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国中的曹操姓曹。
二、有学者研究说他姓夏侯,但是可信度不高。
三、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三国志·武帝纪》中说曹嵩“莫能审其本末”,而在裴松之注《三国志》接引用三国吴人所著《曹瞒传》中称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说法可信度不高。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四、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曹操到底是姓曹,曹操的原姓是夏侯。
曹操之父曹嵩,是东汉末期大宦官曹腾的养子,但他的本家却是夏侯氏。
从血缘关系来看,曹操其实就是夏侯氏的后代,他手下的头号大将夏侯惇就是他的堂弟,另一员大将夏侯渊也是他的族弟。
夏侯惇长期独当一面,“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夏侯渊多次领兵出征,“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也极受信任。除了他们自身的才干勋业之外,与曹操的亲族关系乃是他们如此受宠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是西园八校尉之一,曾只身行刺董卓,失败后和袁绍共同联合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一生中先后战胜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超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
但是在南下讨伐江东的战役中,曹操在赤壁惨败。后来在和蜀汉的汉中争夺战中,曹操再次无功而返。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封曹操为魏武皇帝。
曹操的原姓是夏侯。
此应追朔到汉朝开国之时,当时刘邦跟前有个名臣是曹参。也是历史有名的贤臣。在他手下有个姓夏侯的将军,对其忠心耿耿,后来曹参让其改姓为曹的。
曹操和夏侯渊,夏侯淳是一个祖先。和曹仁,曹洪却是同姓而已,就象刘备和刘璋一样。
曹操之父曹嵩,是东汉末期大宦官曹腾的养子,但他的本家却是夏侯氏。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及《世语》二书:“(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敦之叔父。太祖(指曹操)于敦从父兄弟。”从血缘关系来看,曹操其实就是夏侯氏的后代,他手下的头号大将夏侯敦就是他的堂弟,另一员大将夏侯渊也是他的族弟。夏侯敦长期独挡一面,“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三国志·魏书·夏侯敦传》),夏侯渊多次领兵出征,“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也极受信任。除了他们自身的才干勋业之外,与曹操的亲族关系乃是他们如此受宠的一个重要原因。
曹操就是姓曹,并没有改姓过。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淫祀。征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家。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财起兵,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军,自此兵力大振,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部。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东),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主力,又先后削平袁尚、袁谭等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击破乌桓,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同年进攻荆州,与孙权、刘备联军展开赤壁之战,败归。建安十八年(213年),封魏公。建安二十年(215年),征张鲁,取汉中。次年进爵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死于洛阳,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葬于高陵。
曹操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有诗文多篇。另有注《孙子》传世。今人整理其诗文成排印本《曹操集》。同时亦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三国演义》曹操姓夏侯。
曹操,字孟德,公元155年生,沛国谯县(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成为曹腾养子而改姓并继承侯爵。曹操一生从陈留起兵到洛阳逝世,奋战3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近50余次,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
曹操的功绩
1、恢复黄淮流域民生和经济。连年战乱使得黄淮流域民不聊生,曹操实施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2、司马光说曹“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曹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
3、稳定大局。汉献帝时整个中国的局面是群雄割据,军阀混战。在这危难之际,曹操挟持穷途末路的皇帝,迁都许县,以武力削平北方群雄,力图进而统一中国,起到了稳定东汉朝政局面的作用。
4、唯才是举。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1、曹操(155-220年3月15日),姓曹、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主要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 、丞相,后为魏王。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广泛屯田,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
2、曹操在中国的影视剧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现,但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王。
3、曹操诗歌在表现形式上往往有所创新,如“薤露行”、“蒿里行”,古辞都是杂言,各曲仅为四句,曹操则改用五言来写,各十六句。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