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缴费基数是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为缴纳基数,比如社会平均工资是1000元,缴纳的基数可以是600元--3000元。
计算方法
一般以上一年度本人工资收入为缴费基数。
(1)职工工资收入高于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300%的,以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300%为缴费基数;
(2)职工工资收入低于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60%的,以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
(3)职工工资在300%—60%之间的,按实申报。职工工资收入无法确定时,其缴费基数按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公布的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为缴费工资确定。
每年社保都会在固定的时间(3月或者7月,各地不同)核定基数,根据职工上年度的月平均工资申报新的基数,需要准备工资表这些证明。
每年社保都会在固定的时间(3月或者7月
社保基数查询器
,各地不同)核定社保基数,并发布最新的最低基数和最高基数。一般而言,企业帮员工缴纳的都是最低基数的社保,当然也有些公司会根据上一年度岗位的平均工资作为基数为员工缴纳社保。
可以根据最新的发布时间,从当地的社保局查询最新的社保基数。此外,也可以通过第三方软件查询全国的社保基数。以好易保为例,好易保自带的社保计算器会实时更新最新的社保基数。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应该是不能按最低标准
月薪2万的人,也是按照2万基数缴纳社保的。社保基数有上限,最高不能超过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300%,最低不能低于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一般按照劳动合同签订的工资额为缴纳社保的基数。
个人缴纳社保。
个人办理社保需要多少钱?
首先得清楚知道当地社保最低缴纳基数和最高缴纳基数,一般很多公司都是给按最低缴纳基数给你缴纳社保的。这样一来,他们就少给了很多钱,别以为你这样到手的工资变多了就是好事,将来你的养老待遇变低了才是。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和前面说的“职工社保”几乎一模一样,五种社会保险都可以续上。
但是所有的费用都要自己出。
养老保险:单位14%; 个人8%
医疗保险:单位8%; 个人2%
失业保险:单位0.8%、0.64%、0.48%; 个人0.2%
生育保险:单位0.85%; 个人无需缴纳
工伤保险:单位0.2%、0.4%、0.7%、0.9%、1.1%、1.2%、1.3%、1.4%; 个人无需缴纳
除此之外,你还得负担一笔代理费用。
如果你在城市,居民社保被称为城镇居民社保;如果你在农村,居民社保就是我们常见的新农合。
以个人身份缴纳的社会保险只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种,必须去你户口所在地的社保局办理。
居民养老保险是分不同档次的,按年缴费。到底交多少,更多的是看个人的意愿和能力了,多交多得。
医疗保险则是有个具体的规定,比如北京的居民医保,儿童每年交160元,老年人每年交360元,无业居民每年交660元。
建议你咨询当地的社保局,毕竟不同地方的政策还是有差异的,以当地政策规定为准

社保办理和续交有两种方式:
(—)个人名义交纳需要到户口所在地社保局申请转移关系即可,其参保手续包括:本人身份证,近期免冠一寸照片备两张,保费,申请书等即可。且只能办理养老,医疗保险两种。
交纳多少是根据当地去年社平工资进行计算的,且每年都不是一样的。
比如
A地社平工资为20000元,那么养老保险交纳额为20000*20%=4000左右/年,医疗为20000*10%=2000左右/年。
另外也规定了最低档和最高档,最低档的交纳不得低于社平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最高档为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 一般以最低档居多。
另外,养老保险最低交纳年限为180个月即15年,医疗保险至少需要交纳25/30年,达到退休年龄就可以申请享受养老金待遇和医疗报销(只要续费平时也是可以的)。
(二)或者以单位方式代交的身份购买或续交社保。而是外地户口,只能通过单位方式购买社保。
另外,如果说办理社保,最好通过第二种单位交纳方式比较好一点,因为单位会为我们承担很大一部分费用,进而减轻自己的交费压力。
个人缴纳社保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单位或社保平台代缴,二是以自由职业者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详情如下:
1、个人以自由职业者身份缴纳社会保险:如果你是当地城镇户籍居民,可以到户籍地社保局申请自缴费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需要携带身份证、户口本、失业证、数码照片回执、银行存折去地当社保局申请办理
2、工作参保:这个是最广泛的参保方式了,一般公司都会给个人缴纳社保(如果没有缴纳的话,是违法的,受到法律保护)
3、无工作、非本地居民缴纳社保方式:社保平台代缴。本质跟职工社保是一样的,可以享受五险的保障,只不过个人需要另外缴纳公司部分的费用和平台服务费。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