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 —— 诏书 。
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后,自以“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号称皇帝,自称曰朕。并改命为制,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汉承秦制,唐,宋废止不用,元代又恢复使用。明代用诏书宣布重大政令或训诫臣工。
谕旨:
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谕和旨原为两种文书。 谕原为以上告下的通称, 君臣都可以用。到了清代,凡皇帝下达的谕令都冠以“上”字,从此上谕成为皇帝专用文书。旨义为意指,唐宋时期把皇帝派侍臣口头下达的命令叫圣旨,宋代大臣下行的命令称钧旨,知府以下所布命令称台旨。元代把白话诏书称为圣旨。明代皇帝派侍臣口头下达的命令称圣旨,也称谕旨。清沿明制,谕旨成为皇帝日常发布命令的主要文书。
谕和旨稍有区别:
A.谕又称上谕,是皇帝主动颁发的命令;
B.旨又称圣旨,是针对大臣奏事而下达的指示。
“圣旨”是对皇帝发布的各种指令的笼统俗称,通常分为诏书和谕旨等。只有遇到重大政典,如皇帝传位、登基、大婚、册立皇后等,需要告知全国臣民时,才会颁布诏书。
皇帝平时针对某一具体事情或大臣的请示而发的命令批示,都称谕旨,多是由大学士或军机大臣草拟,呈送皇帝审阅、修改,而后发出。
诏书、谕旨都是公文,难免官样文章。还有一种皇帝以朱砂笔亲自书写的“朱谕”,许多属于便条,反而更能体现皇帝本人的情感。
谕旨是皇帝下达的命令,通常写在纸张上而不是瓷器上。因此,在瓷器底部写谕旨的情况应该是比较少见的,甚至可能并不存在。
然而,在中国古代,瓷器上可以刻写御题、御制等字样,表示该瓷器是由皇帝下旨制作的,并用于皇室或官府用途。这种瓷器通常非常精美,成为了瓷器收藏家们的心头好。
总的来说,虽然瓷器底部可能不会写谕旨,但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御题、御制等字样的瓷器,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