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低氯、中氯、高氯化肥的区别在于含氯量的差异。其中,低氯含氯离子3-15%,意味着复合肥中的钾素由氯化钾提供,氮素之中没有氯化铵;中氯含氯离子15-30%,意味着除了钾素是氯化钾外,氮素由一些氯化铵提供;高氯含氯离子30%以上,高氯产品基本都是中低浓度的复合肥,氮素主要由氯化铵提供。低氯、中氯、高氯化肥没有所谓的孰优孰劣,具体需要根据作物特点来施加,当养分含量相同时,高氯肥料比中氯和低氯便宜一些。
一、低氯、中氯、高氯化肥的区别
1、低氯、中氯、高氯化肥的区别在于化肥中的含氯量不同,其中低氯含氯离子3-15%,中氯含氯离子15-30%,高氯含氯离子30%以上。低氯意味着复合肥中的钾素由氯化钾提供,氮素之中没有氯化铵;中氯意味着除了钾素是氯化钾外,氮素由一些氯化铵提供;高氯产品基本都是中低浓度的复合肥,氮素主要由氯化铵提供。
2、低氯、中氯、高氯化肥没有所谓的孰优孰劣,应根据施加的作物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化肥。当含氯复合肥养分含量相同的时候,高氯肥料要比中氯和低氯便宜一些。有些植物喜氯,而有些植物忌氯。喜氯植物有甜菜、菠菜、洋葱、芹菜、甘蓝等,忌氯植物有西瓜、葡萄、柑橘、马铃薯、辣椒等。
二、化肥的种类有哪些
1、根据化学性质进行划分,化肥一般可分为生理酸性肥料(大多数的铵盐、钾盐)、生理碱性肥料(如硝酸钙、硝酸镁等)、生理中性肥料(如硝酸钾、硝酸铵、尿素等)。
2、根据养分进行划分,化肥一般可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微量元素等。
3、根据用途进行划分,化肥一般可分为基肥和追肥。
常用的含氮肥料有氯化铵(含氯离子66.3%),氯化钾(含氯离子47.5%),氯离子在土壤中的转化主要有:在酸性土壤中,氯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生成盐酸,能增强土壤的酸度,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里,残留的氯离子与钙离子结合生成溶解度较大的氯化钙。所以,长期单独施用氯化铵、氯化钾等生理酸性肥料,一方面会引起土壤变酸,使土壤有益微生物活动受影响;另一方面,肥料中副成分能与土壤钙结合,生成氯化钙。氯化钙溶解度大,能随水流失,而钙是形成土壤结构不可缺少的元素,钙盐流失过多,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板结。
1、因作物施用含氯化肥
根据全国对主要作物的耐氯临界值试验,综合产量和产品品质因素,将作物耐氯程度分为强耐氯作物、中等耐氯作物和弱耐氯作物3类。
(1)强耐氯作物土壤氧浓度达到600-800mg/kg,相当于每公顷每季施氯量1350-1800kg时,不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作物有水稻、麦类、玉米、高梁、谷子、棉花、红麻、萝卜、西红柿、甜菜、茄子和果树中的猕猴桃、香蕉、桃树等。
(2)中等耐氯作物土壤氯浓度300-600mg/kg,相当于每公顷每季施氯量675-1350kg时,不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作物有亚麻、大豆、菜花、菠菜、蚕豆、豌豆、草莓、花生、苹果、山楂、甘蔗等。
(3)弱耐氯作物土壤中氯浓度
强耐氯作物施用含氯化肥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根据质量检测结果,氯对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籽粒中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对油菜、大豆的粗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对甘蔗、甜菜的含糖量以及蔬菜中维生素C和糖分含量均无不良影响。同时蔬菜中施用含氯化肥还可降低蔬菜中硝态氮含量。
2因地区施用含氯化肥
含氯化肥应重点用在降雨量较多的地区或季节以及灌溉条件的地方。在多雨地区或季节,施用含氯化肥后氯离子可随水淋失,因而随肥料带到土壤中的氯离子不会因积累而引起“氯害”。在盐渍化土壤中,因氯离子含量较高应少用或不用含氯化肥。
3含氯化肥应早施深施
氯离子能抑制种子萌芽,降低发芽率和出苗率。所以含氯化肥应早施、深施,以便土壤吸附,氯离子被淋失,降低作物根层受氯害。作物根系大多集中分布在10-25cm土层内,因此,含氯化肥作基肥层施、条施、穴施应在8-12cm以下。
4含氯化肥制成复混肥施用
用含氯化肥与尿素、磷铵、重钙或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硫酸钾、硝酸钾等肥料加工制成复混肥,不仅可减少氯离子的危害,而且氮、磷、钾配合施用,可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氯离子的积累与年降雨量、土壤质地和种植制度关系密切,在干旱少雨地区施用含氯化肥,氯离子在土壤中积累较多,残留量高达30%-80%;在南方多雨地区,每公顷每季施氯量300-1450kg,5年中土壤中的氯离子也无明显增加。据研究,在降雨量为1500mm条件下,被认为是“忌氯作物”的甘蔗、甘薯、马铃薯,每公顷施氯量332-135kg,对产量和质量并无不良影响。
不同的肥料氯离子有不同的标准要求。最常见使用的是复合肥料国家标准《GB15063-2009》,标准规定,产品氯含量≤3%可以不标注,在3-15之间数低氯产品,15-30是中氯,大于30的为高氯。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