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膨胀土地区工作时,首先遇到的是膨胀土的判别问题,而判别问题的正确解决是取决于膨胀土的概念,含糊不清的概念,不仅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而且在实践中还会带来混乱。现在我们来考虑一下膨胀土的概念及其初步的判别。
膨胀土的概念
土在吸水时,体积增大的现象称为膨胀,在失水时,体积减小的现象称为收缩。膨胀与收缩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都是由于水的作用而发生的,但膨胀是由于结合水的作用,而收缩结合水的作用外,在含水量高时,还有自由水的影响,因此,只有土中不存在自由水的情况下,膨胀和收缩才有可逆的关系,成为真正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由于土的干湿,土体积变化所产生的内力,在膨胀时称为膨胀力,在收缩时称为收缩力,膨胀力可以测出,收缩力测起来很困难。这些力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的物质成分、组织结构,以及土与水的接触条件和水的成分。这些力大到一定程度时,都可导致建筑物的破坏,只有能促成建筑物破坏的那种膨胀性土,我们才称它为膨胀土。某种土虽然也有膨胀、收缩特征,但其值甚小,尚不足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我们不称它为膨胀土,而说它是具有膨胀特征的非膨胀土。这样的划分是有重大意义的。是膨胀土就要作为特殊土对待,非膨胀土就作为一般土处理。膨胀土一词实质是一个工程上的概念。既然这个工程概念是有意义的,就要进一步地把它明确起来,也就是说,膨胀土的内容和特征究竟是什么?这些内容和特征是怎么产生的?从原则上说,称膨胀土的要点有两条,第一,土要有胀缩特征,这是理论的要求;第二,土的胀缩能力能促使建筑物的破坏,这是实际的需要,第一比较简单,土的胀缩特征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去测定;第二比较复杂,因为存在着土与建筑物相互作用的问题。这方面要作进一步的分析,从工程地质观点上看,研究任何土类,都是为建筑工程服务的,因此,研究建筑物的实践经验和破坏情况,是研究膨胀土的开始,也是研究膨胀土的归宿。建筑经验和破坏事故的调查,会给我们大量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材料,从建筑结构上看,总结出膨胀土地区建筑物的破坏特性,作为间接判别膨胀土的方法是有效的。今后在可能的条件下仍可这样做,但影响建筑物好坏的因素很多,用结构反算的方法来确定地基土的力学性质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反复变形的膨胀土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建筑物的好坏只能作为一种宏观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要抓住在建筑物作用下的土的性质,也就是抓住膨胀土的基本性质及其形成条件,直接加以测定和研究,并以此来建立膨胀土的标志,以后再以建筑物的实践来检验这个标志,如此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接近实际。
膨胀土的初步判别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有条件对膨胀土作出初步的判别标志,所谓有条件,就是在我国某些地区,由于地基土的胀缩造成建筑物破坏的现象比较明显,也就是说有大量的宏观资料作为向导。同时,近几年来,我们为了认识膨胀土、制服膨胀土,对这样的地基土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特别是工作量大的野外浸水载荷试验,现在可以用成套的膨胀性数据来证明膨胀土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也逐步得到大家的公认。既然有可以测定的,也就是说它不是概念的,而是可以捉摸的,并为大家所公认的膨胀土的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基础来研究现存膨胀土的形成条件和一系列特征,特别是胀缩特征,来建立初步的判别标志。因为它符合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物理化学现象,在遇到相同条件时,可以重复和再现的原理。
到目前为止,有关膨胀土特征的资料是齐全的,也就是同时具备建筑物破坏资料,建筑物变形观测资料,室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胀缩特征资料,以及野外浸水载荷试验资料。具备这样齐全的资料的地点,计有邯郸、平顶山、合肥、荆门、成都、鸡街、宁明等地。资料比较齐全,也就是具备前三项特征资料的,计有蒙自、贵阳、郧县等地;至于既有建筑物破坏资料,又有土的室内试验资料的地点,那就更多,总结和概括了这些资料之后,我们认为膨胀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作为初步的判别标志:
1)颜色、色调复杂,一般以灰白灰绿或黄褐或红褐色为主,且常成杂色花斑。
2)产状、天然露头无高陡坎出现,且常成风化剥落的缓坡。
3)结构、裂隙众多,裂隙面呈油脂光泽,裂隙面两壁常是灰白、灰绿等色。
4)岩性,手摸有滑腻感,常含有钙质结核或铁锰结核,有时富集成层。
5)塑性指数,一般在18%以上。
6)孔隙比,一般低于1.1。
7)液限,一般在40%以上。
8)自由膨胀率,一般在40%以上。
由于我国膨胀土分布非常广泛,所处的地质地理条件也很复杂,具有鲜明的区域性,且膨胀土一词是土力学和工程地质学上的一个概念,所以在概括膨胀土的一般特征时,必然要舍弃若干地质因素和地方特点,如宏观的成因和微观的粘土矿物等。因此,以上的归纳只能提供初步的判别,当回到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时,还要结合地质地理因素和地方特点,加深对它的认识,才能把握它的规律,才能符合实际。
(本文原载:《中国第四纪研究通讯》,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1982年2月,17~19页)

引言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期望通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切实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内,这种战略就得到全世界各国的普遍接受,这是前所未有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建筑师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根据已出现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路和办法,如生态工业、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等。工程地质工作者,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作出及时的反应和努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以求得平衡、求得和谐。前者属自然科学,后者属社会科学。工程地质的研究是解决“工程与地质”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平衡、求得和谐。工程是人为事物,地质是自然事物,因此,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也就成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组成部分。在人类解决这种关系时,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不管将来的社会将发生什么样的“革命”或什么样的“经济”,这是不会改变的。但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发展问题,到工业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城乡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人类在享受科技成果所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等,遭到了自然界无情的惩罚和报复,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对此,我国非常重视,及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基本国策,要求在生产和生活的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节约资源和能源,避免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减少和利用建设中的垃圾,尽可能做到“零排放”,实现循环经济。以下就建筑工程地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个人某些看法。
一、区划
区划是地学中的基础研究,为某一部门和专业服务的区划是应用基础研究,为工程服务的工程地质区划,即区域工程地质或工程地质分区,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都是原始创新,是孕育新技术的土壤。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进行了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在地质部门,是综合的,如刘国昌、姜达权等的论著。在铁道部门,是部门的,如郑象铣的编著。在建筑部门,区域工程地质也有很好的发展,有两个方面:第一,在编制规范规程方面,那时为了建设大西北,我们在编制《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以下简称“黄土规范”)时,就进行了湿陷性黄土的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通过不同地区的实地调查和室内外的试验,从气候、地貌、地层、水文地质、动力地质和土的物质成分、组织结构、物理力学性质等多学科进行了综合分析,建立起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区域系统,即建筑工程地质分区,亦称建筑工程地质区划,为编制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黄土规范”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认识,如兰州、西安两地的湿陷性黄土,湿陷系数虽有差别,但都不大,而两地出现的湿陷性灾害则显著不同,这种现象,只有从区域系统的地质成因及其物质成分、组织结构、物理力学性质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明白。因此,区域系统的建立,开拓了人们的认识和思维,由此孕育出了不同的湿陷类型及其他若干有地方特色的防治技术。这项成果还概括成简图和简表列入“黄土规范”的附录中,向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设者,提供了宏观的先导性的认识和资料。在以后“黄土规范”的历次修订中,都对这个简图和简表进行了研究、完善和扩展,至今继续随时代发挥积极的作用。之后,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编制《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黄土地下建筑技术条例》,70年代编制《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80年代编制《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时,都进行了建筑工程地质区划的研究,都及时为这些规范的编制,提供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资料和科学认识,实际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第二,在城建方面,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城市工程地质图及其区划的编制,在80年代又进行了新一轮的编制工作,有些城市还随时代试着建立城市工程地质数据库。这些基础性工作,对我国城市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总结这个发展历程,使我们认识到,建筑工程地质区划的研究是很有前途的,它不仅有实际的需要,而且建立在区域科学的基础上,地学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是区域科学的组成部分,每个大大小小的区域都有自己的地质发展史和现状。建筑工程地质区划就是研究区域工程地质的地质发展史和现状,为未来的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认识和资料。把一般的土工指标,放到区域地质背景下考察和判断,会对土的工程地质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能更好地因地制宜,达到好的效益,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区域建筑工程地质体系,加强这类项目的应用基础研究,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完全是必要的。同时,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目前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网络、电子显微镜、人工智能等的先进技术,已在许多行业使用,用这些先进技术来研究区域工程地质,建立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即工程地质数据库,也是发挥区域工程地质的更大作用所不可缺少的。
二、规划
规划通常称为基本建设的龙头,规划需要基础资料才能做,基础资料愈科学愈详细,规划也就会做得愈合理愈实用。建筑工程地质区划是做基础资料的综合分析工作,实际上是在做规划的基础工作,区划可称得上是龙头的龙头。建筑工程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社会的需求,研究制定出建筑工程的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此目标所需要的对策和技术经济的能力,也就是说规划是对自然、社会、经济三者之间协调,达到整体的效益。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大多数城市和乡村都分布在低阶地上,而低阶地是宝贵的可耕地,这就占据了大量的可再生的良田,显然这是人类历史遗留的产物,那时的耕地和居住地的矛盾还不突出,随着人口的增加,这种矛盾就显现了。现在,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看,不管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都不应该去占良田,要让出肥沃的耕地,用荒漠的不宜耕种的土地去搞建设才对,较高的阶地和丘陵,甚至低缓的山地,都将成为新的建设用地。实际上,许多的城乡建设都这样做了,如西北的黄土地区和西南的红土地区,这就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我们也应该明白,由于建设用地的变化,使我国在建设中的地质灾害就增多了,因为丘陵山地与低阶地相比,前者的工程地质条件远比后者复杂得多,有更多的自然的和人为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地裂缝、泥石流等,给建设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这就需要工程动力地质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来支撑,以保证既节约土地又能顺利建设。地下空间的利用,在世界上发展很快,它既能节约土地,又能节约能源,还有军事用途等。我国利用地下空间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黄土民间窑洞在广阔的黄土地区到处可见。现在,全国的地下仓库、地下人防、地下管道、地下交通等工业与公共建筑也不少,今后还有更大的发展。由于它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地质灾害问题,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坑道涌水、洞口稳定等,也需要工程动力地质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来支撑。因此,要使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能够顺利实施,提高工程动力地质学的水平,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使地质灾害的判别、评价、监测和防治等工作,能正确而有序地进行,是非常重要的。规划是建设的前期工作,选择的余地大,对地质灾害要尽量避开,规划得好,对后期工作影响很大,好的规划对后期工作可以事半功倍。
三、勘察
勘察是认识自然,与自然共处的前提,是客观反映建设的环境。按照国家规定,任何工程建设不做勘察工作就不准设计,这就明确了勘察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为确保勘察工作的有序和质量,建设部门都组织编写了许多进行勘察工作的规范规程。但这些规范规程是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技术文件,属于理论性的成果,当用这些技术文件去解决实际问题时,既有遵守的一面,又有根据鲜活的实际情况,创造发展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的统一。优秀的工作者,总是在已有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再创新。我国的国土辽阔,有960万km 2,受三大阶梯和海陆位置的共同影响,构成了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西南高寒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成果,会提供许多新的线索和启示,供人们去发现新规律、发明新技术。勘察工作需要对建筑场地作地貌地质的调查,但更需要按设计的要求进行测试工作,提供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目前的测试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发展很快,可供人们选择和代替的机会增多,没有代替就没有经济学,用代替来提高效益,这是普遍存在的。岩土的承载力参数是建筑地基评价中最基础的参数,目前,可靠的测试技术是压板试验,也就是载荷试验,因为它与建筑地基的实际工作条件相似,试验结果比较符合实际,而其他测试技术的试验结果,距实际较远,如动力触探、静力触探、标准贯入、横压试验、取土试验等。但做载荷试验比较笨重,费时费力费钱,相反,其他试验技术就比较轻便,省时省力省钱。能不能既轻便又可靠呢?是可以的,这就要在同一个工程地质条件下做载荷试验,与其他各种试验的对比研究,建立它们之间试验数据的关系,从而获得代替,取得效益。我们在进行我国膨胀土地基承载力研究时,曾在我国膨胀土的区划和分类的基础上,做这样的试验,得到了代替,这项成果被列在1992年我国的《工程地质手册》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勘察工作要在需求的基础上,尽快地应用它们,做不断地代替工作,这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如电测技术、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微电脑技术等。
四、设计
设计是综合技术,选择的空间大。首先要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挖自然的潜力,按照国家的规定,没有设计就不准施工,设计的地位和重要性是很明确的。设计一般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阶段,构思由概括到具体,对工程地质情况的了解也是分相应的阶段,由浅入深,这样的程序是完全符合认识规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要确定建筑场地位置,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工作的好坏,对后面的工作影响很大,在选择中,工程地质条件的优劣,特别是地质灾害的有无,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初步设计是建筑的总图设计,主要在选定的建筑场地上思考,也可称为场地设计或景观设计,这个阶段要选定各种建筑物和构建物的位置,要做土方挖堆的移动和平衡,原始地貌会有变化,将呈现新的景观。技术设计是针对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地面建筑要考虑建筑物基础与地基的相互作用,地下建筑要考虑围岩与衬砌的相互作用,达到结构整体的协调,满足功能的使用要求。地基的评价和计算,围岩的评价和计算,都是很复杂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到满意的解答,原因是自然地质体的性质太复杂,用纯数学力学很难完全表达。目前在建设的规范规程中所提供的评价和计算方法,虽然它们都是多年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可供当前使用,但它们都是经验的或半经验半理论的,经验要继续积累,理论要深入研究,从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到数学模型,走模型论的道路,会是一条前进的大道。施工图设计,如果采用的是天然地基,那就简单多了,只做工程地质的验槽就行了。但在用地紧张的城市,要建高层建筑,才能容纳众多的人口,天然地基已不能满足要求,要做人工地基。这就要做改良地基的设计,即地基处理的设计。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比较可靠的方法是桩基法,但桩基一般比较昂贵,费时费力费钱,就是桩基法的本身也分好多种方法,至于其他的地基处理方法那就更多了,加上上部建筑物的形式和结构的多样性,下部地基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再加上施工设备和技术水平的适应性或局限性,这许多可考虑的因素,使地基的处理方法,能选择和代替的余地都很大,做得好收益很大,做得不好浪费也很大。好的地基处理,不仅能节约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利用废弃的污染物,如用工业废料的粉煤灰等材料制成挤密桩,城建废料的碎砖瓦块等垃圾制成夯实桩等,能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能力,变废为宝,节约土地,改善环境。地基设计和处理的方法或多或少是独一无二的,个性很强,科学讲共性,艺术讲个性,地基的设计和处理,既有科学又有艺术,要有以地学和力学为主的多学科的知识,并且有综合分析的判断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五、施工
施工是要把设计的设想落实到实处。场地的工程地质的情况,经过勘察,做出了工程地质的预测资料,但预测也不是没有意外,有时甚至要做补充勘察,因此,在施工阶段,工程地质的监测工作仍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要做地基处理的工程。目前,在施工过程中,可用的测试方法有,岩体应力、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建筑的沉降和水平位移,深层土的垂直和水平位移,等等,可选用它们的一种或数种,监控施工时的质量和安全,检验勘察和设计的合理性,如此做,不仅对工程直接有利,而且总结了经验,对今后的岩土工作大有好处。施工是实际的操作活动,要组织劳动大军和动用各种设备和机具,这些活动会影响甚至破坏自然和人类的环境,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要使其影响或破坏能够降低到最低程度,如不要破坏肥沃的土地,保证地表径流的通畅,施工用水不能乱流,建筑垃圾要收回利用或作妥善处理等,要有环保意识,做到清洁生产,文明施工。
六、运营
运营即物业管理,许多建筑物建好了,使用了,但远未到达寿命周期就遭到破坏,不能使用了,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使用不当。对建筑物及其周围的环境缺乏了解,不知道,与建筑物相互作用的自然地质条件,是一个开放的复杂体系,受外界的影响很大,如在我国有广泛分布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最怕的是水的浸湿,水浸湿到哪儿,哪儿地基就下沉,使位于其上的建筑物产生裂缝、破坏,过去这样的湿陷灾害出现不少,所以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管理,最主要的是水的管理问题。又如膨胀土地基,虽然也是由水引起的问题,但它更是敏感的土类,能够随干湿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产生反复的胀缩变形,有自己的管理特点。再如冻土地基,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和控制,也有自己管理的特点。因此,对居民普及建筑工程地质的科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大家认识到,自己的家园,自己爱护。
参考文献
《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1992.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第五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设部.1992.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工程部.1966.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北京:技术标准出版社
姜达权等.1959.中国综合工程地质图(初编)的编制(比例1:400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7)
刘国昌.1959.中国工程地质分区原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7)
铁道部基本建设总编(郑象铣等).1959.中国工程地质分区.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
吴恒,肖明贵.1988.数据率与城市工程地质勘察.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翟礼生.1983.中国湿陷性黄土区域建筑工程地质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
翟礼生等.1990.中国膨胀土地基承载力的选用.全国首届膨胀土科学研讨会论文集.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
(本文原载:《 工程地质学报》,第12卷(增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560~563页)
建设川藏铁路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地形的海拔高差问题,甚至面临50公里爬升2000多米的坡度。
川藏铁路被称作“最难建的铁路”。与“天路”青藏铁路相比,川藏铁路要短100余公里,但建设周期更长、投资更是数倍。全线海拔高差3000多米,累计爬升高度里程1.4万米。川藏铁路穿越了五大地形区,这也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的地区。
川藏铁路建设需面对“显著的地形高差”“强烈的板块活动”“频发的山地灾害”“脆弱的生态环境”这四大环境挑战。
从四川盆地攀上“世界屋脊”,铁路最高海拔4400米,全线海拔高差3000多米。比如泸定到康定一段,刚过大渡河就要翻折多山,直线距离仅50公里,海拔高差却有2000多米,相当于每公里要爬50米,这样的直线坡度,铁路没法爬升。
扩展资料
川藏铁路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解决短距离高落差的问题,铁路通过“展线”来实现。比如泸定到康定的路线就是Z形,线路总长达到115公里,是直线距离的2倍,最大设计坡度是目前国内最大坡度,通过双机牵引加强动力实现爬升。
和青藏高原“缓坡式”上升不同,川藏铁路是“台阶式”的。从成都到拉萨,累计爬升高度里程达到1.4万米。为了消除显著的地形高差,川藏铁路更多地采用高桥、隧道,全线桥隧比达81%。跨越八宿怒江的特大桥长1300多米、主跨长1064米,从基层到桥面足有701米高。
桥到这个高度,才能衔接盘升上来的铁路。海子山隧道、芒康山隧道、伯舒拉隧道长度都接近或超过30公里。有关专家介绍,从汶川地震来看,隧道随着山体摆动,在地震区隧道更为安全,这也是设计多采用隧道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四川省政府-川藏铁路 从盆地到世界屋脊最难铁路怎样修?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昨日上午,成都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通过专家评审,这意味着地铁2号线工程迈出实质性一步,为明年全面开工做好了准备。记者获悉,地铁公司将力争在本月底进行地铁2号线部分站点的开工建设,2012年底完工。
成都地铁2号线
按规划,成都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起于成灌客运站(茶店子客运站西侧),止于城市东南方绕城高速内侧的经干院站,线路全长约23公里。线路沿蜀汉路→抚琴路→蜀都大道→青年路→东大街→沙河堡→老成渝路(驿都大道)。
关键词1
5年建成
明年全面开工
2012年底完工
昨日,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名专家在对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进行了为期两天半的评审之后,原则通过了该初步设计文件。该文件将作为下一步施工图设计的依据。据介绍,1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在《关于成都市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中,正式通过了“成都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标志着2号线已获得国家的开工许可。此次2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获得专家通过,就表明成都地铁2号线将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成都地铁公司将按照专家意见对2号线设计进行完善,并逐步开展施工招投标、设备采购等工作。
成都地铁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伍勇表示,成都地铁公司将力争在本月底进行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部分站点的开工建设,而大规模的建设则将在明年展开。工程计划于2012年底完工。
关键词2
全程入地
首穿膨胀土层
2.7公里高架变地下
根据原有规划,成都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东段的东洪路站至经干院站之间2.77公里长的线路将以高架的形式进行铺设,但考虑到东部新区的发展需要,为了更有利于区域土地的综合利用和环境改善,此次初步设计将该段线路调整为地下线路,相应的站点也埋入地下。对于这一线路调整,专家组表示,尊重成都市政府的意见,但是希望成都市政府按照基本的建设程序进行建设。
据此次评审会专家组组长沈景炎介绍,成都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的东段(钢管厂站至经干院站)将在“膨胀土”地层中进行施工建设,这在国内地铁建设之中还是首次。
“膨胀土土质特征,在地铁建设上是个大麻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毓才表示,在这种地质地层中进行施工建设将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据了解,膨胀土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并往复变形的性质,对路基的破坏作用不可低估,并且构成的破坏是不易修复的。因此,沈景炎希望成都地铁公司在进行这段地铁线路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研究,安排专题论证,并多进行相应的试验,以保证施工安全,确保工程质量。
关键词3
沿线开发
适度控制开发
多设自行车停车场
针对成都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的设计方案,32名专家花了两天半的时间进行研究、讨论,完成了约24000字的专家组审查意见。这一专家组意见,对该设计方案提出了众多的建议。
沈景炎介绍说,根据北京、上海等地经验,随着地铁的开通,房地产等行业纷纷从城市城区外迁,并在地铁线两端聚集,使早晚高峰客流人数远远超过当初设计方案。“成都地铁要加强这方面的考虑,地铁设计施工时,必须要综合研究并具有一定预见性,保证届时有足够的运力,城市规划部门要对地铁沿线开发进行适度控制。”
专家组还建议,2号线在设计中,地铁出口处要考虑规划配套的自行车停车场、适度增加公交线路等措施,以便更好地缓解地铁附近的人流和车流增多带来的交通压力。
对于专家的建议,伍勇表示,审查会后,地铁公司将组织设计、监理单位,按照专家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关键词4
交通阵痛
多项措施缓解
今后交通压力
针对2号线开工后城区内的交通组织,成都市已开了多次会议研究对策。成都市正在或即将采取一系列的对策,缓解交通压力。目前正在实施的对策包括清理占道停车和提高中心城区的占道停车费用,这一手段将使中小街道的路面空出来,保证通行顺畅,以用于交通分流。另外,今年成都市还安排了一些道路的整治工程,包括打通断头路,对交通组织不合适的路口进行改造及信号灯联动等,这些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14个。下一步,成都市还将在有条件的区域组织单向循环的交通,比如将内环线形成一个单向循环的环路。
本报记者 陈国忠 实习生 王冬冬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