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作:jué。
拼音:jué,声母是jué,韵腹是v,韵母是é,读作第2声。
释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山野草地里,根茎长,横生地下,羽状复叶,用孢子繁殖。嫩叶可以吃,叫蕨菜,根状茎可制淀粉,也可入药。
笔画: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蕨菜 [jué cài]
蕨的嫩茎叶,可以吃,也可做饲料。
2、薇蕨 [wēi jué]
薇和蕨。嫩叶皆可作蔬,为贫苦者所常食。
3、蕨萁 [jué qí]
蕨苗。俗名蕨菜。
4、蕨攗 [jué méi]
即菱角。又名芰。
5、迷蕨 [mí jué]
一种形状似蕨的草。嫩叶可食。
蕨读作jué,蕨是蕨科蕨属欧洲蕨的一个变种,植株高可达1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锈黄色柔毛,以后逐渐脱落。
繁体:蕨。
部首:艹。
字码基本区:U+8568。
五笔:aduw。
仓颉:tmto。
郑码:egzr。
字级:二级(5875)。
蕨笔顺:
蕨总笔画:15笔。1.一(横)、2.丨(竖)、3.丨(竖)、4.一(横)、5.ノ(撇)、6.丶(点)、7.ノ(撇)、8.一(横)、9.∟(竖折/竖弯)、10.丨(竖)、11.ノ(撇)、12.ノ(撇)、13.乛(横撇/横钩)、14.ノ(撇)、15.㇏(捺)。

蕨读音:jué。
蕨意思:蕨科蕨属欧洲蕨的一个变种,植株高可达1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锈黄色柔毛,以后逐渐脱落。叶远生;柄长20-80厘米,基部粗3-6毫米,褐棕色或棕禾秆色,略有光泽,光滑,上面有浅纵沟1条。
蕨例句
1.蕨类植物按生长的地理位置可分为陆生蕨类、树蕨类、附生蕨类、藤本蕨类、水生蕨类、石生蕨类。
2.主要属为凤尾蕨属、线蕨属、狗脊蕨属、卷柏属和铁角蕨属,其中以凤尾蕨属和狗脊蕨属分布相对集中。
3.截至目前,深圳收集的珍稀濒危蕨类植物包括天星蕨、粤紫萁、荷叶铁线蕨、扇蕨、带状瓶尔小草、苏铁蕨和水蕨等30余种。
4.蕨菜、蕨根粉、鸟巢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蕨类植物将爬上我们的餐桌。
5.蕨类植物铁丝蕨和鸟巢蕨也成为馆内万千植株的成员。
1、鹿角蕨,叶片分为营养叶、孢子叶两种,原产于热带、亚热带雨林。2、银粉背蕨,叶片簇生,呈现五角形。3、金星蕨,叶片近生,颜色翠绿。4、长尾毛蕨,株高约为60厘米。5、光叶藤蕨,叶片呈革质,叶柄光滑,多生长在疏林中。
蕨类植物有哪些品种
1、鹿角蕨
鹿角蕨是鹿角蕨科的附生植物,其叶片分为营养叶和孢子叶,其中营养叶呈现椭圆形、扇形,孢子叶和梅花鹿角较为相似,而且鹿角蕨原产于热带、亚热带雨林,多分布在我国云南、印度、泰国等地。
2、银粉背蕨
银粉背蕨可以长到15-30厘米的高度,根状茎呈直立或斜向生长,叶片簇生,呈现五角形,而且银粉背蕨多生长在海拔为1400米到3900米的灌丛中,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3、金星蕨
金星蕨的叶片近生,呈披针形,顶端渐尖且羽裂,叶长在18-30厘米之间,颜色翠绿,而且金星蕨主要生长在海拔为50米到1500米的疏林中,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在韩国、日本、越南、印度和中国。
蕨手的解释
指蕨芽。其端卷曲, 紫色 而肥,状如小儿之手,故名。 宋 杨 万里 《宿南岭驿》 诗 之一 :“蕨手犹拳已箸长,菊苗初甲可羹尝。”
词语分解
蕨的解释 蕨 é 〔蕨类植物〕植物的一大类,草本,很少木本,有根、茎和叶,用孢子繁殖,生长在 森林 和 山野 的阴湿地带,如“蕨”、“石松”等。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长。嫩叶可食,根茎可制淀粉,其纤维可制绳缆,耐水。全 手的解释 手 ǒ 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手心。 棘手 ( 形容 事情难办,像 荆棘 刺手)。着(?)手( 开始 做,动手)。 手不释卷 。 拿着:人手一册。 亲自动手:手稿。手迹。手令。手书(.笔迹;.亲笔书信)。 技能、 本领 :手
1. 蕨拼音:jue(第二声)
2. 本品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山地和草原,根状茎长,水平生长于地下,羽状复叶,有孢子繁殖。嫩叶可以食用,称为蕨菜,根茎可以用来制成淀粉或药物
3.菜肴。蕨类植物,蕨类植物,蕨类植物科(又称蕨类植物科)。是林地、灌木和荒山草坡上最常见的蕨类植物。大型多年生草本植物。本地的根茎长而粗壮,水平地埋在地下,表面覆盖着棕色毛。每年春季从根茎长出叶片,幼时卷曲,成熟时展开,叶柄长而厚,叶片轮廓为三角形至宽披针形,羽状复叶2~4片,长60~150厘米,宽30~60厘米,革质。孢子囊呈棕黄色,在羽片或裂片后缘形成线形孢子囊群,由蒴果群盖和叶缘背卷形成的双层膜性假孢子囊群盖所覆盖。它是一个世界性的物种。它生长在中国各地。春天长出的嫩叶俗称蕨菜,清香可口,有山珍之王的美称。根茎富含淀粉,营养价值不低于莲藕粉。它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作为酿酒的原料。医药产品具有祛热祛湿的作用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