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9日
关注微信
微信关注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二维码

扫二维码访问,或在手机浏览器中输入:
www.cdhao.com

返回
详情
当前位置:成都号 > 成都落户资讯 >成都区县历史 成都市历史沿革

成都区县历史 成都市历史沿革

来源:成都号 2023.04.05 21:29:08 阅读:15次

成都的历史?

成都,简称蓉,是四川省省会,四川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国务院规划确定的“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及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发现的金沙遗址,将成都的建城历史上溯到4000多年以前。

远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渐从川西北高原沿岷江河谷迁徙到成都平原,他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垦殖,创造了灿烂的“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相当于夏代纪年的早期阶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发达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西周时期,一些游牧部落开始从成都平原周边高阜丘陵逐渐向平原水洼地区迁移。周末,蜀王开明九世从郫县迁徙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来。成都羊子山土台、十二桥的“干栏”式房屋遗址、商业街船棺遗址和金沙遗址,证明古蜀人活动的中心就在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灭巴蜀,改蜀国为蜀郡,设成都县(县治在赤里街),作为蜀郡的治所。公元前311年,秦王接受张仪的建议,命令蜀守张若按咸阳格局兴筑成都城,城周12里,高7丈。市区范围不大,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大城,郡治、是蜀太守官司舍区域,政治中心;西为少城,县治,是商业及市民居住区,商业繁盛,是经济中心所在,故成都又有“少城”之称。大城和少城共一城墉,古人称为“层城”或“重城”。这一格局或显或晦地承续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国古代城市格局定式的一种类型。此后两千多年中,成都的城名从没变过,城址没有迁移,这在中国城市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间“移秦民万家实之”,传入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冶铁技术,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守,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华阳国志》描述说:“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成都属蜀郡,辖十二县。

汉承秦制,成都仍为蜀郡的治所。汉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时,以巴蜀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成都成为益州刺史的治所。在以后的两千多年,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这一地位从未改变过。汉武帝时改筑成都城池,在原少城基础上筑南小城,与之相对的蜀王城则称为北小城,加上锦官城,三城连接成大城,称为“新城”。西汉时期,成都丝织业盛况空前,设置锦官,其办公处所日后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也就是成都得名锦城之始。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在成都石室兴学,开我国地方公办学校之先河。此后出现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学家和学者,司马相如、扬雄和王褒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成就,严遵的《老子指归》奠定了道教的理论基础,落下闳天文学成就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西汉后期,成都人口已增至7.6万户,成为仅次于长安的中国第二大城市。

到王莽时,益州改称庸部,蜀郡改为导江郡。公孙述据蜀称帝,以成都为国都(公元25-36年),辖十五县。三国鼎立时,刘备统一巴蜀,建都于成都,刘备即位于武担山之南。在以今青龙街为中心,穿城九里三的范围,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这个位置轮廓一直延续到解放前。三国时成都为益州郡制,辖七县。

西晋(公元265——316年)初期,把全国分为十九个州,成都仍属益州,州治仍在成都。公元304年,入蜀避难的秦、雍流民首领李特在成都建立了“大成”政权,辖六县。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消灭“大成”政权,下令拆去成都少城。在公元582——592年间,隋蜀王杨秀沿着旧城,扩大西南面,重筑成都城,周围四十里。这次筑城取土中,成摩诃池(今人民南路展览馆一带。后为五代前后蜀的宫苑)。隋时成都为益州蜀郡治,辖十三县。

进入唐代(公元618——907年),唐先后置成都为州、郡、府。其间为管理方便,成都人口稠密的东部曾被划为蜀县。唐明皇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蜀县改称华阳县,成都也改称“南京”,成了中原人士的避难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即天下城市,扬州第一,成都第二。诗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赞叹:“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能及此间无。”公元879年,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为加强防卫,又筑“罗城”。这是成都城第一次改用砖石建造。城内有大街坊一百二十个。

其后,前蜀的王建、王衍父子和后蜀的孟知祥、孟昶父子割据于成都,前后长达六十年之久,后被北宋所灭。其间公元927年,后蜀孟知祥在罗城之外,“发民丁十二万修成都城”,增筑羊马城,城周达四十二里。其子孟昶命人在城墙上遍种芙蓉树,一到秋天,四十里花开如锦,绚丽动人,称之为芙蓉城,即今成都简称“蓉城”的来由。

宋代(公元960——1279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四川地区被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简称川峡四路。益州路治所一直在成都。成都还是叫成都府,管辖成都、华阳两县。后李顺攻入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失败后,成都府被降为益州。

唐宋时期,成都的造纸业、印刷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北宋富商以纸印的“交子”代替笨重的钱币,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业不断发展,宋代成都产生了自由的集市。唐宋时期也是成都文学艺术发展的顶峰。李白、杜甫、陆游,以及高适、岑参、白居易、元稹、薛涛、刘禹锡、张籍、杜牧、李商隐、韦庄等人都在成都留下了大量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音乐、歌舞、戏剧、绘画已非常繁盛,有“蜀戏冠天下”之称。成都大慈寺的壁画被称颂为“天下第一”。

元朝初年,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治所先在重庆,不久移到成都。从此成都一直是四川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治所。当时四川共辖九路,成都居路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又分四川为四道,成都划为川西道,但成都仍是当时政治文化中心。

明代设四川布政司,下辖八个府,成都是首府,管辖两州十三县。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王府建在成都。朱元璋曾先后两次命大将李文忠和蓝玉以土筑成都城,后来都指挥使赵清用砖石重修成都大部城墙。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部队进入成都,改国号为“大西”,成都也改称“西京”,蜀王府的宫殿一度成为张献忠的皇宫。随后清军攻入四川,与张献忠的大西军在成都激战。清顺治三年(1646年),成都全城焚毁于战火之中,一座繁华似锦的名都会五六年间竟断绝人烟,成为麋鹿纵横、虎豹出没之地。

从康熙初年起,大量移民进入四川,经济开始回升,成都也随之逐渐恢复生气。经过康熙、乾隆年间的两次重建和扩建,一座宏伟的成都新城又屹立在两江环抱的旧城址之上。但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重庆的门户开放和川江航运的开辟,成都在四川和西南的地位逐渐被重庆所取代。1911年源起成都的四川保路运动和武装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先导,为武昌起义的成功立下大功。民国初年,裁废道制,后废府,成都仍为四川省治所在地。成都市的正式建置是在1928年。当时建立成都市政府,把成都、华阳两县的城区部分合并为成都市,成、华两县只辖乡区。这一大变革,改变了1000多年来两县分治一城的格局,是成都城向近代化迈进的开始。

抗战爆发后,四川成为抗日的大后方,成都人民为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整个战争期间,全川出征和补充兵员总数达三百四十万人,阵亡、负伤、失踪者达六十四万余人,约占全国总伤亡官兵数的20%,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许多都是成都人民的子弟。解放战争中,成都人民一方面掀起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运动,一方面开展农村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人民革命战争。

建国后,1950年成都为川西行署驻地,1952年起成为四川省省会,并列为中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1983年5月,国务院决定,温江地区(除广汉、什邡两县外)并入成都市,实行市辖县的体制。1990年以后先后实行了区划调整和撤县建市、建区。成都市现面积12390.6平方公里,2007年初全市户籍人口1103万人。现辖9区(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4市(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6县(金堂、双流、郫县、大邑、蒲江、新津)。

【开明王迁都成都】公元前4世纪,古蜀国开明五世(一说九世)废帝号称王,迁都赤里(今成都上南大街一带),建立庙宇,成都首次成为都城。?

【秦惠文王灭蜀】公元前316年(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蜀国内乱,蜀王派兵伐苴侯,苴侯求救于秦。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伐蜀,古蜀国灭亡。?

【张若筑成都城】公元前311年(周赧王四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十月,秦惠文王派兵平定蜀国叛乱后,蜀守张若仿咸阳建制兴筑成都城,公元前310年(周赧王五年)九月完工。成都城分大城和少城,城曲缩如龟,成都因此又名"龟城"。?

【文翁兴学】西汉景帝年间(前156~前141),庐江文翁任蜀郡太守时,提倡教育,派人至京师太学学习,学成归来委以重任,并在成都城南修建石室学宫(在今成都石室中学),重奖品学兼优的学生,开蜀中官府办学之先河。?

【刘备成都称帝】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刘备领军灭刘璋,自领益州牧。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与魏、吴成三国鼎立之势。蜀汉于公元263年被魏攻灭。?

【李特、李雄据成都】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十月李特率众攻占成都,建立农民政权。公元306年,其子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公元338年其后继者改国号"汉",史称"成汉"。"成汉"政权前罄?世,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国亡。?

【唐朝皇帝避居成都】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因"安史之乱",玄宗入蜀避居成都。玄宗返长安后,唐朝政府升成都为"南京"。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僖宗避乱入蜀,在成都居住3年。?

【浣花夫人卫成都】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泸州兵马使杨子琳趁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奉诏入朝之机,乘虚突袭成都。崔宁之妾任氏(人称浣花夫人)出家财募众数千人,自帅以击之,杨子琳败走,成都得保。任氏护卫成都有功,朝廷封她为冀国夫人。成都人奉她为守护女神,后在成都西部浣花溪畔兴建了浣花夫人祠。?

【芙蓉花开成都城】五代后蜀后主孟昶喜赏名花,偏爱芙蓉,下令在都城成都的城墙上遍植芙蓉树,并派专人护理。后人继承此俗,遍地栽植芙蓉树,每到秋季,芙蓉花开,满城锦绣,花香四溢,成都因此得名"芙蓉城"。芙蓉现为成都市市花。?

【三范修史】三范指北宋学者范镇、范祖禹、范冲,均为成都华阳县(今双流县)人。范镇参加纂修《仁宗实录》、《起居注》、《新唐书》、《类编》等书;范祖禹是范镇侄孙,纂修了《神宗实录》、《唐鉴》,并担任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的主要助手;范冲是范祖禹长子,曾主持重修宋神宗、宋哲宗两朝实录。三范在中国史学、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范祖禹所撰的《唐鉴》12卷,被誉为"深明唐三百年治乱"的史学名著。?

【设置益州交子务】"交子",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商人之间货款的支付凭证。"交子"最早出现在公元1008年,初在成都民间发行流通。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宋朝政府在成都设置益州交子务,统一管理交子的发行与流通。?

成都的历史文化介绍

成都的历史文化介绍

成都的历史文化介绍,在生活当中,相信很多人都想去成都,成都历史悠久,有“天府之国”、“蜀中苏杭”的美称,下面我整理了成都的历史文化介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成都的历史文化介绍1

1、名称由来:

成都来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

2、早期为百濮地,据《华阳国志》载:“越嶲郡会无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记·楚世家》说:“(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而有之,建宁郡南有濮夷,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

3、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前367年)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华阳)迁往成都,构筑城池。

4、东周慎王四年(前316年),秦国兼并蜀国,并设置蜀郡于成都。秦张仪、司马错筑太城(府南城),次年,张仪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

5、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该地人民,主持修建了沿用至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并造石人作测量都江堰水则,是中国最早水尺。秦末汉初,成都取代关中而称“天府”。

6、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为庸部,蜀郡为导江,治临邛。新朝地皇五年(24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

成都的历史文化介绍2

成都市,别称“蓉城”、“锦官城”,简称“蓉”,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腹地,为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

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物流、商贸、金融、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国开发最早、持续繁荣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前367年)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截止2018年已有2385年历史;但依据现实挖掘的金沙遗址看来,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200年前。

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自建城伊始到现代数千年历史中,除白莲教时期几十年外,均保持着高度繁荣和发达,是全国生活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成都自古为西南重镇,曾是成家、蜀汉、成汉、前蜀、后蜀五个政权的都城,文化遗存丰富,秦汉以来,成都就以农业、手工业兴盛和文化发达著称,历代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

汉代成都与洛阳等并列为五大都会之一。唐代商贸繁荣,与扬州齐名,称为“扬一益二”。如今,成都所在的成渝经济区是中国西部经济最领先的区域。

成都的文化特质是多元并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独属于这座城市的"神韵"。 它连通历史与当下,并照亮了城市的未来之路。

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被列为中国"十大古都",是一个将古代文化气质一直保持到现代的城市。大约在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第一次来到成都,就在他的行记中写道:"它是一个宏伟的大都会,就像它的名字一样"。

经历了4500年的历史变迁,成都的气质已经融入到历史、文化、艺术、自然风光、美食、民俗之中。同时,这座城还有很多宝贵的财富,它的语言、典故、风景、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等都无不充满魅力,引人入胜。

成都的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充满历史文化价值的名胜古迹。成都市中心城区和近郊区许多著名的景点都是成都历史延续的见证。文化成都之旅,更是别有一番诗韵气息和历史厚重感。

无论是锦里、宽窄巷子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历史建筑群落;九里堤、黄忠街那些饱含文化记忆的街道;深藏厚蕴的金沙遗址、明蜀王陵等遗址。古蜀文化、水利文化、丝路文化、三国文化等传统文化元素,让成都历史文化呈现出丰富灿烂、异彩纷呈的绚丽图景。

此外,文化产业项目东郊记忆、U37创意工厂等现代工业文明也为成都文化注入鲜活生命。在成都的许多博物馆和图书馆内,甚至是剧院或者艺术画廊的墙壁上,都可以发现很多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彰显出成都这座城市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成都的历史文化介绍3

茶馆文化

成都人爱喝茶,爱泡茶馆,点一杯茶打个盹儿或看闲书,要么就凑在一块儿斗地主,这就是成都的茶馆文化,而且,很多嗨生意就是在茶馆谈成的!成都茶馆里的故事,犹如“黄河之水,绵绵不绝”;成都茶馆里的“龙门阵”那是滋味悠长。

麻将文化

成都人爱麻将,对成都人来说,人生最快意之事莫过不受世事烦扰他打一下午的麻将。曾有个段子说,坐飞机,在飞机上都能听到成都的麻将声。

蜀绣文化

蜀绣又称川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秀之一。羊年春晚,蜀绣文化传播大使李宇春一首美轮美奂的《蜀绣》至今余音绕梁。

川剧文化

川剧,是四川成都文化的一大特色。说到川剧,人们马上会想到川剧的神技--变脸。

变脸的最快纪录由著名川剧表演大师彭登怀保持,他曾在一次表演中用25秒钟变完了14张脸谱,变到第9张后现出本脸,再变回4张脸谱。川剧变脸享誉国内外。

酒文化

四川名酒众多,被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成都的水井坊是一座元明清三代川酒老烧坊的遗址,作为中国白酒的源头,其史学价值堪与“秦始皇兵马俑”媲美。

成都邛崃,自古就盛产美酒,据说现在全国很多名酒的原浆都来自成都,当然四川的酒文化就更丰厚了,属来有四川酒云南烟之说。

火锅文化

火锅,是成都人的家常便饭,也是外地人来成都必吃的美食,无辣不欢,无火锅不成都。

有什么事情不能用一顿火锅解决的,那就两顿嘛!

这各外国政要访问成都,必备一道菜就是成都火锅,英国首相卡梅伦、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吃了成都火锅也是赞不绝口。

熊猫文化

一谈及大唐盛世,就会想到古城西安;当飞机上看到自由女神塑像时,就知道美国纽约到了……一说到成都,大家自然也会想到熊猫。

大大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萌宝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只要说到大熊猫,就一下就拉近了世界与成都的情感和距离。大熊猫形象憨厚率真、亲和友善、悠然自得、淡定温顺又洋溢着灵气。

成都华阳之前是个县吗,有什么历史

华阳县在历史上是从成都划分出的一部分地界建制而成。公元前四世纪蜀王开明五世在成都建都。秦惠文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0年)置成都县;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从成都地面划出一部份设蜀县,唐肃宗乾元元年改名华阳(此华阳有别于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所指的华阳。《华阳国志》之“华阳”乃“华山之阳”,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四川和云南、贵州这一广阔地区)。从此,成都市区便分裂成成都、华阳两县。清康熙九年,(1670年),曾裁华阳并归成都,五十七年后,即雍正五年,又恢复华阳县。两县之上为成都府。清代,成都府辖三州、十三县,通称“十六属”。三州即崇庆州(今崇州市)、简州(今简阳市)、汉州(今广汉市);十三县即成都、华阳、双流、温江(今成都市温江区)、新繁(今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金堂、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郫县、灌县(今都江堰市)、彭县(今彭州市)、崇宁(今郫县唐昌镇)、新津、什邡。成都向来是省会所在地,成都府即四川省的“首府”,成都、华阳两县都叫“首县”。两县共治省城,其界线由南较场,经包家巷、君平街、三桥南街、西丁字街、青石桥,再北上经南、中、北暑袜街、迄北门喇嘛寺为止,以街心分界,东南属华阳县,西北属成都县。老成都常以“跨一步,县过县”来形容暑袜街,因此又有歇后语:“成都到华阳──现(县)过现(县)”。

成都的历史(文化历史)

2300多年前,

古蜀

王开明

九世从今郫县、双流方向迁都到此,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这里才定名为“成都”,其称号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成都在

中国西南

所处的特殊经济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军事要地。从西汉未年(公元8-25年),蜀郡太守

公孙述

据成都称帝算起,历史上至少出现过7个地方

割据政权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700年前

刘备

刘禅

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些历代割据四川的封建政权,都无一例外地以成都为都城,进而控制全川,雄视西南,问鼎中原。

成都作为一座城市,其城址千古不徙,

历劫

不衰,在

世界城市

史上,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古老的成都,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获得过不少美称。东汉(公元25-220年)时因织锦发达,曾设专门机构“

锦官

”管理,故有“

锦官城

”(简称“锦城”)美誉。西汉末年(公元8年)成都与洛阳、邯郸、临淄、宛城并称为“五均(均是市场管理的意思)”,成为全国五大商业都市之一。五代

后蜀

皇帝(公元933-965年),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故又有“芙

蓉城

”(简称“蓉城”)之称。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因综合经济水平列全国前茅,时人又有“扬一益二”的评价,与有水运商港之利的扬州齐名。自2000多年前秦蜀太守

李冰

主持兴修了举世闻名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

后,成都地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被誉为天府之国。

双流历史

双流历史上的大事件

双流县始建于公元前316年,时称广都,与古蜀国的成都、新都并称“三都”。

至隋朝,为避讳炀帝杨广改称双流,迄今2300余年历史。所以新都的大事也就属于双流大事吧。

姑且这么认为。

。制度沿革也算大事了吧公元前376年,开明王朝传位到十二世,秦国惠文王灭了开明蜀国。

秦灭蜀后30年,实行郡县制,置蜀郡于成都,新都作为一个县归蜀郡管辖。从新都建县至今已有2280年的历史。

新都建县以来,几经变化。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平定巴蜀。

一年后新置广汉郡(郡治在今三台县境),新都由蜀郡划入广汉郡。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刺史,蜀郡改为益州刺史部,新都属益州广汉郡。

公元9-23年,王莽时期,改益州为庸部,改广汉郡为就都,新都属就都。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时期,公孙述据蜀,改广汉郡为子同郡,新都属子同郡。

公孙述败亡,东汉恢复西汉旧制,新都属益州广汉郡,后经刘焉父子据蜀和三国时期的蜀汉,直到曹魏灭蜀,隶属关系不变。 西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分益州地置梁州于汉中,分广汉郡置新都郡,新都郡属梁州,统领雒县(今广汉市)、什邡、绵竹、新都4县。

276年,晋武帝封皇子司马该为新都王,改新都郡为新都国,仍辖4县。司马该死后无子,新都国被废除,复为新都郡。

后又废郡,新都仍以县属广汉郡。301年,李特起义。

4年后,李特之子李雄据蜀称帝,国号大成,继称汉,新都仍属梁州广汉郡。后桓温伐蜀,灭李雄政权,蜀地归东晋。

又经范贲、苻坚、谯纵等先后据蜀,直到东晋灭亡,新都均属梁州广汉郡。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宋,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广汉郡由梁州改属益州,新都也改属益州广汉郡。直到479年南齐高帝萧道成取代刘宋,国号齐,新都隶属关系未变。

581年,隋文帝统一全国,全国诸郡以州直接统区,新都从广汉郡改属益州。7年后,改新都为兴乐县,始将县城由军屯乡迁至今新都镇。

607年,隋炀帝时期,撤销兴乐县,并入成都县。619年,唐高祖时期,恢复兴乐县,随即仍改为新都县,隶属益州。

742年-757年,唐肃宗改蜀郡为成都府,新都归成都府,直到唐末和五代时期不变。 965年,宋太祖设置西川路,新都属西川路成都府。

后西川路改为川峡路,成都府改为益州,新都属川峡路益州。1001年,分川峡路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四川路。

新都属益州路成都府。1061年,改成都府为剑南西川节度,新都均以县属,直到南宋末。

1276年,元世祖改革政区,在大都(今北京)设中书省,全国各地设行中书省。新都属四川行中书省成都路直辖的隶事司,直到元末未变。

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民国 *** 建立后,将四川划为七道,新都属川西道,一年后改为西川道。

此后,军阀割据,实行防区制,新都属28防区。1935年 *** 政权统一川政,改组四川省 *** ,划全省为18个行政督察区,新都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双流历史上的大事件

12月10日:“小开关”闹出“大事件”

起火开关所在的110千伏民航变电站线路及变电站,属于双流国际机场自行建设及运行维护。

记者了解到,机场以两个线路变压器组的方式供10千伏两段母线,分别以主备方式为机场各部门供电。为防止其中一个变电器出现故障导致断电,机场通过联络开关将两个10千伏供电网络连接在一起。此次事故,恰恰是联络开关着火导致两个供电网络同时瘫痪。

成都电业局协助现场抢险的一位负责人认为,像双流国际机场这样用电安全要求较高的单位,应当建立两个变电站,实现两个独立电源,确保供电安全。

成都电业局协助现场抢险的一位负责人认为,像双流国际机场这样用电安全要求较高的单位,应当建立两个变电站,实现两个独立电源,确保供电安全。

据分析,机场供电网络的一个变电站与两个变压器,依靠增设联络开关来增加安全系数,没有考虑到联络开关突现故障,导致两个供电网络同时出现问题,而新增一个变电站才是确保机场供电安全的根本解决办法。

成都有多少年的历史

成都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国大军入蜀,蜀国灭亡。为加强中央集权制,秦国在蜀地设置蜀郡,秦大将司马错重筑成都城,作为蜀郡首府。

汉代,成都的织锦业发达,成为朝廷重要贡赋来源,朝廷遂设置锦管理,并在城西南筑“锦官城”,后世因此把锦官城作为成都的别称,简称“锦城”,汉代的成都,经济已相当繁荣,晋人左思在所著《蜀都赋》中称“既丽且崇,实号成都”,是西汉时期著名五都会之一。唐代,成都的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与长安、扬州、敦煌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都会。

就其商业的繁荣程度而言,它仅次于扬州,时有“扬一益二”(唐代的成都是益州的首府)之说。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秀”,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

元代设四川行中书省,成都一直是省会所在地,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两个奇迹:一是它的名字,两千多年来从未变更过,这在中国地名史上实属罕见;二是两千多年来,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区的郡、州、府、道、省等行政区划的首府所在地(包括几个独立王朝的都城),从未变更过,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省会城市之一。

出生于现今双流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四川成都双流,活跃着一批文化名人

作为四川成都双流人,对家乡还是很热爱的,双流作为连续14年荣膺四川十强县榜首、奋力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第27强的县,双流县一度以经济强县的身份示人。但外界很多人却不知道,在这块投资热土上,除了老板穿梭其间,还活跃着一批在国内外和省内外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双流古称广都,与成都、新都并称为三都,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自古人文鼎盛,名人辈出。李白、杜甫、陆游、司马相如、郭沫若等都曾在双流吟诗作赋。

最近几年,双流县在经济获得大发展的同时,致力于打造文化大县、文化强县,一批文化名人也涌现出来。目前,全县已聚集了30余位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文化名人。除已故国画大师李文信和梅兰大师邓奂彰。现在,活跃在国内书画界的杨允澄、方一帆、程绍荣、程绍君等一批书画家,此外,在双流出生的中国当代著名武林禅画家、现代禅画艺术创始人吴勇等一批文化名人更是双流人的骄傲。剪纸民间艺人甚至还凭着一把剪刀走出了国门。太平清音、黄龙溪火龙、天府锣鼓、川剧坐唱等民间艺术活动更是令人叫绝。几个朋友聊天时候,谈到目前仅就绘画实力与画家数量而言,双流在四川省区县位列前茅。

刚才接到消息,老家双流最近两天将有文人聚会,被人誉为文坛的毕加索,在国内文坛小有名气、曾经站在北大讲台上 *** 演讲的镇长毛国聪;19岁出版自己第一本诗集、并受到诗评家谢冕和作家贾平凹的肯定军人出身的邹开华还有其他的不少文化名人都将去参加这次聚会。

毛国聪去年在人民日报上还发表了两篇散文,做品被湖北省用作考题。两年内因为一部长篇奇幻小说《生命之门》和一部杂文集《与上帝对话》的相继面世,时任双流县永安镇镇长的他文艺创作达到了颠峰状态。

我和毛国聪还是比较熟悉的,前几天在双流举行的动漫节我们还见了面,简单寒暄了几句,他告诉我他已从永安镇长调到文联了,发生了一次角色转变,对他来说也许是好事情,可以放下日常政务事务,写一些好的作品,希望如他所愿。

双流县全县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有各种文学艺术家协会达21个,协会会员接近2000人。这些协会包括:作协、音协、美协、书协、舞协和戏剧协会、摄影协会、曲艺协会、收藏协会、书画院、体育舞蹈协会以及川剧玩友协等,聚集了众多文化名人,在国内外拥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随着双流县委提出打造以运动、文化、生态、怡居和航都为特征的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近年来,包括著名雕塑师叶毓山、城市发展战略策划师王志纲等在内的文化名人纷纷落户双流。

近年来,双流县相关部门和本土文人出版了大量较有影响的文艺书籍,包括,《海棠诗选》、《双流十年文学作品选》、《历代诗人吟双流》、《相聚棠湖摄影作品选》、《双流影忆》、《生命之门》、《与上帝对话》,《天空不空》、《省报调查》、《成长》等文学作品。此外,由该县作者向欣澄与人合作的剧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还被拍成电影,深受好评。由诗人徐文中创作的歌曲拍成MTV《双流,和谐的家园》,在电视台播放。现在双流文艺创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近年来,双流人参加国内各级文艺活动大赛并获得大奖,更不在少数。

近年来,双流县加大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大批文化、体育场馆成为一道靓丽的景观。同时,一些文艺团体和协会纷纷办起了各类文艺报刊杂志,如:《双流作家报》、《双流摄影家报》、《楹联诗社报》,每年发表文艺作品千余件,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文艺作品200余件。

引用:://fast.daqi/26065635.

希望对你有帮助

双流区的历史沿革

双流历史悠久,古称广都。

古蜀国王蚕丛、杜宇、开明氏等曾先后以广都瞿上、樊乡为国都,与成都、新都并称“蜀地三都”。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

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封子通为蜀侯,以陈壮为相,以张若为蜀国守。双流地属蜀郡。

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广都县,属蜀郡。王莽时(9年),广都县更名为就都亭,置就都大尹。

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讨公孙述,拔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使精骑驰击广都。次年,汉光武帝命吴汉直取广都,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攻克成都。

东汉永平元年(58年)复名广都县。蜀汉时期,广都县隶属关系不变。

晋朝,广都县迁徙县治于今址。东晋永和八年(352年),以蜀之流人置宁蜀郡(侨郡),广都县改属宁蜀郡。

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废宁蜀郡,广都县仍属蜀郡。隋仁寿元年(601年),避炀帝杨广讳,借左思《蜀都赋》中“带二江之双流”语,改称双流,属蜀郡。

唐龙朔三年(663年),析双流复置广都,同属成都府。龙纪初年(889年),王建败眉州刺史山行章等于广都。

北宋时期,双流、广都仍属成都府。熙宁五年(1072年),废陵州,以贵平、籍县为镇,划入广都。

南宋时期,隶属关系不变。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废广都入双流。

至元十二年(1275年),双流属成都路录事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隶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为四川布政使司。

洪武十年(1377年),撤销双流建制并入华阳。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隶属关系不变。

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双流曾一度属“大西”。清康熙六年(1667年),双流并入新津(曾一度用名“新双县”)。

雍正八年(1730年),复置双流,属成都府。民国三年(1914年),属西川道。

民国一十八年(1929年)直属四川省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直至解放。

解放初,四川省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区并设行署。双流属川西行署区温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省制,设专员公署,双流属四川省温江专区专员公署。1959年双流曾一度与华阳合署办公。

同年7月,撤销双流建制并入温江。1962年复置,隶属关系不变。

1965年,撤销华阳建制,华阳管辖的石羊乡等并入成都市区,其它地区并入双流。(注:在1928年成都市正式建置时,华阳、成都的城区部分被合并为成都市)。

1976年,仁寿县籍田乡划入双流。同年,双流由温江地区划归成都市管辖,形成今双流行政区域。

双流名胜古迹有哪些

双流名胜古迹:

黄龙溪古镇

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艺术——火龙之乡、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汉代古墓群留下了前辈的足迹;蜀汉政权在此萌芽催生;诸葛亮南征在此屯兵牧马;唐宋时期日见繁荣,黄金水道成了南方丝绸之路的集散地;明清时代的木板民舍、青石小径流传着历史的故事;老街南、北、中错落的古龙寺、镇江寺、潮音寺形成街中有庙、庙中有街的奇特景观;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全木结构古戏台保存完好,

洛带古镇

位于成都市东郊,龙泉驿区北部,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古镇之称,也被世人称为“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 洛带古镇历史悠久,相传汉代即成街,名“万景街”。全镇85%以上都是客家移民的后裔,主要来自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等省的客家聚居地。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留下众多民间传说、历史遗留、古老建筑、客家会馆。保存完好的有千年老街、明清民居、客家会馆建筑群和金龙寺等众多历史古迹,一年一度的“水龙节”、“火龙节”更是几百年来客家人传承下来的特色民俗活动。

九倒拐崖墓群

九倒拐崖墓群位于胜利乡白塔村的西麓,隔河与黄水镇相望。山下一马平川,与杨柳河古渡口陶家渡、白云渡紧临,古代为交通要冲,汉蜀守任安曾于此筑宜城。此一带崖墓交集中,有76处,远望如蜂房。形制大小不一,有正方形、长方形、单双门楣、弧形,年修殿三重,壁上不少彩画,而‘三绝已无。”六十年代,应天寺壁画同全寺佛像一起被砸毁,无一幸存。其它寺庙壁画的命运也大多如此。太平镇锁龙村村民裴家贵住宅有三幅壁画(两侧配对联),一幅横式为山水,两幅竖式为梅花、盆景,-民国癸亥(1923)江源画巅郑松涛作。现存完好。

古佛堰

古佛堰始建于乾隆25年,由彭山县令张风翥筑堰引水灌华阳、仁寿、彭山三邑田。堰首有人工凿石渠1200米,其中600米加盖后建成现古佛洞场镇街坊,又穿一300米隧洞绕山嘴向南,直至彭山县江口。

双流县,成都市下辖县,位于成都平原腹地中心,成都市区西南部,县人民 *** 驻东升街道,距成都市区10公里,属岷江流域,县境内有金马河、府河、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白河和鹿溪河。

双流白河桥的历史文化

古称广都,始建于公元前316年,与古蜀国成都、新都并称“三都”。至隋朝避炀帝(杨广)讳,改称双流(以江安河与府河汇流于二江口而得名)。《太平寰宇记》载:“双流,本汉广都县,至隋,避炀帝讳,改为双流,以县在二江之间,故以名县。”明天启《成都府志》说:“取《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为名。”《蜀都赋》中所说的二江,虽未经双流县境,据《舆地广记》说:“特取蜀中事而名之耳。”又江安河与府河相汇于县内的二江口,也有“二江双流”的情况

双流县原名广都县,建置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为四川省的古县之一。

广都之名,始见于《山海经•海内西经》:“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山海经•海内经》又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后汉书•张衡传》校注作“广都之野,后稷葬焉”。明杨慎《山海经补注》云:“黑水广都,今之成都也。”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在《海内西经》条下注“在广都之野”,并加按语:“广都,《海内经》作都广是。”据此,可知《山海经》中所提到的“都广”就是“广都”。今人童恩正著《古代巴蜀》、袁珂著《山海经校译》均同此说,认为“或作都广,或作广都,其实一也”。

广都是古蜀王蚕丛、杜宇的故治。《尚书•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广都属梁州域,历夏商周为蜀国。晋常璩著《华阳国志》云:“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移治郫邑,或治瞿上。”《路史前纪》卷四云:“蚕丛纵目,王瞿上。”宋人罗苹注:“瞿上城在今双流县南十八里,县北有瞿上乡。”清《四川通志》卷四十九云:“瞿上城在双流县南十八里。”《读史方舆纪要》及《双流县志》诸版本均有同样记载。民国时期县人李澄波实地考查后认为:“瞿上城在今新津县与双流县交界之牧马山蚕丛祠九倒拐一带。”蚕丛祠内蚕丛塑像雄伟,其目纵。乡人至今尤称蚕丛为“蚕丛太子”。又《寰宇记》卷七十二引《蜀王本纪》云:“蜀王(开明)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今人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第一章“广都县”条:“广都樊乡(今双流县境东)昔为蜀国都。”童恩正著《古代巴蜀》云:“开明氏建国初期,原来定居在广都樊乡(今双流)。大约在战国前期,迁到成都。”上述记载表明:古蜀王蚕丛、杜宇、开明氏等曾先后以广都瞿上、樊乡为治所。

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封子通为蜀侯,以陈壮为相,以张若为蜀国守。广都地属蜀郡。

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广都县,属蜀郡。元封五年(前106年),置益州刺史部(简称益州),广都县属益州蜀郡。王莽时(9年),广都县更名为就都亭。东汉永平元年(58年)复名广都县。

蜀汉时期,广都县隶属关系不变。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分益州置梁州,广都县仍属益州蜀郡。

成汉时期隶属关系不变。

东晋永和八年(352年),以蜀之流人置宁蜀郡(侨郡),广都县改属宁蜀郡。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废宁蜀郡,广都县仍属益州蜀郡。

隋仁寿元年(601年),改广都县名为“双流县”,属蜀郡。

唐龙朔三年(663年),析双流县复置广都县,同属剑南道成都府。

五代前后蜀时期,双流县、广都县仍属益州成都府。

北宋时期,双流县、广都县属成都府路成都府。熙宁五年(1072年),废陵州,以贵平、籍县为镇,划入广都县。南宋时期,隶属关系不变。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废广都县入双流县。至元十二年(1275年),双流县属成都路录事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隶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为四川布政使司。洪武十年(1377年),撤销双流县建制并入华阳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隶属关系不变。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双流县曾一度属“大西”。

清康熙六年(1667年),双流县并入新津县(曾一度用名“新双县”)。雍正八年(1730年),复置双流县,属四川省成都府。嘉庆时属成都府成绵龙茂道。光绪时改为川西道,双流隶属川西道。

民国3年(1914),改川西道为西川道。民国18年(1929)废西川道,双流县直属四川省辖。民国24年(1935)属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直至解放。

成都22个区县是哪些

成都22个区县有:成都高新区、龙泉驿区、金牛区、青羊区、武侯区、锦江区、成华区双流区、新都区、郫都区、温江区、青白江区、简阳市、成都天府新区、金堂县、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新津县、邛崃市、大邑县、蒲江县等。

锦江区属地为古华阳县及其近郊,具有悠久的商业历史。自唐代始古华阳县便以“百业云集,市廛兴盛”而饮誉川西,是近代中国西部“洋务”和“兴商”的发祥地。区域内有“蜀中首街”东大街、赞为“百年金街”的春熙路、源自宋代的染坊街小商品集散地、始建于民国的全国四大劝业场之一商业场。今区域范围包原东城区的大部分和原金牛区的琉璃场、三圣两乡。

青羊区,四川省成都市辖区,全区总面积67.78平方千米。地处成都市平原地带中心部位,地势起伏平缓,且呈西北略向东南微倾斜。呈属东部季风区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

金牛区,四川省成都市辖区,地处成都平原东部,地势自东北倾向西南,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温润气候区,受地形和城市工业区的影响,东部降水量多于西部。金牛区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区,天府文化发端的根基,老官山出土的汉代提花织机模型达到了蜀锦技术的巅峰。

武侯区,四川省成都市辖区,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区,因境内的武侯祠而得名。位于成都市城区西南部,全区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略微倾斜呈蝶状,呈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

成华区,四川省成都市辖区,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东北部。地处成都平原的东部,地势平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推荐阅读:
微信搜索: 微信搜索【成都生活猫】公众号,关注后对话框回复关键词【交通】, 即可获取相关办理信息,如有最新的政策信息我们也会第一时间在此更新。还有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指南、每日成都热点资讯等你解锁!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反馈
内容过时 未解决问题 文章侵权 排版错乱 内容有误 其他错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