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关注微信
微信关注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二维码

扫二维码访问,或在手机浏览器中输入:
www.cdhao.com

返回
详情
当前位置:成都号 > 成都落户资讯 >成都织锦业 织锦制衣厂

成都织锦业 织锦制衣厂

来源:成都号 2023.05.08 04:06:48 阅读:20次

成都古代叫什么名字

;     成都古代时期叫蜀郡。此外成都别称有:蓉城、少城、芙蓉城、锦官城(锦城)、天府之国、龟城等。

      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东周慎王四年(前316年),秦国先后兼并蜀国、巴国,并设置蜀郡于成都。秦张仪、司马错筑太城(府南城),次年,张仪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晋武帝改蜀郡为成都国,不久恢复称呼。

      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岷江两岸人民兴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二千多年来一直浇灌着成都平原。由此,成都水旱从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故世称“天府”。

      西汉时期,成都织锦业驰名天下,当时,在城西南设立了锦官,专管织锦,并筑有锦官城,故成都又有“锦官城”、“锦城”之称。

      五代后蜀主孟昶时,在城墙上遍种芙蓉,故成都还有“芙蓉城”、“蓉城”之称。在历史上,成都又是一座水网密布,江桥众多,树木葱笼,繁花似锦的“花城”。

成都丝织业历史ppt

一、蜀锦的发展历史

发展情况春秋战国至甚至更早,就已经初步形成了“南方丝绸之路”,这条路上商人们把蜀锦和其他货物销往印度、缅甸,继而又转运中亚。

从成都出发至印度的一段被称为“蜀身毒道”,由于它始于丝织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并以沿途的丝绸商贸著称,因此也被历史学家称为“南方丝绸之路”。战国后期,建成都城,并在成都东南隅围城建织锦工场,设“锦官”督造,将其称为“锦官城”。

当时,蜀地织锦生产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产业。这也是成都别称“锦官城”的来历。

纹样特点这一时期,蜀锦纹样从周代的严谨、简洁、古朴的小型回纹等纹样发展到大型写实多变的几何纹样、花草纹样、吉祥如意的蟠龙凤纹等,如“舞人”锦、“龙凤条纹”锦。它们多以几何图案为骨架,人、动物设置巧妙,紧凑、均匀、执章有序。

发展情况秦汉时,成都已经成为全国丝绸重要产地。据《史记》记载,蜀锦被誉为丝织技艺的“双壁”之一。

丝织技术不断发展,对外贸易量大幅增加。西北“丝绸之路”形成后,蜀锦通过蜀道运送到西北“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再由长安中转至西域、西亚、欧洲诸国。

三国时期,诸葛亮也十分注重农桑,设“锦官”管理织锦产业,使蜀锦有了很大发展,他在北征时提出“决敌之资,唯养锦耳”。蜀锦在当时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商品,而且也是军费开支的来源。

诸葛亮在南征时又把蜀锦织造技艺传授给各地百姓,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织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纹样特点汉代蜀锦纹样特点为飞云流彩。

考古出土的古蜀汉锦中,有云气纹,文字纹,动植物等纹样,其中以山状形、涡状流动云纹为主,这种纹饰有云气流动、连绵不绝的艺术效果。祥鸟瑞兽、茱萸是此时期较为具有特色的纹样,茱萸纹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植物纹样之一。

发展情况隋时,成都“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织造的绫锦,质量精美“侔于上国”。唐代有“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蜀锦无论生产规模还是技艺都进入到一个鼎盛时期。

蜀锦代表着中国古代丝织技艺的最高水平。这些精美的蜀锦,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贸易途径,广泛流传海内外。

蜀锦当时大量流入日本,许多“蜀江锦”被视为日本国宝,至今日本京都正仓院、法隆寺仍有收藏。五代十国时,王建、孟知祥等为蜀主,织锦业任然十分发达,品种亦有增加,如“十样锦”:长安竹锦、天下乐锦、雕团锦、宜男锦、宝界地锦、方胜锦、狮团锦、象眼锦、八达晕锦、铁梗蘘荷锦。

纹样特点隋唐时期是蜀锦发展史最光辉的时期,这时期的纹样图案丰富多彩,章彩绮丽,尤其流行“团窠”与折枝花样,前者为“陵阳公样”,后者为“新样”。“陵阳公样”是益州大行台窦师纶吸收波斯萨珊王朝的文化精华,结合民族文化特点而创造的唐代风行一时的著名锦样,其特点是以团窠为主题,外环围联珠纹,其团窠中央内饰对称,多隐喻吉祥、兴旺,流行长达百年之久。

“新样”为唐代开元年间益州司马皇甫所创,主要以花鸟、团花为题材,以对称的环绕和团簇形式表现,与“陵阳公样”的团窠截然不同,后人称之为“唐花”。 发展情况宋元时期,成都建“成都府锦院”,主要生产皇室用锦、贸易用锦,品种有八达晕锦、灯笼锦、曲水锦等。

南宋后期,政治经济中心南移,织锦中心随之转移,虽然蜀地继续发展着,但到元朝以后,生产规模等已经不及之前。纹样特点宋代蜀锦以冰纨绮绣冠天下,技艺之精湛、锦纹之精美,不仅继承了唐代的风格,更有了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写生纹样图案突破了唐代对称纹样与团窠放射式纹样的固定格式;另一方面,又发展应用了满地规则纹样,有了新内容。较有特色的一点是,在圆形、方形、多边几何形图案骨架中几何图案纹的旋转、重叠、拼合、团叠,如“八达晕”锦、“六达晕”锦,均采用了牡丹、菊花、宝相花图案虹形叠晕套色的手法,在纹样的空白处镶以龟背纹连线等规则纹充满锦缎,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具有特殊风格。

还有“紫曲水”、“天下乐”等纹样,无疑都是技艺持续发展的见证。元代蜀锦结合了蜀地金箔技艺历史悠久的优势,织造中大量使用了细如发丝的金线,使元代蜀锦特点明显,被称为“纳石夫”或“金搭子”。

发展情况明朝后,蜀地丝织业较元代有所恢复和发展。但在明末清初,蜀地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战乱,一时城空。

清代初期,织品花样只存天孙锦一种。 自康熙起,清初外逃或被掳走的织锦艺人才陆续回到成都,重操旧业,开始缓慢恢复。

清咸丰元年,太平军占领江宁(今南京),清朝将“织造府”迁至成都,从而促进了蜀锦的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禁止民间穿绸着缎和不准用玄黄色的“衣禁”取消,团花马褂和锦缎鞋帽风行一时,蜀锦出现了“黄金时代”。

据《清朝续文献通考》记载,光绪年间,“成都有机房二千处,织机万余架,织工四万人;丝织品占全川总额百分之七十,成都以产锦为主”,生产出了并称“晚清三绝”的“月华”、“雨丝”、“方方”锦。清代蜀锦,在国外仍然享有盛名,被称为“名贵的蜀江锦”。

宣统元年(公元1909)蜀锦参加南洋博览会,获得“国际特奖”。纹样特点明代蜀锦继承了唐宋盛行的纹样图案,如卷。

二、成都导游词,要有历史、现状、历史文化特色的

四川成都导游词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您们光临成都.成都是四川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

近几年,她又以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就,先后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和“最佳范例奖”两项殊誉。成都是一座融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特大城市。

她是稀世珍宝大熊猫的故乡,也是天府之国的中心和“窗口”。她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风光绚丽多姿和名胜古迹众多而闻名于世。

“锦城”“蓉城”是成都的别名;芙蓉、银杏是成都的市花和市树。成都市位于川西北高原山地和川中丘陵之间,西部地势较高,中部和东南部是广阔的成都平原,平均海拔500米左右。

境内兼有山景、平原和丘陵之美,且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6℃上下,降水量约1000毫米,素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之誉,加以土地肥沃,水利先进,物产十分富饶,历来被称为“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天府明珠”。成都市的全市总面积12.3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000万人,辖区划为7区4市(县级市)、8县。

即锦江区、青羊区、成华区、金牛区、武侯区、青白江区、龙泉驿区;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温江县、新都县、双流县、大邑县、新津县、郫县、金堂县、蒲江县。此外,还设有国家级四川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

我们一般说的成都市区则指市中心部位的五个区,简称为“五城区”。其余的统称“市郊县”。

成都早在一万年前就已成为蜀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和舞台。在市区和广汉三星堆的出土文物表明,至少在四千年以前,古蜀先民们就用自己辛勤劳动的双手,在这里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古蜀文明。

大约2500年前,古蜀国开明王朝把国都从樊乡(今彭州市、新都县交界处)迁到此处,取周太王迁歧“一年成邑,三年成都”这一典故,定名“成都”。这时的成都已经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城市。

公元前316年,秦国把四川纳入版图,成都是蜀郡的首府。自此以后,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皆为郡、州、省一级行政区的治所和军事重镇。

其间,成都曾前后有7个割据政权的都城设在此,它们是,西汉末年的公孙述“大成政权”,公元二世纪时“三国”的蜀汉王朝,三世纪的“成汉”政权,九世纪前后的“前蜀”和“后蜀”政权,北宋时期农民起义的“大蜀”政权和明末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 成都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工商发展历史,特别是丝织业的发达,名冠中华,远销国外。

西汉时期,成都因经济繁荣成为当时中国的“五都”之一,织锦业已成为汉朝的重要国库收入来源。成都是蜀锦织造中心,朝廷在此设置了“锦官城”,派有“锦官”进行管理。

这也是成都又称为“锦城”,绕城而过的府南河又称为“锦江”的原因。蜀汉时期,诸葛亮在四川实行休养生息,扶持农商的经济政策,成都作为蜀汉首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从晋代左思《蜀都赋》的叙述可见当时盛况。

他说“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里,罗肆万千,堕贿山积,纤丽星繁……”好一幅百货云集、万头攒动的市场交易图!唐代,成都有“扬一益二”之誉,说她的繁华仅次于江南的扬州。到北宋时期,成都已成为仅次于汴京的大都会。

这时的成都,由于在晚唐五代的纷争中处于相对安定的情况下,工农商业都有所发展,商市贸易突破了传统的坊市格局,发展了专门的交易市场,不仅有城内东南西北的综合市场,也有了专营产品的市场,如草市、糠市、盐市、骡马市等,闹市区还有了“夜市”。此后的成都历经元、明、清诸朝和民国时期,其间虽有多次的兴衰起落,但她作为四川省经济中心的地位并无变化。

成都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工艺之乡。蜀绣、蜀锦名满天下,列入中华四大名绣、四大名锦之列;成都的漆器以制作精美、工艺独特,为历代传世名品,近代汉墓出土的文物中许多成都漆器可以作证;唐代成都出产的“雷琴”,载誉全国,被声乐界视同珍宝;成都的印刷业在宋代是全国三大印刷业基地之一,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赞誉,伦敦博物馆所藏敦煌文书中有五代时期成都的木刻“历书”,为世界最早的木刻历书印本;成都的造纸业也很著名,唐代成都造的“益州麻纸”是官方规定的诏书、册令用纸;女诗人薛涛制作的“薛涛笺”被文人诗客视为上品。

成都的金银丝制品、竹编、草编、也都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成都是灿烂的蜀汉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四川文化教育的中心城市,拥有辉煌的文明历史。

早在公元前140多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兴学,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正规的官办学堂、为四川的文化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汉赋四大家”,成都市有司马相如、扬雄两位,晋代史学家《华阳国志》作者常璩、唐代女诗人薛涛、音乐家段安节、五代词人欧阳炯、绘画大师黄筌、宋代学者《资治通鉴》副主编范祖禹、理学家魏了翁、医学家唐慎微、明代文学家杨长庵、清代著名的“儒将”岳钟祺,加上现代文学巨子巴金、艾芜、沙汀等人都是成都人士。

当然,造就成都文明史的还有历史上众多的外。

三、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特点

在黄河流域,至今尚无确凿的证据证明新石器时代存在蚕桑业,还有待于考古工作的继续深入。

但从 各种有关考古迹像看来,黄河流域蚕桑业的起源是很早的。安阳殷墟出土过一只雕琢逼真的玉蚕,安阳武 官村所发现的青铜戈援上,残留着绢纹和绢帛。

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等象形字和祭祀蚕神的记载, 表明在商代的黄河流域已经存在相当发达的育蚕和丝织事业。那么,其渊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周朝(西 周春秋)时代的蚕桑事业,在《诗经》中有大量记载,再结合《左传》、《史记》等文献的记载,可知略当 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蚕桑业已相当普遍。长江流域的蜀国、楚国和吴、越 都有蚕桑和丝织之业。

至战国秦汉时代,各地丝织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陆续形成几个主要丝绸产区: (1) 齐鲁地区。齐鲁盛产蚕桑,《禹贡》青州贡有蚕丝。

据《汉书·地理志》载,战国时期齐国丝 织品举世闻名,“织作米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齐(济)阴之缣”①、“亢父之缣”②均为 名优产品。

《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设立服官之地仅二处,其一即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名齐 三服(春冬夏)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巨万”[3], 产品以刺绣为主。(2)河南地区。

丝织业重心在 襄邑(今杞县)至睢阳(今商丘)一带。襄邑,即西汉另一处服官所在地,以织锦为主,所谓“襄邑俗织锦, 纯妇无不巧”④,专供宫廷皇室享用。

襄邑东南“睢涣之间出文章,天子郊庙御服出焉”⑤,汉初,灌婴 即睢阳贩缯者。另一产地在今濮阳一带的卫国旧地。

《诗·卫风·泯》说“抱布贸丝”,说明丝已作为商品 进行贸易。《禹贡》兖州“桑土既蚕,”,“厥贡漆丝,厥篚织文”。

衮州在河济之间,正是卫国所在地。时人 称卫(濮阳)、陶(定陶)为中原重要商业都会,当与丝织业有关。

(3)楚国旧地。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在 河南信阳、湖北江陵、湖南长沙诸地的楚墓中出土了不少质地良好的丝织品。

1957 年,长沙左家塘战国楚 墓中发现的一批丝织品,包括各种颜色的绢和纹样繁复的纹锦。1972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一件素纱禅 衣,薄如蝉翼,同时出土的还有绣袍和彩帛。

可见战国以来楚地的丝织工艺水平已达到惊人的程度。(4) 成都平原。

著名的产品是蜀锦。《西京杂记》载:汉成帝曾下令益州留下三年税赋,为宫廷织造七成锦帐, 以沉水香饰之。

东汉时,成都城内有锦官城,以贮锦。城内锦江即以濯锦而得名。

①《盐铁论·本论》。 ②《流沙坠简考释》卷二。

③《汉书·贡禹传》 2 ④《论衡·程材》。 ⑤《水经·淮水注》引《陈留风俗传》。

两汉时代桑树种植的北界大致在泾渭河中游、山西中部和河北北部永定河流域。自魏晋开始,南北地 区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驱动桑树种植地域的扩大。

晋末,平州刺史慕容嵬[wei]向东晋要求桑种,于是在 辽河流域开始种植桑树。北魏时期,桑乾河上游支流于延水(今洋河)河谷和银川平原的黄河沙洲上都有桑 林分布。

① 那时种植桑树除养蚕外,还有解决饥困的作用。东汉末年,曹操、袁绍、刘备都曾以桑椹为军 粮,但主要还是育蚕。

四、西周以后的丝织中心

我国最早出现的丝织中心,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左右,即春秋时代以临淄为中心的齐鲁地区。到了汉代,临淄仍是全国的丝织中心之一。

自西汉开始,襄邑县(位于今河南省睢县)以其文化发达、丝织业极盛而闻名于天下。魏晋时期,襄邑依然保持了它的全国丝织中心传统地位和精湛技术。

唐代前期,丝绸生产以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和华北地区为主,安史之乱后江浙和巴蜀一带成了全国丝绸生产的中心

北宋时期,全国三大丝绸产区是黄河下游地区、川蜀地区(成都为中心)和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主要是两浙路)。到南宋,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

元代旧的丝织业中心如江、浙、四川等地都有较大的进步。官办的丝织业著名的有平江、杭州、成都三处的织锦院。

明代,全国有江南、山西、四川、闽广四个丝织产区,其中江南是主要产地。

清代的丝织已形成南京、苏州、杭州三大全国生产中心,品种丰富,织造精美。此外,四川、广东等地区丝织工艺也很兴盛。

五、我国历史上丝织业发展的特点和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现丝织业。

西周:出现平纹织物、斜纹提花织物。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有“丝国”之称。

战国时期:丝织品种多、产量大。

唐代:缂丝技术。

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明清时期: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使用花楼机;产品种类繁多 ~

棉纺织业在南宋时期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出现了出现了纺车,弹弓,织布等工具。棉纺织业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了主要弓、织机等工具。棉纺织业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了主要的衣服原料。元朝民间棉纺织能手黄道婆,从海南黎族人民的先进棉纺技术带回家乡松江。很快,松江成为了全国的棉纺织中心。江南一批小镇也因为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

六、丝绸的历史

上古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取丝” ,但现实中丝绸究竟是何时被发明尚具争议。

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了。真正能够说明蚕茧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发掘到的半个蚕茧。

据考古学家李济和昆虫学家刘祟乐的研究,断定为桑蚕茧。茧壳长约1.36厘米,幅宽约1.04厘米,是用锐利的刀刃切去了茧的—部分。

西阴村所处的时代为仰韶时期(距今约5600—6000年),为人们研究丝绸起源提供了实物。 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借此可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 。

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的考古发现,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丝绸织品技术曾被中国垄断数百年,由于其编制技术在当时是一种复杂的工艺,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泽备受人们的关注,因而丝织品成为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国际贸易物资。

最早丝绸织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丝绸业的快速发展令丝绸文化不断的从地理上、社会上渗透进入中华文化。并成为中国商人对外贸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高级物品。

起初中国严密控制着丝绸织造业和养蚕业的技术流传,并禁止其流向外国。但朝鲜则在中国移民的协助下,与前200年成功实现养蚕技术的突破。

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与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实现养蚕。不过罗马帝国则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蚕种并发展养蚕技术。

商代农业有了很大发展,蚕桑业亦形成了一定规模。考古发现的商代丝织品尽管数量有限,但已出现了提花丝织物,这说明当时的织造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

西周时期,统治者对手工业生产已有了严格的组织与管理,丝绸生产技术比商代有所进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蚕桑丝绸业也受到重视,发展农桑成为各国富国强民的重要国策。战国时期,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农户成了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手工业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丝绸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更加明显,有些技术世代相传,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

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深远 。此时中国丝绸也传进了印度,印度政治家、哲学家考底利耶(Kautilya)的《政事论》(又译《治国安邦术》) 一书中有cinapatta一字,意思就是“中国的成捆的丝”。

另外,从梵文的许多字中也可看出,古代印度人民对蚕丝的认识要比希腊人和罗马人准确得多,他们知道丝是虫子吐的,丝是茧(旧n)抽成的。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处于初步巩固与发展的时期,秦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汉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汉初实行“与民修养”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规模宏大的官营丝绸业建立起来,其产品主要满足宫廷与官府的需求;民营丝织业也有了较大发展,有的作坊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特色和知名度。

丝绸产区较商周时期有所发展。西汉时期丝绸的生产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东汉时期开始,西南地区的蜀锦成为全国闻名的丝绸产品。

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控制了通向西域的河西走廊。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内地通向西域并连贯欧亚大陆的道路。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这条路从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前126年,在汉武帝的西进政策下,中国的蚕丝与丝绸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输往中亚、西亚并到达欧洲,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大量汉代丝绸织物就是当时贸易繁荣的物证。

中国的丝绸生产技术也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中亚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不绝,国家长期分裂,政权频繁更替。

剧烈的社会动荡、复杂的政治格局、持续的民族交融、广泛的国际往来,令丝绸生产虽发展艰难,但内涵丰富,面貌多样。这一时期,北方仍然是丝织品的主要产区,四川成都地区丝绸业一向发达,江南地区由于三国时的相关政策,开发丝绸业有了新的起色,经过南朝的经营而进一步得到发展,为唐代中期以后江南丝织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总的来说国家强盛、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尤其是文化上的开放,显示了这一时代雍容大度、兼蓄并包的风格。

丝绸业也在这一社会基础上出现了发展 *** 。当时重要的丝绸产区有三个:一是黄河流域,以河北、河南两道为主体;二是四川巴蜀地区,剑南道和山南道的西部可以划入本区;三是长江下的东南地区,基本形成三强鼎立的局。

七、古代丝织业如何体现天人合一

大约在5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已经开始了丝织业生产。

丝织业起源以后,直到殷商和西周时期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个时期丝织业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淮河流域。春秋战国时期丝织业生产遍及黄河流域,各诸侯国都把发展农桑生产放在经济生活中的首要位置,蚕丝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

丝织业的重要产地有齐、鲁、卫、郑、魏、秦等国,齐、鲁、卫是全国的丝织业中心,齐纨、鲁缟、卫锦被誉为最珍贵的丝织品。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作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地位得到巩固,丝织业生产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进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主要生产麻织品。

西汉丝织品的主要产地是临淄、襄邑、长安、洛阳。东汉时,成都也成为丝织业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丝织业生产收到战乱破坏较大,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丝织业才逐渐恢复起来。位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定州是北齐的丝织业中心。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得到迅速发展。隋代和唐代前期黄河流域丝织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河南、河北二道是主要产地,巴蜀地区的丝织业也比较发达。

安史之乱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丝织业迅速发展起来。越州(今浙江会稽)是丝织业中心,荆州(今湖北江陵)和宣州(今安徽宣城)的丝织业也很发达。

黄河中下游地区丝织业逐渐衰落,关中地区尤为严重。北宋时期,开封、洛阳、真定(今河北正定)、成都、江宁(今江苏南京)润州(今江苏镇江)等地设有规模巨大的官营丝织工场。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和河北东路是其主要产地。宋室南渡以后,南方丝织业发展更快,临安(今浙江杭州)、平江(今江苏苏州)、婺州(今浙江金华)、常州、湖州等地成为新的丝织业中心。

全国的丝织业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元代的丝织业仍然是南盛北衰,地是建康(今江苏南京)、平江(今江苏苏州)、杭州、成都等地。

福建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丝织业中心。明代期长江下游的丝织业有了更大的发展,苏州、杭州、湖州、松江(今上海松江)、常州、南京都是丝织业的重要城市。

清代丝织业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重要丝织业城市有江宁(今江苏南京)、苏州、杭州、广州、佛山等。成都平原的丝织业则在明末清初的战争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成都为什么叫锦城

成都有一个别称叫锦城,你知道它的历史由来吗,下面是我带来的成都为什么叫锦城,谢谢查看。

成都为什么叫锦城

三国蜀汉时期,成都是中国的织锦中心,美丽的蜀锦畅销全国,成为朝廷重要的贡赋来源。朝廷专门设置了锦官管理,并在城西南筑锦官城,于是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锦城”

锦官城

蜀锦是成都的一大特产,历史悠久。东汉时期,朝廷就在成都设置了专门管理机构“锦官”,其官署就在成都东南的“流江”岸边,后世称成都为“锦官城”即源于此。

三国时期蜀锦成为全国流通的热销商品。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诸葛亮恢复了“锦官”,专职管理蜀锦的生产和调拨。成都当时“闤闠之里,技巧之家,百家离房,机杼相和”,蜀锦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蜀国支付战事的重要财源。

诸葛亮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直到蜀亡,国库尚有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织锦业之繁盛可见一斑。

民国修《华阳县志》载,李膺《益州记》:锦城在益州南笮桥东,流江南岸皆蜀时故锦官处也,号锦里,城墉犹在。《华阳国志》:夷里桥南岸,道西有城,故锦官也。濯锦鲜明,命曰锦里。《水经注》:夷里桥道西,故锦官也。言锦工织锦则濯之江流,而锦至鲜明,濯以它江则锦色弱矣,遂命之为锦里也。

又说“杜工部,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此乃诗人隶事之词,非考古之实。抑或工部时锦官城遗址尚在,而丞相祠堂正当笮桥东流江南岸,与锦官城相近则亦未可知也。”据此,唐代时锦官城遗址可能还在,其具体位置在当时之“流江南岸”,即今锦江南岸一带,距离武侯祠不远之处。

    成都的气候特点

成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较少。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2℃,年最高气温为37.3℃,年极端最低气温为-5.9℃,最热月出现在7~8月,月平均气温为25.4和25.0℃,最冷月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为5.6℃;年总降水量为918.2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月降雨量分别为225和229毫米,降雨最少月份为12和1月,月降雨量分别为6毫米左右,暴雨期普遍出现在5~9月,常年暴雨出现的始终期分别在6月底7月初和8月下旬。

成都四季的特点

春季:气温回升较早,对林木和小春作物生长有利,但忽升忽降不稳定,易出现持续低温,影响大春作物适时播种。

初夏:温度适中,日温差较大。

盛夏:夏热多雨、光照强。

秋季:秋短阴凉多绵雨的天气和秋长秋高气爽的天气都有出现。

冬季:冬无严寒,对小春和畜牧生长有利,连续的多雾天气对交通航运影响较大,冬干、寡照比较明显, 下雪对于成都来说是很少见的事 一年最多也不过一两场。

成都的历史文化

成都是一座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前四世纪,古蜀国王开明九世于“广都樊乡”(今双流境)“徙治成都”,以“周太王从梁止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相沿至今。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阳建制兴筑成都城垣。当时城周12里,高7丈。成都城市在这一年正式建立。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岷江两岸人民兴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二千多年来一直浇灌着成都平原。由此,成都水旱从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故世称“天府”。西汉时期,成都织锦业驰名天下,当时,在城西南设立了锦官,专管织锦,并筑有锦官城,故成都又有“锦官城”、“锦城”之称。五代后蜀主孟昶时,在城墙上遍种芙蓉,故成都还有“芙蓉城”、“蓉城”之称。在历史上,成都又是一座水网密布,江桥众多,树木葱笼,繁花似锦的“花城”。19世纪法国旅行家古德尔孟曾赞叹成都是“东方的巴黎”。

二千多年来,成都一直是祖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秦、汉、晋、隋皆因得蜀而统一天下。西汉公孙述、三国刘备、西晋李雄、东晋李寿、五代前蜀王建、后蜀孟知祥等封建王朝均建都成都。成都又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县治所,元、明、清为四川省治所。民国初年,成都是四川省省会。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为川西行政公署驻地。1952年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为四川省省会至今。

成都是工商繁茂的大都会。秦汉时代,成都是全国有名的商业都市。汉代,又是全国五大都会(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之一。唐代有“扬(州)一益(成都)二”之称。北宋时期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会。唐宋时期成都的商业已突破了历史上传统的坊市制的束缚,兴起了临街设店和前店后坊(手工作坊)的格式,进而发展为城内有东市、南市、新南市、西市和北市,城外有草市的格局。一年内,各种专业性市场不断:一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城内还兴起了繁华的夜市。现在中共四川省委的所在地“商业街”,成都市委的所在地“羊市街”,这些街名也反映了成都历史上商业的繁荣。

纸币是中国发明的,成都又是中国纸币的发源地。当时,在成都城外西边的“净从寺”(即成都西门万佛寺)有制造纸币(交子)的用纸和印刷纸币的作坊。成都所制交子,是世界货币史上使用最早的纸币,它对贸易往来、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等起了重大作用。

成都是全世界最早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地方。早在西汉时期,成都人就发现了天然气,并用于制盐。这就是成都临邛地区有名的“火井”。历史上成都还是一座口岸城市。李冰开二江,双过城下,成都成为水陆交汇的口岸城市,又是祖国南方丝绸之路起点的外贸城市。

成都对祖国和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成都的教育事业发达,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兴学,开学馆,设讲堂,建石室。“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于是蜀之人才,辈出于两汉。这是全国地方办学的首创。一直到南宋,发展为规模近千人的地方高等学府。

隋、唐至宋时代,成都的造纸技术为全国的高峰。唐代成都造的“益州麻纸”是官方规定的诏书、册令和中央图书馆的标准用纸。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又一伟大贡献。而成都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伦敦博物馆所藏敦煌文书中孟蜀时期成都木刻印刷的“历书”,为世界最早的木刻历书。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唐代木刻印刷的“陀螺尼经咒”,边款刻有“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刻”等字样。中国用木刻印刷五经、文选、诗文集,始于唐代的成都。宋代的成都,是全国印刷业三大基地之一,有“宋时蜀刻甲天下”之称。

成都又是一座工艺名城。从战国到汉代,成都的漆器即负盛名,享誉海外。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漆器就有成都制造的。成都又是蜀锦的故乡,它一直是中国丝绸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和生产地。汉、晋时期,蜀锦风靡天下。六朝以后至隋唐,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所销蜀锦大都是成都生产的。蜀锦在1909年的南洋博览会上获“国际特奖”。成都麻织的“蜀布”,在汉代是名扬天下的高级织物,远销“大夏”(即阿富汗)。

唐宋时期,成都的音乐、歌舞、戏剧已非常繁盛,有“蜀戏冠天下”之称。成都的乐器制造,闻名全国,成都乐器世家雷氏所制“雷琴”,使当时的文化界“叹为观止”,而留存于世者,珍同“国宝”。成都大慈寺的壁画也被称颂为“天下第一”。

饮茶文化始于中国。中国饮茶,源于四川。而四川最早进行茶叶贸易的是成都新津。诗歌中最早饮茶记录亦在成都。唐宋时期,成都是全国茶叶生产的主要地区,也是茶叶贸易的集散中心。清代以来,成都的茶馆文化别具一格,相沿至今。成都茶馆之多,世界第一。

成都是汇百流、善吸收、富创新的开放城市。自古就是一座人才荟萃的名城。汉赋四大家成都有司马相如和杨雄两位。唐代大画家成都有黄筌、黄居采父子。宋代著名史学家成都有范镇、范祖禹。成都还是名流云集之地,大政治家诸葛亮,大诗人李白、杜甫、岑参、薛涛、韦庄、陆游、范成大等都曾寓居这里,有“天下诗人皆入蜀”之说。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陈毅都曾就学成都。现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巴金、李劼人、李一氓,科学家周太玄等,都曾在成都石室中学受教。成都还具有不排外、汇百流、善吸收、富创新、勇进取的开放性格。开明氏入蜀,带来了荆楚文化;秦定蜀,带来了关中文化,后又把六国工商迁徙入蜀,带来了先进的工商技术;文翁兴学,派蜀人子弟到京师学习中原文化,隋代杨秀作蜀王带来中原高僧,使成都成为佛学中心之一。唐玄宗、僖宗两次“幸蜀”,随行带来了大批大诗人、画家、歌手和百工技艺之才。清代“湖广填四川”,促进了经济、文化、风俗的交流和融会。川剧、曲艺、绘画、川菜、小吃等,都是集各地之精华而形成成都特有文化。抗日战争时期,各种社会团体和名流志士移居成都,27所大专院校迁来成都,使成都成为大后方文化中心。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大西南的解放,人民解放军又带来了晋、绥、秦、鲁、苏大批干部。建国后的三线建设时期,又调进了全国各地的各种人才。成都的经济、政治、文化持久繁荣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二千多年来一直不断地吸收引进全国各地的先进文化和人才。

成都是富于革命传统的历史名城。在历史上数次成为革命起义的中心。西晋末年是“成汉”国的都城。北宋初期王小波、李顺起义发动于青城,建政权于成都。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成都建立了大西国。1911年辛亥秋成都的保路斗争,引起全川起义,成为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开路先锋,被孙中山誉为立下了辛亥革命的“第一功”。五四运动以后,成都是发动赴法勤工俭学的重要城市。王右木、赵世炎、吴玉章、杨闇公、车耀先等革命先驱在成都进行过革命斗争。大革命失败后,“二?六”烈士在下莲池英勇献身。1949年12月,十二桥烈士用鲜血迎来了古城的新生。

在成都市区域内,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有都江堰市,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有邛崃市、崇州市、彭州市。2000年11月,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青城山?都江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8月16日,从金沙遗址上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2006年7月12日,联合国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四川熊猫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青城山—都江堰、西岭雪山、鸡冠山—九龙沟和天台山被纳入“四川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地范围

蜀锦的发展历史

发展情况

春秋战国至甚至更早,就已经初步形成了“南方丝绸之路”,这条路上商人们把蜀锦和其他货物销往印度、缅甸,继而又转运中亚。

从成都出发至印度的一段被称为“蜀身毒道”,由于它始于丝织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并以沿途的丝绸商贸著称,因此也被历史学家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战国后期,建成都城,并在成都东南隅围城建织锦工场,设“锦官”督造,将其称为“锦官城”。

当时,蜀地织锦生产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产业。

这也是成都别称“锦官城”的来历。

纹样特点

这一时期,蜀锦纹样从周代的严谨、简洁、古朴的小型回纹等纹样发展到大型写实多变的几何纹样、花草纹样、吉祥如意的蟠龙凤纹等,如“舞人”锦、“龙凤条纹”锦。

它们多以几何图案为骨架,人、动物设置巧妙,紧凑、均匀、执章有序。

发展情况

秦汉时,成都已经成为全国丝绸重要产地。

据《史记》记载,蜀锦被誉为丝织技艺的“双壁”之一。

丝织技术不断发展,对外贸易量大幅增加。

西北“丝绸之路”形成后,蜀锦通过蜀道运送到西北“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再由长安中转至西域、西亚、欧洲诸国。

三国时期,诸葛亮也十分注重农桑,设“锦官”管理织锦产业,使蜀锦有了很大发展,他在北征时提出“决敌之资,唯养锦耳”。

蜀锦在当时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商品,而且也是军费开支的来源。

诸葛亮在南征时又把蜀锦织造技艺传授给各地百姓,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织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

纹样特点

汉代蜀锦纹样特点为飞云流彩。

考古出土的古蜀汉锦中,有云气纹,文字纹,动植物等纹样,其中以山状形、涡状流动云纹为主,这种纹饰有云气流动、连绵不绝的艺术效果。

祥鸟瑞兽、茱萸是此时期较为具有特色的纹样,茱萸纹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植物纹样之一。

发展情况

隋时,成都“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织造的绫锦,质量精美“侔于上国”。

唐代有“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蜀锦无论生产规模还是技艺都进入到一个鼎盛时期。

蜀锦代表着中国古代丝织技艺的最高水平。

这些精美的蜀锦,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贸易途径,广泛流传海内外。

蜀锦当时大量流入日本,许多“蜀江锦”被视为日本国宝,至今日本京都正仓院、法隆寺仍有收藏。

五代十国时,王建、孟知祥等为蜀主,织锦业任然十分发达,品种亦有增加,如“十样锦”:长安竹锦、天下乐锦、雕团锦、宜男锦、宝界地锦、方胜锦、狮团锦、象眼锦、八达晕锦、铁梗蘘荷锦。

纹样特点

隋唐时期是蜀锦发展史最光辉的时期,这时期的纹样图案丰富多彩,章彩绮丽,尤其流行“团窠”与折枝花样,前者为“陵阳公样”,后者为“新样”。

“陵阳公样”是益州大行台窦师纶吸收波斯萨珊王朝的文化精华,结合民族文化特点而创造的唐代风行一时的著名锦样,其特点是以团窠为主题,外环围联珠纹,其团窠中央内饰对称,多隐喻吉祥、兴旺,流行长达百年之久。

“新样”为唐代开元年间益州司马皇甫所创,主要以花鸟、团花为题材,以对称的环绕和团簇形式表现,与“陵阳公样”的团窠截然不同,后人称之为“唐花”。

发展情况

宋元时期,成都建“成都府锦院”,主要生产皇室用锦、贸易用锦,品种有八达晕锦、灯笼锦、曲水锦等。

南宋后期,政治经济中心南移,织锦中心随之转移,虽然蜀地继续发展着,但到元朝以后,生产规模等已经不及之前。

纹样特点

宋代蜀锦以冰纨绮绣冠天下,技艺之精湛、锦纹之精美,不仅继承了唐代的风格,更有了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写生纹样图案突破了唐代对称纹样与团窠放射式纹样的固定格式;另一方面,又发展应用了满地规则纹样,有了新内容。

较有特色的一点是,在圆形、方形、多边几何形图案骨架中几何图案纹的旋转、重叠、拼合、团叠,如“八达晕”锦、“六达晕”锦,均采用了牡丹、菊花、宝相花图案虹形叠晕套色的手法,在纹样的空白处镶以龟背纹连线等规则纹充满锦缎,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具有特殊风格。

还有“紫曲水”、“天下乐”等纹样,无疑都是技艺持续发展的见证。

元代蜀锦结合了蜀地金箔技艺历史悠久的优势,织造中大量使用了细如发丝的金线,使元代蜀锦特点明显,被称为“纳石夫”或“金搭子”。

发展情况

明朝后,蜀地丝织业较元代有所恢复和发展。

但在明末清初,蜀地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战乱,一时城空。

清代初期,织品花样只存天孙锦一种。

自康熙起,清初外逃或被掳走的织锦艺人才陆续回到成都,重操旧业,开始缓慢恢复。

清咸丰元年,太平军占领江宁(今南京),清朝将“织造府”迁至成都,从而促进了蜀锦的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禁止民间穿绸着缎和不准用玄黄色的“衣禁”取消,团花马褂和锦缎鞋帽风行一时,蜀锦出现了“黄金时代”。

据《清朝续文献通考》记载,光绪年间,“成都有机房二千处,织机万余架,织工四万人;丝织品占全川总额百分之七十,成都以产锦为主”,生产出了并称“晚清三绝”的“月华”、“雨丝”、“方方”锦。

清代蜀锦,在国外仍然享有盛名,被称为“名贵的蜀江锦”。

宣统元年(公元1909)蜀锦参加南洋博览会,获得“国际特奖”。

纹样特点

明代蜀锦继承了唐宋盛行的纹样图案,如卷草、缠枝、散花、折枝花卉等,并生产出了许多著名的锦样,如“太子绵羊”锦、“百子图”锦等。

清代特别是晚清时期,蜀锦的染织技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诞生了“晚清三绝”这样难度极大的纹锦,把传统的彩条色彩旋律艺术与创新装饰艺术结合起来,采用了多彩叠晕技术,在丰富的色相、柔和的光晕中点缀各式各样的纹样图案,使蜀锦具有了奇异华丽的效果。

鸦片战争以后,洋货充斥市场,民族工业受到很大打击,蜀锦已失去昔日的风光,规模、产量已不及以往,临近解放,已是一片萧条景象。

解放后,失业的蜀锦工人在 *** 的扶持下,于1951年9月,通过生产自救,组建了成都市丝织生产合作社(成都蜀锦厂的前身),恢复了蜀锦的生产。

1956年,在市手工业管理局的领导下,按照朱德委员长第一次视察工厂时提出的蜀锦要向高精尖发展的指示,汇聚了干部,专家、老艺人、能工巧匠,研究、考证、临摹历代旧锦,搜集民间图样,创作新图案,在五十年代中后期,织出了“凤穿牡丹”、“白鹤闹松”、“龙凤呈祥”、“双狮戏球”、“刘海戏蝉”、“天女散花”等民间传说图案的衣料,恢复了断档失传四十年的“月霞三闪缎”、“锦上添花”、“通海缎”、“双经葛”、“方方锦”等84种图案及八丝、五丝等传统经纬组织的织法,设计了“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农林牧副鱼”等新图案。

“文革”时期,蜀锦的传统图样被作为“封资修”停止了生产。

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中,新一代设计人员对蜀锦进行了系统的发掘、整理、考察了北方丝绸之路、江浙丝绸、 *** *** 、香港市场等,与老一辈的蜀锦艺人一道,推陈出新,复原了五台清代竹木提花蜀锦机(现存北京、四川省博物馆及成都蜀锦厂),试制出明代典雅古朴的“八达晕锦”、“蝶花纹锦”、“福禄寿喜锦”。

目前,蜀锦厂内购物中心现场表演展示的是唐代“天花板”、“方块园花锦”。

这一时期,工厂还运用现代织绸设备恢复了“百鸟朝凤”、“龙凤”被面,在传统彩条经线上织出“文君听琴”、“嫦娥奔月”雨丝蜀锦被面,创新了“云龙八宝”、“彩凤”、“巴蜀胜览”(四川十大名胜风景)新型织锦被面,“熊猫”挂屏,“望江楼”座屏,以及蜀锦旅游系列工艺品。

工厂连续四年为美国大庆公司生产唐代“花鸟纹锦”、“梅兰竹菊”、“彩蝶”等十支图样的蜀香缎;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制作室内装饰用沙发绸;为 *** 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精制高档释伽牟尼等佛像。

九十年代初期,创新题材,研制出大型多色“百子图”织锦被面,“财神”织锦挂屏;唐代新样品“花树对鹿锦”等新产品。

蜀锦曾一度辉煌,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手工织机逐渐被现代织机所取代,呈现出萎缩和衰退的趋势。

到上世纪90年代,蜀锦开始走下坡路。

2003年成都蜀锦厂倒闭,被成都蜀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兼并,原成都蜀锦厂厂址被开发商改建成旅游购物场所蜀江锦院(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另成立了成都市蜀锦工艺品厂。

推荐阅读:
微信搜索: 微信搜索【成都生活猫】公众号,关注后对话框回复关键词【交通】, 即可获取相关办理信息,如有最新的政策信息我们也会第一时间在此更新。还有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指南、每日成都热点资讯等你解锁!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反馈
内容过时 未解决问题 文章侵权 排版错乱 内容有误 其他错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