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子于归的意思是:女子出嫁。
词语解释
【词语】之子于归
【释义】之子:此句为比喻句,“之”在篆书中上面是一个止,脚趾之意,下面一横,表脚在地上走,没有方向属性。子就是孩子。孩子学走路,大人在旁边照顾,遇到坎就拉一把,涉水就背一下。
整句翻译:像看护孩子一样小心翼翼的护着女子,两人相伴回家。
“之子”:之,这;子,古代兼指儿女,在这里专指女性;“于归”:古代指女子出嫁。于,虚词,无实义;归,表示出嫁。“归”(归)右边“帚”乃“妇”之省,指女子;左下“止”表示脚走路(如“步”上部);左上为“阜”之省,表示山冈。
整个字表意女子出远门。古时女孩待字闺中,只有出嫁才出远门。故“归”的本义是出嫁。文人用“于归”作为“嫁人”的替代语,在婚礼间或婚宴上表示对新人,特别是新娘子的祝福,可谓颇具文化品味。
【出处】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朱熹集传:“妇人谓嫁曰归。”
【引文】
清李渔《蜃中楼·双订》:“他日于归,不知嫁着甚么男子,好生愁闷。”
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二幕:“我记得你还有一位令姐,怕已经于归了吧?”
于归是什么意思?很多结婚新人都不太清楚这个古代传统民族婚俗。于归其实就是指女子出嫁的意思。
1、古代婚俗:
出嫁叫于归之喜,结婚叫花烛之喜,生子叫弄璋之喜。
常用词“之子于归”。“之子”:之,这;子,古代兼指儿女,这专指女性后代;“于归”:古代指女子出嫁。
归者,回也,古人认为,女子嫁到夫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到了家,即,夫家才是一个女子的最终归宿。
2、来源出处:
(1)《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指女子出嫁。
(2)朱熹《集传》:“妇人谓嫁曰归。”
(3)明代孙仁孺《东郭记·一妾》:“在闺中双双聚首,怕于归不能相守。”
(4)清朝李渔《蜃中楼·双订》:“他日于归,不知嫁着甚么男子,好生愁闷。”
(5)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二幕:“我记得你还有一位令姐,怕已经于归了吧?”
3、诗词欣赏: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赠顾骠骑诗·思文》陆云
羔羊执贽。玉帛有辉。百两集止。之子于归。
宗姻风从。娣侄云回。祁阳顾之。焕其盈闱。
《诗经·豳风·东山》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诗经·周南·汉广》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释义】于归”:古代指女子出嫁。归者,回也,古人认为,女子嫁到夫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到了家,即,夫家才是一个女子的最终归宿。文人用“于归”这古香古色的词语,作为“嫁人”的替代语,用在婚礼、婚宴上,表示对新人,特别是新娘子的祝福,是很有品味的。
【出处】
《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朱熹集传:“妇人谓嫁曰归。”
【引文】
清李渔《蜃中楼·双订》:“他日于归,不知嫁着甚麽男子,好生愁闷。”
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二幕:“我记得你还有一位令姐,怕已经于归了吧?”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