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颗粒饲料是指将加工好的粉状配合饲料经制粒机压制而成的颗粒状饲料。相比粉状饲料,颗粒饲料有诸多优点,概括起来有5个方面:
第一,制粒过程中,在水、热和压力的综合作用下,使淀粉糊化和裂解,纤维素和脂肪的结构有所改变,有利于畜禽充分消化、吸收和利用,提高了饲料消化率。经蒸汽高温杀菌,减少饲料霉变生虫的可能性,并改善饲料的适口性。
第二,营养全面,动物不易挑食,减少了营养成分的分离,保证每天供给营养均衡的饲料。
第三,颗粒料体积减小,可缩短采食时间,减少畜禽由于采食活动造成的营养消耗;易于饲喂,节省劳动力。
第四,体积小,不易分散,在任意给定空间,可存放更多产品,不易受潮,便于散装储存和运输。
第五,在装卸搬运过程中,饲料中各种成分不会分级,保持饲料中微量元素的均匀性,以免动物挑食。
虽然颗粒饲料有许多优点,但成本高于同类粉状饲料,在选购时要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1.方便快捷,上料投料省工省时
2.延长在胃肠道的时间,增加吸收利用率
3.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充分消化
4.在制粒过程中物料得到加热,可以消除一些抗营养因子,淀粉得到糊化,蛋白质原料变性更容易吸收,经过熟化的饲料适口性提高,增加采食量
5.制粒后烘干可以控制水分含量,延长保质时间
母猪的泌乳量在产后25天左右就开始下降,而仔猪生长发育迅速,物质代谢旺盛,一般来讲,20日龄时母乳就只能满足仔猪营养需求的92%,28日龄时只能满足仔猪需求的84%,35日龄时仅能满足仔猪需求的65%,所以,单纯的依靠母乳并不能保证仔猪对营养的需求。因此,应该在母猪泌乳量下降前就开始训练仔猪采食,让仔猪从饲料中得到营养,保证其正常生长。同时,早期补饲还能促进仔猪消化器官的发育,增强消化机能,提高饲料利用率。早期补饲应重点抓三个方面:
(1)早期补饲时间及注意事项。早期补饲一般提倡从仔猪出生后3日~5日龄开始训练其饮水, 5日~7日龄开始诱食。其目的在于通过诱食可以促进仔猪肠道内各种消化酶的产生,降低断奶后对饲料的敏感性。通过使仔猪在哺乳期经常接近饲料,确保其断奶后保持良好的采食状态。此外,由于饲料中含有酸性成分,能帮助磷的获取,同时刺激酸的产生,可促进仔猪消化机能的完善,减少腹泻的发生。通过补饲,可以显著提高仔猪断奶后的生长速度。
(2)补饲标准。最保证在断奶前仔猪能够采食到400克~600克的饲料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产后第10天时,就应该使每头仔猪每次喂料达到5克~10克。需要注意的是,补饲的饲料应适应仔猪的消化系统特点,必须要体积小,最好是高浓缩料,因为仔猪消化道无法容纳大体积的饲料,并确保饲料搭配多样化,保证营养全面。对于稍大的仔猪,补饲必须在脱脂奶、乳清的基础上添加脂肪和少量非奶物质如淀粉、高质量的非奶蛋白质,以促进消化系统的发育。饲料中不能含有抗原,且必须适口性强。补饲料要求达到如下营养水平:每千克补饲料中消化能含量不低于13.81兆焦,粗蛋白20%~22%,粗纤维4%以下,赖氨酸1%,钙0.64%~0.83%,磷0.54%~0.63%,另外还应添加仔猪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仔猪断奶后还应该连续饲喂两周相同的饲料,不能立即换成保育料。
(3)调制饲料要科学。如果养猪户想自己重新调配饲料的营养,应以颗粒料或湿拌料为最好,也可拌入少量优质幼嫩青绿饲料,但切忌不能用稀料和粉料喂仔猪。由于仔猪生长速度快,所需营养较多,但仔猪的胃容积较小,食物在胃中的排空时间也较短,所以最好采用自动饲槽让仔猪自由采食。如果条件不充许而需要分次投料,应采用少量多次的原则,每天次数不少于5次~6次,每次喂料尽量让仔猪多采食。如果用湿拌料,要注意饲料的卫生,不能让饲槽内长期有剩料,以防止发酵腐败,并且要注意每天洗净饲槽。
肥猪吃育肥颗粒吃多了有什么反应?
在猪的生长过程中,为了使猪尽快出栏上市,一般养殖户会给猪喂一些颗粒饲料,但颗粒饲料到底怎么样很多人还是不是那么清楚。
首先看一下优点,我们都知道不同形状的饲料有不同的饲养效果,按现在的养殖技术一般来说,颗粒饲料的饲养效果比干粉料好。因为颗粒饲料经过熟化制粒的,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做熟了后制成颗粒的,更容易猪消化,适口性好,食用量大。
其次我们在看一下缺点,颗粒料加工成本高,饲料单价会高一些,对养殖户来说养殖成本会高一些。不同大小的猪,适合的饲料颗粒大小不同,对于乳猪来说颗粒料还需要破碎成小粒,颗粒太大,会影响小猪的进食和消化。
最后我们看看吃多了会有什么反应。①胃胀,可能导致猪好几天不吃食,也可能引起相关疾病。②吃多了也会引起猪挑食。③饲料没吃完如果下次再喂可能会引起肠胃病或其它疾病
以上就是对颗粒饲料的一些简单看法,大家有好的看法,可以关注我,我们一起讨论学习。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