很多时候HR不得不“卑躬屈膝”,应允对方漫长的离职期限。而战线拉得越长,其中变数越多。
之前公司里的HR小姐姐,面试了一个准备跳槽的设计师。这个设计师实力过硬,在圈子里也小有名气。因为嫌弃现公司给的工资太低,所以动了跳槽的心思。
当时为了留下他,部门主管对他的要求是满口答应,约定好一个月后办完离职手续入职。
结果老东家知道了,马上提出给他薪资翻倍,再加上年底分红,最后成功将对方挽留住了。
一个月后,这个设计师的消息才姗姗来迟:“抱歉,我不想离职了!”差点没把HR小姐姐气坏。
虽然面对同样实力的求职者,HR都更喜欢裸辞的,但其实两者间的差别并没有很大。在职的可以临时变卦不跳槽了,裸辞的也有收了offer却拉黑删除一条龙。
比起纠结“裸辞”的这点小弊端,大家在找工作的时候更应该注意这些事情:
1、筛选offer,给自己留下余地
HR吐槽求职者骑驴找马,收到了更好的offer就不来了,企业不也是如此吗?手上一大把候选人,最后挑挑拣拣选了一个最优秀的。既然找工作是双向选择,那也就没有什么“忠诚”一说。
所以,大家在收到offer的时候,不要答应了一家之后就把其他家的全部拒掉。你至少要留下一家企业给自己当做退路。万一这边临时变卦,你也不至于丧失了全部的机会。
2、礼貌拒绝,不要玩突然消失
即使你收了offer之后真的没法去,或者是不想去了,纵有百般理由,你的“失信于人”是真实存在的。
确定不去了,就尽快通知企业方,真诚地向对方道歉,把伤害降到最低,相信大部分HR也是能够理解的。
千万不要微信、电话一拉黑就觉得万事大吉了。在职场,最起码的尊重还是要有的。
当然,如果HR拿行业黑名单之类的话来吓唬你,倒也不用畏惧,谁要是有说封谁就封谁的本事也不至于当一名小小的HR。
最后,收到了offer没答应就去谈下一家,和确认了offer快入职时反悔,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情有可原,后者嘛,就是招人怨了。希望大家还是尽量避免职场不诚信的行为。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