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现在很少使用农家肥的原因包括,农家肥来源减少、化肥使用更方便和对作物不好三个原因。
农家肥是指在农村中收集、积制和栽种的各种有机肥料。如人粪尿、厩肥、堆肥、绿肥、泥肥、草木灰等。一般能供给作物多种养分和改良土壤性质。这种肥料不仅可以调节土壤酸碱性,改良土壤结构,还可以全面供应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是一种成本低好处多的肥料。然而这些年农民大量减少了农家肥的使用,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农家肥来源减少。农家肥的主要来源是人类或者动物的粪便,然而现在的农村人口大量的聚集到城市之中,大部分农村只留下了老年人和上学的孩子。再加上这些人因为身体或者上学的原因,基本上都没有饲养牲口的习惯。平时我们常见的鸡鸭鹅,牛马羊等,现在农村也很少饲养了。所以农家肥的来源大大减少。
二、化肥使用更方便。农家肥因为其本身的特性导致了它特别的臭,而且还有很多细菌和病毒,一般人都很嫌弃农家肥。谁也不想施一次肥把自己搞得臭烘烘的。还有可能感染上疾病。现在的化肥一般都是袋装,很多经销商还提供上门服务。一个电话,成袋的化肥就送到家里了。所以现在的人们喜欢更加方便快捷的化肥,减少了农家肥的使用。
三、农家肥对作物不好。有些农家肥没有经过腐化,其中含有大量的虫卵、细菌和病毒,这些物质会对作物产生极大的危害,害虫会咬树伤根,诱发根系腐烂病发生。而且农家肥会产生高温高热,容易烧种、烧根、烧苗,抑制根系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虽然农家肥有着诸多好处,但是使用起来非常的麻烦,加上现在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使用化肥比农家肥更加方便卫生,所以农民减少了对农家肥的使用。
化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相当广泛,化肥的大量使用,利和弊就凸现出来了。一方面是使用化肥可大幅度提升农作物产量,这是利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恶劣影响,这是弊的一面。鉴于此,我们就得找到办法,既少用化肥,又能保丰收,不减产,平衡使用化肥的利弊关系。
我们先来了解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土壤结构的影响,长期过量的使用化肥,极易导致土壤酸化,同时还会杀死土壤中的蚯蚓、微生物等等,导致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大量流失。
2.对水源造成的影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时间的大量使用化肥,将直接导致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化肥在进入到土壤中之后,一部分会被农作物所吸收,另外一部分将直接被土壤吸附,剩余的一小部分会渗透至地下,进而直接造成地下水污染。
3.降低农作物品质,就像我们说的饲料鸡,饲料猪等,化肥好比是饲料一样的道理。
那么我们如何来减少对使用化肥的依赖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对施肥技术进行改善。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化肥应用效率低,流失严重。为避免这个问题,必须对施肥技术进行改进,可以采用混土深施技术、粒肥深施技术、有机无机合理混合施肥技术等等,目的是提升肥料的应用效率。
2.对肥料进行合理搭配,选用多钟复合肥。
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对有机肥和无机非进行合理搭配,不能过分重视其中一种而忽视另一种。所谓“复合肥”,即包含2种以上元素的肥料。复合肥料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具有污染小、高效、便捷等优势特征,因此,在近年来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十分广泛。
3.有机肥和无机肥的结合
在农业生产中有机肥料是重要的肥源,在改善农作物品质、提升农作物产量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有机肥还可对土壤结构进行改善,提升肥料应用效率,在应用土地的同时,达到涵养土地的目的。
4.积极应用微生物肥料
土壤中的绿肥和有机物在未经分解的状态下,一般不能直接应用,因此,微生物也就成为了较为关键的中转机构,通过微生物实现分解,最终产生可溶性物质,为农作物应用提供便利条件。不同的土壤性质,其内部含有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会存在较大差别,为此,一般可通过人工的方式对土壤环境进行改善,从而达到增加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的目的,提升土壤囊肥力,促进农作物 健康 生长。
综合来看,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肥料的应用有利有弊,化肥虽然可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但却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为此,我国在今后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对各种肥料进行合理应用,并要积极推广现代化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的提升肥料的应用价值,以便减少化肥在农业生产过程使用量。
氮和磷是限制作物生长的主要养分。 绿色革命以来,氮磷主要以无机肥(化肥)的形式支持粮食生产。然而,因为过度使用化肥,带来了减少生物多样性的生态问题和土壤酸化等环境问题,尤其是作物对逆境灾害的适应性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而降低。例如小麦生产上氮肥施用量和高温对产量的影响。
解决办法: 总结
在实际的作物生产中,氮和磷的有效性并不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唯一因素。其他因素,如光、水、其他营养物质以及病虫草害,都决定了植物光合产物的形成与分配。这些复合因子也同时决定着植物对氮和磷的有效性,及微生物固氮固碳作用的相互协调机制。植物对水分的高效吸收利用也受到氮肥有效性的调节,而水分胁迫体内激素的变化,进而引发次生代谢物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根系对硝酸根离子和磷酸根离子的反应。通常植物在营养缺乏的情况下,会求助于微生物,微生物通过与营养有效性的发育性适应,来帮助植物获取营养。氮和磷对全球粮食生产至关重要。尽管科学家们对作物如何利用其营养元素的理解已经有所提高,但在实际生产中,我们仍然距离充分挖掘作物的光温产潜力还相差甚远。环境友好,生物的多样性,无疑对我们作物的生产力是持续性有益的。
在高投入,高产出农业生产的今天,科学家们仍然继续精准掌握作物自身的生理生态特性,作物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同时,用 科技 支撑农业生产,减少化肥过渡使用,维持生物多样性,为农业生产增加驱动力。
慢慢增加农家有机肥的用量
第一类:企业生产控制方面的原因里面涉及到质量控制。
1. 养分。由于原材料本身养分低或发酵生产工艺原因,有些企业的有机肥发酵出来,其养分并不合格,加上有些厂连化验室都没有,一批产品就这样迈向了市场。有些企业检测发现养分不够,但也舍不得添加化肥补充,也使这些产品迈上了市场。无肥料登记证的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在市场上流通,一般是直接面向用户,这一块特别难以监管。
2. pH~酸碱度。
3. 氯离子含量。
4. 含盐量。肥料盐份高,就好像把一包食盐洒到有限的地里,作物很受影响。
5. 阳离子交换量。而没有腐熟的有机肥甚至是晒干就卖的粪便,其阳离子交换量极低,起不到应有的缓冲效果,相反,还会危害土壤本身的缓冲效果,造成作物生长障碍。
6. 腐植酸。新鲜原料几乎不含有腐植酸,腐植酸是在有机肥发酵生产过程中不断产生的,以高温发酵(大于50℃)尤为明显。
7. 小分子脂肪酸。Ciavatta,等认为认为低级脂肪酸对种子发芽和植物生长有不良影响。其所带来的危害是:小分子脂肪酸会抑制种子萌发,会抑制根系生长。
8. 重金属。重金属会在植物中积累,最终通过食物链集中到人身上,对人造成伤害。同时重金属也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损害。
9. 有害微生物。堆肥温度在50℃以上的时间不少于5天,可以杀死病原菌及虫卵,达到无害化。未能达50℃以上或达到了却时间维持过短,大部分蛔虫卵、大肠菌群等未能大部分杀灭,这就影响了作物健康生长。
第二类:有机肥使用效果不佳,与肥料销售员的推广误导有关,也与用户自身知识和习惯使用有关。
第二类:使用方法不对。
1. 追肥。用户把有机肥当化肥来追肥,没能及时盖土,肥料只在土壤表面,不能与土壤充分进行接触,不能起到改良土壤的效果,加上日晒雨淋,有益的微生物不能起作用,养分也会随水流失,有机肥的缓冲能力、蔬松土壤、持水透气、保温保肥等等的功能也都体现不出来。
2. 有机肥与作物直接接触。这样的后果是种子出苗后会烂根死亡,作物萎蔫甚至死亡。
3. 新鲜粪便直接使用~烧根
复合肥料溶解不是越快越好
复合肥料是氮肥、磷肥、钾肥和矿粉经造粒而成。氮肥和钾肥易溶于水,磷肥和矿粉不溶或溶解慢。
如果复合肥中磷含量高,就溶解慢;硝态氮、氯化铵或硫铵含量高,就溶解快;矿粉质量好和用量少,也溶解快,但肥料强度偏低,粉末多。可见,肥料溶解快慢是生产中配方配料的需要,不表明产品的优劣和真假。
怎样用好不同溶解度的肥料
1、复合肥溶解较慢,肥效长,宜做基肥
大量试验表明,不论是二元还是三元复合肥均以基施为好。这是因为复合肥中含有氮、磷、钾等养分,作物前期尤其对氮、磷、钾极为敏感,要求氮、磷、钾肥要作基肥早施。
复合肥不宜用于苗期肥和中后期肥,以防贪青徒长。复合肥溶解较慢,对播种时用复合肥做底肥的作物,应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在追肥时及时补充速效水溶肥,以满足作物营养需要。
复合肥浓度差异较大,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浓度:目前,多数复合肥是按照某一区域土壤类型平均养分状况和农作物需肥比例配置而成。市场上有高、中、低浓度系列复合肥,一般低浓度总养分在25%-30%之间,中浓度在30%-40%之间,高浓度在40%以上。
要因地域、土壤、作物不同,选择使用经济、高效的复合肥。一般高浓度复合肥用在经济类作物上,品质优,残渣少,利用率高。复合肥浓度较高,要避免种子与肥料直接接触。复合肥养分含量高,若与种子或幼苗根系直接接触,会影响出苗甚至烧苗、烂根。播种时,种子要与穴施、条施复合肥相距5-10厘米。
复合肥配比原料不同,应注意养分成分的使用范围:不同品牌、不同浓度复合肥所使用原料不同,生产上要根据土壤类型和作物种类选择使用。
含硝酸根的复合肥,不要在叶菜类和水田里使用;含铵离子的复合肥,不宜在盐碱地上施用;含氯化钾或氯离子的复合肥不要在忌氯作物或盐碱地上使用;含硫酸钾的复合肥,不宜在水田和酸性土壤中施用。
否则,将降低肥效,甚至毒害作物。复合肥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大量元素,氮表施易挥发损失或随雨水流失,磷、钾易被土壤固定,特别是磷在土壤中移动性小,施于地表不易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也不利于根系深扎,遇干旱情况肥料无法溶解,肥效更差,所以复合肥应深施覆土。
2、水溶肥溶解较快,肥效适中,宜做追肥
追肥是指在作物生长中加施的肥料。追肥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供应作物某个时期对养分的大量需要,或者补充基肥的不足。追肥施用的特点是比较灵活,要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元素缺乏症,对症追肥。生产上通常是基肥、种肥和追肥相结合,一般是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通常追肥都是溶解度较快的速效水溶肥,如调理土壤的水溶肥;生根促花芽的水溶肥;膨果促根的产品等,能够调理土壤,改善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供肥的能力。是经济作物调土、生根、着色、增甜做追肥的最佳肥料。
当土壤湿度太高时,就不应采用把水溶肥直接施入土壤的追肥方式,此时可采用叶面喷施套餐营养。叶面追肥可结合喷药进行。此法肥料用量少,见效快,又可避免肥料被土壤固定,在缺素明显和作物生长后期根系衰老的情况下使用,更能显示其优势。
3、土壤质地不同,选择肥料的溶解度不同
砂性土:地瘦产量低,易漏水漏肥,适用溶解快的肥料,但每次用量少,次数要多,即“少吃多餐”。粘性土:地肥产量高,保水保肥好,适用溶解相对较慢的肥料,但每次用量可多,次数可少,即“多吃少餐”。
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肥效的发挥
在植物生长周期内,植物根部无时无刻都在吸收着水分养分,所以施肥后,植物可以立即吸收养分,当然吸收数量和程度跟环境有很大关系,也与肥料的水溶解程度有关系。
比如,氮和钾易被吸收利用、晶体状的就比粉状更加容易吸入植物体内,还有一些难被吸收利用的磷、钙、硼离子需要转化为某种形式才能被吸收利用。
农民朋友又说:不对呀,很多老师说的磷肥在土壤里面是不移动的。是这样的,由于以前的肥料品种为颗粒状作为基础的,所以速效磷移动范围比较小。但现在很多的肥料水溶解度非常高,技术已经革新了。
所以,如果你采用的是水溶解度比较高的肥料,在施肥的当天,环境适合就可以进入植物体内。所以说施用的养分能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与土壤养分浓度和土壤水分含量,温度、肥料类型、肥料溶解度等因素都有关。
土壤养分迁移以截获,质流,扩散三种形式进行,氮主要以质流为主,磷和钾以扩散为主。
从土壤养分浓度和土壤水分含量来看,浓度高时根系接触的养分数量多,截获多;浓度梯度大,扩散到根表的养分多;水分多,水流速度快,浓度高单位容积中养分数量多,质流携带的养分多,这是影响植物吸收养分快慢的部分因素。
还有以下因素影响肥料吸收
1、某种营养元素过剩影响肥效的发挥:植物缺乏某种元素会产生生理障碍,影响正常生长,但如果某个元素过剩,也会影响另外的元素吸收,同样会使植物生长受阻。
2、酸碱度影响肥效的发挥:PH值范围在5.5-6.5时肥效发挥最好,如铁、铜、锰、锌等养分在PH值6以下时有效性最高。
3、不同生长期影响肥效发挥:营养生长期以氮磷为主,可施用氮磷及微量元素均衡的肥料;花芽分化期及开花期以有机营养、磷钾微量营养为主。
4、植物的不同生理特点影响肥效发挥:如块根块茎类、连续开花结果类、茎叶类它们需肥是有很大差别的。
5、不同介质影响肥效的发挥:土壤栽培和无土栽培,肥料配方是有区别的。
6、不同水质、水温影响肥效的发挥:硬水区施用酸性肥料或软化水质,软水区定期补充钙镁肥。冬季建议施肥的水温最好不低于18。
7、施肥时间影响肥效的发挥:施肥最佳时间是早上十点左右和下午四点左右,避免在中午阳光强射下施肥,避免在阴雨雪天施肥。
8、肥料种类影响肥效的发挥: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生长期使用不同类型的肥料,复合肥与水溶肥配合施用,根施和叶面喷施配合使用,针对性的施肥,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肥效。
9、肥料含量比例失调影响肥效的发挥:科学施肥就是要使各元素之前相互促进吸收,避免发生拮抗。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