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70不是古来稀,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原句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扩展资料
1、译文
“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
1、男人三十而立的意思是,男人到30的时候应该成家立业了,男人30正当壮年时期,年富力强,有能力去做事业,也要将家庭建立好。
2、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近义词:当立之年、而立之年。
4、反义词:一事无成。

“三十而立”是孔子自道之言,说得是自己。孔子是十五岁有志于学,也就是说他十五岁之时便已经知道自己的志向何在。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也。对孔子来说,他的三十而立除了上面两层内容,还要多一层,那就是对周礼典章规范的学习与尊奉。但孔子的这一层意义不适用于其他人。因为那些东西毕竟是过去式了。
而立,立什么?就是立志。这里的立我以为不是“确定”之意,因为孔子已经在十五岁时便确定了自己的心之所向。所以说,三十而立,说的是自立。有以自立,就是说自己已经有了能力来坚守自己的志向、自己的选择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扰。
孔子这些所有的行为,皆是弟子记录的状态。孔子本人也并没有明确教弟子必如此。但若言三十而立只是学问,就不妥了。那不仅仅是学问的完备或者确立而已。到三十应该是道德人格的“确有所立,不退不转”而言行能够“约之以礼”了。
古时候有所谓三立,立功、立德、立言。这个标准很高,所以跟现今时代契合的应该是新的三立:立人、立家、立业。
三十而立,就是在三十之前清楚要做什么样的人(立人)、找到自己中意的合适的妞成家(立家)、清楚自己以后的人生想致力于什么样的事业(立业)。
三十而立,应该说的是三十岁的时候,需要能够自己独立起来,放在古代可以说已经成家立业了,这个时候,更多的应该是说有自己的事业,能够有自己的收入,支撑起来一定的家庭开支。
放在现在的时候,三十而立,比较多的意思,应该是三十岁的时候,应该各方面独立起来,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首先是经济方面独立,不要再依赖于父母对自己的资金方面的支持,其次是形成自己的各方面的价值观念,有自己的行事原则,能够自己独立做出来决定,并且承担相应的结果。
三十而立: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并非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
出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术体系的建立,三十能够建立自己学术体系的初步雏形,四十能够把自己的学术体系拾遗补缺较为完善,五十知道自己的学术体系天性如此;
六十知道自己的学术体系不过如此;七十宣传自己的学术体系本应如此,面对质疑、求教,能够从心所欲解释自己的学术体系。”
扩展资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系列的话,是孔子自谦地表达自己在学习的过程。十五立志于学习,到七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个非常谦虚的人,而这段话,就很好地符合了孔子的为人和理想。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四十岁到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而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十不惑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