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八大古都:按历史政权建都政权数量排名依次为:洛阳、西安、北京、南京、开封、安阳、郑州、杭州。
洛阳:夏,最后的都城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因此,这里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第一缕曙光。偃师商城是商朝取代夏朝建立的最早的都城,偃师商城中“宫城”与“郭城”的发现,证实了文献中“城以卫君”、“郭以守民”的城市功能。其后,洛阳经历东周的成周、王城,汉魏故城及隋唐城,都城的建造上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范。
西安:长安城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国家西周、秦、西汉、隋、唐等13个王朝的都城,绵延逾千年,其“法天象地,尝水相土”的都城选址、规划布局以及古代都城营建思想和理念,均有独到之处。
北京:尽管元朝宏伟的大都早已灰飞烟灭,明清故宫也变得沧桑斑驳,但北京依然带有明显的北方都城独有的宏伟大气。
南京:六朝古都(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南京的建都规模和气势,堪称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
开封:经历五代十国长期的战乱,从北宋定都开封,中国历史出现南北分庭抗礼的局面,北宋的“汴京”宫殿巍峨、市井林立,繁华盛极一时。
安阳:安阳被认为是商代后期的都城,故称之为殷墟,这里有大面积宫殿遗址和王公贵族的大墓,当然还有闻名于世的甲骨文。
郑州:郑州商城被认为是商代中期“傲都”的所在,其城垣建造和青铜冶炼遗址是都城走向成熟和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在这里,能看到成套完整的青铜器“九鼎八簋”,这是王权的象征。
杭州:五代十国中的吴越与南宋在此建都。

1. 十三朝
十三朝 【六朝古都和十三朝古都分别是哪里?】
六朝古都是南京.所谓“六朝”是指:(1)三国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2)东晋.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朝之中.而历史上定都北京的朝代只有三个:(1)元朝.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第二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2)明朝.明成祖朱棣登上帝位后,为了加强北方的军事防御力量,1417年开始营建北京,花了三年多时间完工,公元1421年迁都至北京.(3)清朝.公元1644年,明王朝被农民军推翻.清军入关后,清王朝开始统治全国,随即迁都北京. 十三朝古都有两种说法:一指洛阳,一指西安.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 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跨度3008年,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朝代 名称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时间 . 夏 斟鄩 偃师二里头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师尸乡沟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两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 洛邑 王城(涧河两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东汉 雒阳 汉魏故城 光武帝至献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阳 汉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晋 洛阳 汉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阳 汉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朝 东都 隋唐故城 炀帝、恭帝 606年—618年 武周 神都 隋唐故城 武则天 公元690年-905年 后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后唐 东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923年—936年 后晋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约2年) 西安十三朝 依照时间次序为:西周(前363年)、秦(统一后15年)、西汉(前202年)、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 、东汉(献帝6年)、西晋(愍帝4年)、前赵(11年)、前秦(33年)、后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时间跨度1140年.。
为什么清朝十二个皇帝是十三朝?
清代有十二帝,因为清太宗皇太极有天聪和崇德两个年号,所以又被称为十三朝。
在说明一点,天聪时国号是后金,皇太极是汗。崇德时国号是清,皇太极是皇帝。
明朝也是如此,明朝是16帝,因为明英宗有正统和天顺两个年号,所以又被称为十七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天命(1616——1626年在位)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天聪、崇德(1627——1643年在位)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顺治(1644——1661年在位)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康熙(1662——1722年在位)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雍正(1723——1735年在位)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乾隆(1736——1795年在位)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1820年)嘉庆(1796——1820年在位)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道光(1821——1850年在位)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咸丰(1851——1861年在位)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同治(1862——1874年在位)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光绪(1875——1908年在位)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宣统(1909——1911年在位)。
中国十三朝朝名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 夏:
据传禹曾受卦於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商: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於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但父时,迁居於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
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
孙权活动於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
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1
0/隋: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11/唐: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12/宋: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13/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於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藉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13朝古都是哪个城市
历代古都
一、洛阳:十三朝古都(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
二、西安:十朝古都(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三、安阳:七朝古都:(商朝、后赵、前燕、冉魏、南燕、东魏、北齐)
四、开封:七朝古都(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朝)
五、北京:六朝古都(后燕、辽、金、元、明、清)
六、南京:六朝古都(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
七、杭州:五代十国中的吴越与南宋在此建都
八、郑州:五朝古都(黄帝、夏、商、郑、韩)
(以上为八大古都)
九、咸阳:(秦国、秦)
十、广州(南粤王、南汉)
十一、成都(蜀汉, 前蜀,后蜀)
十二、大理(大理国)
十三、银川(西夏)
十四、沈阳(后金,清朝)
* 早期有 四大古都 的说法,四大古都指 洛阳 、西安 、 南京 、 北京 。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 开封 和洛阳、西安、南京、北京一起并称为 五大古都 。
*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 杭州 和洛阳、西安、南京、北京、开封一起并称为 六大古都 。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 安阳 和洛阳、西安、南京、北京、开封、杭州一起并称为 七大古都 。
* 二十一世纪初郑州倡议申报中国第八大古都,安阳 和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郑州一起并称为 八大古都。
东南西北中国京都
* 西都(西安、长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区的古都 咸阳 )
* 东都(洛阳,成周,另有附近同一地区的汴京 开封 )
* 南京(金陵、江宁)
* 北京(北平、燕京)
西安十三朝古都是哪十三朝??
先后在西安建都的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三个王朝。
一,西周:周文王曾都于丰镐,“武王伐纣”以后,回到镐京,正式建立了周王朝,以“镐京”(西安)为都城,开始了西周的统治。西周的最后一位国君是周幽王,幽王十一年西北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二,秦: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国秦国曾在此建立都城,秦孝公十二年都于咸阳,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始皇帝仍以咸阳为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同时规定京畿内不设郡,设内史管辖,以别于其它诸郡。当时就对西安地区设内史辖之。
三,西汉:公元前202年刘邦即帝位,五月迁都长安,开始了西汉王朝的统治,西汉王朝止于孺子婴居摄三年,由于王莽篡权而灭亡。 四,新: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建立,都长安。
由于其当政后的“改制”进一步激化了当时的国内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爆发,公元23年起义推翻了“新”朝的统治。 五,东汉:东汉建立于公元23年,都洛阳。
但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瓦解了其封建统治,公元190年董卓进京,立刘协为汉献帝,年号“初平”,后因各地军阀的讨伐,董卓挟持汉献帝由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被杀死后,汉献帝于建安元年东归至洛阳。
六,西晋:司马氏代魏建立西晋,都洛阳并统一全国,统治后期由于民族、阶级矛盾尖锐,匈奴起兵攻战洛阳俘虏晋怀帝,西晋愍帝被迫于建兴元年迁都长安,建兴4年匈奴兵又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七,前赵:这是由匈奴贵族刘渊的后人刘曜所建。
匈奴灭西晋后建立“汉”政权,但后期国内矛盾尖锐,大臣叛乱,刘曜平定叛乱,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但前赵政权又被前秦所灭。
八,前秦:是十六国时期氐族建立的政权,氐族贵族苻健自称“天王”,国号“秦”,都长安,史称前秦。并且苻氏政权曾经一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但淝水之战失败后前秦逐渐瓦解,后来在前秦控制下的各族上层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即苻丕太安元年前秦被后燕所灭。 九,后秦:由羌族所建立的政权,羌族贵族姚苌自称秦王,都长安,史称后秦,这一年是建初元年,后亡于姚泓永和二年。
十,西魏:这是鲜卑族拓跋部人所建政权。拓跋部曾经建立北魏政权结束十六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黄河流域,并进行了历时上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氏也该称“元”氏。
但其统治后期出现分裂,北魏大臣宇文泰立皇室贵族元宝炬为帝,即文帝,都长安,史称西魏。但这个政权没有维持多久,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掉了西魏皇帝,自立为帝,西魏灭亡。
十一,北周:宇文觉废西魏后建立北周政权,建都长安。北周也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但其统治后期逐渐腐朽,大权落到外戚杨坚手里。
杨坚废周静帝自立为王,北周灭亡。 十二,隋:杨坚废周自立,国号为隋,都长安,杨坚即隋文帝。
由于后来的隋炀帝残暴昏庸,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隋将宇文化及发动政变缢杀了隋炀帝,隋朝灭亡。 十三,唐:隋炀帝被杀后,李渊废隋傀儡皇帝恭帝杨侑,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朱温逼迫昭宗迁都洛阳,随即遣人杀之,立其子哀帝,后废唐哀帝,白行称帝,改名为晃,建都开封,国号为“梁”,史称“后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三朝古都西安。
我国十三朝古都是哪个城市
十三朝古都指的是两种:一种是西安作为古都,一种是洛阳作为古都。
先后在西安建都的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历时长达1140年之久。
先后在洛阳建都的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
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或者在全局范围看呈鼎立之势的大的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
扩展资料:
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
①京都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
②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
③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
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美国四达公司(SIDA CORPORATION)是美籍华人高级知识分子,在中国领导人的热情支持和鼓励下,抱着报效祖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宗旨而成立的国际贸易公司。自1979年以来公司主要业务是促进美国与亚洲地区之间的高科技贸易及合作,公司的英文名称SIDA就是取自四个现代化的第一个字母,即:S(SCIENCE)科学、I (INDUSTRY)工业、D (DEFENCE)国防和A (AGRICULTURE)农业。二十多年来,四达先后将大量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和工业设备介绍到中国,也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并积极投身国内的建设,是一个集经贸、投资为一体的实业公司。如先后为国内引进了高压大功率管生产线(西安),半导体制冷生产线(天津),空调用旋转压缩机(南京),子午线轮胎生产线(荣成),轮胎原料碳黑生产线(青岛),双向拉伸聚苯乙烯塑料生产线(镇江),聚丙烯烟过滤嘴丝材料生产线(上海),大功率激光器制造(南京),大尺寸彩管玻壳制造设备(安阳),电站旁路系统(上安)等项目。
企业概况
美国四达公司自1979年成立以来的主要业务是促进美国与亚洲地区之间的高科技贸易及合作,公司的英文名称SIDA是取自四个现代化英文的首字母。
美国四达公司简介 美国四达公司(SIDA CORPORATION)是美籍华人高级知识分子,在中国领导人的热情支持和鼓励下,抱着报效祖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宗旨而成立的国际贸易公司。自1979年以来公司主要业务是促进美国与亚洲地区之间的高科技贸易及合作,公司的英文名称SIDA就是取自四个现代化的第一个字母,即:S(SCIENCE)科学、I(INDUSTRY)工业、D(DEFENCE)国防和A(AGRICULTURE)农业。二十多年来,四达先后将大量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和工业设备介绍到中国,也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并积极投身国内的建设,是一个集经贸、投资为一体的实业公司。 2001年四达公司开始独家代理德国Degussa集团STOCKHAUSEN GmbH公司的STOCKOSORB保水剂,使它在中国绿化造林,促进节水高产型农业的发展,防沙治沙,防治土地荒漠化和保障水资源及生态安全的战略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达公司在美国加州政府登记,总部设在洛杉矶蒙特利公园市的洛杉矶商业中心(LOSANGELESCORPORATECENTER)。
北京(明清)
西安(汉唐)
南京(南朝各代, 那时叫建康或金陵)
杭州(南宋)
洛阳(北朝各代)
沈阳(后金, 清朝入关前)
广州(南粤王)
成都(蜀, 后蜀)
大理(在理国)
兰州(西夏)
其它还有许多, 要翻阅历史书
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
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
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
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
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①京都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②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③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
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
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先秦都城
夏代是中国国家形成的标志,也是中国都城出现的开端。
传说中的夏都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安邑(今山西夏县东北)、斟?(今河南登封西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西河(今河南汤阴东北)等地。
分布在豫西颍河上游、伊洛盆地、豫北和晋南汾河下游、涑水地区,迁移不定。
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两个工程量很大的宫殿建筑基址,以及普通居址遗址、作坊遗址、窖穴和墓葬群,与夏文化时代相当,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座都城。
公元前16世纪商汤(即汤)灭夏,始建都于亳(今山东曹县东南)。
其先,商人都城已有过八次迁徙,此后又有六迁,为嚣(今河南荥阳东北)、相(今河南内黄东南)、邢(今河南温县东北)、庇(今山东郓城)、奄(今山东曲阜)、殷(今河南安阳)。
盘庚迁殷之后,凡二百七十三年,商都未再迁移,直至晚商帝乙二十年(前1065)移处离宫朝歌(今河南淇县)。
殷是商代鼎盛时期的国都,为研究中国奴隶社会都城提供了最早而且较为完整的实例。
周代的都城也经历了数次迁移,从黄土高原一步步移到渭河谷地,"作邑于丰" (今陕西西安西南)。
周武王继位,以丰京地狭,迁都于沣河东岸的镐(今西安市斗门镇),惟留宗庙于丰京,通称丰镐,"周王居之,诸侯宗之",故镐京又称宗周。
西周王朝以镐京为中心,分封诸侯,发布政令,集各地工匠于此制作,三百年间,是周王朝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都会。
武王克商之际,曾"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
管、蔡、武庚谋乱,周公东征,为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成王五年营建新邑于洛水北岸,作为东都,称作"洛邑"(今洛阳市王城公园);并于城东营建军事城堡,监控"顽民",史称"成周"(今洛阳市东汉魏故城)。
洛邑成周因居天下之中,道里均衡,便于四方诸侯入贡。
成王自镐京移居此城,迁九鼎以示国家社稷,使洛邑逐渐成为全国经济和礼仪祭祀中心,俨然为西周王朝的陪都。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犬戎所俘,次年,平王东迁,都于洛邑,称"王城",改原成周为下都,二城交替为都。
周代推行二都制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一大创举,多为后世所效法。
东周列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带来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的分离,以及人口繁聚,从而促进城市的兴起。
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列国纷纷筑城设防,营造都邑,形成一批大大小小诸侯国君居处的列国都城。
国都的命运同各诸侯国家的命运紧紧相系,所谓"城破国亡"即此含义。
列国都城也有一个选址和迁徙的过程,是各诸侯势力消长,争夺更有利于自身发展,欲与外界交往,不安于局促一隅的反映(列国都城见附表)。
早期中国都城大多选择平原内的岗丘或两种地貌景观(山地、平原) 的接触地带,而且依附于一条河流。
夏、商、周三代相继,又皆屡次迁都,地望虽难确指,却未曾脱离黄河流域河谷平原地区,就是早期都城位置的选择重视肥沃富庶区域之所致。
商代后期长期都殷,两周分别以关中、洛阳盆地为政权中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建都史前期以黄河为轴线东西迁摆的格局。
秦至北宋的主要都城 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直至12世纪初赵宋政权南渡的一千三百多年间,统一政权和统治中国北方较大地区的政权,皆以长安、洛阳、开封或邺作为都城;建康只在南北分治对立时期作为中国南方政权的都城;而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的都城存在的相对时间均不长。
这一时期国都的迁移,主要是在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开封、邺间做东西轴向的摆动。
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上述地区自然环境和全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8世纪以前中原地区沃野千里,是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能为都城提供可靠的经济倚托。
一个政权若能有效地掌握这片地区,就足以控制全国。
长安的建都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
关中盆地,被山带河,四塞为固,阻三面而守,东出足以制内,有扼拊亢背之势;当来自西北方面的匈奴、突厥和吐蕃先后构成主要威胁时,择都关中还便于抵御外侮,向西北开拓疆土,故西汉、隋唐皆定都长安,于制内御外都屡有建树。
关中之不足,在于脱离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土地有限,物产所出难以满足京师及西北边防用度,惟借运河转漕,劳费不止。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河朔联兵,拒不纳赋,京师所需只得取自千里之外的江淮地区,加之长安屡遭兵燹,破败不堪,作为国都的地位就难维持了。
洛阳,曾为九朝古都。
伊洛盆地有关河之固,具备凭险以守的建都条件,土地虽不如关中广袤,却靠近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兼有水陆转输之便,少有乏粮之忧。
隋唐两代营建洛阳为东都,以居洛为常,被时人戏作"逐粮天子",正是看重洛阳地理适中,便于集聚贡赋。
伊洛盆地的优势还不止于形胜、居中,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南进,凡有南窥江汉,欲吞诸夏之势者(如曹氏、拓跋魏)必都洛阳。
但是洛阳偏离西北边防,难于照应,使东汉、西晋对西北的经略总有鞭长未及之感。
邺, 地处公元8世纪以前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山东"——太行山以东黄河下游平原地区的中心,虽然无险可守,却得利于兼备经济优势和水陆交通之便,而为那些控制山东地区却不能掩有整个中国的政权看重,选作首都。
自曹操攻灭袁绍、平定北方,离开经营多年的兖州、许昌而都邺,至公元 580年邺城被隋文帝杨坚焚毁,邺作过近一百年北方较大地区政权的首都。
若把殷商包括在内,则有三百七十年国都的历史。
邺亦曾是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下的跳板,并与洛都腹背相倚,关系颇为特殊。
倚邺助洛易图南进,但据邺也能制洛,以洛制邺则难矣。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多有反映。
开封为都始于五代。
中晚唐以来,全国经济重心逐渐由黄河下游移向江南,东北契丹的兴起使中原政权的主要边患不再来自西北,依靠江南物资支撑而又漕运不济的关中屡遭战火摧残,日趋衰落,已丧失择都条件。
于是,以北控燕赵、南通江淮、舟车辐辏、人庶浩繁为优势的开封遂取代长安、洛阳,成为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首都。
如果包括金朝末年躲避蒙古压力从中都(今北京市)迁都于此,开封建都历时二百二十一年。
开封之兴起主要得利于水陆交通之便,城市盛衰与运河通塞息息相关。
开封四野平畴万里,无险可守,除加强城垣防御性建设之外,只好悉举天下之兵宿于畿甸。
北宋一代,冗费俱增,国家始终处于积贫积弱之势,与定都开封,不得不依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这一时期,分据一方的地方政权大多以所在州(郡)的治所为国都。
如十六国时成汉立国益州,以成都为都城;前凉据有凉州,以姑臧为都。
各割据政权一般只设国都而无陪都之制。
南宋至清的主要都城 公元12世纪,金兵南下,开封失守,赵宋政权仓惶南迁。
几经奔波,落脚于杭州,升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正式以临安府为南宋都城,但以"行在" 称之(见北宋四京与南宋行在)。
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自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迁都原辽南京析津府所在地燕京(今北京),定名中都大兴府。
宋金南北对峙,开始了中国历代建都史以都城位置偏于东部近海地区、南北相互演替的时期。
杭州,自吴越钱氏立国定都至南宋灭亡,先后作过两朝二百余年的都城。
其建都条件既不因位置居中,也无险要地势可以凭借,而是由于地处"苏湖熟、天下足"的全国经济重心,不愁供给;江南运河的疏凿使杭州襟江带河成为东南交通的枢纽,"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加上将台、凤凰、吴山、万松岭等一连串冈阜,居高临下,提供了营造宫室的理想地址。
正是雄厚的经济力量,竟然使择都杭州的南宋偏安了一百多年。
元、明、清三个统一王朝皆定都北京,历时六百年之久。
至于南京,虽然邻近富庶的江南地区,又有大江之险为其屏障,足以建都而守其国,然而长江巨防毕竟只能"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适于保东南半壁江山。
东晋南朝择都建康故能多延岁月,若图南北一统,则显得难于驾驭。
而北京,南抚中原,北连朔漠,地处华北平原同东北地区和蒙古草原交通联系的门户,依山带海,形胜可恃。
当统一王朝由北方民族建立或外界威胁主要来自东北方向时,定都北京具有维系祖庭、关系国运的重要意义。
因而北京能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持时间最长的京都。
但是北京也有不利的一面,其远离富庶的江南经济区,使元、明、清三代始终为解决都城的供给问题而费尽心力,并因此而产生诸多政治问题。
民国都城
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 *** 成立,定都南京,4月迁都北京。
1927年4月国民 *** 成立,又定都南京。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一度迁都洛阳,至同年 11月迁回。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迁都重庆,并定重庆为陪都。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还都南京,至1949年 4月23日南京解放(见民国都城)。
陪都制度
设辅京、陪都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重要特点之一。
西周于镐京之外营建东都洛邑,以后历代继踵相袭。
历代设立辅京陪都,原因大致有:①作为京都职能的补充,如西周镐京与洛邑、隋唐长安与洛阳、明代南北二京。
②示尊崇兴王发祥之基,如唐北都太原府(今太原西南晋源镇)、北宋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③南狩避难之地,如唐南京成都府。
④中兴驻跸之所,如唐西京凤翔府。
⑤祖陵故里之区,如明中都凤阳府(今安徽凤阳)、清留都盛京(今辽宁沈阳)。
⑥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如按方位设东西南北四京四辅,并不都起陪都的作用,其选择亦随首都位置的转移而变换,如后唐同光元年 (923)都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建东京兴唐府,以东原府为西京,升镇州(今河北正定)为真定府,建北都;后又以太原为北都,以洛阳为西京;迁都洛阳以后,又改东京为邺都。
北宋都开封,则以应天府为南京,河南府(今洛阳)为西京,大名府为北京,与东京开封府合称四京。
辽代以临潢府为上京(今辽宁巴林左旗南)、辽阳府为东京(今辽宁辽阳)、析津府为南京(今北京市西南)、大同府为西京(今山西大同),又建中京大定府(今辽宁宁城西),号称辽五京。
金朝迁中都大兴府(今北京)以后,改辽中京为北京,原北宋都城开封为南京,加上京会宁府亦称五京。
中国历史上陪都位置的分布变化受首都位置迁移的影响,京都位置作东西轴向摆动时,陪都亦呈东西对应分布;京都东移近海时,京都同陪都位置常常南北互置,以有所照应。
辅京则多环置首都四围以示拱卫。
辅京陪都的出现对所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与废离产生一定的影响。
京都的形制
早期的中国都城多由祭祀中心发展而来,宫殿、宗庙、祭祀地等王室起居和礼仪建筑占城市很大比重,与普通民居、手工作坊错落有别。
宫城有垣,但整个都城并不以有无城垣为标志。
西周开始有都城事先经过规划设计而后建的记载。
成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代表了早期中国都城规划的设计思想,其中方形城垣,以坐北朝南为宫殿主体,突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是崇拜天神地母、祭祀祖先的礼制原则与中原地区季风气候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从而框定了中国历代都城建筑形制的主导方向和原则。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军事防御色彩突出,普遍夯筑近方形的城垣,整个城市内选择较高地理位置的宫城和郭城两部分组成。
宫城内为国君所居,建有高大的建筑群;官署、民居和手工作坊分布在宫城之外的郭城内。
秦汉以后,中国都城建筑形制逐渐规范化,并向封闭的里坊制方向发展,唐朝前期达到顶峰。
这是这一时期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城市商业发展缓慢的结果。
两汉都城以宫殿占据城市主体,并用围墙将宫殿、闾里、衙署、武库、作坊、市场等城市功能区隔离,使整个城市趋于密封,体现了既遵守礼制,又适应帝王政治和生活上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都城的宫苑偏于城市北部或西北隅,分建宫城、皇城和外郭三重城垣,以加强防卫;民居、官衙、寺观被局限在皇城以外的郭城内,用高大的坊墙围成若干封闭的长方形或方形坊区,以助于强化对市民的控制。
市肆集中在一二个坊内,由官府统一管理,定时启闭。
整个城市呈现棋盘格状封闭式的格局。
晚唐五代,随着广泛实行租佃,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城市人口激增。
城市民营商业、手工业发展,物资交流频繁,临街开店,夜市盛行,新的买卖区出现在官府限定的"市场"以外,这些城市商业活动的加强,开始突破城垣和城墙的限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封闭的坊市制度。
北宋都城开封城市平面布局以开放的纵街长巷一改盛行数百年之久的封闭的里坊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都城布局形制变革的先声。
开封的宫城位于全城中央,使纵贯全城的中轴线愈加突出。
元代大都城的规划设计虽然第一次实现了《周礼·考工记》"面朝后市,左祖右社"营建国都的部分原则,但是城市整体布局仍然是北宋以来逐渐出现的开放式街巷制变革的发展与继续。
明清二代都城北京的建筑规划更进一步突出了宫城在整个城市中的中心地位,南北中轴线与宫城前的横街形成一个"T"字形宫廷广场,中央官署依次集中在宫城前的中轴线两侧,是王朝时代皇权至上主题思想在都城规划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
而北京城街道和市场的分布,却又标志着中国都城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的最终完成。
参考书目 谭其骧:《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历史教学问题》1982年第1、2期。
史念海:《我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中国古都研究》第2辑,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86。
侯仁之:《论北京旧城的改造》,《城市规划》1984年第3期。
叶骁军、朱士光:《试论我国历史上陪都制的形成与作用》,《中国古都研究》第3辑,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87。
古都并称演变
* 早期有 四大古都 的说法,四大古都指 西安 、 洛阳 、 南京 、 北京 。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 开封 和西安、洛阳、南京、北京一起并称为 五大古都 。
*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 杭州 和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一起并称为 六大古都 。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 安阳 和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一起并称为 七大古都 。
郑州市 于二十一世纪初倡议申报中国八大古都。
经过50余年 夏 商 周 断代工程正式的 考古 发掘,郑州正式标列为“商代最早的”的都邑。
郑州商时为汤都、隞都, 东周时期 为 郑 和 韩 的都城的新郑。
郑州作为统一王都都城的时间约为170年,建都时间早于八大古都中的其他城市。
郑州作为都城时间在700年以上,古都积年仅次于西安、南京、北京和洛阳。
东南西北中国京都
* 西都(西安、长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区的古都 咸阳 )
* 东都(洛阳,成周,另有附近同一地区的汴京 开封 )
* 南京(金陵、江宁)
* 北京(北平、燕京)
各大古都
由于中原地区是 中华文化 的发祥地,郑州和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八大古都中,有四个位于今 河南 。
安阳
上古 三皇五帝 时代,颛顼、帝喾两位帝王在 安阳 境内建都。
殷商时期 为商都殷墟。
汉末以后,以邺城为中心的安阳先后成为 曹魏 、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王朝的都城。
北京
北京 为五朝帝都(辽、金、元、明、清):
* 春秋 战国时期 为燕国国都,当时称为 蓟 。
* 辽代 为陪都,称 燕京 。
* 金朝 (1115年 - 1234年)自金世宗起至1217年为 中都 。
* 元朝 为 大都 。
* 明朝 自 永乐帝 起为首都,称为 京师 。
* 清朝 入主中原后亦把北京作国都。
* 中华民国 北洋 *** 时期,当时称 北平 。
* 现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首都。
西安
西安 ,古称 长安 ,又曾称 西都 、 西京 、 大兴城 、 京兆城 、 奉元城 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
先后有 西周 、 秦 、 西汉 、 新 、 东汉 ( 献帝 初)、 西晋 (愍帝)、 前赵 、 前秦 、后秦、西魏、北周、 隋 、 唐 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
又曾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 李自成 )等农民起义政权的都城。
因此西安位居中国六大古都之首,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 四大文明古都 之一。
详见 长安 条目。
杭州
杭州 在 五代十国时期 为吴越之首都。
金朝灭 北宋 后,皇族 赵构 逃往南方,令当时称为 临安 的杭州成为 南宋 都城。
开封
开封 是五代十国时期四个中原地区政权——后梁、后晋、后汉及后周的国都,时称 大梁 。
赵匡胤 陈桥兵变代后周称帝、建立 宋朝 后,仍以开封为首都。
洛阳
夏 、 商 、 西周 、 东周 、 东汉 、 三国时期 魏 、 西晋 、 北魏 (493年才自 大同 迁都至此)、隋、 唐 、后梁、后晋、后唐均以 洛阳 作国都。
是中国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
南京
南京 三国时称为 建邺 ,是 吴国 的首都。
西晋 避司马业讳,改名为 建康 。
接续的 东晋 、及 南北朝 的宋朝、齐朝、梁朝、陈朝皆以此城为都,所以南京亦称 六朝古都 。
明成祖 迁都北京前南京是明朝国都。
太平天国 时期改为天京,为太平天国都。
中华民国 *** 在北伐后至 日本 於 1937年 发动 侵华战争 前(期间 重庆 为临时首都-陪都),以及战后以 蒋介石 所领导的 国民 *** 在 1949年 撤退到 台湾 前的首都均位于南京。
(理论上南京至今还是中华民国的正式首都,不过这种说法在中华民国境内被人提起的次数已渐渐减少。
)
分类: 教育/科学 出国/留学
问题描述:
重点是北京,上海和四川地区的。
解析:
经教育部予以资格认定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名单
(截至2005年1月)
1、 北京嘉华世达国际教育交流有限公司
2、 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
3、 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
4、 中国教育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5、 北京京城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6、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国留学咨询服务中心
7、 北京工商达留学中介服务中心
8、 北京世纪博园留学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9、 中国四达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
10、 北京樱知叶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11、 北京帆之都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12、 北京紫铭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13、 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
14、 北京走向世界留学咨询中心
15、 北京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16、 北京九川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17、 北京澳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18、 北京万佳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
19、 上海上教国际交流有限公司
20、 上海商业国际教育交流中心
21、 上海中智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22、 上海外服新通国际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23、 上海华申国际教育交流有限公司
24、 上海同济留学事务所
25、 上海教科留学服务有限公司
26、 上海东方出国留学服务有限公司
27、 上海中锐国际教育服务有限公司
28、 上海莘远国际教育服务有限公司
29、 上海市因私出入境服务中心
30、 上海上外国际交流信息中心
31、 上海上师出国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32、 上海华侨国际教育服务有限公司
33、 江苏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34、 江苏省国际交流中心
35、 苏州市外事服务中心/因私出国服务中心
36、 无锡江大留学服务中心
37、 镇江市华宇教育交流服务中心
38、 浙江新通出国留学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39、 浙江宁波骏腾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40、 浙江威联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41、 威海高技术开发区出国人员教育培训中心/联桥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42、 山东省翰森国际经贸合作有限公司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43、 山东省对外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对外经济贸易信息传播公司
44、 山东科技培训中心/海外发展部
45、 山东省山青科技信息咨询公司/青年自费出国留学咨询服务中心
46、 青岛市出国人员服务公司
47、 青岛国际交流中心
48、 山东外服对外交流中心
49、 山东山大学府教育交流有限公司
50、 山东省回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
51、 曲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中心
52、 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出国留学办公室
53、 山东省潍坊市惠友边境贸易有限公司/出国留学咨询服务中心
54、 济南华侨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华侨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55、 福建省出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
56、 福建省外服留学咨询中心
57、 福建省对外劳务合作公司/恒星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58、 福建省建安技贸公司/建安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中心
59、 中国海峡人才市场/福建省海外人才中心
60、 福建省长宏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61、 合肥工业大学留学服务中心
62、 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国际合作中心
63、 安徽省滁州市人才培训中心/皖华出国留学培训中心
64、 山西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65、 四川省留学服务中心
66、 四川省出入境人员服务中心
67、 湖北省教育自费留学服务中心
68、 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云南分中心
69、 郑州市大华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70、 河南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有限公司
71、 河南省轻大教育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72、 河南财经学院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中心
73、 河南农大一鸣出国留学服务有限公司
74、 郑州教育对外交流服务中心
75、 河南金城出国留学培训交流有限公司
76、 河南波瑞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77、 广东省留学人员服务中心
78、 广东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79、 深圳市留学人员服务中心
80、 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
81、 天津朝升留学服务中心
82、 天津外大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83、 天津市凯乐维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中心
84、 天津市通宇出国服务有限公司
85、 天津市远望留学咨询有限公司
86、 西南师范大学自费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87、 四川外语学院海外留学服务中心
88、辽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辽宁留学服务中心
89、辽宁万国利科教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90、辽宁省国际交流中心
91、辽宁经贸人才教育培训中心
92、辽宁天诚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因违规经营,辽宁省教育厅于2002年3月要求其限期整改。2003年2月受到教育部的全国通报批评。)
93、沈阳亨泰莱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94、大连外院留学服务中心
95、大连鑫泉科教咨询有限公司
96、大连伟世科贸有限公司
97、大连奔腾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
98、大连海富国际交流有限公司
99、本溪国际合作培训园圃
100、吉林省留学服务中心
101、长春市因私出入境服务中心
102、延边大信海外交流有限公司
103、长春市对外服务中心
104、吉林省国际人才技术合作公司
105、延边大学自费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106、吉林大学留学服务中心
107、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留学服务中心
108、吉林国际语言文化学院留学服务中心
109、哈尔滨市滨才(留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110、哈尔滨市弘博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111、哈尔滨达利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112、哈尔滨恒星出国留学服务有限公司
113、哈尔滨工大海外留学咨询有限公司
114、黑龙江哈商大自费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115、黑龙江省教育国际交流中心
116、哈尔滨市越洋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
117、哈尔滨康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118、河北省国际教育交流服务中心
119、秦皇岛燕大国际教育交流中心
120、保定河大国际教育服务中心
121、河北国际事务咨询服务中心
122、长沙市国际教育交流服务中心
123、湖南省教育留学服务中心
124、湖南富岳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125、湖南炎辉留学服务中心
126、湖南中南大出国留学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127、陕西智能人才交流有限公司
128、陕西省教委教育交流中心
129、陕西省留学服务中心
130、陕西西外留学服务中心
131、西安留学人员工作站
132、山西大任国际教育交流有限公司
133、山西华达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原为山西山大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2003年4月更名)
134、四川省狄邦出国事务服务有限公司
135、四川华光文化教育交流有限公司
136、成都华樱出国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137、内蒙古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138、南宁市新澳咨询有限公司
139、云南大学国际交流事务所
140、甘肃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中心
141、海南科教开发(集团)公司
142、江西省教育出国留学咨询服务中心
143、贵州省教育国际交流中心
144、宁夏西辰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中心
145、新疆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留学服务中心
146、天津市河西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147、北京工大世通留学咨询服务中心
148、科智国际技术合作公司
149、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
150、北京国信达信息咨询中心
151、北京东方人力科贸发展有限公司
152、北京市科之旅留学咨询服务中心
153、北京二外教育信息咨询中心
154、北京利麦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155、北京龙马中外企业家服务公司
156、北京博智畅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157、北京五洲通留学咨询服务中心
158、北京翰音咨询有限公司
159、北京五湖中视咨询有限公司
160、北京市燕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161、北京高仕登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162、北京万极咨询有限公司
163、中全人才服务中心
164、北京丰禾意象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165、北京英 *** 联科贸有限公司
166、中智出国咨询中心
167、北京金东方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中心
168、北京京华育缘文化艺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169、北京华恒教育文化交流中心
170、北京汇佳万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171、北京世纪伯乐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172、北京澳加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173、中国专家科技经济咨询中心
174、北京威久咨询有限公司
175、浙江科友留学服务中心
176、浙江科博留学服务有限公司
177、宁波宁大留学服务中心
178、宁波宁高出国服务中心
179、宁波泓雄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180、温州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181、宁波万里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182、吉林省万洋出国服务有限公司
183、吉林省外事服务中心
184、海南省留学服务中心
185、重庆索通出国企划有限公司
186、重庆市渝教出国留学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187、浙江浙大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188、福建省厦教出国留学服务有限公司
189、福州壮安经济开发有限公司
190、山东国际商会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191、威海自费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192、威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193、江苏省南师大留学服务中心
194、江苏南大海外教育服务中心
195、江苏省国际人才交流中心
196、江苏省涉外企业服务中心
197、江苏省国际信息咨询公司
198、常州教育国际交流中心
199、常州国达教育国际交流服务有限公司
200、南京市外事服务公司
201、无锡市国际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202、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留学服务中心
203、广西东西方国际交流有限公司
204、陕西省国际交流公司
205、甘肃华侨服务有限公司
206、甘肃博兴出国留学服务有限公司
207、辽宁人才国际交流服务有限公司
208、沈阳市国际教育交流服务中心
209、辽宁中科留学服务有限公司
210、辽宁省国际文化教育交流协会 (因违规经营,辽宁省教育厅于2002年3月要求其限期整改。)
211、大连汇文科技文化中心
212、辽宁公民出国服务公司 (因违规经营,辽宁省教育厅于2002年3月要求其限期整改。)
213、大连墨林教育服务有限公司
214、鞍山天翔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
215、哈尔滨报达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216、哈尔滨美澳出国留学咨询有限公司
217、哈尔滨宇洋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218、牡丹江市富士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219、黑龙江雪梨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220、广东侨谊海外交流中心有限公司
221、广东同文教育交流中心有限公司(原名为广东同文出国留学咨询服务中心)
222、深圳市仁和海外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223、珠海英邦留学咨询交流有限公司
224、内蒙古敏思达文化教育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225、内蒙古智力引进出国留学服务有限公司
226、内蒙古教育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227、成都雅思教育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228、成都星华出国服务有限公司
229、青海省教育国际交流中心
230、广东启德教育交流服务有限公司
231、广州广之旅海外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232、广州华侨服务中心/国外留学咨询服务中心
233、广东外事服务中心
234、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国际交流培训中心
235、湖北省对外友好服务中心
236、湖北省人才开发交流中心
237、湖北中汽国际合作教育与培训中心
238、开封育达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239、河南省志成科技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240、河南腾达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241、河南百姓外事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242、宁波市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243、天津市菲思柯外企留学服务有限公司(原名为天津市菲斯柯外企留学服务中心)
244、吉林美加教育交流中心
245、温州市涉外交流中心
246、广州大九洲签证留学咨询服务中心
247、湖南省狄邦出国事务服务有限公司
248、吉林省教科文发展中心
249、哈尔滨远方国际教育交流服务有限公司
250、哈尔滨五湖出国留学咨询有限公司
251、哈尔滨广岛出国留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252、哈尔滨博宇国际教育交流服务有限公司
253、山西尊成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254、山西兆通外事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255、山西省出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
256、吉林北华大学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257、河南中安商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258、黑龙江欧美教育交流服务有限公司
259、南宁诺达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260、山西华帆文化交流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261、山西省对外交流咨询中心合作开发部
262、成都雅高出国顾问有限公司
263、天津市津教留学服务中心
264、天津立达海外留学服务有限公司
265、呼和浩特北辰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266、内蒙古博士达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267、长沙交院出国留学服务中心
268、新疆对外友好交流服务中心
269、海口市外事交流中心
270、武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中心
注:顺序号即为教育部颁发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书》的编号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