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话切猫 成都话翻译器

成都落户资讯 2023-05-26 17:10:08 阅读(11) 评论(0)

四川话中 的“逮猫儿”中的猫儿什么意思。

猫儿是指蒙上眼睛的孩子。

逮猫儿,是儿童玩的一种游戏,指将一小孩的眼睛蒙上,待其他小孩藏起来后,再让该小孩将他们一一寻找出来。

《重庆语文》中曾写道:逮猫儿是最适合在重庆耍的游戏,无处不在的坡坡坎坎为逮猫儿造就了完美的地形,山坡上树丫顶斜坡下屋顶上每一个卡卡角角都是藏身之所。

扩展资料:

其他四川话释义:

1、打牙祭,此词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习俗,后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区使用得非常广泛。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

2、装舅子,四川民俗,姐姐或妹妹出嫁时,其哥哥或弟弟一定要穿戴得十分整洁去送亲,称为装舅子。此词后指讥讽某人穿戴讲究、整洁。

3、打金章,每年在花会期间,多在青羊宫举行武术擂台赛,参与者多为武林好手,按奖章质量分三个级别,即蓝章、银章、金章,后比喻显示出惊慌的样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庆语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成都话

四川话猫是什么意思?

是带有贬义的,猫在四川话里不可以像普通话那样读,要读成maoer,连读*

意思就是“小姐”,所以一般有人说:“去找猫儿”,可千万不要理解为真的去找猫哦

为什么青蛙叫切猫儿

切猫儿是四川话,四川话中的“切猫儿”,正字其实应该是鼁蟆(qiéma)。“鼁”在今天普通话中读作“qù”,但是四川话常常把普通话的“qu”这个音读作“qie”。比如“去”在四川话中就读作“qie”。因此“鼁蟆(qùma)”在四川话中自然就被读作了“qiéma”,儿化之后变成“qiémēr”。

“鼁”这个字本来就难写,在古代会写的人恐怕也不多,久而久之,人们不知道“qiéma”的来历,于是就用“切猫儿”来记这个音了。

四川方言动物

壁虎→爬壁虎儿

孵蛋的鸡→菢鸡婆

鱼鹰→打鱼子

蜻蜓→丁丁猫儿

跳蚤→虼蚤

牛虻→牛蚊子

瓢虫→花姑娘儿

鲫鱼→鲫壳儿

蝈蝈→叫咕咕

蠓(细蚊子)→蠛蠛蚊儿

癞蛤蟆→癞疙宝

切猫.是什么动物!!

哺乳纲,食肉目,猫科。英文名cat;grimalkin;moggy;puss;pussy;pussycat。猫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全身被毛。猫的趾底有脂肪质肉垫,因而行走无声。捕鼠时不会惊跑鼠,趾端生有锐利的爪。爪能够缩进和伸出。猫在休息和行走时爪缩进去,捕鼠时伸出来,以免在行走时发出声响,防止爪被磨钝。猫的前肢有四指,后肢有五指。猫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犬齿特别发达,尖锐如锥,适于咬死捕到的鼠类,臼齿的咀嚼面有尖锐的突起,适于把肉嚼碎;门齿不发达。猫行动敏捷,善跳跃。喜爱吃老鼠和鱼。“猫”者苗也,猫作为鼠类的天敌, 可以有效减少鼠类对青苗等作物的损害,由猫的字形可见中国古代农业生活之一斑。

四川话切猫草怎么说

四川话切猫儿就是青蛙的意思,这样的写法是不对的,在四川方言词典中写作蛴蟆,读作qímā,也可以读作kema,四川的文章书报也都这样写的,比如夏天到了,池塘头的切猫儿闹麻了(很吵的意思),吵得人睡不着觉。就是说夏天的青蛙呱呱的很吵,让人没法睡觉。

四川话逮猫是什么意思

四川话逮猫的意思,如果是小孩子常用语就是捉迷藏,成年人常用语就是嫖妓。

四川话,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四川话并不等同于"四川方言",因为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同时,四川省境内还拥有大量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但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具有强势地位,是事实上的通用语,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而部分藏族、彝族、羌族地区,特别是康定、雅江、昭觉、马尔康、松潘、丹巴等州府、县府所在地,也通用口音接近的四川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