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子的小说大量运用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心理分析方法,运用意识流手法,开掘人的内心世界,注重心理写实,表现人的潜意识,以理性的眼光和冷静的态度刻划人物病态的心理世界。《花瓶》是欧阳子的代表作,奠定了她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小说描写的是中产阶级家庭中夫妇的争执场景,作者将男女主人公心理活动的丰富、复杂性表现得细致入微:丈夫石治川因爱妻子,所以妒忌和猜疑妻子,更有甚者竟然产生扼死妻子的念头;妻子冯琳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揭穿丈夫的阴暗心理,丈夫又恼羞成怒。作品中具象征意味的花瓶被丈夫摔下而最终未碎的场景,又给作品染上一丝喜剧意味。《近黄昏时》是一个特别的“恋母情结”文本:儿子吉威迷恋生母,为此竟怂恿好友余彬作为自己的替身去与母亲发生性关系;《魔女》中倩如母亲无可救药的痴迷畸恋;……。欧阳子小说中对于现代社会中产阶级女性的变态性心理的发掘显得集中而深入,也正因此,引起台湾评论界的不同评价。白先勇认为:“欧阳子是个扎实的心理写实者,她突破了文化及社会的禁忌,把人类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忠实的暴露出来,她的小说中,有母子乱伦之爱,有师生同性之爱,但也有普通男女间爱情心理种种微妙的描述。”而批评的观点则指出:欧阳子是一个专门揭露人性“丑恶”的“心理外科医生”,是“不道德的”。还有人认为欧阳子和王文兴是将西方病态的艺术观移植到中国人身上。欧阳子的反批评认为,不能用社会道德观或社会功利观来评论文学作品,她自我辩护说:“我总是在揭露他们自己都不敢面对的内心的罪,以及他们被迫面对真相以后的心灵创伤。”欧阳子的小说是怀着悲悯之心去表现人的心理世界的,且具有一定的反讽意味。
欧阳子的小说创作把中国现代心理小说的创作推进了一步,她的探索和尝试在台湾文学史上留下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
“欧阳子”指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秋声”即欧阳修的代表作《秋声赋》。
一位是欧阳修,其在他的一文中自称欧阳子“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其为宋朝人
一位是春秋战国著名的铸剑师
一位是现代著名作家,台湾南投人,生于日本广岛。
在野草中。
秋叶的体裁是散文。《秋叶》收录在散文集《野草》中。秋叶,香港女性原创漫画家,其画风流畅唯美,故事情节温馨感人。 主要作品 《盗墓之哥嫂甜蜜小条漫》《秋叶》,《素珍姐》,《魔女》,《最后一节课》,《美容》,《近黄昏时》,《花瓶》,《网》等13篇作品。
秋叶介绍
欧阳子原名洪智惠。原籍台湾省南投县。她的祖父洪火炼,原是台湾的一位知名人士,日本占据台湾时期把儿子洪逊欣送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读法律。洪逊欣毕业后留在日本,在广岛任职。欧阳子即于1939年4月9日生在日本广岛。
不久,洪逊欣调去岗山工作,全家移居岗山,这才避免了1945年原子弹轰炸广岛的灾难。抗战胜利后,欧阳子随父亲一家返回光复后的台湾。欧阳子在台北第一女中读书时,便开始对文学发生兴趣,13岁就在报刊上发表散文,16岁开始写诗。
1957年秋入台湾大学外文系。1960年初,她读三年级时,与同班同学白先勇、王文兴和陈若曦等人一同创办《现代文学》杂志。1961年毕业后在台湾大学外文系任助教,次年赴美,获依阿华大学小说创作班硕士学位,后又入伊利诺大学进修文学课程。
1965年随夫定居德克萨斯州,直至今日。欧阳子在创作和评论两方面都令人刮目相看。她的小说集《那长头发的女孩》和《秋叶》,虽然同是一本书,却一改再改,每一篇小说都经过大改一番或重写;甚至同是《秋叶》,1971年的晨钟版和1980年的尔雅版也不一样。

《秋声赋》
宋代: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说:“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
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金甲铁衣都发出声响;又像袭击敌人的军队,又衔枚奔走,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
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
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
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动摇他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
(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赋写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时作者五十三岁。作者晚年虽仕途已入顺境,身居高位,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名利。
他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声赋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