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手工空心挂面发源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明朝初年,做挂面的手艺逐渐在民间流传开。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采用纯净的山泉,把握好面的发酵时间和盐的添加分量,选好天时,就能做出好面来。明清时,中江挂面已经在各地行销。清代诗人王朗山还写下“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的诗句。1931年出版的《中江县志》记载:“中江挂面,面细如丝,长八九尺,截两头,取中段,名曰腰面,又称银丝面,县城内外俱佳,河西谭家街尤盛。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细而中空,堪称洁、白、净、干、细五绝……”
民国前期,中江县城乡有手工挂面作坊120余家,年产挂面约1,000吨。民国1931年版《中江县志》记载:中江挂面县城内外俱佳,河西谭家街尤胜。色白味甘,食之柔滑。食不尽者,以筲摊晒,浇以冷水收贮,仍可再食。向推夔州产者,但色黑粗硬,实不及中江也。细而中空,他处不然,以此为辨。作业分制粉和制面两部分,工序有发酵、盘条,上架,扯细、晾晒,包装等流程,产品分尖庄和大市货两类。尖庄又分银丝和韭叶两种。1939年,城厢向仁兴、张连升、德合昌和双和祥等4家挂面最为有名。1948年,城区挂面作坊减至60余家,年产挂面440吨,销往县外360吨。
1950年,县城有挂面业(含磨面、切面)90家,从业145人。1951年土改时,部分商家转入农村分地。1952年,有67户,从业131人,牲畜67头,石磨67副,工具67套。年产挂面600吨。1953年,始为县供销社加工,后改为粮食局加工。1956年4月,按地段成立两个秤合作社,社员132人。1979年后,农村挂面专业户兴起,永太、凯江、回龙三区新建乡社挂面厂21个,面架57副,年产挂面350吨。1983年5月,成立手工挂面协会,11月成立联营公司。1984年3月,中江挂面荣获省计经委金牌奖,县府为此召开挂面专业会议,给金牌奖获得者钟志田发奖金100元。其他先进生产者10人各奖台秤一件。并拨经无息贷款3,000元扶持发展生产。1985年,全县有挂面联营厂和专业户150家,从业770人,年产手工挂面950吨,产值76万余元,产品远销29个省市和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地。 相传北宋末年,兵荒马乱,有对夫妇带个小孩子逃荒到了谭家街,来到一家面店要碗面汤喝。店主是一对善良的老夫妻,见他们饿得奄奄一息,就给了两碗刀削面,外加两碗面汤。他们吃后,对店主人说:“你俩老真好,能不能收留我们?只要有碗饭吃,有个地方住就行了。”店主见他们非常老实面善,又拖娃带崽,就同意了。
这对夫妇男的姓姚。姚哥心灵手巧腿快,干活麻利;姚嫂对人热情大方,里里外外安排得巴巴适适。店里生意越做越好,过往客人都喜欢来这儿吃面。
不久,店主人先后去世了,姚哥安葬了老人之后,继续经营面店,并改称姚家面店。除继续经营刀削面外,又把家乡的扯扯面作为新品推了出来。
中江人吃惯了刀削面、切面,觉得扯扯面细得多,巴(四川方言:粘上)作料,味好。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人都来一饱口福。有的人还请教姚哥、姚嫂传艺,很快做扯扯面的手艺就传开了。
一天夜里,姚哥发好第二天要用的面后刚睡下,姚嫂起来赶老鼠,板凳一绊,摔了一跤,把一大灯窝子菜油全倒在了姚哥和好的面里。姚哥说声“糟了”,连忙起床用布去吸油,但已经晚了,油已流到面团下面了。他转而一想:“何不就这样揉到面里?”于是,他开始揉搓一根根面条。鸡叫二遍时,他先做了碗面来尝尝,心想,不好吃第二天就不卖了。一吃,味道比原来的扯扯面更巴适。第二天,和了油的面很快就卖光了,许多人吃后都说味道好。夫妻俩从此开始做带油的扯扯面卖。因为带油的扯扯面需要较长时间发酵,为保证随时都有货,夫妻俩又做了经过晾晒的扯扯面备用,这就是中江挂面的前身。
中江挂面经过历代制面者的努力,形成了味甘色白、柔嫩可口的独特风格,成为中江的文化招牌。面体因经多次发酵而有微孔,故有“茎直中通”之说,其特别柔嫩易消化也缘于此。为增加营养成分,在制作过程中又分别加入韭菜汁、菠菜汁、鸡蛋清、鸡蛋黄、朱神砂制成蛋清面、蛋黄面、朱砂面、翡翠面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相传孟邵奉命巡察台湾凯旋归来,乾隆皇帝亲自设宴为其接风洗尘。席间,内侍献上中江挂面。只见莹润洁净的玉碗中银丝盘叠。油光可鉴。嫩绿的菜叶,鲜红的樱桃强烈的吸引着在座官员们的视线。沁人心脾的芳香顿令众人酒意全无,油腻立消,神清气爽。不由发出阵阵赞叹之声。
乾隆微微一笑,对孟邵说:“孟爱卿,汝可识此面乎?”“启禀陛下,此乃中江挂面。”孟邵答道。“孟爱卿果然眼力不差。真不愧为中江人。汝才思敏捷,可当此美景,即兴赋诗一首。以助雅兴。如何?”乾隆问道。孟邵略一沉思,对乾隆说:“陛下,献丑了。”看着色香味俱全,极具观瞻的中江挂面,孟邵朗然念道:名列帝王玉食中,堪称道骨仙风。宫廷华府觅芳踪。玉碗增色,只为银丝种一经巧手斡旋出。面中再无昆仲。至今盛名犹称颂。孔通华夏。敢道九州同。
乾隆一听,龙颜大悦,赞道:“好一个“孔通华夏,敢道九州同”!想大清帝国一统天下,四海升平,万民称颂,自然是九州皆同。汝用“临江仙”这一词牌来描绘中江挂面,雅然脱俗,倒也帖切。中江挂面外形洁净,细如银丝,茎直中通,也颇有道骨之象。只不知这“仙风”二字作何解释?孟邵笑道:“启禀陛下,我这‘稻谷先锋’却不如陛下的道骨仙风。中江挂面原本麦粉制成。麦居五谷之中,乃面食之源,是以堪称‘稻谷先锋’。”在座哄然。乾隆也哈哈大笑:“好一个‘稻谷先锋’。” 乾隆与孟邵的这番答对很快流传出去,中江挂面一时名动京城。达官显贵们争相购买,先食为快。人们取其孔通华夏之意。便把中江挂面称为空心挂面。自此“空心挂面”一语便流传了下来。
道光年间中江挂面达到全盛时期。清代诗人王朗山在《玉尺山人诗抄》中写道:“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正是此番风头的写照。2008年的中江挂面不再是孟邵笔下宫廷贡品,早已成为普通百姓访亲探友的首选赠品,成为中江人热情好客的象征。
上了。
中江挂面,又称为中江空心面或银丝挂面,首先它历史悠久,自宋以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中江挂面柔软、洁白、均匀光滑,细如银丝,久煮不糊,不粘牙,面体因经多次发酵而有微孔,故有“空心挂面”之说。

中江空心挂面是四川省中江县汉族传统名吃。手工精制,条细如丝,粗如韭叶,神奇而中空,堪称一绝。因工艺复杂,受气候限制,历代以珍品上贡。它的特点是味甘色白,柔嫩可口,面体因经多次发酵而有微孔,故有“茎直中通”之说,其特别柔嫩易消化也缘于此。现在为增加其营养成份,在制作过程中又分别加以韭汁、菠菜汁、鸡蛋精、鸡蛋黄、朱神砂等制成蛋清面、蛋黄面、朱砂面、翡翠面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中江挂面曾先后数次被省、地、市、县评为地方优质特色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是探亲访友、馈赠亲朋的最佳食品之一。
中江挂面中江挂面最正宗。中江挂面地址在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城北汽车站出站口515号。中江挂面是四川省中江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传承千年手工味。中江挂面面条细如头发丝,洁白空心,久煮不糊,不粘牙,中江的银丝挂面,由于独特的工艺,符合营养科学的原料搭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