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一款便携式多功能数字多媒体播放器。
它不但漂亮,而且拥有独特和人性化的操作方式以及巨大的容量,iPod为MP3播放器带来了全新的思路,此后市场上类似的产品层出不穷,但iPod依然因为它的独特风格而一直受到追捧。
扩展资料:
在头三代的iPod中使用两颗ARM7TDMI衍生的主频为90MHz的CPU,之后的型号使用最高主频为80MHz的可变芯片以节省电量。
iPod使用由东芝制造的超薄1.8英寸(46毫米)ATA硬盘(使用非标准的接口),而在iPod Mini中最早使用的是日立制造的1英寸Compact Flash硬盘,后来改用希捷的硬盘。
iPod有32MB的闪存ROM芯片包括引导程序,这个程序告诉设备从另一个媒介(在这里是硬盘)中载入操作系统。
所有的iPod都有32MB的内存,用于保持从韧体中载入的系统和最重要的是作为硬盘载入的歌曲缓冲使用。
例如,iPod每次高速旋转硬盘后能拷贝播放列表中大约30MB的歌曲到内存中,这样就不需要每首歌都使硬盘旋转,以节省电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ipod
iPod是苹果公司设计和销售的系列便携式多功能数字多媒体播放器。
苹果公司按iMac的命名方式,将数字音乐播放器命名为iPod。iPod系列产品线主要有iPod touch、iPod nano、iPod shuffle、iPod Classic、iPod mini等衍生产品。但现在除了iPod touch外,其它的iPod产品都已经停产。因此我们现在常说的iPod其实就是iPod touch。
iPod可以比喻成iPhone的精简版,但造型却更加轻薄。它拥有和iPhone一样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相当丰富,在App Store中有大量免费的应用程序可供下载,娱乐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iPod的推出,改变人们传统的娱乐方式。iPod冲击了游戏掌机的市场地位,成为世界顶级娱乐平台之一。
产品分类:
第一代:2007年9月,3.5英寸480x320分辨率,128MB内存。
第二代:2008年9月,3.5英寸480x320分辨率,128MB内存。
第三代:2009年9月,3.5英寸480x320分辨率,256MB内存。
第四代:2010年9月,3.5英寸960x640分辨率,256MB内存,A4芯片。
第五代:2012年10月,4.0英寸1136x640分辨率,512MB内存,A5芯片。
第六代:2015年7月,4.0英寸1136x640分辨率,1GB内存,A8芯片。
iPod是APPLE推出的一种大容量MP3播放器、MP4播放器,采用Toshiba出品的1.8英寸盘片硬盘作为存储介质,高达10~160GB的容量,可存放2500~10000首接近CD质量的MP3音乐。
它还有完善的管理程序和创新的操作方式,外观也独具创意,是APPLE少数能横跨PC和Mac平台的硬件产品之一,除了MP3播放,iPod还可以作为高速移动硬盘使用,可以显示联系人、日历和任务,以及阅读纯文本电子书和聆听Audible的有声电子书以及播客(Podcasts)。
iPod停产
iPod是苹果公司的数字音乐播放器产品,第一代发布于2001年。当时的它只有5G内存,据乔布斯称这小东西可以承载1000余首高质量的歌曲,而重量却只有185克。引起很多音乐爱好者的喜欢,而且一发不可收拾。那些年,很多人走在马路上或者等公交车时,都是口袋里揣着iPod,耳朵上挂着白色耳机线。不仅时尚,而且很享受。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和在线音乐的兴起,音乐随身听的功能逐渐被智能手机所取代。苹果的iPod虽然做的很强大,但始终也拗不过时代的潮流。就连自家的果粉都认为,iPhone就是可以打电话的iPod。也就是说iPhone可以完全取代iPod了。苹果在发文宣布停产时也表示,曲库随身携带的体验已经融入了 Apple 整个产品的阵容,包括 iPhone、Apple Watch、iPad 和 Mac。
iPod是苹果推出的一种大容量MP3播放器,采用Toshiba 1.8英寸盘片硬盘作为存储介质,高达10~160GB的容量,可存放2500~10000首MP3歌曲,它还有完善的管理程序和创新的操作方式,外观也独具创意,是APPLE少数能横跨PC和Mac平台的硬件产品之一,除了MP3播放,iPod还可以作为高速移动硬盘使用,可以显示联系人、日历和任务,以及阅读纯文本电子书和聆听Audible的有声电子书以及播客(Podcasts)。iPhone手机上的iPod功能是把iPod MP3播放器的功能集成在了iPhone手机上,另外还可以观看视频。如果听音乐的时候有电话进来,轻按耳机上的麦克风就可接听电话。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