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写诸葛亮的生平事迹的一副对联的上联,详细解释如下: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即荆益二川(今湖北荆州和四川成都),为蜀汉基业打下了地盘;
排八阵:当年诸葛亮是用石头在四川奉节布设过八阵的方位,作为教练将士演习阵法之用,名为“八阵图” 。诸葛亮的八阵,又并非前人的八阵。他是在总结前人基础上发展而成。
六出七擒:指六出祁山和七擒孟获两大事件,诸葛亮在北伐时曾六出祁山,故有此说;七擒孟获,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诸葛亮六出祁山中自知大限已到,希望逆天改命,遂点长明灯,如果七七四十九天长明灯不灭,就能续命十年,就可报答继续北伐,匡扶汉家家江山。
一心只为酬三顾:是对以上事件的总结,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恩。
扩展资料: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的对联佳话
过去,有人用数字,作诸葛亮一生的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这上联作出后,很久无人能对,成为有名的“绝对”。经过多少年代,许多人曾去研究,终无结果。直到清代,一秀才姓伍,仍以诸葛亮一生业绩,用五方五行对了出来: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下联也是对诸葛亮一生事迹及主要谋略的概括(西取四川,平定南蛮,与东吴联合抗曹魏,在中军帐里演绎卦象,在赤壁之战中虽然是水战,却能采用火攻一招制敌)
“绝对”逢生,传为佳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代·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议论 , 战争哲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创作背景 鉴赏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 一去无讯息,那能惜马蹄。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驻马桥西,还系旧时芳树。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沽酒清阴时系马,招凉短槛几留题。 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
诸葛亮向南方进军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陈寿写《三国志》时,对这段历史的记载非常简略,只有必要的时间和地点,其他如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等,都没有提供。
三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益州县改为建宁县,其次是云南的建宁、永昌,建宁、永昌的臧克家兴古。十二月,明还成都。(《先师传》)南、中诸郡皆反。梁义信吃了大亏。故不增兵,遣使于吴。三年春,梁领南方,其秋平。出兵资源,国富民强。(诸葛亮:传记)
只是几句话。来总结一下。"南蛮叛乱,诸葛亮大败之"。详细的叙述来自于其他几本书。一本是《汉晋春秋》,顾名思义,这是一部关于汉晋之间的历史。作者是东晋的历史学家习造嘉。换句话说,这是一部严肃的八卷本历史书,而不是什么野史传说。
诸葛亮南征确实是一个历史事实,甚至 "七擒孟获 "也见于史籍。裴松之在《汉晋春秋》中指出,诸葛亮到了南中后,连连得手。他知道孟获在当地很受欢迎,就想办法活捉他,但孟获不服气。诸葛亮把他放了,让他再战。结果,孟获被抓了七次才真正服气。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也记载,他曾 "七擒孟获"。所以以讹传讹,说了这么个故事。假的说真的,也就成了真的。
至于后面的一些书籍和地方志,成书时间距离历史时间相隔了上千年,故不足信,多半都是根据前人编撰以讹传讹罢了。可以肯定地说七擒孟获是有史料依据的,绝非《三国演义》小说家杜撰。七擒七纵可能夸张了一点,但是捉住以后放回去,这肯定有事实根据,不可能空穴来风。
隋朝四大名将,贺若弼对杨广怎么评价隋朝四大名将的?
1.隋朝四大名将有杨素,贺若弼,韩擒虎,史万岁。其中杨素被称为隋朝四大名将之首。
2.贺若弼非常自负,当还是太子的杨广问他隋朝四大名将怎么样时。贺若弼说:“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虎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这样自负的贺若弼,最终因为背后议论隋炀帝杨广,而被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杨广处死。贺若弼的父亲当初的告诫依然没能摆脱贺若弼最后的结局,这也是历史的悲剧。 隋唐时被称为“金锏锁长江”的将领是谁?
这是小说中对秦叔宝的父亲秦彝的两种说法之一。由于《说唐》和《隋唐演义》等相关古典小说的成书过程比较复杂,是由民间故事汇总而成的,因此流传出了不同的版本。比如关于秦彝的身份,就有两种版本:
北齐济州城的守将,人称金锏镇济州,在北周灭北齐的时候,由于叛徒高阿古的出卖,被北周的大将杨林(后来的隋朝靠山王)所杀。其父秦旭也是北齐的武将,在保护北齐皇帝的时候阵亡。秦叔宝在宁夫人和家人秦安的带领下躲到了斑鸠镇,遇见了程咬金一家。
陈朝的伏掳大将军,人称金锏锁长江。隋朝灭陈的时候,韩擒虎、贺若弼进攻金陵石头城,秦彝向陈后主求救,但陈后主忙着和张、孔二妃饮酒,不曾发兵救援。秦彝不敌韩、贺二人联手,城破被迫撤退,被杨林截杀,秦叔宝和宁夫人流落到山东历城,遇见了程咬金一家。
兴隋九老是谁
是伍建章、贺若弼、韩擒虎、高熲、杨林、鱼俱罗、邱瑞、丁彦平、杨素。
1、伍建章
伍建章,字德良,号安公,安徽蒙城县王集乡人。大隋开国,伍建章因为功高盖世,受封为忠孝王,果然人如其名,以忠孝为本,在朝中和民间声望颇高,并且将家传枪法刀法传授给儿子伍云召和侄子伍天锡,两人分别成为隋唐第五条好汉和第六条好汉。
此后伍云召受封为南阳侯,坐镇南阳关,而伍天锡则上山落草为寇。后杨广杀父弑兄,谋国篡位。忠孝王得知之后在庭上大骂杨广,被敲牙割舌,满门抄斩!得知家门遭难,伍云召在南阳起兵,为父报仇,掀开了反隋热潮。
2、高颎
高颎(?~607) 中国隋代名相。字昭玄,一名敏。自称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其父高宾是杨坚妻父的僚佐,官至刺史。高颎袭爵武阳县伯,官下大夫。因平齐功,拜开府。周大象二年(580)杨坚辅政,知高颎强明,知兵 事,多计 谋,遂任其为相府司录。
相州总管尉迟迥举兵反杨坚,高颎自请监督诸将进军,很快平定了尉迟迥。因此,进位柱国,迁相府司马,成为杨坚最得力的助手。隋朝建立,高颎任尚书左仆射兼纳言,为当朝首相。他明达世务,自任宰相后,竭力协助隋文帝杨坚处理朝政。
3、杨林
杨林(隋唐英雄,靠山王杨林)隋炀帝的叔叔,隋唐第八条好汉,总管隋朝兵权,为人正直无私,虽然很赏识秦琼等英雄,但对隋朝忠心耿耿,一心想挽回天下大势,最后被罗成用回马枪刺死。
4、贺若弼
贺若弼(544~607) 中国隋朝名将。字辅伯,洛阳人。年轻时会文精武,颇有名气。得北周齐王宇文宪器重,用为记室。不久,升任小内史。善攻战,多谋略。北周大象元年(579),随上柱国大将军韦孝宽攻陈,屡献计谋,克数十城,遂任寿州刺史。
隋开皇元年(581),经尚书左仆射高□推荐,任吴州总管,镇江北要地广陵(今江苏扬州),作灭陈准备。献取陈十策,获文帝杨坚称赞。攻陈前,多次将换防兵卒集中于沿江要地,大张旗帜,又组织部众沿江射猎,佯作即将渡江之势,以迷惑麻痹陈军,使其习以为常,不复设备。
5、鱼俱罗
鱼俱罗(?-613年),隋朝将领,冯翊郡下邽(陕西省渭南东北)人。跟随晋王杨广平定南陈,因功拜开府。随杨素平定江南高智慧。每战有功,加开府,高唐县公,为叠州总管。后来,随从杨素征讨突厥,因功加封为丰州总管,后转为安州刺史、赵郡太守。
613年,随隋炀帝征高句丽。征讨还师,刘元进反叛,命鱼俱罗平定。鱼俱罗连克朱燮、管崇,后来为自谋财物,在东都卖谷米,因杨玄感之乱,东都物价奇贵,鱼俱罗获得暴利。隋炀帝怀疑他有异志,事泄被杀。
6、邱瑞
出自单田芳版隋唐。(隋朝异姓王)邱瑞是隋朝开国元勋之一,秦琼的姨父,尚师徒的义父。邱瑞为人刚正不阿,在朝中和中正太师伍建章、李渊一起与宇文化及等奸臣抗衡。秦琼等七雄闹花灯打死宇文成祥,邱瑞将七雄藏在自己的长平王府,巧退前来搜府的宇文成都。
杨林带兵讨伐瓦岗摆下一字长蛇阵,前往助阵的邱瑞看破昏君奸臣,遂投瓦岗;打铜旗阵时,秦琼被邱瑞的义子尚师徒追赶,马坠枪折退到小庙正遇邱瑞,邱瑞劝说尚师徒归降不成,一怒之下向他撞去,不慎触柱而死。
7、韩擒虎
韩擒虎(538~592) 中国隋朝名将。原名豹,字子通,河南东垣(今河南新安东)人。以具有胆略雄威见称。北周时,任都督、刺史等职,袭爵为新义郡公。陈朝出兵进逼光州(今河南光山),他任行军总管,率军将其击退,后又屡挫陈师。
隋开皇元年(581),文帝杨坚以其有文武才能,命为庐州总管,镇江北要地庐江(今安徽合肥),作灭陈准备。八年冬至九年春,隋大举攻陈时,领军为先锋,从右翼进攻陈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率 500锐卒夜渡长江,迅速袭占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半日内攻克姑孰(今安徽当涂),然后进军新林(今南京西南)。江南父老久闻其威名,登军门拜访者昼夜不绝。陈军畏惧,镇东大将军任忠等相继投降。
韩擒虎率500精骑,由任忠直引入朱雀门,占领建康城,俘后主陈叔宝。因功进位上柱国大将军。后以行军总管屯金城(今甘肃兰州),旋任凉州总管。十二年,还京后病卒。(历史上确有此人。)
8、定彦平
定彦平,曹州(今山东菏泽市)人,人称双枪将,隋朝一绝,兴隋九老之一。小说《说唐》虚构人物(《说唐》中名为曹延平),在《兴唐传》、《响马传》等文学作品中登场,史书上并无此人的记载。
9、杨素
杨素(544—606.8.31),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弘农杨氏之后,隋朝名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曾参加平定北齐之役。他与杨坚(隋文帝)深相结纳。
杨坚为帝,任杨素为御史大夫,后以行军元帅率水军东下攻陈。灭陈后,进爵为越国公,任内史令。杨广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国公。卒谥景武。(历史上确有此人。)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