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朋友种植水稻要获得丰收,除了品种的自身因素外,栽培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水稻的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水稻的种植技术
1.选用良种
适宜栽培的中籼稻品种有徽两优6号、皖稻153、丰两优香1号、丰两优香4等;粳稻品种有淮稻9号、天协1号、徐稻4号、皖稻68等。
2.旱育壮秧
选择肥沃、疏松、土层深厚的菜园或旱作地作苗床,播种前20d每667m2施45%三元复合肥50kg、氯化钾5kg、尿素10-15kg培肥苗床,在播种前10d耕翻做畦,畦长20m左右,畦宽1.2m,沟宽40cm,沟深15-20cm。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播种量40g/ m2,播后用木板轻压使种子入土,盖0.5-1cm厚细土,喷施旱秧净等除草剂后盖上地膜。遇到日平均气温大于20℃高温时,应在地膜上加铺秸草遮阳降温,注意不能用稻草,以防止病菌的传播;播种后5-7d便可出齐苗,齐苗后要适时揭去苗床上的覆盖物,揭膜应在傍晚,边揭膜边喷一次透水,以弥补土壤不足的水分;旱育秧秧苗生长前期一般不会缺肥,在2叶1心期、4叶1心期和移栽前3-5d各追施一次氮肥,每m2用尿素20-25g兑水2-2.5kg喷施,喷后立即用清水冲洗一遍,防止灼伤叶片或烧苗;在4叶1心期每m2用225mg多效唑喷苗进行化控;当看到秧苗叶间不挂水珠,中午叶片打卷时,表示缺水,需浇透水一次,否则不需浇水;及时防治稻蓟马等虫害,畦面杂草可以人工拔除。
3.规格栽插
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45d左右,为了增加密度,同时又有利于水稻通风透光,便于田间管理,宽行窄株栽插。根据700kg/ 667m2的产量目标,合理的产量结构应是每667m2有效穗17-18万、每穗总粒数190-200粒、结实率85%、千粒重28g,理论产量770-860kg。因此,栽插规格为株行距4×9寸或5×7寸,每穴栽5-6个茎蘖苗,每667m2保证8-10万基本苗。每3-4m留40cm走道作为管理行,以便于追肥和病虫害防治。
4.配方施肥
水稻高产栽培的施肥原则是“稳磷、增氮、补钾、添锌”。每667m2施纯N16kg,P2O56kg,K2O12kg。每667m2施优质土杂肥2000kg或饼肥40 kg、尿素10 kg、过磷酸钙50 kg、氯化钾10 kg作基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栽后7-10d追返青分蘖肥,每667m2施尿素10 kg、硫酸锌1 kg;栽后25d及时追施促花肥,每667m2施尿素6 kg、氯化钾5 kg;抽穗前20d追保花肥,每667m2施尿素5-7 kg、氯化钾5 kg;齐穗期看苗追肥,叶色偏淡田块每667m2施尿素5 kg。
5.间歇灌溉
在水稻高产栽培中,采用浅水栽秧,栽后5-7d自然落干,一直保持湿润;栽后20d左右每667m2达20万茎蘖苗时烤田,反复多次轻烤,至茎蘖不再增长,排水不畅的田块,应从管理行清沟排水;孕穗至抽穗保持浅水层,抽穗至灌浆保持湿润;以后干干湿湿,收获前7d断水。
6.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栽后5-7d每667m2施苄﹒乙25.5g进行化学除草;要及时做好四(二)代、五(三)代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二化螟的防治工作,根据虫害发生情况每667m2施锐劲特(80%含量水分散粒剂)3g、乐斯本45 ml、25% 噻嗪酮45g防治。拔节孕穗期每667m2用井·蜡芽40g防治纹枯病2-3次;抽穗前7d和3d分别用好力克或井·蜡芽100ml防治稻曲病。
7.防高温热害
7.1调整安全齐穗期
我县多年气象资料表明,7月底至8月上旬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这一时期水稻抽穗扬花,往往造成高温热害,因此,应把水稻安全齐穗期调整在8月中下旬。
7.2灌深水
当日最高气温连续3天达到35℃以上时,在水稻田间灌深水,田间水层8-10cm,可以降低穗层温度。
7.3根外喷肥
在高温天气来临时,叶面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3%尿素溶液,可以提高水稻对高温的抗性。
水稻种植要点
1、水稻种植情况
(1)面积:5000万亩左右,且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度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2)气候及播期:该区稻作生长季为110-180天,平均气温18-23℃,≥10℃积温2000-4000℃。该区水稻是春种秋收,一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6℃时开始播种,安全播种期自南向北为4月25日至5月25日。安全齐穗期为7月20日至8月15日,收获日期在10月上旬。
(3)品种:早熟早粳稻,南部为中、迟熟类型,北部为特早熟类型,总产量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54.3%。
2、 水稻需肥规律
水稻为了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营养元素,除氮磷钾三种元素之外,对硅元素吸收较多。水稻的需肥量为每100公斤每生产500kg稻米需要吸收:在确定稻田施肥量时,应首先根据计划要求的产量计算所需要吸收的肥料数量,再调查土壤的供肥量和肥料的利用率,就可以用下式求出理论上的施肥量: 稻田施肥量=(计划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在水稻目标产量500-600公斤/亩的田块,寒地水稻氮肥6-8公斤/亩,磷肥3-4公斤/亩,钾肥4-6公斤/亩。
3、硅的作用
硅是水稻、甘蔗等作物健康生长的必需元素。水稻茎秆中硅含量是N含量的十倍多,超过N、P、K的总和。水稻是作物中选择吸收和富集硅最多的,这种生理特性是由其特有的遗传性所决定的,硅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点:
(1)硅是植物体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其作用仅次于氮磷钾,居第四位。
(2)硅可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提高了水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量;
(3)硅肥能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施用硅肥后,可使作物表皮细胞硅质化,茎叶挺直,减少遮阴,增强叶片光合作用,提高叶绿素含量。叶片生长期延长,不易衰老。
(4)硅肥能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作物吸收硅后,可在植物体内形成硅化细胞,茎叶表层细胞壁加厚,角质层增加,作物对病虫害抵抗力增强。
(5)还使表皮细胞的通透性显著降低,从而降低蒸腾量30%以上,相对提高了抗旱能力。
(6)硅肥能提高作物的抗倒伏能力80%以上。倒伏与折断率减轻40-70%。施用硅肥后,还能显著增强作物的抗旱、抗低温能力。
(7)硅肥能很好的调节作物对氮磷钾各元素的平衡吸收。促进磷在作物体内的运转和吸收,从而提高结实率,并能抑制对铁、锰的过量吸收和毒害。
(8)可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提早抽穗,使穗轴增粗、穗长增加等。
(9)施用硅肥不仅可以增加作物产量,还可改善农产品品质,水稻施硅增产5-12%,小麦、玉米增产5-10%。
(10)有效改善土壤酸碱度 盐碱地使用效果更好。
4、水稻施肥技术
(1)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地区氮肥施用量过高,施用时期不合理,蘖肥比例大,穗肥施用不足。
(2)施肥原则
①合理调整氮肥的基、追比例,使基肥中的氮占总施氮量的45%左右,减少分蘖肥,提高穗肥的施用比例。
②钾肥可优先选择氯化钾,在秸秆还田的地块可适当减少钾肥用量。
③根据测土结果,注意补施中微量元素和含硅肥料。
④采用节水灌溉,追肥“以水带氮”。
(3)施肥量及比例
①阜康高塔肥、金正大水稻专用肥(26-12-12、26-14-11、)80斤/亩,后期追加10-20斤效果更佳!。
②氮肥40%-45%作为基肥,20%-25%作为蘖肥,30%-35%作为穗肥;磷肥、钾肥作基肥。
一、寒地水稻农时标准
1、大棚扣膜
3月5日~15日。
2、浸种催芽
第一批种子3月26~28日浸种,4月4~6日催芽;第二批4月5~7日浸种,4月13~15日催芽。
3、秧田播种
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棚内置床温度稳定通过12℃以上时开始播种,4月18日前结束。
4、泡田整地
4月上旬旱整地,4月15日开始放水泡田,4月20日开始水整地,5月4日前结束。
5、插秧
当地气温稳定通过12.5℃,泥温稳定通过15℃时为插秧始期,5月12日开始插秧,5月25日结束。水稻高产插秧期是5月15日~5月25日。
6、晾田
水稻进入有效分蘖临界叶位,11叶品种8叶,预计田间茎数达计划茎数80%时,在7叶期开始晾田控蘖,控制9叶的同伸分蘖发生。
7、防治稻瘟病
11叶品种水稻9.1~9.5叶期防治水稻叶瘟,孕穗末期~始穗前期(抽穗5%~20%左右)防治水稻穗颈瘟,水稻穗颈瘟防治做为常规措施有病无病此期必须防治,齐穗期后15~20天防治枝梗瘟、粒瘟。
8、齐穗期
7月25日齐穗,保证结实期活动积温850~900℃。
9、安全成熟期
水稻在9月11日前安全成熟,安全成熟的标志为水稻黄化完熟率95%以上。
10、收获期
水稻种子收获9月25~10月5日,商品粮收获10月15日前结束。
二、寒地水稻生产用种标准
1、种子标准
种子发芽率90%,发芽势85%、纯度大于98%、净度大于98%、水分小于14.5%。
2、种植比例
以11叶品种为主,搭配种植10叶品种。
3、主栽品种
主栽品种以空育131、三江一号为主,搭配种植龙粳20。
三、寒地水稻旱育壮苗技术标准
(一)、旱育壮苗量化标准
1、旱育中苗标准
秧苗叶龄3.1~3.5叶,秧龄35天,地上部分3、3、1、1、8,即中茎长3毫米,第一叶鞘高3厘米以内,第1叶叶耳与第2叶叶耳间距1厘米左右,第2叶叶耳与第3叶叶耳间距1厘米左右,第3叶叶长8厘米左右,株高13厘米左右;地下部分1、5、8、9,即种子根1条,鞘叶节根5条,不完全叶节根8条,第一叶节根9条突破待发;百株地上部干重3克以上,须根多、根毛多、根尖多。
2、旱育大苗标准
秧苗叶龄4.1~4.5叶,秧龄35~40天,株高17厘米左右,百株地上干重4克以上,带1-2个分蘖;地上部中茎长3毫米以内,第1叶鞘高3厘米以内,第1叶叶耳与第2叶叶耳、第2叶叶耳与第3叶叶耳、第3叶叶耳与第4叶叶耳间距各1厘米左右,第一叶长2厘米、第二叶长5厘米、第三叶长8厘米、第四叶长11厘米左右;地下部根系23条,种子根1条、鞘叶节根5条、不完全叶节根8条、第一叶节根9条,第二叶节根11条突破叶鞘待发,须根多、根毛多、根尖多。
(二)、水稻旱育壮苗外部形态五项标准
1、根旺而白
移栽时秧苗的老根移到本田后多半会慢慢死亡,只有那些新发的白色短根才会继续生长,生产上旱育壮苗根系不少于10条,所以,白根多是秧田返青的基础。
2、扁蒲粗壮
扁蒲粗壮的秧苗,腋芽发育粗壮,有利于早分蘖,粗壮秧苗茎内大维管束数量多,后期穗部一次枝梗多、穗大,同时扁蒲秧体内贮存的养分较多,移栽后这部分养分可以转移到根部,使秧苗发根快,分蘖早,快而壮。
3、苗挺叶绿
苗身硬朗有劲。秧苗叶态是挺挺弯弯,秧苗保持较多的绿叶,对于积累更多有机物,培育壮秧,促进早发有利。
4、秧龄适当
秧苗足龄不缺龄,适龄不超龄。看适龄秧既要看秧苗在秧田生长时间,更要看秧苗的叶龄,这才实际反应秧苗的年龄。
5、均匀整齐
秧苗高矮一致,粗细一致,没有楔子苗、病苗和徒长弱苗等。
四、寒地水稻培育旱育壮苗技术标准
(一)、寒地水稻旱育秧田标准
1、规范化秧田
规范化秧田或以户(井)为单位集中固定秧田,置床高度20~30厘米置床,置床宽度7~7.5米,棚间距13米,秧田布局合理,井(水源)、池(晒水池)、床(苗床)、路(道路)、沟(排水沟)、场(床土、有机肥堆放场)、林(防风林)综合配套。
2、二秋三常年
秧田秋整地、秋做床,常年备床土(2.5立方米/公顷)、有机肥(0.5立方米/公顷),常年培肥地力。推广本田取床土熟化隔年使用技术。
3、钢骨架大棚标准
钢骨架大棚高2.3~2.4米,宽6~6.5米,长60~63米。大棚开闭式育秧,实施肩部通风技术,以燕尾槽开闭式为主,示范拉链式、窗式通风技术,加强防风建设,培育壮苗。
4、扣棚
早扣棚、早化冻,保证种子播在暖床上,早生根、早发苗。
5、置床增温
积极推广稻壳、发泡塑料隔离置床保温增温层育秧技术。
6、秧棚增温
扩大三膜覆盖等综合增温面积。
7、保温浸种
以作业站为单位集中浸种。
(二)、寒地水稻种子处理技术标准
1、晒种标准
在盐水选种前5~7天晒种2~3天,然后,进行风筛选种。
2、盐水选种标准
盐水选种比重为1.13,即50公斤水加大粒盐12~12.5公斤,充分溶解,用新鲜鸡蛋测试,鸡蛋倾斜在水面上露出5分硬币大小,或用千分之一比重计测量盐水比重,为了保证盐水比重1.13,要经常检查、补充浓盐水。浸种、洗种时严防混杂。
3、清水洗种标准
盐水选后的种子用清水洗种二遍,以洗净种子表面附着的盐份,要做到每洗3~4次种子更换一次清水,以防止清水中盐份浓度过高,种子表面残留盐份过多影响种子质量,要彻底洗净种子表面附着的盐份。
4、种衣剂拌种标准
种子盐水选种洗种后淋去表层多余的水分,堆放在大棚或室内10~12小时后用种衣剂拌种。使用方法,以友缘牌护苗种衣剂为例,种衣剂用量为种子量的2%,即每一瓶(0.5公斤)种衣剂兑水0.6-0.8公斤拌一袋种子(25公斤),混拌均匀后灌袋或堆放在室内或大棚内36~48小时,待种衣剂阴干药膜固化后即可进行浸种,浸种时100公斤包衣种子加水100-120公斤,浸种时要求袋装浸种,以防种衣剂脱落。种衣剂拌种要确保均匀一致,用量准确。
5、保温浸种标准
采用电器增温、地火龙增温、双膜增温等保温增温棚内浸种,浸种时水层要没过种子20厘米以上,温度11~12℃,浸种积温85~100℃,浸种时间7~8天,烘干种子应相对延长浸种时间2~3天,但不宜增加 浸种温度,严防温度过高浸种过度,种子内含物外渗,影响浸种质量。以作业站为单位集中浸种时,要注意浸种箱内上下层、内外层种子温度保持一致,如果温度差较大时,每天要及时倒种2次以上。以作业站为单位统一浸种时要设专人负责浸种工作。
6、浸好种子标准
浸好种子的标志是种子颖壳表面颜色变深,种子呈半透明状态,透过颖壳可以看到腹白和种胚,剥去颖壳米粒易掐断,手捻成粉末,没有生芯。浸好种子捞出后直接催芽。
7、集中催芽标准
积极推广大型循环水催芽器催芽技术,催芽时保证种子内外、上下温度均匀一致,破胸温度为32℃,催芽温度为25~28℃,时间18~20小时左右,芽长一致,芽种标准为芽长2毫米以内,根芽呈双山型。要有设专人负责催芽工作。
8、催芽泵催芽标准
浸好的种子使用恒温催芽泵集中催芽,破胸温度32℃,催芽温度25~28℃,时间20~24小时,催芽标准芽长不超2毫米,根芽呈双山型。在机械催芽过程中,为了保证芽长一致,要经常检查催芽器内上中下层的温度变化,并且上下、内外倒种2~3次。注意使用护苗种衣剂拌种的种子在浸种槽内捞出后不要冲洗即可催芽,催芽时要使用蒸汽催芽器催芽,不能使用循环水催芽器催芽。
9、晾芽标准
催好芽的种子要在大棚或室内常温条件下晾芽,提高芽种的抗寒性,散去芽种表面多余水分,保证播种均匀一致。注意晾芽时不能在阳光直射条件下进行,温度不能过高,严防种芽过长,不能晾芽过度,严防芽干。
(三)、寒地水稻置床处理技术标准
1、做床标准
做置床时要求旱整地旱做床,秋季粗做床使床土平整细碎,床面平整,土质疏松,有利于部分根系通过盘孔,扎入置床吸收养分和水分;春季做床使床面达到平:每10平方米内高低差不超过0.5厘米;直:置床边缘整齐一致,每10延长米误差不超过1厘米;实:置床上实下松、松实适度一致。
2、常规调酸消毒施肥标准
摆盘前先测定置床PH值,然后每百平方米用77.2%固体硫酸1~2公斤,拌过筛细土后均匀撒施在置床表面,然后耙入土中0~5厘米,使置床PH值达4.5~5.5之间;与调酸同时每100平方米施尿素2公斤,磷酸二铵5公斤,硫酸钾2.5公斤,肥料粉碎均匀施在置床上并耙入土中0~5厘米;调酸施肥后再用3%育苗灵或3%育苗青15~20毫升/平方米,兑水5~10公斤/100平方米喷于置床上进行消毒。
3、壮秧剂调酸消毒施肥标准
为了操作方便,可以用壮秧剂调酸、消毒、施肥,每百平方米用壮秧剂30公斤均匀撒施在置床表面,耙入土中0~5厘米。如测定置床PH值达不到4.5~5.5之间,再用77.2%固体硫酸补调到标准PH值。
4、防治地下害虫
为防治地下害虫,在摆盘前每百平方米置床用2.5%敌杀死2毫升兑水6公斤喷洒,或5%锐劲特悬浮剂10~2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或5%锐劲特10~20毫升+水150毫升+稻糠4公斤均匀制成毒饵播种前均匀撒施在苗床上。
5、床土配制标准
将过筛的床土三份与一份腐熟有机肥(酵素有机肥、炭化稻壳等)混拌均匀,然后,用壮秧剂调酸、消毒、施肥。按照水稻壮秧剂使用说明将床土与壮秧剂充分混拌均匀后堆放待用,要堆好盖严,防止遭雨和挥发。其混拌方法是首先测算每百平方米置床可摆放的秧盘数量为600盘,每盘用混好的床土数量(标准盘长58.5厘米,宽27.5厘米,床土厚度2厘米,每盘3217.5立方厘米)为数量3公斤,每百平方米用床土数量为1800公斤。先将每百平方米壮秧剂用量与床土用量的1/4左右混拌均匀做成小样,再用小样与剩余床土充分混拌均匀。然后,测定床土PH值,如PH值未达到4.5~5.5之间,可再用77.2%固体硫酸调至规定标准。
6、摆盘标准
在播种前 3~5天进行摆盘,摆盘时将四周折好的子盘用模具整齐摆好,要求秧盘摆放横平竖直,子盘折起的四周与子盘底部垂直,盘与盘间衔接紧密,边盘用细土挤紧;边摆盘边装土,普通机插盘内装土厚度2厘米,高速插秧机盘内装土厚度2.5厘米,盘土厚薄一致,误差不超过1毫米。摆盘后浇水时要在秧盘上铺一层编织袋或草袋,严防浇水后盘内床土厚度不一致,水分渗干后等待播种。要一次浇透底水,标准是置床15厘米土层内无干土。
钵育苗摆盘时,在做好置床上浇足底水,趁湿摆盘,将多张钵盘摞在一起,用木板将钵盘钵体的2/3压入泥土中,再将多余钵盘取出,依次摆盘压平。种土混播时,亦可先播种,再将播种的钵盘整齐压摆在置床泥土中。也可以在置床上先铺一层2厘米厚经过调酸、消毒、施肥处理后的细土,再将钵体压入土中后装土播种。
7、覆土标准
摆好盘后,当气温达到秧苗生育低限温度指标(气温5℃,置床温度12℃)时即可播种,播种后先用调种器(木杆绑鹅毛翎)调种,然后,用压种磙(木磙)将种子压入土中(使种子三面着土),覆土厚度0.5~0.7厘米(以盖严的炒熟大豆粒为准),厚薄一致。钵育苗时,钵体装土3/4深度浇水后播种覆土。播种时要求播量准确,播种均匀,秧盘边缘无聚堆和压摞现象。
8、保温增温
水稻播种后采用三膜增温时先覆地膜,然后再扣小棚,或采用炭火炉、液化气炉等增温。4月15日前播种的秧田全部采用三膜增温技术。
(四)、寒地水稻播种技术标准
1、播期标准
采用三膜覆盖技术或具备增温措施的大棚4月8日开始播种,最佳播期为4月10日~18日。
2、播量标准
机插中苗播芽种4400粒/盘(种子发芽率90%,机插中苗田间成苗率90%。),每100平方厘米播种275粒;种子田机插中苗播芽种 4200粒/盘;八行插秧机机插中苗播芽种3100粒/盘,八行插秧机要比常规育苗增加20%育秧面积;钵育大苗播芽种3~5粒/穴。
3、播种方式
人工手动播种器播种为主,扩大工厂化机械播种面积。
(五)、寒地水稻秧田管理技术标准
1、管理工具
秧田管理必须必备温度计二只、秤、量杯、秧田管理指标卡二份。
2、温度计摆放标准
育秧大棚内应摆放二支温度计测量床温变化情况,温度计分别摆放在距棚头20米距中间步道30厘米处,用8#铁线做成支架,播种后放于床面上,秧苗出土后温度计始终放置于秧苗下1厘米处。
3、秧田管理四个关键时期技术标准
①第一个时期:种子根发育期
从播种到第一叶露尖,约需7~9天时间,此期以培育种子根为主,要求根系长的粗、长的长、须根多、根毛多。突出育苗先育根,育根先育种子根的原则。管理重点是控温,要求棚内温度不超过32℃,超过此温度时开始通风。此期一般不浇水,如湿度过大或局部过湿时撤膜散墒,晚上再复上地膜,露种处要适当复土。
当秧田出苗80%时,在早晨8时前或晚上5时后揭去地膜,严防中午高温时揭膜,阳光灼伤秧苗。
②第二个时期:第一完全叶伸长期
从出苗到第一完全叶展开共需5~7天时间,管理重点是地上部控制第一叶鞘高度不超过3厘米,地下部促发与第一叶同伸的鞘叶节5条根系。此期用PH4的酸水普浇一次,棚温控制在22~25℃,最高不超过28℃,及时通风练苗,水分管理除苗床过干处补水外,一般少浇或不浇水,使苗床保持旱育状态。
③第三个时期:离乳期
从第二叶露尖到第三叶展开,约需10~14天时间,管理重点是地下部促发不完全叶节8条根系健壮生长,地上部控制好第一叶与第二叶、第二叶与第三叶的叶耳间距各1厘米,防止茎叶徒长。重点是控制温度和水分,棚温控制在20~22℃之间,最高不超过25℃。此期要大通风练苗,棚内湿度大时下雨天也要通风练苗。水分管理做到三看浇水,一看土面是否发白和根系生长情况,二看早晚叶尖是否吐水,三看午间新叶是否卷曲,如床土发白、根系发育良好、早晚新叶叶尖不吐水或午间新叶卷曲,则在早晨八时左右浇水,一次浇透。
⑴防病灭草
离乳期(秧苗2.5叶期)应注意防治水稻立枯病,发现中心病株及时防治,如遇低温冷害秧苗叶片受冻害,应在早晨8时前通风,缓解叶片冻害;在秧苗1.5叶期,稗草2~3叶期喷施除草剂灭草。
⑵秧田追肥
为了保证秧苗健壮生长,在秧苗生长期间分别在秧苗1.5叶期、2.5叶期各追肥一次,每次追纯氮1克/盘,即硫酸铵5克/盘,将硫酸铵与适量过筛细土混拌均匀后撒施在秧田上,施肥后要立即喷一遍清水洗苗,以防化肥烧苗,追肥前不能浇水,以免床土含水太多,肥水渗不进去,追肥一定要撒施均匀。同时,在秧苗2.5叶期茎叶追施0.015%天然芸苔素1—2克/棚、酿造米醋100—150毫升/棚,兑水15—20升/棚喷雾。
⑶防止早穗
在秧苗的2.5叶期,棚温不超过25℃,即“双二五”标准,也是水稻早熟品种防止早穗的主要措施。
④第四个时期:移栽前准备期
从3.1~3.5叶,时间2~3天,管理重点是控水蹲苗壮根,使秧苗处于饥渴状态,以利于移栽后发根好、返青快。同时,做好插前三带工作,移栽前一天带磷:每平方米苗床施磷酸二铵125~150克,少量喷水使肥料粘在苗床上;带药:40%乐果15毫升/平方米或70%艾美乐6~8克/百平方米或25%阿克泰6~8克/百平方米,兑少量水喷洒防治潜叶蝇;带生物肥:天然芸苔素1克/棚、生物肥按产品说明书使用。
五、寒地水稻田间作业技术标准
(一)、寒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标准
1、育秧机械化
以作业站为单位集中浸种,积极推广大型循环水催芽器催芽技术和新型精密秧田播种器播种技术。
2、插秧机械化
以机械插秧为主,示范推广钵育机械摆栽技术,第一生态区、第二生态区以四行、六行插秧机机插为主,第三生态区以八行插秧机插秧为主。
3、整地机械化
水田整地以搅浆整地为主,手扶拖拉机找平为辅,搅浆整地1~2遍后用手扶拖拉机找平。
4、收获机械化
水稻收获霜前以机械割晒、机割机拾、半喂入式收获为主,枯霜后以机械直收为主、充分发挥半喂入式收获机的作用。种子田全部以半喂入式收获机收获。扩大格田面积,提倡横插竖割,扩大机械割晒拾禾面积。
5、植保机械
在充分发挥飞机航化作业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机动喷雾器(弥雾机)的作用,每户(井)一台弥雾机,本田防病防虫要坚决淘汰喷雾效果差、防效差的人工背负式喷雾器。本田除草积极推广弥雾机施药技术。
6、种子加工机械化
种子收获后进行烘干、清选、除芒、除糙、包装等项机械作业后入库保管,统一进行室内检验。
(二)、寒地水稻耕作技术标准
1、本田规划标准
实行单排单灌,灌水渠地上渠,排水渠地下渠,条田宽50米,格田面积5~10亩。实现田、池、路、渠、林综合配套。加速老稻田改造,裁弯取直、去高添洼、消肥补瘦,增大晒水池面积、扩大格田面积。
2、耕作制度
稻田耕作采用翻地、旋耕和深松相结合的耕作体制,以翻地为主,旋耕为辅。质量标准,翻地深度18~20厘米,旋耕深度20~25厘米,做到扣垡严密、深浅一致、不重不露、不留生格。
3、秸秆还田
结合翻地耕作,实行秸秆还田,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或高茬收割还田,秸秆还田量以秸秆总量的60%左右为宜。秸杆还田做到抛撒均匀,严防积堆。为加速秸秆腐烂速度,减少秸秆腐烂过程中对氮素的固定,秸秆还田的地号翻地时增施尿素2公斤,或在春整地时增施碳酸氢铵8~10公斤/亩,有条件时增施石灰20公斤/亩。
4、泡田标准
本田实行花达水泡田、花达水整地,即泡田水深为垡片高的2/3。
5、整地标准
为了提高水田整地质量,在水田放水泡田之前先进行旱整地(旋耕或平地),放水泡田3~5天垡片泡透后即可进行水整地,水整地要求达到早、平、净、大、齐、深、匀,即早:适时抢早,保证有足够的沉淀时间;平:格田内高低差不大于3厘米,做到灌水棵棵到,放水处处干;净:捞净格田植株残渣,集中销毁;大:扩大格田面积,格田面积5~10亩;齐:格田四周平整一致,池埂横平竖直;深:水整地深浅一致,搅浆整地深度12~15厘米;匀:全田整地均匀一致,尤其是格田四周四角。整地结束后,常规整地沉淀7~10天,搅浆整地沉淀15~20 天以上,保持水层5~7厘米,不能落干。
6、沉淀标准
水整地沉淀后,田面指划成沟慢慢恢复是最佳沉淀状态,此期正是插秧适期;指划不成沟,说明沉淀不好;指划成沟,但不恢复,说明沉淀过渡,二者都保证不了插秧质量。八行插秧机一定要在最佳沉淀状态下插秧,严防边行推苗,影响插秧质量。
(三)、寒地水稻插秧技术标准
1、秧苗类型
机械插秧旱育中苗3.1~3.5叶,决不插3.6~4.0叶超龄秧。钵育摆栽旱育大苗4.1~4.5叶超龄,不摆4.6~5.0叶超龄秧苗。
2、插秧密度
①插秧原则
插秧密度总的原则是地力条件好、秧苗素质好的地号插秧密度宜稀植,地力条件差,秧苗素质差的地号宜适当密植;积温条件好的农场宜稀插,积温条件差的农场宜密插。
②插秧密度
机械插秧规格为30×10厘米、23.8×12厘米,30~35穴/平方米,4~5株/穴,基本苗数130~150株/平方米。
种子田机械插秧密度30×10~12厘米,25~27穴/平方米,4~5株/穴,基本苗数100~120株/平方米。
八行插秧机往复结合线应加大到35—40厘米。
③钵育摆栽密度
钵摆时间5月15日~25日。
机械摆栽为30×12厘米,人工摆栽为9×3寸,28穴/平方米,基本苗数100~110株/平方米。
④移栽质量标准
机械插秧标准为早、密、浅、正、直、满、扶,插后同步补苗。保证做到适时抢早,合理密植,保证田间基本苗数,插秧深度2厘米以内,插深小于1厘米,穗虽多而穗小,不抗倒伏,插深大于2厘米,穗少而不能高产,秧苗栽的正,插行要直,格田四周插满插严,插后立即上护苗水扶苗,插秧同步补苗。
摆栽标准为适、平、扶。保证做到适时摆栽、钵面与泥面平、摆后及时放水扶苗,防止晒干。
(四)、寒地水稻施肥技术标准
1、肥效反应线
水稻肥效反应线是指水稻在N叶期施肥,肥效反应在N+1叶较少,N+2叶较多的现象。按照水稻生育叶龄进程,根据肥效反应线的原理科学施肥,确保水稻生长发育。例如在水稻返青后3.5叶施蘖肥,4.5叶得到肥效较少,5.5叶期得到肥效较多,而5.5叶正是11叶品种水稻盛蘖叶位期,此期发挥肥效对促进水稻早分蘖、快分蘖十分有利。
2、施肥量
施肥总的原则是因地因土施肥,土地肥沃、地力条件好的地号少施,尤其是氮肥,地号瘠薄、肥力较差的多施,推广测土施肥。如计划产量在550~600公斤/亩时,建议施用化肥商品量25~30公斤/亩,其中,旱改水5年以内的稻田施肥氮磷钾总量在25公斤,6~10年稻田施肥量为27~28公斤,11年以上的稻田施肥量为30公斤。
3、注意事项
进行秸秆还田的地号,在现有氮肥施肥水平的基础上不能降低氮肥用量,因为,在秸秆腐烂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氮素,所以,秸秆还田的地号增施碳酸氢铵8~10公斤/亩,示范增施20公斤/亩石灰技术,加速秸秆腐烂。八行机插由于水稻插秧规格变小,田间基本苗数增加,前期控制个体、群体不要生长过旺,以减少无效分蘖,防止封行过早,生产上注意增施磷钾,增施硅肥,以提高水稻抗逆性,尤其是抗病、抗倒伏性能。水稻生育后期视田间水稻长势长相,按照水稻叶龄进程做到三看施穗肥,哪黄施哪,哪弱施哪。切忌中后期氮肥用量过大,田间水稻长势过旺,加重水稻病害、倒伏现象的发生。
4、施肥比例
常规施肥N:P:K=2:1:1.2~1.5,高产地号施肥2:1:1.5~1.8,超高产地号N:P:K=2:1:2。
5、肥料种类
水田施肥以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硅肥为主,严禁使用复合肥、复混肥等,微肥、生物肥和调节剂按照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意见使用。
(五)、寒地水稻灌溉技术标准
1、灌溉定额
井灌区灌溉定额400立方米/亩,自流灌区灌溉定额500立方米/亩。做到早春截留桃花水、充分利用天降水、科学利用循环水、合理开发地下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井水综合增温
晒水池面积2%以上,利用散水槽、长渠道、隔墙式晒水池、叠水板、渠道复膜、回水灌溉等综合增温措施,保证6月份水稻分蘖期井水入田水温15℃以上,7月份水稻长穗期入田水温17℃以上,减数分裂期入田水温18℃以上,8月份水稻结实期入田水温20℃以上。
3、灌溉技术
返青期灌溉:水稻在花达水插秧(插秧水深1厘米左右)后及时放水扶苗,水深苗高2/3(约5~7厘米),以不淹没秧苗心叶为准,以水护苗,以水增温,促进水稻早返青。
分蘖期灌溉:水稻返青后,进行浅水灌溉,保持水层3~5厘米,以浅水增温促蘖,早生快发。水稻至有效分蘖临界叶位(N-n+1叶龄期)(10叶品种7叶、11叶品种8叶、12叶品种9叶),田间茎数达到计划茎数80%时,在N-n叶期,撤水晾田3~5天,标准是地表呈湿润状态或地表发白呈火柴秆微裂,以控制N-n+2叶龄期(11叶品种9叶期)的无效分蘖发生。
长穗期灌溉:水稻进行晾田后进入间歇灌溉,灌3-5厘米水层后停灌,让其自然渗干,直到地表无水,脚窝尚有浅水时,再灌3~5厘米水层,如此反复。如无低温冷害至出穗前3~4天再晾田1~2天,目的是不断向土壤中通气,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做到以水换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保产。
结实期灌溉:水稻进入抽穗期保持水层3~5厘米,齐穗后由浅水层转入间歇灌溉。
停灌期:水稻抽穗后30天以上,进入腊熟末期再停灌,到黄熟期再排干。要严防深水淹灌,对于部分低洼地要强行排水,增加晾田的次数,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其抗倒伏性、抗病性(尤其是稻瘟病)。八行机插的稻田晾田时间应比常规晾田时间提早3~5日左右,并增加晾田次数。
来自中国有机农业网,仅供参考!!

底肥30%返青肥60%穗肥10%就可以,使用过晚或是穗肥施用量过大容易倒伏,品质不好,希望采纳为最佳答案
水稻施肥技术(一)
. 一、水稻吸收养分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水稻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锌、锰、铜、钼、硼及硅。碳、氢、氧在植物体组成中占绝大多数,是水稻淀粉、脂肪、有机酸、纤维素的主要成分。它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一般不需要另外补充。氮、磷、钾三元素是水稻需要量大,单纯依靠土壤供给,不能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必须另外施用,所以又叫肥料三要素。对其他元素需要量有多有少,一般土壤中的含量基本能满足,但随着高产品种的种植,氮、磷、钾施用量增加,水稻微量元素缺乏症也日益增多。
每生产100千克稻谷吸收的氮、磷、钾的数量分别为1.5或1.9千克、0.18或3.82千克,大致比例为2:1:3。由于其中不包括根的吸收和水稻收获前地上部分中的一些养分及落叶等已损失的部分,所以实际水稻吸肥总量应高于此值。而且随着品种、气候、土壤和施肥技术等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特别是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吸收量的差异十分显著,通常是随着生育时期从秧苗到成熟期的过程中,吸收氮、磷、钾的数量呈正态分布。
二、水稻各生育阶段需肥规律是什么?
氮素吸收规律:水稻对氮素营养十分敏感,是决定水稻产量最重要的因素,水稻一生中在体内具有较高的氮素浓度这是高产水稻所需要的营养生理特性。水稻对氮素的吸收有两个明显的高峰,一是水稻分蘖期,即插秧后两周;二是插秧后7-8周,此时如果氮素供应不足,常会引起颖花退化,而不利于高产。
磷素的吸收规律:水稻对磷的吸收量远比氮肥低,平均约为氮量的一半,但是在生育后期仍需要较多吸收。水稻各生育期均需磷素,其吸收规律与氮素营养的吸收相似。以幼苗期和分蘖期吸收最多,插秧后3周前后为吸收高峰。此时在水稻体内的积累量约占全生育期总磷量的54%左右,分蘖盛期每一克干物质重含(P2O5)最高,约为2.4毫克,此时磷素营养不足,对水稻分蘖数及地上与地下部分干物质的积累均有影响。水稻苗期吸入的磷,在生育过程可反复多次从衰老器官向新生器官转移,至稻谷黄熟时,约60%-80%磷素转移集中于籽粒中,而出穗后吸收的磷多数残留于根部。
钾素的吸收规律:钾吸收量高于氮,表明水稻需要较多钾素,但在水稻抽穗开花前其对钾的吸收已基本完成。幼苗对钾素的吸收量不高,植株体内钾素含量在0.5%-1.5%之间不影响正常分蘖。钾的吸收高峰是在分蘖盛期到拔节期,此时茎、叶钾的含量保持在2%以上。孕穗期茎、叶含钾量不足1.2%,颖花数会显著减少。出穗期至收获期茎、叶中的钾并不像氮、磷那样向子粒集中,其含量维持在1.2%-2%之间。
三、在淹水条件下土壤中的氮、磷、钾会发生什么变化?
淹水条件下氮的变化:水田土壤由于长期淹水,土层分化为两层,其性质很不相同,表面的一薄层为氧化层,厚度仅有数毫米,一般不超过10毫米,其下部为还原层。铵态氮肥或能转化成为铵态氮的氮肥如硫酸铵、碳酸氢铵和尿素等,如施于表面的氧化层会受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为硝态氮,而硝酸离子不能为土壤胶粒所吸附,于是随水渗漏于下边的还原层,逐渐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成水稻难以吸收利用的气体氮逸失于大气中,这种现象称为反硝化作用。
淹水土壤中磷的变化:水田土壤淹水后磷的供给能力高于非淹水土壤,施入淹水土壤中可溶性磷被固在土壤固相表面,浓度上升比较显著,而且受水田土壤的性质影响很大。淹水后有效磷的增加以磷A值(即土壤有效磷和施用磷肥之比)表示,富含磷酸铁的酸性土壤磷A值较高,而磷酸铁含量低的钙质土壤和腐殖土壤淹水后有效磷却没有增加。因此,土壤淹水后水溶性磷浓度增加,以含铁量低的钙质沙土最明显,含铁量低的酸性沙土次之,再次为近中性黏土,酸性铁质铝土最少。
淹水条件下钾的变化:淹水后土壤中可溶性二价铁离子和锰离子增加,同时将交换性钾置换进入土壤溶液,在某些条件下土壤中存在的过量亚铁离子,会与土壤中钾盐结合形成由K2SO4、F2SO4和水以不同比例组成的难溶性二价盐,从而降低了钾的有效性,铁吸收过多会妨碍钾的吸收。
四、水稻高产施肥的原则及注意事项是什么?
水稻高产施肥的基本原则:重视化肥,配合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对改良培肥土壤的效果十分显著,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储量,改善土壤有机质组成,增加土壤中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加强了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性,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分状况。
(1)氮肥、磷肥或氮、磷、钾配合施用。高产栽培条件下极易贪青、倒伏、发生稻瘟病,空秕率增加。因此,在施肥上要坚持氮、磷、钾配合施用。
(2)适量施肥与配方施肥。高产栽培施肥量要适宜,配比合理,要根据不同的地块肥力不同,进行确定施肥量,做到配方施肥确保高产。
(3)高产施肥注意的事项。
①施足基肥。有机肥料分解慢,利用率低,肥效期长养分完全,所以作基肥施用较好。但由于稻区早春气温较低,土壤中的养分释放缓慢,为了促进高产田秧苗早生快发,可以将速效氮肥总量的30%-50%作为基肥施用。磷肥和钾肥均作为基肥施用,也可以留一部分在拔节期施用。
②早施蘖肥。水稻返青后及早施用分蘖肥,可促进低位分蘖的发生,增穗作用明显。分蘖肥分二次施用,一次在返青后,用量占氮肥的25%左右,目的在于促蘖;另一次分蘖盛期作为调整肥,用量在10%左右。目的在于保证全田生长整齐,并起到促蘖成穗的作用。后一次的调整肥施用与否主要看群体长势来决定。
③巧施穗肥。穗肥不仅在数量方面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影响较大,而且施用时期也很关键。穗肥在叶龄指数91左右(倒二叶60%伸出)施,可以促进剑叶生长。当高产群体较繁时,穗肥在叶龄96(减数分裂时期)时施,起到保花作用。
④酌情施粒肥。水稻后期施用粒肥可以提高籽粒成熟度,增加千粒重,要控制好粒肥施用量和施肥方式。
五、为什么水田强调多施有机肥料?
稻田连年种植,每年不但要从土壤中吸收走大量的氮、磷、钾三要素和一定量的钙、镁、硫、铁等元素,而且还要吸收少量的氯、锌、锰、硼、铜、钼等微量元素,大约为氮的10倍,大量的多种营养元素被吸收,还有一部分被淋溶损失,仅靠无机肥料补充远远不能满足水稻生产需要。必须实行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
施用有机肥料,不仅可直接为水稻提供各种丰富的养分,而且还能在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中,使一部分有机质起腐殖化作用,合成土壤腐殖质,这对改善土壤物理性和结构,增加土壤胶体的数量与品质,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方面有很大效果。此外,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还可以使水田土壤部分迟效性磷、钾活化,并产生各种促进水稻生长的生理活性物质和维生素B和生长素。
六、化肥在水稻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化肥又称无机肥或矿质肥,是指直接或间接提供植株营养元素,促进生长,增加产量,改善品质的化学物质。水稻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一定量的大量元素,如氮、磷、钾、硅、硫、钙、镁等。还需要少量的微量营养元素,如铁、锰、锌、钼、铜等水稻生长所需要的这些营养元素土壤中不可能全部提供。因此,只能施化肥来补充不足部分的营养元素。例如根据15N示踪测定,从移栽到最高分蘖期的氮吸收量31%来自土壤氮,69%来自肥料。如果移栽后不能及时追施返青肥和分蘖肥就不能保证有效分蘖。所以说,化肥字水稻生产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作用有:合理补充土壤中缺乏的元素,积累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大幅度提高产量;不同阶段施用化肥可以增强水稻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合理施用化肥可以提高稻米质量,提高稻米的商品价值。
七、氮、磷、钾对水稻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氮对水稻的生理作用:在各种营养元素中氮素对水稻生育和产量的影响最大,水稻不同生育期和器官氮素含量不同。一般茎叶中的含量约为1%-4%,穗中含量为1%-2%。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物质,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占蛋白质含量的16%-18%。水稻体内的核酸、磷脂、叶绿素及植物激素,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重要物质也都含有氮,所以氮素对维持和调节水稻生理功能上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氮素供应适宜时对根部生长快,根数增多,但过量反而抑制稻根生长。氮素能明显促进茎叶生长和分蘖原基的发育,所以植株体内含量越高,叶面积增长越快,分蘖数越多。氮素还与颖花分化及退化有密切关系,一般适量施用氮素能提高光合作用和形成较多的同化产物,促进颖花的分化并使颖壳体积加大,从而可增颖果的内容量,便于提高谷重。
缺氮症状通常表现为叶色失绿、变黄。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缺氮会阻碍叶绿素和蛋白质合成,从而减弱光合作用和影响干物质生产。严重缺氮时细胞分化停止,多表现为叶片短小,植株瘦弱,分蘖能力下降,根系机能减弱。氮素过多时叶片拉长下披,叶色浓绿,茎徒长,无效分蘖增加,容易生育过度繁茂,致使透光不良,结实率下降,成熟延迟,加重后期倒伏和病虫害的发生。
磷对水稻的生理作用:水稻茎叶中磷的含量一般为0.4%-1.0%,穗部含磷量比较高,在0.5%-1.4%之间。磷是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重要成分之一,而且直接或见解参与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一些高能磷酸又是能量储存的主要场所。磷素供应充足,水稻根系生长良好,分蘖增加,代谢作用旺盛抗逆性增强,并有促进早熟和提高产量的作用。磷参与能量的代谢,存在于生理活性高的部位,因此磷在细胞分裂和分生组织的发育上是不可缺少的,幼苗期和分蘖期更为重要。水稻缺磷植株往往呈暗绿色,叶片窄而直立,下部叶片枯死,分蘖减少,根系发育不良,生育停滞,常导致稻缩苗、红苗等现象发生,生育期推迟,严重影响产量。
钾对水稻的生理作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茎叶中钾的含量约为1.5%-3.5%,穗部含量较低,一般在0.5%-1%以下。钾在植物体内几乎完全成为离子状态存在,部分在原生质中处于吸附状态。钾与氮、磷不同,它不是原生质、脂肪、纤维素等的组成成分。但在一些重要的生理代谢上如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转移等,钾都具有触媒作用,能促进这些过程的顺利进行。钾还有助于氮素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所以施氮越多,对钾的需量也就相应增加。钾对植物体内多种重要的酶有活化剂的作用。适量钾能提高光合作用和增加稻体碳水化合物含量,并能使细胞壁变厚,从而增强植株抗病抗倒伏的能力。
缺钾时根系发育停滞,容易产生根腐病,叶色边浓绿程度与施氮过多时相似,但叶片比较短。严重缺钾是,首先在叶片尖端产生黄褐色斑点,逐渐扩展至全叶,茎部变软,株高伸长受到抑制。钾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大,能从老叶向新叶转移,缺钾症先从下部叶片出现。钾不足时淀粉、纤维素、碳水化合物减少,水稻处于繁茂遮阴或光照不足的条件下,增施钾肥后生育大多可以得到改善。
八、主要微量元素对水稻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硫:水稻体内含硫(SO2)量约为0.2%-1.0%,水稻吸收利用的主要是硫酸盐,也可以吸收亚硫酸盐和部分含硫的氨基酸。水稻体内硫素和氮素代谢的关系非常密切。稻株缺硫可破坏蛋白质正常代谢,阻碍蛋白质的合成。
缺硫时植株矮小、叶小,初期色变淡。严重缺乏时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茎叶变黄甚至枯死,分蘖少。根系缺硫反映尤其敏感,当地上部还未明显呈现褐色斑点时根系生长已表现不正常。土壤中含硫过多时,在缺氧条件下转化成为硫化氢可毒害稻根,发生跟腐病。
钙:水稻茎叶中含钙(CaO)量为0.3%-0.7%,穗中含量在成熟期下降至0.1%以下。钙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元素之一,约60%的钙集中于细胞壁。缺钙时稻株略矮,下部叶尖端变白,后转为黑褐色,叶子不能展开,生长点死亡,根短,根尖为褐色。
镁:水稻茎叶中含镁(MgO)为0.5%-1.2%,穗部含量低。镁是叶绿素成分之一,缺镁叶绿素不能形成,镁是多种酶的活化剂。缺镁时叶片柔软呈波纹状,叶脉黄绿色,从叶尖先枯死,症状从老叶开始。孕穗期前保证充足的镁素营养特别重要。
铁:水稻体内含铁较低,叶片中含量为200-400毫克/千克,老页比嫩页要高,其中相当部分是集中于叶绿体内。铁参与植物体内的呼吸作用,影响与能量有关的生理活动。缺铁叶绿素不能形成,出现失绿症,缺铁现象先从幼叶开始,而老叶仍属正常。在一般情况下土壤中不缺铁。在酸性和长期渍水土壤中铁多被还原成溶解度大的亚铁,如水稻大量吸收会发生亚铁中毒。
锰:锰是水稻体内含量较多的一种微量元素,嫩叶中含500毫克/千克,老叶可达16000毫克/千克。锰能促进水稻种子发芽和生长,并能增强淀粉酶的活力。叶绿素中虽不含有锰,但锰能影响叶绿素的形成。缺锰时,叶绿素合成受阻,光合强度显著受到抑制。正常生育的稻株体内铁和锰之间能保持一定平衡,缺锰则亚铁含量增高,引起亚铁中毒产生失绿现象。当体内含锰量高而亚铁浓度低时,也会由于缺铁产生失绿现象,缺锰植株矮,分蘖少,叶窄而短,严重退绿,先呈黄绿色,后出现深棕色斑点,继之坏死,嫩叶最重。
锌:锌在生长素合成上是不可缺少的,并能催化叶绿素的合成。水稻叶干重的含锌量低限为15毫克/千克。缺锌时叶呈淡绿色,嫩叶基部变黄,叶尖较轻,严重时叶中脉变白稻株顶端受抑制,植株矮,分蘖少,出叶周期拖长,叶尖内卷,老叶下垂,最后枯死。在缺锌土壤上施锌,对水稻有明显增产效果,可以促进生长和提高有效分蘖数,并能提高叶绿素含量和防止早衰。
钼:钼能促进蛋白质的形成,参加稻体内各种氧化还原过程,可消除酸性土壤中铝、锰离子的毒害作用,促进水稻土中自生固氮菌的活力。一般认为水稻植株含钼量最高界限在2毫克/千克以下。缺钼叶变黄绿色,部分叶片发生扭曲,老叶尖端褪绿,逐渐干枯,分蘖少,秕粒多,产量下降。
铜:铜是一些氧化酶的成分,所以它能影响植物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稻株对铜的需要量极微。缺铜时嫩叶初成青绿色,以后叶尖褪绿,变成黄白色,继之形成棕色枯斑,新叶不能展开,生育推迟。
硼:水稻对硼的需要量极少,硼对氮的代谢和吸收养分上哟促进作用。例如以0.01%硼溶液处理弱光下生长的稻株,测出硼有促进养分向穗部运送的作用,能减少空秕率,提高千粒重。缺硼时生长点细胞分化受阻,花粉发育不正常,影响受精能力,秕粒多,稻株矮小,叶呈深绿色叶中部或尖端处有黄白色斑点,严重时生长点死亡。
九、硅肥在水稻生产中有什么特殊作用?
水稻植株吸收的肥料量占施用肥料量的水稻是吸硅量最多的作物之一,茎叶中的含硅量可达到10%-20%,每生产100千克稻谷稻株要吸收硅酸17-18千克。根部所吸收的硅随蒸腾上移,水分从叶面蒸发,而大部分硅酸却积累于表皮细胞的角质内,形成角质硅酸层,因硅酸不易透水,所以可降低蒸腾强度。充分吸收硅的水稻叶片伸出角度小,叶成直立型,叶片受光姿态好,可增强光合作用能力。硅酸的存在还能增强根部氧化力,能使可溶性的二价铁或锰在根表面氧化沉积,不至于因过量吸收而中毒。同时,促进对其他养分的吸收。施用硅酸,水稻同化作用旺盛,干物质积累量大,从而稀释植物体内氮的浓度,表现为增强耐氮性。施硅酸肥料还可以促使磷向穗部转移。
缺硅水稻体内的可溶性氮和糖类增加,容易诱致菌类寄生而减弱抗病能力。还有的研究认为,茎叶中的硅酸化合物能对病原菌呈现某种毒性而减少危害。水稻生殖生长期如不能满足硅酸的供应,则易降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严重时变成白穗。
十、水田各种肥料的利用率是多少?
水稻植株吸收的肥料量占施用肥料量的百分数称为肥料吸收利用率。水田主要肥料的利用率如下:
氮肥的利用率:氮素化肥表施的利用率分别为硫酸铵45.4%,尿素34.8%,碳酸氢铵26.8%。施入土壤中氮素的去向可分水稻吸收、土壤残留、损失三部分。氮肥在稻田的损失,一是反硝化过程,损失约10%-15%,最高可达20%左右;二是施用方法不当,铵态氮通过挥发损失可达5%-50%;三是随水淋失,例如施入稻田的尿素,一般经过两三天水解后转化为铵根离子才能被水稻吸收和土壤胶体吸附,若在24小时内排水,氮素损失量可达10%-20%;四是残留在土壤中的氮除被土壤胶体吸附外,还有10%左右被黏土矿物固定难以释放。
磷肥的利用率:磷肥的利用率一般为10%-25%,平均为14%明显低于氮肥,主要是因为施入土壤中的磷很快和土壤中的铁、铝、钙结合成难溶性磷酸盐(称化学固定作用)。这种固定作用也有有利的一面,可以减少淋洗作用引起的损失,被固定的一部分磷素是弱酸溶性,可供第二年作物吸收利用。稻田在淹水条件下有助于磷素的释放,所以水田土壤有效磷的含量都比相应的旱田土壤高。
钾肥的利用率:由于土壤黏土矿物类型、水分状况和土壤酸、碱性的影响,土壤对钾的固定量差别很大,一般可在11%-77%之间。钾的固定可以减少淋溶损失,在一定条件下还会重新释放出来,通常是干湿交替作用频繁、PH升高,钾的固定量增加。
土壤中钾的消耗主要是水稻吸收和淋失,而钾的补给主要来自于肥料,降雨带来少量的钾,另外残留于土壤中的根茬补充一定的钾。总的来看,土壤中钾的移动性小于硝态氮而大于磷,所以也有一定的淋失量,钾的当年利用率一般为50%-60%。
十一、生产600千克稻谷需要氮、磷、钾三要素是多少?
水稻生产600千克稻谷对氮、磷、钾三要素吸收数量,因不同稻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品种不同而有一定差异。但无论在北方不同生态区,还是同一省内不同稻区,大都是随产量的提高而逐渐增加。生产600千克稻谷一般需要纯氮8.93千克,五氧化二磷6.90千克,氧化钾16.44千克,三要素之比为1:0.77:1.84。
十二、怎样计算和确定每667平方米化肥的施用数量?
施肥量的计算要根据品种、产量指标、土壤肥力、肥料类型等综合资料确定。一般可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化肥施用量=计划产量的养分吸收量-土壤供肥量-有机肥供肥量/肥料含养分百分率(%)×肥料利用率(%)
式中计划产量的养分吸收量=每667平方米计划产量(千克)×一千克稻谷需要的营养元素量
土壤供应肥量=无肥区产量的养分吸收量
有机肥供肥量=每667平方米施用量(千克)×含氮量(%)×利用率(%)
一般有机肥含氮量为0.5%,利用率氮为25%,磷为25%,钾为50%,化肥利用率一般氮40%,磷15%,钾50%。
十三、怎样提高水田氮肥的利用率?
氮肥的损失有多种途径,但除氮的挥发损失外,都是通过硝化作用产生的,因此,提高氮肥利用率,主要是以防止铵的硝化为主。
(1)深层施肥。把铵态氮肥或尿素深施到3-5厘米深的还原层中,铵离子为土壤胶体吸附,保持在还原层中避免肥料在氧化层进行硝化作用,以提高氮的利用率。深层施肥可分成球肥深施、全层深施和液肥深施。
(2)氮肥增效剂。又称硝化抑制剂,即使用化学制剂来抑制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以减少脱氮的损失。目前我国的主要氮肥增效剂有西吡、吡啶等
水稻怎么施肥
1、早施分蘖肥从移栽至幼穗分化前的施肥叫分蘖肥。分蘖肥要求追施时间早、数量足,通常分蘖肥的用量占追肥总量的50 —60%。因为,分蘖期是水稻一生中吸收氮素营养的第一顶峰期,追肥量太少难以满足水稻对养分的需要。
只有早施肥才有 利于水稻早分蘖、多分蘖,低位分蘖,为大穗、大粒重创造条件。分蘖肥在水稻栽后7—10天施用,每亩施用尿素15—20公 斤。底肥不足的可恰当增施,但不能盲目过量追肥,以防疯长。
2、巧施穗肥从幼穗分化到抽穗以前的追肥叫穗肥。也是氮素吸收的第二个顶峰期。施好穗肥能保花增粒,增进穗大粒多。 施用时间为水稻圆杆期。亩施尿素3—5公斤,并配施磷钾肥,每亩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50公斤。
3、酌情施粒肥抽穗后的追肥叫粒肥或壮籽肥。粒肥能延长功能叶的持绿时间,防止叶片早衰,增加粒重。但要注意的是, 苗不黄的不施,阴雨天不施,有病害的田块不施。
水稻各个生育时期吸收的养分主要是供给生长点,不同时期施肥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很大。通过合理施肥,确保水稻分 蘖、长穗、灌浆3个生育时期的营养需求是实现水稻高产的基础。所以,我们该有效施肥更应该科学施肥。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