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的气候,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独特而且复杂多样。气候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
根据西藏的气候得知,适合种植在这里的花卉植物有以下几种:满天星、三色堇、虎耳草、 唐菖蒲、水仙、一叶兰、吊竹梅、大花君子兰等。
三色堇的种植和注意事项
1、光照
三色堇喜光,植株生长需要光照,要将植株放在室外给予植株充足的光照。光照充足,植株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可促进叶绿素的形成,有利于枝叶和花朵的生长。在夏季期间,光照过强,需要将植株移到阴凉处,避免植株被灼伤。
2、水分
三色堇喜湿,怕水淹,植株在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水分,不过不能过度浇水。在其生长期间,需要适量浇水,在土壤变干后浇水,浇水要浇足,尽量保持盆土湿润,避免浇水过多导致根系腐烂,要注意在冬季期间,需要控水。
3、肥料
三色堇喜肥,对土壤的要求较高,一般需要使用肥沃疏松的土壤。植株在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肥料供植株生长。一般7~10天之间施1次翠姆水溶肥,薄肥勤施,充足的肥料有利于植株的生长,不过要注意在冬季需要停止施肥。
4、修剪
三色堇可以反复开花,在第一次花败后,需要进行修剪工作,确保植株能够二次开花。修剪时,需要将植株的残花、残叶、老叶、老枝和密枝一起剪掉,能够节省养分。修剪后需要适当的给植株浇水和施肥,为植株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
由于西藏地处偏远,在1959年民主改革前处于封建农奴制条件下,因此比之内地,各方面起步晚,发展慢。为了加速西藏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在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扶持和特殊照顾。同时,中央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政策,主要有:对西藏财政补贴,实行“核定基数,定额递增,专项扶持”的政策;在税收上实行“税制一致,适当变通,从轻从简”的政策;对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项目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重点项目重点扶持;外贸上实行放宽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政策,并在国际援助方面对西藏实行倾斜;对农牧业继续实行“两个长期不变”(即农区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牧区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2000年以前免征乡镇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高寒农业是在高海拔地区特殊的高寒自然坏境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农业。
其分布海拔高,气候严寒,热量不足,但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光合作用强度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积累和抑制病虫害,易获高产。其特点是主要作物、牲畜和树种等适应高寒自然环境能力强,分布上限高;农、林、牧业垂直交错分布,呈现层次分明的立体生产布局。如中国青藏高原即为高寒农业典型,种植业主要集中分布于高原上水、热、土条件较为优越的河谷地区和局部湖盆地段,农作物以耐低温、生长期短、抗逆性强、栽培上限高的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为主;森林以云杉、冷杉等暗针叶林为主体,在高寒阴湿条件下,其生长之高,速度之快,均为世界罕见;畜种以适应高寒、缺氧、低压的特殊高原环境能力强的高原特征性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饲养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人间圣地、雪域高原,这里是世界第三极,也是亚洲水塔。这里有着全国比重最高的农牧区、农牧民,九成以上的国土面积为农牧区、八成人口集中在农牧区。这里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但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小康社会的愿望更加迫切,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上同样不甘人后。
近年来,西藏坚持特色发展和绿色发展,充分拓展农业生态旅游功能。以六大特色产业为依托,布局三大农旅圈,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区情决定改革方向。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三项重点,提升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在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上,区党委书记吴英杰指出:“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精准发力、适时调节,着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着力培育内生发展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吴英杰进一步提出,把扩大供给和提高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发挥优势,产业调整布新局
产业发展源于特色优势和市场需求。西藏的优势在于绿色和特色,这里是全国天然草场最大的省区,青稞种植产量占全国的70%,牦牛存栏量占全国的1/4,藏香猪更是西藏特有的放牧型猪种。市场需求表现为肉奶需求旺盛、青稞主粮供不应求、饲草缺口巨大。大力发展青稞、草业、牦牛、藏猪、绵羊、奶业,既发挥特色优势,又满足市场需求,自治区党委、政府就此提出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重点。
在《西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基础上,自治区提出了“八个百千万工程”和“114”发展战略,特色产业呈现区域集中、优势发展、“质”“量”兼顾发展态势。以“一江两河”粮食主产区为主,布局青稞产业;以天然草原生态保护为主,藏中、藏东南人工饲草生产加工为辅,布局草产业;以藏东北为主,布局牦牛产业;以城郊为主,布局奶产业;以藏中北为主,布局藏系绵羊产业;以林芝为主,布局藏猪产业。
今年以来,西藏农牧业在抓量和质上下足功夫。青稞实施“双增长”计划,推广“藏青2000”等新品种185.58万亩,预计今年青稞亩产提高9公斤;2016-2017年投入资金65.92亿元,在加大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的同时,人工种草28.17万亩;在实现草畜平衡、牲畜存栏量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帕里等牦牛优良品系和霍尔巴绵羊等优势类群的培育推广,实施短期育肥计划,牛羊肉产量不降反升;通过黄牛改良、优质奶牛引进,用好草养好牛,打造高原好奶源,奶产量稳步提升,人均占有量已达国际平均水平;藏猪产业制定标准化养殖规范,出台了藏猪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林芝藏猪产业发展示范区。
以青稞和草业为基础产业,牦牛、藏猪、绵羊、奶业为优势产业,“双擎四驱”特色产业布局勾勒成形。现如今,沿江河谷青稞穗随风摇曳、点缀着点点金黄油菜花;羌塘大草原一片绿的海洋,风吹草低见牛羊;美丽的西藏江南,藏香猪正在欢快地奔跑;在高原腹地吐蕃故里,奶牛在青青的草地上悠闲地踱步。西藏高原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成果初见成效。
守住底线,绿色发展是王道
西藏农牧业优势不只是特色,更是绿色。西藏持续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就是要天然草喂饲无污染牛羊,保持“土生土长”“原汁原味”。草原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天然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44.7%,比2008年提高了13.8%。
加大荒漠化治理,2017年蒙草集团进驻西藏山南市扎囊县,投资3亿元打造万亩生态修复植物苗木繁育基地;亿利集团进驻西藏,投资39亿元,在雅鲁藏布江沿岸59万亩荒漠化土地上再造“库布其”。
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农药使用量比去年减少93.29吨。在拉萨曲水、尼木两县,化肥农药零使用试点全面展开。在山南,近百亩试验田正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试验。在食品安全监管上,西藏农牧部门与食药监部门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合作协议,建立了无缝衔接工作机制,区、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搭建为绿色发展把住了入口关和出口关。当雄县推出带身份证的牦牛肉,实现了生产全程可追溯。
以绿色发展促品牌建设,目前全区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105个、绿色食品35个、有机食品23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8个。“拉萨”青稞啤酒、“藏缘”青稞酒、“高原之宝”乳业、“藏北”牦牛肉、“帮锦镁朵”藏毯等特色农畜产品品牌不断涌现,拉萨“净土”、昌都“蓝天圣洁”等区域品牌越做越强。
彰显特色,发展成果惠牧民
依托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西藏农业生态旅游已成朝阳产业,三大休闲农牧业以藏中、藏东南、藏西北为区域已具雏形。以“拉萨市-日喀则市-山南市”为主线的藏中农耕文化与特色产品旅游体验圈,主打文化遗产观光、藏家乐、休闲农牧园区、美丽乡村、农耕文化深度体验;以“林芝市-昌都市”为主线的藏东南景观农业与休闲旅游体验圈,主打休闲生态旅游、美丽乡村旅游、创意农牧产品开发与特色植被观赏;以“阿里地区-那曲地区”为主线的藏西北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旅游体验圈,主打天然牧场观光、游牧文化体验。
以优势资源为依托,青稞、草业、牦牛、奶业、藏猪、绵羊六大支柱产业协同发展。以生态和文化为支撑,“农业+旅游+生态”新产业添注新动能的高原特色产业端倪显现、动力十足。农旅结合产业发展迅速,上半年进藏游客860万人,实现收入92.55亿元;预计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0元,同比增长14.3%。
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牧民。拉萨市林周县强嘎村村民索朗旺堆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租赁700亩土地种植饲草。他说,西藏市场缺饲草,他的饲草都由公司收购,除去成本,每年能赚一二十万元。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朱拉乡是原种藏猪保护基地,现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养藏猪,年出栏3000多头,户均增收2000多元。山南市扎囊县西卡学村的央金,把8亩耕地全部流转给种植合作社,到县里当了保洁员,不光土地租金比自己种每亩高出近400元,还有务工收入近两万元。

青藏地区的农业主要集中分布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被称为河谷农业。 在河谷地区发展的农业称为河谷农业。高山地区的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高山地低,气温较高,无霜期比山地长,降水条件较好,河水又可作为灌溉水源,河谷之间 的山岭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质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是山区适宜耕作的地区,河谷地带的农业发达,被称为河谷农业。例如我国青海省黄河谷地,湟水谷地都是典型的谷地农业区,是青海省的主要耕作区。雅鲁藏布江谷地也是河谷农业。青藏高原区也有。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