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中药材蝼蛄与生蝼蛄有无功区别 一般中药材生的和制的都有区别,生的毒性较大,而制过的毒性较小,还有就是你所说的功效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
问题二:请问这是什么虫子,很多人说是 蝼蛄可是颜色比 蝼蛄浅好多 土狗,别名蝼蛄、拉拉蛄,属直翅目,蝼蛄科昆虫。将活蝼蛄,埋入石灰中处死焙干,即成为中药材土狗。由于烘干后的蝼蛄身体紧缩,头向腹部弯曲,六足紧抱,形状像条卧着的狗,故取名土狗。
问题三:活啦蛄是什么中药 蝼蛄
mole cricket
拼音:lóu gū
1.以干燥虫体入药,具有利尿,消肿,解毒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泌尿系结石、水肿、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和尿毒症、胞衣不下,手术后尿潴留及肠和膀胱痹引起的二便不通,敷退入肉的铁钉、木竹和异物等。
2.化学成分:非洲蝼蛄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含谷氨酸最多、其次是丙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
3.药理作用:蝼蛄粉混悬液灌胃,对家免不能证实其利尿作用。用蝼蛄粉末长期喂兔和小鼠,未见中毒现象。
化学成份: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有13种,其中丙氨酸、组氨酸、缬氨酸含量较高。睾丸中的游离氨基酸有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脯氨酸、丝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其中以脯氨酸浓度为最高,天门冬氨酸、丝氨酸、酪氨酸为最低。尿中的氨基酸有胱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以及未详的氨基酸等;此等氨酸,亦为血淋巴所有。精囊中未找到精氨酸和赖氨酸。
中药蝼蛄:
释名:蟪蛄、天蝼、蝼蝈、仙姑、石鼠、梧鼠、杜狗。
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1.水肿病(腹满,喘急,不能安卧)。用蝼蛄五枚,焙干为末,饭前用开水送服一钱,以小便通畅为效,加甘遂末一钱、商陆汁一匙,忌盐一百日。又方:不便不通者,用蝼蛄下截焙研,水磁服半钱,立通。又方:用蝼蛄一个、葡萄心七个,捣烂,露一夜,晒干,共研为末,酒送服。又方:夏季收集蝼蛄阴干,分头、腹、尾,焙过收存,治上身水肿,用头末七个;治身体中部水肿,用腹末七个;治下身水肿,用尾末七个,饭前服,酒送下。
2.大腹水肿。用蝼蛄炙热,每天吃十个。又方:用大戟、芫花、甘遂、大黄各三钱,共研为末。以蝼蛄七个,加捣烂的葱,在新瓦上焙干,去掉翅足,每个剪作左右两半。退左侧水肿时,即以虫的左侧七片焙研加上述的药末二钱,黎明时,用淡竹叶、天门冬煎激发调服。三天后,照
这种方法服虫的右侧七片。
3.鼻消水(头面乳肿较重)。用蝼蛄一个。轻粉二分半,共研为末,每次取少计,入鼻中,以黄水出尽为效。
4.石淋用痛。用蝼蛄七个、盐二两,在新瓦上焙干,研为末。每服一匙,温酒送下。
5.大小便不通。用蝼蛄、蜣螂各七个,男取虫头,女取虫身,瓦上焙焦,研为末。以樗皮煎汁送服。极效。
6.胞衣不下。用归蝼蛄一个,水煎开二十次,灌入即下。
7.牙齿疼痛。用蝼蛄一个,裹旧糟中,湿纸包好煨焦,去糟,研末敷患处。
问题四:蝼蛄该怎么养? 蝼蛄又叫拉拉蛄、地拉蛄、土狗子、地狗子。蝼蛄昼伏夜出,是一种杂食害虫,可危害各种蔬菜。但是,蝼蛄又是一种中药材,其药用部分为干燥成虫,可消水肿,利尿治淋及治跌打损伤,可治疗脓肿疮毒等症。近年来,养殖蝼蛄也成为了一些养殖户致富手段。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建池:规模化饲养先建砖灰结构的饲养池。长3-4米,宽2米,深2米。下部填1米厚的壤土,稍加压实。再填20厘米厚的湿润疏松含农家肥或含腐殖质的土,表面撒一层发酵的牛粪或马粪、碎麦秆、谷糠作为蝼蛄活动的保护层,再松散地放一层长麦秸,玉米芯、稻草等。池口用铁纱笼罩盖以便遮阴和保温。
2、投种:蝼蛄有较强的趋光性,可在每年的4-5月及9-10月,用电灯或黑光灯,在天黑后,于村舍附近的野外诱捕成虫。诱捕到的成虫剔除肢体残缺、瘦小、有病、严重磨损的个体加工成商品,选留优质个体留种。将两种蝼蛄分于不同池内饲养,每池投放虫量每平方米10对。
3、喂养管理:蝼蛄的青饲料有麦苗、谷苗、玉米、高粱、嫩叶、瓜果皮或其它菜叶等,精饲料有煮熟晒干的谷粒、炒香的豆饼、花生饼渣、麦麸等。在傍晚投喂,以投的料能吃完为好。青饲料每天投喂,精饲料1-2天投一次。勤投、少投、防霉烂。精料加工成块状可避免和减少霉烂,制作方法及配方如下:禾本科青苗干粉5000克、麦麸(炒香)500克、干酵母50克、豆饼粉(炒香)1000克、清水1500毫升。将上述饲料搅拌成稠糊状,压成薄饼切成小块,晒干保存。喂时压碎成米粒大小,投入池中,同时配喂青饲料。蝼蛄饲养池中如气温太高可遮荫或在池周围泼水降温,过于干旱则可在池中泼一些水,增加湿度。冬季可在池边搭风障,池内放秸秆保温。
4、采收加工:人工饲养的蝼蛄,东方蝼蛄每年采收一次,华北蝼蛄隔年采收一次成虫。每年春季将池内20厘米深腐殖土内用大孔筛拣出成虫并除去杂物,留一部分优质虫作种虫,发现土里虫粪较多,结块或有寄生虫螨等,应更换层土。将收到的成虫去头、翅及足,清除内脏,洗净,在烧开的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食用的可直接用鲜虫炸、煎、煮、蒸,盯工成风味食品。(黄萍)
问题五:这是什么昆虫? 是不是药材 多少钱一斤 蝼蛄,大型、土栖。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开掘式,缺产卵器。本科昆虫通称蝼蛄。俗名拉拉蛄、土狗。全世界已知约50种。中国已知4种:华北蝼蛄、非洲蝼蛄(应该是东方蝼蛄,发生遍及全国,一般在长江以南东方蝼蛄较多)、欧洲蝼蛄和台湾蝼蛄。这个昆虫是可以用药的!在网上搜的最新价格范围165-195元/公斤。
问题六:请问,有活蝼蛄吗?治病用 中药取的是他的性,不是他的质。所以无论干的还是湿的都会有效果。
蝼蛄
“拉拉蛄就是蝼蛄,又叫土狗,地拉蛄,天蝼,是一种药用昆虫。我们常见的有五种,分别是东方蝼蛄,华北蝼蛄,河南蝼蛄,金秀蝼蛄,台湾蝼蛄。它的食性广,可采食菊科,十字花科,藜科等多个科的植物,不仅会采食叶片,还会采食根,茎。生活在土壤中,在土壤里挖穴,挖穴的过程中寻找食物。

蝼蛄是节肢动物。
蝼蛄俗名拉拉蛄,地拉蛄,天蝼,土狗等,是药用昆虫。我国大陆上常见的分布较广的蝼蛄有5种,分别是华北蝼蛄、东方蝼蛄、金秀蝼蛄、河南蝼蛄和台湾蝼蛄。
华北蝼蛄主要分布在北方各地,东方蝼蛄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南方危害较重。台湾蝼蛄发生于台湾、广东、广西。普通蝼蛄仅分布在新疆。
蝼蛄的食性:
蝼蛄食性广,可采食菊科、藜科和十字花科等多个科的植物,不仅采食植物叶片,还采食根、茎。温度影响蝼蛄采食,20°C以下,随着温度降低,采食量逐渐减少,活动也逐渐减少,5°C时蝼蛄几乎不再活动,20~25°C有利于蝼蛄采食,高于25°C,采食量又开始下降。
蝼蛄生活于土壤中,在土壤中挖掘洞穴,在挖掘洞穴过程中寻找食物,到了产卵期,就产卵于洞穴中。采用吸水脱脂棉作为介质代替土壤,蝼蛄可在其中挖洞、疾走和鸣叫,并在其中生长、产卵繁殖,完成各种行为活动。
“拉拉古”是“蝼蛄”
蝼蛄
介绍:
蛄,俗名耕狗、拉拉蛄、扒扒狗、土狗崽(西南地区)、蠹蚍(度比仔),东北称为拉拉蛄,地拉蛄;田小狗【江浙】亦称为剪绺仔(扒手的台语)。在四川被称为土狗子。为地下昆虫,体小型至大型,其中以短腹蝼蛄Gryllotalpa breviabdominis Ma Zhang, 2011体型最小(体长2厘米),以单刺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 1874体型最大(体长4厘米);分类上隶属于蟋蟀总科Grylloidea,独立为蝼蛄科Gryllotalpidae。此类昆虫身体梭形,前足为特殊的开掘足,雌性缺产卵器,雄性外生殖结构简单,雌雄可通过翅脉识别(雄性覆翅具发声结构)。全世界蝼蛄科现生种类含2亚科6属110种,另有1化石亚科,含5化石属5化石种,我国仅有蝼蛄亚科Gryllotalpinae蝼蛄属Gryllotalpa种类的分布,包含11种(含台湾分布2种,Gryllotalpa dentist Yang 1995和Gryllotalpa formosana Shiraki 1930)
形态特征:
体长圆形,淡黄褐色或暗褐色,全身密被短小软毛。雌虫体长约3厘米余,雄虫略小。头圆锥杉,前尖后钝,头的大部分被前胸板盖住。触角丝状,长度可达前胸的后缘,第1节膨大,第2节以下较细。复眼,1对,卵形,黄褐色;复眼内侧的后方有较明显的单眼3个。口器发达,咀嚼式。前胸背板坚硬膨大,呈卵形,背中央有1条下陷的纵沟,长约5毫米。翅2对,前翅革质,较短,黄褐色,仅达腹部中央,略呈三角形;后翅大,膜质透明,淡黄色,翅脉网状,静止时蜷缩折叠如尾状,超出腹部。足3对,前足特别发达,基节大,圆形,腿节强大而略扁,胫节扁阔而坚硬,尖端有锐利的扁齿4枚,上面2个齿较大,且可活动,因而形成开掘足,适于挖掘洞穴隧道之用。后足腿节大,在胫节背侧内缘有3~4个能活动的刺,腹部纺锤形,背面棕褐色,腹面色较淡,呈黄褐色,末端2节的背面两侧有弯向内方的刚毛,最末节上生尾毛2根,伸出体外。
生活习性:
(一)生长期
北方地区2年发生1代,在南方1年1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地下越冬。清明后上升到地表活动,在洞口可顶起一小虚土堆。5月上旬~6月中旬是蝼蛄最活跃的时期,也是第一次危害的高峰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气炎热,转入地下活动,6~7月为产卵盛期。9月份气温下降,再次上升到地表,形成第二次危害高峰,10月中旬以后,陆续钻入深层土中越冬。蝼蛄昼伏夜出,以夜间9~11时活动最盛,特别在气温高、湿度大、闷热的夜晚,大量出土活动。早春或晚秋因气候凉爽,仅在表土层活动,不到地面上,在炎热的中午常潜至深土层。蝼蛄具趋光性,并对香甜物质,如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麦麸以及马粪等有机肥,具有强烈趋性。成、幼虫均喜松软潮湿的壤土或沙壤土,20cm表土层含水量20%以上最适宜,小于15%时活动减弱。当气温在12.5~19.8℃,20cm土温为15.2~19.9℃时,对蝼蛄最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则潜入深层土中。
(二)繁殖期
蝼蛄为不完全变态,完成一世代需要三年左右。以成虫或较大的若虫在土穴内越冬,第二年4、5月开始活动,并危害玉米和其他作物的幼苗。若虫逐渐长大变为成虫,继续危害玉米。越冬成虫从6月中旬开始产卵。7月初孵化,初孵化、幼虫有聚集性,3龄分散危害,到秋季达8~9龄,深入土中越冬。第二年春越冬若虫恢复活动继续危害,到秋季达12~13龄后入土越冬。第三年春有活动危害。夏季若虫发育为成虫,成虫越冬。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