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分子是指具有发生化学反应所需最低能量状态的分子。分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首先必须互相接触(或碰撞)但并非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反应,只有能量较大的分子互相碰撞才能发生反应。这些能量超过某一数值而能发生化学反应的分子就是活化分子。

活化分子是指具有足够大的动能,在与其它分子碰撞时,可引起化学键的断裂的分子。较低温度下,活化分子的数量占总数很少一部分,这样使得反应不明显。但如果形成新的化学键比旧的化学键稳定较多(即能量低较多)时,反应会释放热量,释放出的热量会使分子运动加剧,更多的分子成为活化分子从而反应可以持续。
如果一开始温度就很高,那么活化分子占总数的比例就会比较大,从而反应易于发生。即便反应吸热,只要开始温度足够高,反应同样可以持续。
“反应物分子中能量较低的分子所占比例较大”,这句话不妨这样理解:比方,能量超过平均值的分子占总数的30%,大部分比平均能量低,而能量很高(比方5倍于平均能量)的分子只占很小一部分(比方1%)。在不同温度下,这些分子的能量分布规律是类似的,这是一种统计规律与分子是否是活化分子没有直接联系。其中能量低的分子也可能是活化分子的,这取决于温度的高低,温度非常高时,几乎所有的分子都可以是活化分子。只是其中仍有能量高低之分,能量相对高的分子占的比例小。而温度非常低时,其中能量最高的少数分子也可能达不到活化分子的能量。
活化分子是能量(动能)足够大的分子,当与其他分子碰撞时将引起化学键的断裂,从而引发化学反应。
反应中能量较高的、能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不是反应物分子之间的任何一次直接作用都能发生反应,只有那些能量相当高的分子之间的直接作用才能发生反应。在一定温度下,某反应具有的活化分子数由该反应的活化能Ea决定。根据玻耳兹曼能量分布定律可知,能量大于Ea的分子占总分子数中的分数可用e-Ea/RT估算。活化分子数(或浓度)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对某一给定的化学反应,当温度(T)升高时,e-Ea/RT的值增大,活化分子所占的比例增大,反应速率也就增大。使用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活化能,使得具有平均能量的反应物分子只要吸收较少的能量就能变成活化分子,有利于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参考资料:生命经纬
交叉研究
生物与化学
活化能是指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阿伦尼乌斯公式中的活化能区别于由动力学推导出来的活化能,又称阿伦尼乌斯活化能或经验活化能)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差值即为活化能。
活化分子是指具有发生化学反应所需最低能量状态的分子。
活化能是一个化学名词,又被称为阈能。这一名词是由阿伦尼乌斯(Arrhenius)在1889年引入,用来定义一个化学反应的发生所需要克服的能量障碍。活化能可以用于表示一个化学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最小能量。反应的活化能通常表示为Ea,单位是千焦耳每摩尔(kJ/mol)。
对一级反应来说,活化能表示势垒(有时称为能垒)的高度。活化能的大小可以反映化学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
扩展资料:
活化能的物理意义一般认为是这样:从原反应体系到产物的中间阶段存在一个过渡状态,这个过渡状态和原系统的能量差就是活化能E,而且热能RT如不大于E,反应就不能进行。也就是原系统和生成物系统之间存在着能垒,其高度相当于活化能。
其后埃林(H.Eyring)从过渡状态(也叫做活性络合物)和原系统之间存在着近似的平衡出发,对速度常数k导出了如下的关系:k=k(KT/h)exp(-ΔG*/RT)=k(KT/h)exp(ΔS*/R)exp(-ΔH*/RT)
式中k为通透系数,K是波尔兹曼常数,h是普朗克常数,ΔG*、ΔS*、ΔH*分别为活化自由能、活化熵和活化焓。而且活化自由能与活化焓大致相等。酶促反应主要就是由于降低了活化自由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活化能
百度百科-活化分子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