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枯病是水稻常见病害之一,发病范围广。从水稻苗期到分蘖期、抽穗期等均有发病,矮秆品种水稻发病率高于高杆水稻。那么,水稻的纹枯病都有哪些症状表现?怎样防治效果最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水稻纹枯病,又叫云纹病、花秆、烂脚瘟,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病原体可存留在土壤中或寄生在作物、杂草的残株上过冬,来年继续侵害水稻。致病菌进入水稻植株后,能迅速传播扩展,最终使全株发病,危害极大。水稻纹枯病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后期严重时可侵害茎秆与谷粒,造成结实率与粒重降低,甚至稻株倒伏枯死。患病后,先在水面附近侵害叶鞘,出现水渍状和斑点,并逐渐扩大形成纹状大斑,随后蔓延到叶片甚至植株,致使叶鞘干枯、叶片枯死、结实受阻甚至全穗枯死!
水稻纹枯病危害严重,一般可导致作物减产15%以上,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绝收!水稻纹枯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色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色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
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断。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水稻植株具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侵入的一种机械障碍,是衡量品种抗病性的指标,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1)清除菌核:实行秋翻深耕,把散落在地表的菌核深埋在土中。水田灌水耙地后捞去浮渣菌核,深埋或烧掉。病稻草不能还田并铲除田边杂草。
(2)栽培防病:合理施肥,应施足底肥,早施追肥,避免后期偏施氮肥,防止稻株贪青徒长。在水浆管理上,要实行前浅、中晒、后湿的原则,中期烤田至关重要,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健壮,以水控病,提高抗病力。合理密植,尽量使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程度。
(3)适时用药:这是当前防治纹枯病最主要的措施,应在发病初期及早进行防治。根据实际病情决定是否第二次用药,或结合其他病虫兼治。可用12.5%克纹霉水剂,每667米2用200~250毫升对水50~70千克喷施;或12.5%纹霉清,每667米2用300毫升对水50~70千克喷施;或5%井冈霉素水剂,每667米2用300毫升对水37.5千克喷于水稻中下部。
(1)打捞菌核。
纹枯病主要靠菌核在稻田里越冬,越冬的菌核经过冬春到早稻插秧时,一般有60%~70%的菌核能发芽。落在田里的菌核数量和发病有一定的关系,上年或上季发病重的田块,落在田里的菌核都比水轻,在长时间内能随水漂浮,稻田灌水后,捞除浮在水面上的菌核,能减少初次浸染的菌源,有效地减轻水稻前期发病率。捞除的方法是在田面耙平以后,适当加深水层,然后用簸箕等工具把浮在水面上的浪渣和菌核捞起,挑离稻田,深埋或晒干烧毁。
(2)肥水管理。
加强肥水管理,提高秧苗抗病能力。偏迟、偏重施用氮肥、长期灌深水都易造成秧苗茎叶柔软嫩绿,郁闭严重而降低抗病能力,加重纹枯病发生。因此,在施肥策略上要掌握以下3条原则:一是重视基肥,多施农家肥和有机肥,一般基肥用量应占总施肥量的60%。二是氮、磷、钾三要素合理搭配,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不能过量。三是追肥要早、要适量,要按“前重、中控、后补”的方法追施。氮肥不能追施过迟,以免引起禾苗贪青而导致纹枯病的大发生。在水分管理上,实行浅、露、搁、活的灌溉方法,解决土壤中的水、气矛盾。在水稻分蘖阶段要实行浅水勤灌,适当露田,以利排毒增气,促根壮蘖;分蘖末期适时适度搁田,控制无效分蘖,抑制茎叶徒长;进入孕穗期后,应实行活水灌溉;到灌浆结实期则要坚持干干湿湿,促进秧苗生长清秀,无病到老。
(3)毒土预防。
采用甲基砷酸锌毒土预防,能抑制纹枯病菌丝的生长和萌发,而且药效稳定,残效期长,施用后能被稻根吸收,也能渗入叶片,具有保护和防治作用。要求在水稻插后15~20天以内施完,备用20%甲基砷酸锌250克拌细土25千克,均匀撒入水稻田内,预防效果显著。据对比调查,用甲基砷酸锌撒毒土的秧苗田病穴率为10%左右,未撒毒土的田块,病穴率在50%以上。但使用甲基砷酸锌时,一定要在孕穗期以前,禁止在孕穗期或生育后期使用,因为甲基砷酸锌有杀雄功能,在孕穗期使用,轻者出现空穗秕谷,重者不能抽穗。尤其是在高温缺氮和缺钾时,对水稻产量影响更大。
(4)药剂防治。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一般前期发展较慢,后期上升较快。因此,在早稻分蘖盛期应加强田间调查,当遇到高温高湿天气,田间病穴率在30%左右时就应立即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井冈霉素水剂每亩0.2千克对水50千克,并根据发病程度和天气情况,连喷2~3次。晚稻生育期短,纹枯病从始发到爆发相距时间一般在半月左右。因此,宜用药2次,一般在拔节孕穗期用药1次,隔7天后再用药1次。鉴于纹枯病都是从病株下部向上延伸,喷药应着重喷在稻株的中下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稻曲病并称水稻三大病害。对水稻的影响仅次于稻瘟病,排在第二位。
水稻纹枯病为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的叶鞘,进而使叶片干枯。使水稻秕粒增多,出米率下降,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主要有三种。
01.水稻纹枯病属于积年性病害。水稻纹枯病形成菌核,脱落后落入田中,是下季水稻主要菌源。头年发病较重的地块儿,第二年易于感病。
物理防治对策:水耙地后,在稻田下风头打捞菌核,带出田外销毁。
02.水稻纹枯病菌萌发适应高温高湿的条件。28℃~32℃,湿度90%以上时发重最重。
物理防治对策:水稻田水层管理以浅湿为主,浅湿干相结合。
03.水稻生长郁闭,通风透光性差,植株组织柔嫩易于发病。
物理防治对策:
物理防治对策:
1.合理密植。
2.氮肥施用不要过多过晚,增施磷钾肥。
3.分蘖末期控制无效分蘖,基本苗数达到预期及时晒田或者烤田。
水稻分蘖末期至始穗期,叶片紧簇,通风透光不良。这一时期是水稻纹枯病的高发期,要抓紧药物防治。特别是要保护好水稻植株上部的三个功能叶片不受严重感染。这三个功能叶片决定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分蘖末期至始穗期要喷施两到三次化学药剂防治纹枯病的发生。
以前生产上常用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化学药剂主要有井岗霉素和多菌灵。井冈霉素主要起保护作用。
水稻纹枯病是从植株下部开始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药剂很难喷施到植株下部。所以用井岗霉素防治时药剂需水量较大。生产上很难达到用水量要求。
水稻纹枯病对多菌灵已经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不明显。
现在防治水稻纹枯病正在探索使用新型药剂。笔者推荐使用瑞士先正达公可生产的杀菌剂“爱苗”(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德国拜尔公司的杀菌剂“拿敌稳”(25%肟菌酯+50%戊唑醇)和国产杀菌剂“满穗”(24%噻呋酰氨)。
这三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都达到90%以上(井冈霉素的防治效果为65%左右)。而且这三种药剂均能够兼防水稻其他多种病害。同时具有调节水稻生长的作用。防病的同时达到水稻增产的作用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