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1978年即开始招生,先后隶属无线电系、电子技术系和通信工程系,到目前(2010)已有29届毕业生,毕业学生近5000人。通信工程专业是我院建立最早的三个专业之一,有较长的办学历史,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本专业在近三十年的办学过程中,追踪通信技术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通信技术类人才。通信工程学院成立于2005年1月,学院现有教职工49人,在校本科生1138人。下设通信工程和微电子学两个本科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是学院级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之一,具有30多年的本科办学经历,2008年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学院设有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光通信和微电子四个教研室,有现代通信、计算机通信、嵌入式系统、光通信和微电子五个学院级研究所。设有通信工程、微电子学两个本科实验室,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1107台,总价值1300余万元。有“实时数字信号处理与应用”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拥有10万以上仪器11台套,总价值800余万元。
师资队伍
现有教师4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1人、硕士生导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26人、在读博士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
学院有业界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设计软件,完善的实验实践体系。通信工程学院以CDIO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强调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全面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校内专业导师+校外导师);设有专门的经费支持学生的创新科技项目,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对学生实行“团队管理”、“项目管理”、“导师管理”和“多元一体化管理”,形成“全程、全员、全面”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效显著,就业质量高。
“十一五”期间,通信工程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代通信原理》课程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高频电子线路》和《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电气信息类CDIO工程教育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建设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子技术课程群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获四川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王天宝等人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立项。王天宝被评为四川省教学名师奖。
通信工程学院学生人才辈出:在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等全国性大学生竞赛中,多次获得国家奖励。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8人,四川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6人,二等奖22人,三等奖25人;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西部一等奖; 第三届ADI中国大学创新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1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两项13人;随着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的系统推进,质量意识牢固树立、专业水平显著提高、素质教育深入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通信工程学院学生主要在电信运营商,各类IT公司,气象系统,民航系统,部队,卫星发射基地,高等院校等行业和政府部门就业,近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
电子工程学院(大气探测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78年,是在原成都气象学院大气探测系和电子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学校“气电结合、以电为主”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点。学院现有四川省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信号与信息处理;4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含信号处理、大气电子工程2个专业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
学院现设置有5个专业教研室、6个专业实验室、1个研究所,拥有1个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学院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锐意进取的师资队伍,全院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全体专任教师的1/2,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超过全体专任教师的90%,其中博士、在读博士占40%。博士生导师1人,四川省名师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入选者1人,四川省师德标兵1人。
长期以来,我院教师在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上积极进取,注重电子信息技术与大气科学交叉、融合,在目前已经开展的科研基础上,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已建立9个科研团队:气象雷达及其应用、卫星遥感及应用、图像处理及应用、雷电科学与防护技术、微波技术及应用、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电磁效应、大气探测信息处理、气象观测仪器研究团队。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在气象雷达、气象卫星、大气探测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作为第一责任人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0余项,参与多项国家863项目和气象行业专项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已转化成产品,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先后研制了WRDPS天气雷达数据处理系统、数字化雷达、X-波段数字化双极化雷达、车载移动式天气雷达、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等多个产品,性价比高,先后6次获得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省部级二、三等奖,产品已遍布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为中西部地区的气象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我院教师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6项,与校内兄弟院、部共同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建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
进入新世纪,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院大力探索创新教学模式,革新传统教学手段,整合企业和社会的各种优势资源与高校合作,努力探索能够大批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共同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目前已经联合广州周立功单片机有限公司成立了周立功“3+1”教育模式班。
学院一直十分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依托“学生课外创新实验室”全天为学生开放的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竞赛等活动。自2000年以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有2人获得全国一等奖、12人获得全国二等奖、3人获得省一等奖、5人获得省二等奖、5人获得省三等奖;在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银奖1项。学生的课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十分活跃,尤其在学生三下乡科技活动中表现突出,长期联合四川省气象局派出大批学生,奔赴各地农村宣传防雷知识,多次获得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奖励。尤其是在汶川大地震以后,学院结合自身学科及专业优势,派出800余人的宣传和志愿者队伍,进入灾民安置点及广大农村地区,宣传和普及防雷知识,积极协助灾区抗震救灾。特别是我院国防生队伍,积极响应学校号召,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活动中。一方面为积极维护安全、稳定、有序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在国防生党支部的号召下成立了抗震救灾突击队,有组织有纪律地参加抗争救灾志愿者活动。在成都火车北站、火车东站、双流国际机场、空港货运中心乃至江油抗震救灾第一线都活跃着我院国防生、志愿者的身影,涌现出一批象蒙祖海同学这样的抗震救灾典范。(注:蒙祖海同学,在抗震救灾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作为全省唯一大学生志愿者代表赴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各项工作。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课外实践能力,促进本科学生毕业实习工作,我院自2004年开始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经同3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在合作单位挂牌建立了“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实习基地”。按照协议约定,校外实习基地每年接受一定数量的教师、学生实习,并委派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以保证实习效果。近三年来,我院累计向签约校外实习基地派出学生200多人次,教师30多人次,很好地完成了本科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并加强了同各方的联系,促进了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工作。
由于国家对电子信息人才需求较多,目前电子信息人才缺口仍然较大,同时也由于我院的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毕业生专业素质、创新实践能力较强,我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较高。毕业生的就业酬薪高于同期毕业学生的平均水平。电子工程学院2005年本科生就业率为96.5%,2006年本科生就业率为98.6%,2007年本科生就业率为94.5%。多家公司在电子工程学院设立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生。长期以来,我院为气象、电子信息工程、国防、民航等部门和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近年来,我院毕业生前往IBM、INTER、摩托罗拉、西门子、三星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以及深圳华为、中兴、长虹、海尔、海信、康佳、美的、创维、TCL等国内著名企业参加工作。
我是通信的,觉得通信比电子强点!!!!

我毕业30年了,9系到13系有些记不清了
1系 无线电技术
2系 微波
3系微电子
4系电子机械
5系光电子
6系科技外语
7系电子工程
8系计算机
9系人文?马列?
10系管理
11系数学
12系化学
13系物理
14系自控
15系电子材料
电子科技大学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成立于1956年9月,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电讯工程系、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系和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的无线电系合并创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学校成立以来,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进程,先后归属二机部、一机部、三机部、四机部、电子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电子工业总公司、信息产业部负责管理。建校之初,学校定位为中国培养无线电工业干部(人才)的主要基地,重点为中国无线电工业部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1955年3月30日,高等教育部党组织向周恩来总理呈送《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中提出:“将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交通大学等校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调出,在成都建立无线电工程学院。”5月,国务院同意高等教育部的报告,并决定由高等教育部和第二机械工业部共同负责筹建成都无线电工程学院。
1955年7月21-28日,在北京第二机械工业部会议室,召开成都无线电工程学院的筹备会议;会议决定,成立成都无线电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以及下属秘书、基建、教务三个组,并从即日起开始办公。
1956年2月4日,中共四川省委常委会议正式决定,学院院址设在成都市东北郊府青路以东、沙河以西的保和乡地区。随后开始大规模基建工作。
1956年9月初,沙河校区电子通信大楼、教学主楼两翼和4幢教职工眷属宿舍15639平方米、3幢教职工单身宿舍15505平方米,以及教职工食堂1329平方米,均以竣工。 1956年9月29日下午3时,全校3000多名师生员工和来宾,在主楼东边体育场隆重举行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首届开学典礼;中国的科学巨匠,一代文学大师郭沫若手书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校名已经成为学校创建的象征载入史册。
1958年,设夜校部,创办夜大学。
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1年,划归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被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
1970年,划归四机部和解放军总参通信兵部共同管理。
1971年,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
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
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建立成人教育学院。
1992年,成立电子工程学院、信息材料工程学院。
1993年,成立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1994年,成立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1997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成立体育系。
1998年,国家冶金部所属成都冶金干部管理学院并入电子科技大学。
2000年,独立建制划归教育部管理;建立研究生院。
200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成立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物理电子学院、光电信息学院、自动化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应用数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体育部。
2002年,成立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2003年,成立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
2004年,成立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2006年,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签署共建电子科技大学协议;成立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
2007年,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占地3800余亩的清水河校区投入使用。
2008年,成立国际教育学院。
2009年,成立英才实验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2010年,成立无锡研究院。
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立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2012年,成立资源与环境学院、航空航天学院、成都研究院。
2013年,成立格拉斯哥学院;与四川省人民医院共建医学院。
2015年,成立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位于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
电子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坐落于四川省会成都市,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
位列国家“985工程”、“211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两电一邮成员。
扩展资料: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师资力量:
2018年10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有教职工3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300余人,教授500余人。国家级杰出人才总量(不重复计算)达267人,其中两院院士(含双聘)11人,IEEE Fellow 22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7人(含“青年拔尖人才计划”9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45人(含“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77人)。
“长江学者”40人,杰青、卓青、优青获得者32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1人,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7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335分。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设置的2022年复试线是335分。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大气探测学院),是全国高校中唯一从事气象探测工程与技术人才培养的单位,是中国信息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1年。在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空军气象干部训练大队时期和1956-1973年的成都气象学校时期,1978年升格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是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气电结合、以电为主”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点。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既是985院校也是211院校。
电子科技大学位于四川省会成都市,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位列国家“985工程”、“211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2011计划”。
截至2016年9月,学校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5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关系 。
扩展资料:
电子科技大学的教学建设
截至2016年9月,学校有“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海洋科学”等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共11个领域);73个本科专业。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被列为“攀峰重点学科”。
海洋科学、水产2个一级学科被列为“优势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3个二级学科被列为“特色重点学科”。
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8个广东省特色专业、2个广东省名牌专业、1个广东省重点专业、9个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3个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电子科技大学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