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磐的拼音是:niè pán。
涅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niè pán ]。
释义:原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后成为印度古代宗教的通用术语。
涅磐的例句:
1、从此,我们的祖国在饱经沧桑之后,像凤凰般在血与火的涅磐中获得新生!
2、薄情人并非无情,只是还没有遇见对的人。欢喜未必不能修佛,佛也曾在爱欲中涅磐。兰陵笑笑生。
3、挫折是竖在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一扇纸糊的门。你只要敢于捅破,前方的路便天宽地阔。挫折是蹲在成功门前的看家犬,怯弱的人逃得越急,它便追你越紧;挫折是火焰熊熊的炼狱,灵魂在挫折中涅磐,就会显露出金子般的成色。
4、把那份痛心的伤感与孤独,投入文字的灼热中冶炼,让它涅磐成深藏我内心的精灵。
5、凤凰涅磐,浴火远翔;东方欲晓,满天霞光!
6、哦,事实上,涅磐是形容一种柔软的质地。
7、通过内在地无障碍地感知到万物的空无和透明,他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磐寂静这不可分割的“三法印”中获得内心的自由。

niè pán
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 这段故事以及它的比喻意义,在佛经中,被称为“涅磐”。
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涅磐无名论》中的记载如下:“ 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何则? 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磐。经曰:不离诸法而得涅磐。又曰:诸法无边,故菩提无边,以知涅磐之道,存乎妙契。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则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进之弗先,退之弗后,岂容终始于其间哉!天女曰:耆年解脱,亦如何久。” 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语言:无名者说,达到一定境界的人必有空寂灵昧的体验,体验到空境,就不会在意世界万象的事物,万物由我心流出,执万物与我合一,只有圣人能做到!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掌握这个真理就不能成为圣人,反之,不是圣人也不能知道这个真理,正因为掌握了这个真理才成为圣人,所以圣人与真理契合无间,凡是圣人都不能离开这个真理!这正如般若观照所说的色心不二,相即相离,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不二之理。从缘起法的角度来看,万法为空,空为万法,见佛即见法,见法即见空,诸法性空,即成见佛,物我两忘,不一不异。所以通达空境的圣人总是勘玄机于先兆,隐未来于变化,将东南西北上下六合统摄一心,过去未来同成一体。古来今往都是一样,穷本极末,没有二致。将浩浩然物我一心,就是涅磐。这就是佛经里说的“不离诸法而得涅磐”。又因为诸法无边,故求得解脱也无尽,由是推知,涅磐之道在于保持契会妙理之“妙契”,有了“妙契”,乃知万法冥然一体的真理。万物与我没有本质的差别,我与万物实质一样,物与我玄妙会通,无极是它们最后归宿。涅磐就是进而不前,退而不后,无始无终,终始不在其间!天女说:耆年(舍利弗——引者注)的解脱也无终始。 凤凰在大限到来之时集梧桐枝于自焚,在烈火中新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 佛经中的天龙八部提到的迦喽罗(一种超级大鸟),500年涅磐一次,叫声是仙界的音乐,每天要吃100头龙,1000条大毒蛇。
佛法
涅磐是佛教教义,其为音译,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涅盘原意是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状态。佛教产生以前就有这个概念;佛教用以作为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 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称为“凤凰涅磐”,以此典故寓意不畏痛苦、义无返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
“涅槃"的读音为:niè pán
译成为不生不灭意,乃指佛教之中心思想,若无涅盘佛教就形同生灭的世间法。
涅槃(梵文:निर्वाण)一词为来自古印度,在各古印度宗教里一般指一种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状态,在印度教哲学里意指通过肉体的解脱而与高级生命的结合。目前在中文里,这个词偏向于专指佛教里的涅槃概念。
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Nibbāna是源自动词 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निर्वाण 在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中给出四个解释:“盘名为趣涅名为出。永出诸趣故名涅槃。复次盘名为臭涅名为无。永无臭秽诸烦恼业故名涅槃。复次盘名稠林涅名永离。永离一切三火三相诸蕴稠林故名涅槃。复次盘名为织涅名为不。此中永无烦恼业缕。不织生死异熟果绢故名涅槃”。
中文旧译作“灭度”。灭是灭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度是度分段变易两种生死。涅槃这个词的中文意译是圆寂。但圆寂一词在日常中文中已被泛用;例如,常用于称呼僧尼去世。在中文世俗用语里常被等同于在肉体死亡的同时精神或灵魂获得永生或再生。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