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ssetia oleva(Bernard)
别名
油橄榄蜡蚧、黑介壳虫。
形态(图4-97)
图4-97 榄珠蜡蚧
1.雌成虫 2.雄成虫 3.二龄幼虫 4.三龄幼虫 5.若虫
雌成虫体扁圆或半球形,深棕色至深褐色、黑色或黑褐色。体背面明显可见突起较高的“H”形图案。体长1.5—5.5mm,宽0.9—4mm,常见的多为1.8—3mm。初期雌成虫体背面还未高度硬化时,有许多圆形或椭圆形网眼,但体背面两网眼间彼此距离小于网眼之直径。触角通常8节,第三节显著长于其他各节,其次顶端节也较长。足胫节和附节关节间具1小硬化斑片。跗冠毛细,顶端扁球形。爪冠毛粗壮,顶端膨大。气门腺由五孔腺组成。气门刺3根,中央1根显著长于两侧之两根。肛板呈三角形。多孔腺位于体腹部腹面,在阴门附近较多。在肛板上方有圆盘孔腺。体缘毛顶端或尖锐呈刺状,或有分枝。体背面刺小,少而短。腹面的体毛长度和粗细均有不同。卵为椭圆形,长约0.27mm,宽约0.15mm。初产时浅红色,逐渐变成蔚蓝色,后渐变为白色。一龄雌幼蚧椭圆形,淡黄色,体长0.4—0.7mm,宽0.2—0.3mm。二龄幼蚧开始与一龄幼蚧颜色一致,后背部逐渐出现4个深褐色斑点,体长0.7—1mm。三龄幼蚧淡蓝色,体长1—1.6mm,宽0.5—0.8mm。
生活史及习性
在油橄榄产区每年发生2代,世代重叠,田间各虫态并存。以雌成虫和二、三龄幼蚧越冬。在昆明,该虫越冬雌成虫于3月上、中旬开始产卵。卵孵化后,幼蚧发育较快,在6月底以前大部变为成虫,少部分在7—8月才发育为成虫。第二代成虫于7月上旬产卵,发育至10月变为成虫进入越冬,部分为二、三龄幼虫越冬至翌年4月才发育为成虫。
卵期14—40余天。一龄幼蚧历期在春季为20—40天,夏季为13—15天;二龄幼蚧20—30天;三龄幼蚧15—25天,部分历期长达3个月。雌成虫在春、夏季产卵,7月底以后,所有雌成虫都停止产卵。第二代卵期和一、二龄幼蚧发育历期比第一代长。卵期在7月产的为14—21天,9月产的为35—55天;一龄幼蚧长达21—50天;二龄为20—70天,部分二龄越冬,发育历期长达6—8个月。
雌成虫可以孤雌生殖,每头雌成虫产卵1000—3000粒,平均2000粒左右。每雌日产卵10—100粒,多至200粒。产卵多在中午,产卵时食量减少,虫体表面粗糙,棕黑色,呈凸起状。
幼虫孵化后,多在母体介壳下停留1—2日爬出游动1—2天,寻找适宜的环境固定下来吸食为害。未固定前幼蚧可借风力、飞行昆虫和雀鸟传播甚远。
幼蚧有趋光性,但又怕强光直射,多聚集在叶背主脉两侧的避风处。二龄幼蚧能从叶部迁移至枝条上,如枝叶枯萎则再迁移至主干和树干上。老熟幼蚧发育接近成虫阶段,足和触角消失。
榄蛛蜡蚧的种群数量变动受自然气候因子的影响很大。高温干旱,很多卵不能孵化,初孵幼蚧大量干死和被瓢虫捕食,以及成蚧被蚧小蜂的寄生等。种群发育到成虫的存活率仅0.8%,因此,为害不大。相反温度较低,相对湿度在67%左右时,种群成活率较高,为害性较大。大雨和高湿不利于该虫的发生。
已发现天敌有二星瓢虫(Chilochoruesb bipustulatus,)、四纹瓢虫(Exochorus quadripustulatus)、短腹小蜂(Scutellista cyanea)和短腹蚧小蜂(Anysis saissetiae)等4种。一般果园内间作多、植被丰富而蜜源植物较多时,天敌丰富数量多,对榄珠蜡蚧的控制效果好。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加强果园的栽培管理,及时灌溉,施足肥水,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对害虫的抵抗能力。适度修剪,使油橄榄树通风透光。园内种植好间作,保留丰富的植被,以利于天敌的生存和繁衍,以控制蚧的为害。
2.保护利用天敌
人工引放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在害虫的一代幼蚧盛发期用药挑治,少伤天敌。
3.药剂防治
在早春雌成蚧的虫口达到1—2头/100cm枝长时的树,于3—4月一代幼蚧盛发期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2000倍液;25%喹硫磷乳油2400倍液;50%久效磷乳油1300倍液;50%磷胺乳油2500倍液;10%杀灭菊酯乳油4000倍液;50%抗蚜威乳油2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200倍液,喷雾。也可以树冠滴水为界挖环状沟,沟深25cm,将药土(每株树用3%呋喃丹颗粒剂100—300g,拌和10kg细潮土)分二层施入,第一层20—25cm深,第二层距地表5-10cm。在6—14年生树下施药后(6年生0.2kg/株;14年生0.25kg/株;3年生树0.05kg/株)防治幼蚧的效果在97.4—99.4%,有效控制时间在3—6个月。或用40%氧化乐果乳油和50%久效磷乳油(6年生树6ml/株)1∶15倍液,灌注于20—25cm长的包扎环内(包扎环用吸水纸或聚氨酯泡沫等),包扎环外用塑料薄膜覆盖并梱扎紧,有效控制期2—3个月,防治效果在95%以上。

(Japanese wax scale)
(陈学英)
学名: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同翅目,蜡蚁科。雌虫蜡壳灰白色,椭圆形,背部中央隆起,表面有龟甲状凹线,周围具8个小型突起。雄虫蜡壳较小,放射状。雌成虫紫红色,虫体在介壳下方,长约2毫米;触角6节,丝状;复眼黑色,足3对,细小,与体同色(见图)。雄成虫紫红色,触角丝状、10节,具一对透明的翅。分布中国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台湾;日本,苏联。为害悬铃木、复叶槭、雪松、柳、柑橘、枣、柿等。一年1代,以受精雌虫在1、2年生枝条上越冬。在北方,翌年3月下旬越冬雌虫开始发育,5月底至6月初产卵于壳体下,6月上中旬为盛期,7月中旬为末期,每雌产卵千余粒。6月中旬若虫孵出后爬行到叶面及叶柄上吸食汁液,固定为害2~3天后开始分泌蜡质,逐渐形成介壳。8月上旬雄虫开始化蛹、羽化。雌虫从8月开始,由叶片转移到枝条上越冬。为害期间经常排泄粘液,引起烟煤病,使叶片和果实污染发黑。防治方法:7月卵孵化盛期和幼龄若虫期,喷洒亚胺硫磷、二溴磷、乐果、杀螟松1000倍液,或敌敌畏1500倍液;秋后或早春喷洒10%柴油乳剂或6~10倍松脂合剂;冬季剪除受害枝并烧毁;对苗木、接穗加强检疫,杜绝传播。
日本蜡蚧雌成虫
红蜡蚧俗称脐状红蜡蚧、胭脂虫、红蚰、红橘虱、红蜡虫。属同翅目,蜡蚧科。各柑橘产区均有分布。四川、贵州、浙江等省柑橘常受害成灾。寄主种类复杂,有柑橘、苹果、梨、茶、樱桃、柿、荔枝、龙眼、芒果、石榴、杨梅等100多种植物。在柑橘类中,以红橘、甜橙受害最重,柚类次之。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