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鞋的历史名人 莆田鞋名字的由来

成都落户资讯 2023-06-05 12:13:17 阅读(14) 评论(0)

介绍一个莆田的历史名人的事迹

叶岂页(1097-1126年),万善里古濑(今莆田仙游大济镇古濑村)人。

宋政和年间,与胞弟叶禺页徒步入京,在太学博士的辅导下,奋发学习,熟读经史,旁通百家兼练学骑射,练就武艺。

不久,金兵大举攻宋,为防御金国对北宋的严重威胁,宋宣和六年(1124年),朝廷设试武艺谋略科考试,选拔军事人才。

叶岂页欣然应试,夺魁为武状元。

授承节郎。

随大将刘延庆带兵守卫京城东北部。

金兵仗势,日进围城,形势十分危急。

叶岂页见寡不敌众,危局难以挽回,便召唤其弟叶禺页说:“吾兄弟被义方之训,当勉于忠孝,然不可两全。

吾已受命,当登陴战死,以尽臣节。

尔其归养,以供予职”。

自己坚守阵地,奋力杀敌,靖康元年(1126年),以身殉国,年仅29岁。

民族英雄。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

字潜夫,号后村。

福建莆田人。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

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初名灼,师事真德秀。

宁宗嘉定二年(1209)补将仕郎,调靖安簿,始更今名。

江淮制置使李珏任为沿江制司准遣,随即知建阳县。

因咏《落梅》诗得罪朝廷,闲废十年。

后通判潮州,改吉州。

理宗端平二年(1235)授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郎官,被免。

后出知漳州,改袁州。

淳祐三年(1243)授右侍郎官,再次被免。

六年(1246),理宗以其"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

景定三年(1262)授权工部尚书,升兼侍读。

五年(1264)因眼疾离职。

度宗咸淳四年(1268)特授龙图阁学士。

第二年去世,谥文定。

他晚年趋奉贾似道。

谀词谄语,连章累牍,为人所讥。

但他也曾仗义执言,抨击时弊,弹劾权臣。

胡适先生在其所著的《白话文学史》说过,刘“有悲壮的感情,高尚的见解,伟大的才气”。

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说当时人“言诗者宗焉,言文者宗焉,言四六者宗焉”,在南宋后期号称一代文宗。

刘克庄早年与四灵派翁卷、赵师秀等人交往,诗歌创作受他们影响,学晚唐,刻琢精丽。

他与江湖派戴复古、敖陶孙等也有交往,自言"江湖吟人亦或谓余能诗"(《跋赵崇安诗卷》)。

"江湖社友犹以畴昔虚名相推让"(《刻楮集序》)。

他的《南岳稿》曾被陈起刻入《江湖诗集》。

但他后来不满于永嘉四灵的"寒俭刻削"之态,也厌倦了江湖派的肤廓浮滥,而致力于独辟蹊径,以诗讴歌现实。

所以他的诗终于摆脱了四灵的影响,成就也在其他江湖诗人之上。

他一生"前后四立朝",但时间都很短暂,多数时间被贬斥出守外郡,这样便扩大了眼界,接触社会面较为广阔,诗歌内容亦随着丰富起来。

南宋后期,政治更加黑暗,国势江河日下,金人占领的淮河以北地区始终不曾收复,又逐渐受到崛起漠北的蒙古的入侵。

作为一个关心祖国命运而又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的诗人,他只有"夜窗和泪看舆图"(《感昔二首》),感慨"书生空抱闻鸡志"(《瓜洲城》)。

他有不少诗歌抒发忧时的孤愤:"忧时元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

"(《有感》)他痛心国土沦陷(《冶城》),悼惜大好河山遭受践踏破坏(《扬州作》),同情遗民的悲伤(《书事二首》其二),关怀战士的疾苦(《赠防江卒六首》)而向往于祖国的统一(《破阵曲》)。

对于南宋王朝依靠"岁币"换取苟安的妥协投降路线,他极为愤慨(《戊辰即事》);对于文恬武嬉的腐败现象,他也作了深刻的揭露。

如《绳伎》、《闻城中募兵有感二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有一组以边防为题材的歌行体诗歌,明显地模拟中唐"新乐府",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辛酸与统治者的奢侈骄横,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其中《卖炭图》叹息:"尽爱炉中兽,谁怜窑下人",与白居易《卖炭翁》也极其相似。

他对陆游、杨万里很推崇,自述"初余由放翁入,后喜诚斋"(《刻楮集序》)。

他晚年的不少诗活泼跳脱,就深得杨万里"诚斋体"的旨趣。

可是他学陆游不免才力不逮,学诚斋又不免流于质俚浅露,因而其诗瑕瑜互见。

他的《后村诗话》和一些论诗文字提出过一些很有价值的诗歌见解,比如批评当时贵理学而忽视诗歌特性,把诗写成押韵的语录讲义的风气,《后村诗话》论诗较能注意联系史事及作者生平。

但他也有《先儒》一类语录式和《题何秀才诗禅方丈》一类颂偈式的诗歌,而且应酬叠和之作太多,率尔成章,不免疏于辞采,缺乏性情。

“晚节颓唐,诗亦渐趋潦倒”(《四库全书总目》)。

刘克庄生前曾自编文集,嘱林希逸为序,继有后、续、新三集,其季子山甫汇为《大全集》 200卷。

《四部丛刊》收《后村先生大全集》196卷,系影印抄本。

词集有《宋六十名家词》本《后村别调》 1卷,《□村丛书》本《后村长短句》 5卷,今人钱仲联有《后村词笺注》4卷。

刘克庄雕像(莆田一中)是最早的《千家诗》编选者, 他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曾作为《四库全书》未收书编入《宛委别藏》。

然而刘克庄的《千家诗》并非启蒙类读物,,后来广泛流传的《千家诗》,多题为南宋谢枋得选注、清王相增补修订。

莆田有什么历史名人

莆田市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之誉,自唐代以来的1200多年间,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各个时期勇领 *** ,垂范后人。

出现林默、林兆恩、蔡襄、郑樵、刘克庄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举进士者多达2400多名、其中文武状元22名、宰相14名、尚书近70名,还有许多至今传为佳话的科甲风流。

诸如“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兄弟两宰相”,“魁亚占双标”,“一方文武魁天下”,“中央六部尚书占五部”。

还有保持唐章宋韵的莆仙方言,被誉为“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

郭沫若诗日:“荔城无处不荔枝,金复平畴碧复堤。

围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库四时宜。

梅妃生里传犹在,夹漈藏书有孑遗。

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

科举名邦、状元之乡 中国封建社会处隋朝至清朝末年整个科举时代,全国各地进士达千名以上的进士县,只有18个县,其中福建省占4个。

而莆田县的历代进士,竟多达1700多人,因而雄踞福建省进士县的榜首,其次为晋江、闽县(今福州)和建安(今属南平市),比已经包括一些全省人才再加上福州自己管辖的九个县的人才的福州还多。

其中莆田县进士1700多人,唐朝中期从莆田县分出而成立的仙游县进士701人,莆田两县共有2400多人,以上数据没有包括已经移民外地的莆田人所产生的人才。

又据载,宋代所取进士中,每42人中,就有一个是莆仙人。

不仅如此,单在宋代,莆仙人中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中赋魁、别试第一名的人数,也是位居福建之首。

其中中状元的有陈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师、陈俊卿、黄艾等6人;中探花的有李昭远1人;以赋魁天下者有郑厚、刘夙、林旖、吴铸畴、郑从甫、叶大有等6人;

文武状元名单

文科: 五代 徐寅 北宋 徐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  南宋 黄公度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南宋 郑侨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南宋 吴叔告 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南宋 陈文龙 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 元朝 林济孙 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 元朝 林亨 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 明朝 林环 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  明朝 柯潜 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 武科: 蔡必胜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武举第一名 薛 奕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武举第一名 陈从龙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 武举第一名 叶岂页 宋宣和六年(1124)年殿试第一名 林定元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武举第一名 廖 标 明世宗嘉靖4年 公元1525年 陈安定 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武举第一名 吴泰来 清世宗雍正二年 公元(1724)年武举第一名 林 洪 清高宗乾隆18年 公元(1753)年武举第一名 黄振邦 清高宗乾隆59年 公元(1794)年武举第一名 康荔芳 清仁宗嘉庆21年 公元(1816)年武举第一名 周玉辉 清德宗光绪15年 公元1889年武举第

莆田的历史名人林兰英的事迹或特点写下来

女科学家林兰英的家乡在福建省莆田县。在旧社会,女孩子上学很困难。

当林兰英上到小学三年级时,她的堂姐妹都纷纷退学,回家做家务事或外出当女工去了。妈妈也劝她:“一个女孩子家,念书有什么用?看你堂姐,都能纳鞋挣钱了。”

女孩子读书就真的没有用?小兰英心里又是生气又是不平。她写信给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倾吐了自己的心里话。爸爸的思想倒很开明,多次回信鼓励女儿:“在外国,有出息的女孩子多着哪!好好念书吧,只要胸有大志,女孩子也能干大事!”

小兰英从此发愤学习,直到小学毕业,年年成绩都在前三名。可妈妈受封建思想影响,说什么也不同意女儿上中学。兰英对妈妈说:“中学里有规定,考第一名的学生不用交学费。我要争取第一名!”妈妈又气又急,赌气说:“好!要是交钱就别去上学!”母女俩就这样达成了协议。

林兰英怀着一团火跨进了莆田县砺青中学的大门。刚进校时,男同学都瞧不起她,还有人讥讽道:“单独的竹子扎不成排,毛丫头念书长不了!”

林兰英睬也不睬,只是埋头读书。虽然,她每天都要干许多家务活,但上学从没有迟到或早退过。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总是按时完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林兰英果真得了第一名。一直到初中毕业,她每个学期都是第一。妈妈无可奈何,只好认输了。

莆田有哪些历史名人

莆田极具代表性十大人物你知道是哪些人吗?

莆田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

自唐以降1200多年间,涌现出2000多名进士,10名状元,8名宰相。

他们恰似灿烂的群星,在历史的银河里闪烁,各领 *** ,垂范后人。

林默

号为“通贤灵女”

林默,一名默娘,民间亲切地称她“姑妈”、“娘妈”或“妈祖”。

莆田人。

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莆田县湄洲屿的一个仕宦家庭。

生后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

因被名为“默”,又称“默娘”。

默娘聪慧过人,8岁从塾师读书,就能解书中大意。

稍长,好诵经礼佛。

她精医术,常为人治病,教人防疫避灾,又熟习水性。

江采萍

悬壶济世的医道世家

梅妃江采萍(710年-756年),别名江妃、江东妃、梅精,唐玄宗早期宠妃,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

梅妃擅长诗赋、乐器、歌舞,著有《谢赐珍珠》《楼东赋》等,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

《惊鸿舞》乃唐玄宗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在当时广为流传。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落逃未带上困于冷宫的梅妃,梅妃白绫裹身投井自尽。

黄滔

授予“四门博士”

黄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

《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

黄滔故居蕃衍出的后裔,有进士94人,其中状元2人即后唐天成丁亥(927)科状元、端明殿掌院学士潘湖翁黄仁颖居晋江潘湖。

刘克庄

文名久著,史学尤精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

字潜夫,号后村。

福建莆田人。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

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初名灼,师事真德秀。

宁宗嘉定二年(1209)补将仕郎,调靖安簿,始更今名。

江淮制置使李珏任为沿江制司准遣,随即知建阳县。

许稷

安求一时誉,当期千载知

许稷,字君苗,莆田人。

曾在京师与欧阳詹、林藻等酒会,激于林藻戏语,隐终南山,苦学三年,出就府荐,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举进士,历南省员外,终衡州刺史。

许稷少年,美凤仪,善谈论,警敏能文,性喜漫游。

尝谒九鲤湖,知何氏兄弟九人之初至也,止于南山而炼丹于湖,丹成饲鲤化龙,乘之而去,故此山名九仙,湖曰九鲤,总名曰何岩,皆以何氏始。

林藻

胸有大志,敏而好学

林藻,字纬乾,莆田人。

唐贞元七年(791)应试《珠还合浦赋》,辞彩过人,受到主考官杜黄裳的赏识,认为他“有神助”,终得进士及第,官至岭南节度副使。

林藻与其胞弟林蕴都以善书闻名,成为唐德宗贞元时期名书法家和文学家。

林藻的书法学颜真卿,尤擅长于行书,极得智永遗法,笔意萧疏古淡,意韵深古,其书作杂于魏晋书法艺林之中。

康大和

被朝廷誉为一代宗师

康大和,字原中,号励峰。

明正德二年(1507年)出生于莆田县崇福里砺山(今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

明嘉靖十四年(1535)考中进士。

授翰林院编修,后升迁南京工部尚书。

康大和,少年聪颖,笃志好学,被人誉为“神童”。

他立志日后要出人头地,在学堂里比他人更加发奋,学业上都是名列前茅,颇受老师器重。

林环

精伏氏经方

林环,字崇璧,号?斋,福建莆田人。

明永乐四年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

升侍讲。

预修《永乐大典》,为《书经》部分总裁官。

他曾两次出任会试考官,所取多为真才。

林环识略过人,通晓世务,深得成祖器重。

永乐十二年二月,林环随从明成祖出征瓦剌,途中染病,回到北京后不治而亡,年仅38岁。

林环善诗文,著作颇丰。

戴大宾

未老思阁老,无才做秀才

戴大宾,字寅仲,福建莆田人。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吕?榜进士第三人。

戴大宾出身于书香门第,3岁就学背诗文,5岁便能吟诗作文,尤善联诗作对,在当地小有名气,被称为神童。

8岁那年,有一天,他到县里的学馆去游玩,老师知道他善对就指着厅堂里的椅子出了一联:“虎皮褥盖学士椅。

”戴大宾对曰:“兔毫笔写状元坊。

”老师听后连连称奇。

翁承赞

右谏议大夫

翁承赞(859?932)字文尧(一作文饶),晚年号狎鸥翁,莆阳兴福里竹啸庄(今北高镇竹庄村)人。

翁氏为礼乐名家,东南茂族,其先京兆人也。

曾祖何,官检校右散骑常侍;祖则,官大理司直;父巨隅,荣王府咨议参军,赠光禄少卿,累迁少府监,居兴福里,见其地“前有海水朝宗,后有竹林环荫”,遂名其乡“竹啸翁庄”。

作者:水瓶blank99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