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8日
关注微信
微信关注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二维码

扫二维码访问,或在手机浏览器中输入:
www.cdhao.com

返回
详情
当前位置:成都号 > 成都落户资讯 >成都武帝 成都武侯祠百科

成都武帝 成都武侯祠百科

来源:成都号 2023.04.07 05:12:12 阅读:16次

成都是哪个朝代的首都

成都历史悠久,也是中国的古文化之都,具有“天府之国”的美称。那么成都是哪个朝代的首都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成都是哪个朝代的首都1

历史上把成都定为首都的有以下朝代:

1、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

2、西汉末年,新朝地皇五年(公元24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

3、东汉末年,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次年(公元221年),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蜀地蜀都称帝,国号“蜀汉”。

4、公元304年,李雄在成都建国“大成”,史称“成汉”。

5、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五代时期。王建割据“三川”,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6、公元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

7、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率军攻入成都,自立为帝,国号大西,称成都为西京。

成都的历史简介: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

成都是中国城址未变、延续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于前311年),仅次于江苏的苏州(建于前514年)。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阳建制修筑城垣。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其他手工业如巢丝、织绸、煮盐、冶铁、兵器、金银器、漆器等手工业也很发达。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少城”为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那里商品堆积如山,商店、货摊栉比。此外,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是为时全国最有名的文学家,成都出土的汉代画象砖和画象石,绘画精美,内容广泛。

世界第一:始建于公元前250年左右,历时2000多年一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61年在临邛开采深井天然气,用于制盐、煮饭和照明;成都的蜀锦,又称“锦绣缎”,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锦缎丝织品,东汉(公元25-220年)年间的足踏织锦机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

到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成都成为了世界漆器工艺的中心和茶文化的诞生地;

中国第一:公元前250年左右李冰造石人作测量都江堰水则,这是中国最早水尺;

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这里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堂“文翁石室”;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时的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杨雄、王褒奠定了汉赋的基础;

后蜀主孟昶(公元943-965年)亲笔书写了中国第一幅春联“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公元355年之前,常璩编纂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华阳国志》;后蜀人赵崇祚编辑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词集《花间集》;

公元1082年前后北宋名医唐慎微撰写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典《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公元10世纪,成都画家黄筌开创了中国工笔花鸟画派先河,雅好丹青的后蜀主孟昶特创“翰林图画院”,成为中国最早的皇家画院;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早在汉代,成都的俳优百戏就很突出,在成都出土的汉代说唱俑,造型活泼,在中国同类文物中无出其右者。这是成都献给世界的珍贵礼物,也是成都文化的精华所在。

成都是哪个朝代的首都2

在成都定都的朝代有蜀汉、成汉、前蜀、后蜀、大西。

1、蜀汉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

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

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国力受损,后又经诸葛亮治蜀国力恢复,又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天然资源,国力再度强盛。军事上蜀汉也常常占据主动,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掌控曹魏的司马家族所灭。

2、成汉

成汉(304——349)是十六国之一。

西晋末年,天灾人祸横行,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领袖李特率领难民起兵反晋。297年,李特率领关中流民团南下汉中。

302年,自称为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第二年定年号建初,率军攻打成都,益州刺史罗尚拒守,李特败亡。其弟李流继续统领流民作战,次年病死。

之后李特之子李雄成为首领,于304年攻下成都,称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

334年,李雄病死,遗命其兄之子李班继位,数月后李雄之子李期杀李班自立。338年,李骧之子李寿又杀了李期自立为帝。李寿生活奢侈荒淫,人民受到严酷的徭役压迫。李寿死后,其子李势继位,大肆杀伐,国势更加衰弱。

347年,东晋的执政桓温率兵攻打成汉,李势投降,成汉的残余势力在2年后也被东晋彻底消灭。

3、前蜀

前蜀(907年—925年),五代十国政权之一,由王建所建,定都于成都(今四川成都)。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主,共十八年。

前蜀盛时疆域大致在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帝,共十八年。前蜀建立后,少有大规模战争,社会生产基本上能正常进行,但王建统治时赋税很繁重。

王衍继位后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人民的负担。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败。

公元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攻打前蜀,王衍投降,前蜀覆灭。

4、后蜀

后蜀(934年—965年),又称孟蜀,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十国之一,孟知祥所建,定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

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其疆域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后蜀的疆域东线和北线最为显著。东由襄阳退至重庆一带,北也由甘陕退到广元。

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后唐举兵灭前蜀,后唐朝廷即后又发生兵变,后唐庄宗李存勖于事变中身亡,平蜀主将郭崇韬亦因此事变身亡。

西川节度使副大使孟知祥(874年—934年)随窃取蜀中兵权,平定叛将李绍琛,整顿吏治,成都始安,随即断决与后唐朝廷的行政关系,效仿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割据一隅。

中原大乱结束之后,新即位的后唐明帝李嗣源授他为西川节度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又封孟知祥为蜀王,次年孟知祥在成都建都称帝,年号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孟知祥之子孟昶颇能励精图治,境内很少发生战争,是五代时期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后蜀维持近三十年。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发兵攻伐后蜀,次年一月孟昶向宋朝投降,同年去世。乾德四年(966)年,北宋将当地所有反抗全部镇压下去。

5、大西

大西是明末张献忠创立的割据政权。明崇祯八年(1635年)张献忠于凤阳首称“古元真龙皇帝”。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献忠相继于舒城、六安两度草创政权,建号“天命”。

天命二年(1643年),张献忠据黄州称“西王”。同年,张献忠于武昌创建“大西国”,称“大西王”。大西天命三年(1644年),张献忠于四川成都称帝,国号仍为“大西”,并改元“大顺”。

大西国全盛时辖今四川和重庆大部地区。大西大顺二年(1646年),张献忠率大西军主力于西充凤凰山抗清作战中牺牲,其义子孙可望继任大西军最高领袖,率大西军转兵贵州,进军云南。

大顺三年(1647年),大西军政权以昆明为首府,不再公开使用原有国号。同时,改年号为“兴朝”,采取“联明抗清”的国策,孙可望称“国主”。

兴朝三年(1650年),大西迁首府于贵阳,兴朝四年(1651年),大西改奉明为正朔。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永历帝朱由榔依附大西军,原大西军成为南明永历政权的核心军事力量。

永历十一年(1657年)孙可望叛变,张献忠另一义子,晋王李定国成为南明军事统帅。永历十六年(1662年)吴三桂率军进入缅甸,向缅甸国王索回永历帝,后在昆明将其勒死,南明灭亡。清康熙元年(1662年)李定国病殁,余众部分降清。

成都是哪个朝代的首都3

1、古蜀国: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前367年)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华阳)迁往成都,构筑城池。

2、成都国:晋武帝改蜀郡为成都国,不久恢复称呼。

3、大成国:永兴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至咸康四年(338年)时,李雄侄李寿又改国号为“汉”,史称为“成汉”。永和三年(347年),大成国被东晋所灭。

4、蜀国:后梁开平一年(907年),朱温灭唐,中国历史进入五代时期。王建、孟知祥先后割据川蜀,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和“后蜀”。

5、大西: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率军攻入成都,自立为帝,国号大西,称成都为西京。

扩展资料

成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发祥地,中国十大古都之一。公元前四世纪,开明王朝九世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先后有7个割据政权在此建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汉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为中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史称“扬一益二”。

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会,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拥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名胜古迹,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成都是哪个朝代的首都4

一、古蜀国

曾经在蜀川之地辉煌一时的三星堆文明遗存文物

诗仙李太白有诗《蜀道难》,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其中的蚕丛及鱼凫,就是指的古蜀国时期的蚕丛氏时期和鱼凫氏时期。古蜀国从原始社会时期的蚕丛氏统治时期开始,历经柏灌氏、鱼凫氏、开明氏,存在了总共729年。在蜀王杜尚在位时期(开明氏第九世,此时中原地区为周烈王姬喜在位时期,也就是战国初期),古蜀国将国都迁至成都,直到蜀王杜芦(开明氏第十二世)时期,属国被秦国所灭,成都一直是古蜀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二、成家(大成)

大成白帝——公孙述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史称新莽。王莽称帝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由于其改革思想和内容太过超前,大大超越了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因此,新莽政权建立了仅仅14年便灰飞烟灭。而此时,位于西南边陲之地的蜀郡太守公孙述趁机建立割据政权——成家(又称“大成”或“成”),以成都为国都,统治蜀地达十二年之久,后被东汉光武帝派大司马吴汉率军消灭。

三、三国时期的蜀汉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从此,蜀汉军政大权尽归诸葛亮

在成都建立国都的各个封建政权之中,蜀汉绝对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个。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军阀割据,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个乱世枭雄,在群雄之中脱颖而出,成为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奠基者或开创者,曹操占据天时,孙权占据地利,而刘备就是占据人和。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号称延续大汉王朝的统治,被称为“季汉”,占据了古代封建王朝伦理道德的制高点,然而,以成都为国都的蜀汉,仅仅占据益州之地,底盘最小,人口最少,兵力最弱,到后期更是人才凋零,如果没有诸葛亮这样的忠臣良相的治理,蜀汉政权恐怕是没法维持四十多年以上的。诸葛亮治蜀,功莫大焉!

四、成汉

成汉政权

西晋王朝末年,朝廷骄奢淫逸,加之天灾人祸横行,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这其中,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领袖李特率领难民起兵反晋。李特自称为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其后在与益州刺史罗尚的战斗中败亡,其弟李流继续起义军作战,但是不久又病死,在此之后,李特之子李雄成为起义军首领,与公元304年攻下成都,并于306年称帝,以成都为首都,国号为“成”,史称成汉。成汉政权存在长达41年,为十六国之一,在公元347年被东晋桓温率军攻灭。

五、谯蜀

建立谯蜀政权的谯纵

谯蜀是十六国时期由汉人谯纵以成都为国都建立起来的封建割据政权,史称谯蜀。这个政权自建立起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东晋王朝不能容许西蜀之地脱离自己的控制,因此接连派兵攻伐,公元413年,东晋军队攻占成都,谯纵自缢而死,谯蜀灭亡。

六、五代十国——前蜀

前蜀王建的长眠之地,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座地上皇陵——永陵

在五代十国时期,除了威名赫赫的朱温、李克用、李存勖等大军阀,王建可算是一位枭雄,这位出身于晚唐神策军的将领,在唐末的乱世纷争中,占据富庶的西蜀之地,建立了前蜀政权,以成都为国都。王建死后葬于永陵,目前已经被发掘并被改建成为永陵博物馆,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座地上皇陵,位于成都市一环路以内。

七、五代十国——后蜀

后蜀政权

后蜀,又称孟蜀,以成都为国都,是五代十国之一,开创者为孟知祥。孟知祥之子孟昶在继位之初颇能励精图治,加之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因此,后蜀是五代时期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维持了近三十年。值得关注的是,孟昶并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根据史书记载,他作为帝王,是颇有些作为的,只是到了后期,才逐渐腐化堕落,最终被北宋消灭。

八、大西政权

张献忠

张献忠是明朝末年杰出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与闯王李自成齐名。张献忠于崇祯十六年攻克武昌,自称大西王,之后带兵攻入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之后,张献忠在反清斗争之中战死,大西政权灭亡。大西政权可算是迄今为止最后一个在成都建都的封建割据政权。

成都是哪个朝代的首都5

四川自古便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但地形十分险阻,又可谓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和平时代自然悠闲安逸,战乱年代则最容易产生割据势力,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四川简直就是天下治乱的风向标,每当中原王朝衰亡时,富庶的四川就会变成一个个独立王国。下面,我就为大家盘点下这些独立王国们。

一、古蜀国(?—前316年)

红框内的势力为古蜀国

据《华阳国志》记载,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把自己的庶子封在了蜀地。颛顼的子孙世为侯伯,历经夏、商、周三代,与中原来往不绝。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蜀侯蚕丛见天下大乱,于是自立为王,称霸一方。蚕丛氏衰亡后,柏灌氏、鱼凫氏、杜宇氏、开明氏皆相继而兴。开明氏以成都为都城,并用武力不断对外扩张,因蜀国与秦国接壤,两国为了争夺地盘,摩擦不断,关系十分紧张。

前316年,蜀国爆发内乱,秦惠文王趁机派张仪、司马错等讨伐蜀国。秦军大败蜀军,杀死蜀王,于是灭亡了蜀国。

二、公孙述的成家(25—36年)

红框内的势力为公孙述建立的成家王朝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8—23年)后,托古改制失败,导致天下大乱,英雄豪杰四起。时任蜀郡太守的公孙述趁机起兵自立,割据益州(四川)。

25年,公孙述在成都登基称帝,国号成家,称霸一方。十年后,汉光武帝刘秀平定了中原,大举出兵讨伐公孙述。36年11月,汉军兵临成都,公孙述出城迎战,兵败被杀,成都遂降,成家于是灭亡,刘秀统一了天下。

三、刘备的蜀汉(221—263年)

红框内的势力为刘备建立的蜀汉王朝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焉、刘璋父子起初占据着益州。214年,占据荆州的刘备入川,击败刘璋,把益州据为己有。

220年,曹丕篡汉,建立曹魏,刘备听闻消息后,便在221年登基为帝,国号大汉,后人为了区分之前的西汉和东汉,便称刘备建立的汉朝为蜀汉。蜀汉用一州之地对抗天下,先是刘备讨伐东吴,后是孔明和姜维北伐曹魏,虽然连年对外扩张,但是收效甚微。

263年5月,曹魏派钟会、邓艾西征蜀汉,魏军兵分两路,连战皆胜。10月,邓艾兵临成都,后主刘禅出城投降,蜀汉宣告灭亡。

四、李雄的成汉(304—347年)

红框内的势力为李雄建立的成汉王朝

公元300年,益州受到西晋八王之乱的波及,发生了叛乱。氐人李特率领族人参与其中,势力不断壮大,与朝廷发生了冲突。从301年起,李特起兵反抗朝廷,与晋军战争不断,303年,李特战死后,弟弟李流、儿子李雄相继领导氐人,坚持对朝廷进行对抗。

李雄颇具才略,他在303年击败晋军,攻占成都,又在第二年称号成都王,使益州成了一个独立王国。306年,李雄改成皇帝,国号大成。李雄在位28年,对内治国有方,对外扩张疆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334年,李雄死后,家族陷入内乱,其侄子李班、儿子李期先后被杀。338年,李寿夺得帝位,改国号为汉。343年,李寿死后,儿子李势即位,李势昏庸无能,残忍好杀,成汉因此由盛转衰。

346年11月,东晋大将桓温趁成汉内乱,率领晋军,大举西征。第二年3月,桓温攻克成都,俘虏李势,成汉宣告灭亡。

五、谯纵的蜀国(405—413年)

灰色区域内的势力为谯纵建立的谯蜀

403年,东晋权臣桓温的儿子桓玄篡位,建立楚国。第二年,刘裕、刘毅等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很快就攻克了建康,然而,桓玄在东晋西部的势力犹存,双方又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桓玄的家族才在405年彻底失败。

一如西晋的八王之乱,这次桓玄之乱也波及到了益州。405年,益州的士兵不愿出川参与讨伐桓玄的战争,于是聚众叛乱,拥立谯纵为成都王,使益州脱离了朝廷的控制。这位谯纵与之前众多自立者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因为他起初没有什么野心,一切都是被逼的。

谯纵出身文官,性格和善,当叛乱的士兵们拥立谯纵时,谯纵是十分不情愿的。谯纵在哀求无果的情况下,便用跳水自杀的方式来躲避这一切,不过,谯纵没有自杀成功,最后还是被士兵们救了出来。即使如此,士兵们依然没有放过谯纵,谯纵无奈之下,只好跪在地上,磕头求饶,士兵们实在没招,最后只得把谯纵绑在车上,硬生生地把谯纵立为了主帅。叛乱的士兵们攻破成都后,谯纵于是自称成都王,开始了割据一方的生活。

412年,东晋权臣刘裕平定占据荆州的刘毅后,顺势派朱龄石、臧熹等讨伐谯蜀。第二年7月,谯纵战败自杀,晋军攻占成都,谯蜀宣告灭亡。

六、王建的前蜀(907—925年)

红框内的国家为王建建立的前蜀

前蜀的建立者王建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王建出身卑贱,是个无赖,无恶不作,被乡里人称作“贼王八”。王建别无所长,只好效力军中,希望能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

时值黄巢之乱、藩镇混战,王建因缘际会,先是领兵击败黄巢,收复长安;后来投靠宦官田令孜,做了田令孜的养子,当了宫中宿卫禁军。当田令孜失势后,王建被贬为壁州刺史(今四川通江县),王建愤懑不已,公开招兵养马,对外攻城掠地,加入了藩镇混战中。891年,王建联合东川节度使顾彦朗,击败西川节度使陈敬瑄,攻破成都,占据西川;897年,王建又击败东川节度使顾彦晖(顾彦朗的弟弟),攻破梓州,占据东川。

王建占据两川后,继续与其他藩镇混战,又先后占领了山南西道、荆南四州,其实力由此异常雄厚。907年,朱温取代唐朝,建立后梁,王建闻讯,也在成都登基,国号为蜀。王建在政治和军事上颇有建树,使前蜀强盛起来,他死于918年,其幼子王衍即位。

王衍昏庸无能,荒淫好色,宠信宦官,国力遂衰。925年9月,后唐庄宗李存勖派魏王李继岌和郭崇韬率军西征前蜀,当年11月,后唐大军逼近成都,前蜀将领发动叛逆,废黜王衍,投降后唐,前蜀灭亡。

七、孟知祥的后蜀(934—965年)

红框内的国家为孟知祥建立的后蜀

后蜀的建立者孟知祥本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姻亲,前蜀灭亡后,郭崇韬举荐孟知祥做了西川节度使。926年,孟知祥刚到任,后唐朝廷就发生了一场政变,庄宗李存勖被杀死,明宗李嗣源即位。孟知祥由此渐生自立之心,碰巧的是,李嗣源任用的宰相安重诲对孟知祥也十分猜忌,这使得孟知祥与朝廷的关系更加紧张。

930年,孟知祥与朝廷的关系激化,联合东川节度使董璋发动了叛变,击退了朝廷大军。第二年,孟知祥与董璋的关系恶化,两川爆发战争,董璋败死,孟知祥于是占据两川。

933年,一直努力与孟知祥改善关系的明宗李嗣源驾崩,孟知祥听闻消息后,决定彻底脱离朝廷。第二年1月,孟知祥在成都登基称帝,国号为蜀。同年7月,孟知祥去世,其三子孟昶即位。

孟昶昏庸无能,荒淫好色,屡诛朝臣,国力遂衰。955年,后周世宗柴荣亲率大军西征后蜀,顺利攻占四州之地。964年11月,宋太祖赵匡胤派遣王全斌、曹彬等五位大将西征后蜀,宋军历经三个月的战争后,节节胜利,在第二年正月攻占剑州(今四川剑阁县),孟昶闻讯,不战而降,献出成都,后蜀灭亡。

八、李顺的蜀国(944—945年)

红色区域内的国家为李顺建立的蜀国

北宋平定后蜀后,对蜀地百姓无尽压榨,蜀地百姓忍无可忍,最终在993年发动了起义。起义军最初的领导者是王小波,王小波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支持。同年12月,王小波战死,起义军拥立李顺为领袖,继续对抗宋朝。

994年1月,李顺攻克成都,称号蜀王。宋太宗随即大举发兵讨伐李顺,宋军接连获胜,在5月攻陷成都,擒杀李顺。李顺的部将张余继续坚持战斗,直到第二年被手下杀害,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才告失败。

九、张献忠的大西(1644—1646年)

粉色区域内的国家为张献忠建立的大西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饥荒频发,农民起义不断。张献忠在1630年在米脂聚众起义,自称八大王,开始了反抗明朝的生涯。张献忠起初与李自成联合行动,1635年时,张献忠与李自成产生矛盾,开始独闯天下。1637年,张献忠受到了明军的重创,便在第二年接受了朝廷的招安。由于官兵对自己无休止地的索贿、敲诈和刁难,张献忠忍无可忍,决定在1639年再次举兵起义。

1643年,张献忠攻占武昌,始称大西王。第二年11月,张献忠攻占成都,正式称帝,建立大西国。也是在1644年,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灭亡明朝,建立大顺国;4月,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5月,清军攻占北京,入住中原,以此同时,大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至此,大西、大顺、南明、清朝四国鼎立,对天下展开了角逐。

清朝在原明朝大将洪承畴、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人的辅佐下,对天下展开了势如破竹的攻略。1645年,清军击溃大顺军,李自成在九宫山被杀,大顺灭亡。同年,清军攻占南京城,俘虏朱由崧,明朝其他宗室没有放弃,继续组织军队反抗清朝,但势力已经大不如前。1646年,清军进攻四川,在凤凰山射杀张献忠,随后攻占了四川,灭亡了大西。

张献忠虽死,其众多部下依然坚持抗清,转战贵州、云南,与南明朝廷展开合作,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两蹶名王”的大将李定国。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原文_翻译及赏析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唐代·岑参《登古邺城》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登高 , 写景怀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下马走到邺城上面,城池空空有何所见?

阵阵东风吹起野火,日幕飘入昔日金殿。

城角与那望陵合遥遥相对,漳水滔滔东流一去不再回;

武帝宫殿成废墟人已去尽,年年度废春色来又是为谁?

赏析

首句点题,次句一个“空”字,统领全篇。此“空”,既是对邺都故址败落凄清环境的概括,又是诗人身临其境所产生的茫然无着心情的流露,悲戚怀古之情寓于其中。“复何见”三字,以一设问,自然引出中间四句的具体描绘。东风,在古诗中尤为常见,如李商隐《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如李煜《虞美人》“小春风吹醒万物,百花欣欣向荣。楼昨夜又东风”等等,暗示出春天已到来,呼应结句“春色”。飞云殿,从名称上可以使作者想见当年的气势。而今,在这样一个暮春的傍晚,却只有东风薛阵,野火飘飘,通过凄凉景象,写出“人去尽’。这两句例重从人事方面写“空”。

以下两句侧重从事业方面写“空’。望陵台,为曹操当年钦酒作乐的地方,曾为曹操事业兴盛的标志,而如今漳水依然东流,高台却只与曹操陵墓空对,如诗人《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中所写:“邺都唯见古时丘,漳水还如旧日流”,城角的高台与城北的流水这种种形象之间的对照和映衬,便透露出事业付流水之意。上文说“城空”,本不该再有所见,但实际上,这四句所见更突出了“城空”,并且使“空”的内容更具体化。诗的最后两句用“人去尽”总承上顶四句,再度强调“空”,回应诗的开头,使“空”字成为首尾贯串的线索。春色依然,人事惧非,这两句又是对春色的感叹,实际是对古人不常在,事业不常在的感叹。开头说“复何见”,结尾说“为谁来”,两处问句迢迢呼应,加深了这种感叹的分量,全诗遂在不尽的感叹中结束。

创作背景 此诗为岑参开元二十七年(739)春天自长安往游河朔途径邺城时所作。诗人登临邺城,唯见荒草野火,昔日英雄已淹没于历史的滚滚尘埃中。诗人吊古兴怀,情之所至,感而成咏。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

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 玉树歌残犹有曲,锦帆归去已无家。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池台竹树三亩余,至今人道江家宅。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霸业成空,遗恨无穷。

成都历史各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等

历史各个时期的成都: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前367年)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华阳)迁往成都,构筑城池。

早期为百濮地,据《华阳国志》载: "越嶲郡会无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记 · 楚世家》说:“(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面有之,建宁郡南有濮夷,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

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

东周慎王四年(前316年),秦国兼并蜀国,并设置蜀郡于成都。秦张仪、司马错筑太城(府南城),次年,张仪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该地人民,主持修建了沿用至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并造石人作测量都江堰水则,是中国最早水尺。 秦末汉初,成都取代关中而称“天府”。

西汉元封五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为庸部,蜀郡为导江,治临邛。新朝地皇五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又改益州为司隶,蜀郡为成都尹。东汉时仍为蜀郡。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从原广汉郡雒县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

三国时期成都为蜀汉国都。延康元年,曹丕篡汉,次年,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蜀地成都称帝,延续了汉朝大统。蜀汉政权始于昭烈帝刘备,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但是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元气大伤,后来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使得能与魏、吴抗衡。

晋武帝改蜀郡为成都国,不久恢复称呼。永兴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至咸康四年(338年)时,李雄侄李寿又改国号为“汉”,史称为“成汉”。永和三年(347年),大成国被东晋所灭。

南朝宋、齐以后,益州及蜀郡的治地址都是成都,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内史治少城。隋朝开皇二年(582年),改为西南道行台。次年,复置总管府。大业初年(605年),府废,隋炀帝复改益州为蜀郡。

唐朝复为益州,武德初年(618年),置总管府。武德三年(620年),改为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626年),又改为都督府。龙朔二年(662年),升大都督府。天宝初年(742年),复为蜀郡。至德二年,唐玄宗幸蜀驻跸,升蜀郡为成都府,作为南京,是唐王朝的陪都,改成都守为尹。

后梁开平一年(907年),朱温灭唐,中国历史进入五代时期。王建、孟知祥先后割据川蜀,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和“后蜀”。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川峡四路之一)为成都府路,治所在成都。

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蒙元军攻占成都,使当地的生产和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23]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设成都路,为四川行省首府驻地。

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国,改曰成都刺史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攻灭大夏国政权,在成都设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王府设在成都,今人称其为“皇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率军攻入成都,自立为帝,国号大西,称成都为西京。

清军入川,四川汉人极力抵抗,战乱多年,人口大减。康熙年间,清廷实施“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渐恢复生气,并繁荣至今。清朝设置四川省于成都。皇帝另简派四川总督、成都将军驻成都府。

民国元年(1911年)6月,保路运动在成都发起,清廷四川总督的赵尔丰因镇压民众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发民众起义,这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11月27日,立宪党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脱离清朝,成立大汉军政府并担任都督。

民国二年(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汉军政府改为四川军政府,军政府驻成都,尹昌衡任都督。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设置西川道,领成都、华阳等31县;后废道复省,成都仍为四川省会。民国十七年(1928年)设立成都市。

1949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成都,撤销四川省,成都成为川西行署区的驻地。

1952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各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后,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198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市之一。

1994年5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通过,将计划单列市确定为副省级市,成都加强了省级机构统筹规划和协调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全国15个副省级市之一。

扩展资料:

成都简介: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是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 特大城市,西部战区机关驻地, 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2018年,全市下辖20个区(市)县和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面积143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3万人,GDP15342.77亿元。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有国家级科研机构30家,国家级研发平台67个,高校56所,各类人才约389万人;世界500强企业285家。成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古蜀文明发祥地, 中国十大古都之一。 公元前四世纪,开明王朝九世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

先后有7个割据政权在此建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汉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为中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史称“扬一益二”;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会,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拥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名胜古迹,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先后获世界最佳新兴商务城市、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  、国家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城市 、中国城市综合实力十强 、中国十大创业城市等。 2016年4月,国务院明确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

2019年3月1日,成都获得202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举办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成都

四川在历史上出了多少个皇帝?

四川出过一个皇帝:成汉李雄

1,成汉李雄

成武帝李雄(274年―334年),字仲俊,李特第三子,母罗氏,十六国时期成汉开国皇帝,304年―334年在位。

李特在四川起兵时,被封为前将军。

303年李特丧身沙场,秦文王李流收拾残兵败将,接管其部,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

李雄带兵打败晋建平太守孙阜,大获全胜,声势复振。

李流病死后,将军权交给侄子李雄。

李雄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

不久,攻克成都。

304年称成都王,建元建兴,306年称帝,国号“大成”,史称成汉,改元晏平。

314年汉中的杨虎和梁州的张咸也先后投奔了李雄,成国疆土达到最大。

334年李雄头顶生疮而死,享年61岁,谥号武皇帝,庙号太宗,葬于安都陵。

扩展资料

流民起义

1,永宁元年(301年)十月,略阳(巴氐)人李特、李雄领导秦、雍六郡流民在益州(治今成都)起义。

逐走晋益州刺史罗尚,攻下成都。

翌年,李雄称成都王,后称帝,建成国。

至成玉恒四年(338年)四月,李骧(李特弟)之子李寿即位,改国号为汉。

秦、雍六郡流民起义,是西晋末年流民起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李雄建立的成汉政权,共存在44年之久,直至成汉嘉宁二年(347年),为东晋都督荆、司等六州诸军事桓温率军消灭。

2,太安二年(303)五月,晋廷急征荆州壮勇赴益州,遭到荆州民众的强烈反抗。

曾任县吏的义阳(今河南信阳西北)蛮民首领张昌,在安陆(今湖北云梦)石岩山聚众起义,荆地区的流民和逃避戍役的丁壮纷纷参加。

张昌立山都县(今湖北谷城东南)吏丘沈为天子,自为相国。

趁晋廷诸王争夺朝权之机,分兵四出攻城略地。

南破武昌、长沙、湘东(郡治酃县,今湖南衡阳市)、零陵;东攻弋阳(今河南潢川西);北克宛(今河南南阳市)、襄阳,杀西晋都督荆州诸军事新野王司马歆。

部将石冰和封云率领东路义军,攻占江(治今南昌)、扬(治今南京)二州。

其势力迅速扩大到荆、江、徐(治今江苏徐州)、扬、豫(治今河南淮阳)五州的大部地区。

同年七月,西晋荆州刺史刘弘调集大军围攻张昌,起义军被晋将陶侃率部击败。

次年八月,张昌被俘杀。

荆州流民起义遂被镇压。

3,永嘉四年九月,雍州部分民众流移至宛县一带就食、晋廷逼令流民归还故里,遭到流民强烈反抗。

京兆人王如在宛乘势发动起义,南安人庞定、冯翊人严嶷、京兆人侯脱等各率众响应,聚至四五万人,于汉、沔及襄、阳一带,屡败晋军。

王如自称大将军,领司、雍二州牧。

王如乘汉镇东大将军石勒率部进至宛县,借机与其联结消灭异己,最后他也被石勒击败,永嘉六年投降晋扬州刺史王敦,被杀。

各地流民起义虽然没有走上联合的道路,但各支起义队伍顽强奋战,沉重地打击了西晋的腐朽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过程。

成都是那个朝代修建的?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

金沙遗址

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但依据现实挖掘的金沙遗址看来,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3200年前。

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13]

公元前316年,秦国先后兼并蜀国、巴国,并设置蜀郡于成都。秦张仪、司马错筑太城(府南城),次年,张仪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

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沿用至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并造石人作测量都江堰水则,是中国最早水尺。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堂“文翁石室”。

秦末、汉初成都取代关中而称“天府”。

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为庸部,蜀郡为导江,治临邛。新朝地皇五年(24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又改益州为司隶,蜀郡为成都尹。东汉时仍为蜀郡。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从原广汉郡雒县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

汉代成都是世界漆器工艺的中心和中国茶文化的诞生地。

成都在三国时期为蜀汉国都,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汉室宗亲刘备在军阀混战中崛起。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次年(221年),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蜀地蜀都称帝,延续了汉朝大统。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但是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元气大伤,后来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使得能与魏吴抗衡。[13]

晋武帝改蜀郡为成都国,不久恢复称呼。公元304年,李雄在成都建国“大成”,史称“成汉”。公元347年,成汉被东晋桓温所灭,历5主,共43年。

杜甫草堂

南朝宋、齐以后,益州及蜀郡的治地址都是成都,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内史治少城。公元348年至354年,东晋常璩编纂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华阳国志》。后周置益州总管府。隋朝开皇二年(582年),改为西南道行台。次年,复置总管府。大业初年(605年),府废,隋炀帝复改益州为蜀郡。

唐朝复为益州,武德初年(618年),置总管府。武德三年(620年),改为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626年),又改为都督府。龙朔二年(662年),升大都督府。天宝初年(742年),复为蜀郡。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幸蜀驻跸,升成都府,作为南京,改成都守为尹。时又分剑南为东西两川,成都为西川节度使的治地。上元初年(760年),罢京,而成都府依然不变。

唐朝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城市之一(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开发了开摩诃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贞观年间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间改名为昭觉寺,称“川西第一丛林”。[13] 唐代成都有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的雕版印刷术文物,成都的卞家《陀罗尼经咒》、西川过姓金刚经残页、成都樊赏家历残页为世界现存最早的一批印刷品。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五代时期。王建割据“三川”,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王建励精图治,使蜀中经济文化发展繁荣。幼子王衍即位仅7年,925年后唐庄宗派郭崇韬伐蜀,前蜀后主王衍投降,前蜀亡。后唐任命孟知祥为西川节度副使,后唐衰败后,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同年秋病死,其三子孟昶16岁袭位,颇有作为,统治30年,后好大喜功,盲目出兵关中,增加百姓负担,导致国力衰微,965年为宋所灭。

后蜀后主孟昶亲笔书写了中国第一幅春联“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成都画家黄筌开创了中国工笔花鸟画派先河,雅好丹青的后蜀后主孟昶特创“翰林图画院”,成为中国最早的皇家画院。后蜀赵崇祚编辑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词集《花间集》。

宋朝时期,成都经济异常发达,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以锦绣为例,花样由唐时的10多种发展到宋朝时期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流水飞鱼、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样,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以上。唐宋之时,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灯会。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官府在成都设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储蓄银行“交子务”。

1082年前后,北宋名医唐慎微撰写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典《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蒙元军攻占成都。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设成都路,为四川行省首府驻地。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国,改曰成都刺史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

明蜀王陵

明军攻灭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国政权,在成都设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王府设在成都,今人称其为“皇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率军攻入成都,自立为帝,国号大西,称成都为西京。清军入川,四川汉人极力抵抗,战乱多年,人口大减。满清康熙年间,满清朝廷实施“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渐恢复生气,并繁荣至今。清沿明制,设四川布政使司于成都。皇帝另简派四川总督、成都将军驻成都。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国将领翼王石达开率兵入川,攻成都失败,清军诱俘之,在成都城内科甲巷将其凌迟处死。[13]

1911年6月,保路运动在成都发起,满清时期担任四川总督的赵尔丰因镇压民众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发民众起义,这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

的功绩。1911年11月27日,立宪党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脱离清朝,成立大汉军政府并担任都督。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汉军政府改为四川军政府,军政府驻成都,尹昌衡任都督。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设置西川道,领成都、华阳等31县;后废道复省,成都仍为四川省会。[13]

1949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成都,成都成为川西行署区的驻地。1952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各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后,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198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市之一。

1994年5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将计划单列市确定为副省级市,成都加强了省级机构统筹规划和协调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全国15个副省级市之一。

推荐阅读:
微信搜索: 微信搜索【成都生活猫】公众号,关注后对话框回复关键词【交通】, 即可获取相关办理信息,如有最新的政策信息我们也会第一时间在此更新。还有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指南、每日成都热点资讯等你解锁!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反馈
内容过时 未解决问题 文章侵权 排版错乱 内容有误 其他错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