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志和办公设备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成都市志和办公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09月14日,主要经营范围为销售: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电子产品、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其他无需许可或审批的合法项目等。
法定代表人:徐华
成立时间:2007-09-14
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510123000041945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海峡新城爱琴海1-1-15、16号
带你认识成都的8本书
带你认识成都的8本书
成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十大古都”之一。如下是励志网为大家整理的带你认识成都的8本书,希望能帮助到你。
《成都街巷志》
作者:袁庭栋
豆瓣评分:9.3
出版信息:四川教育出版社
推荐理由:作者本人通过实地走访众多街巷、采访大量相关人士后,方完成本书。阅读《成都街巷志》,读者可以从空间的角度,来回顾成都的由来以及风土民情。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涵盖了成都的城、河、桥、街巷四个方面。作者做如是安排,“是要以基本稳定的河、桥体系为基础,通过一条条街巷来介绍成都的历史文化”。本书以成都街巷为主体,依据不同的命名方式分类编排,重点介绍了建国以前就已经存在的、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老街巷;同时涉及成都的历史、民俗、教育、名人等诸多事项,并配以大量影像资料,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作者说|
对于一个成都人来说,当我们站在成都的河边桥头,漫步在大街小巷的时候,可以追寻一段又一段的历史记忆,如果再把这些历史记忆进行联网,更可以了解到老成都的方方面面,也可以体察到新成都的来龙去脉。对这座城市感兴趣的外地朋友,则可从成都的城、河、桥、街、巷去观察成都的历史文化,感悟成都的变迁轨迹。
我也要说|
《成都街巷志》厚厚的两册看似难读,其实阅读起来轻松易懂,十分有趣。全书编排条理清晰,言语中带着老成都人的感怀却又不失严谨,是了解成都的入门佳选。
《成都通览》
作者:傅崇矩
豆瓣评分:8.0
出版信息:天地出版社
推荐理由:官于成都者,不可不阅;凡商界、学界、军界、工界,不可不阅;游历家、调查家、新学家、旧派家,不可不阅;幼孩妇女之能识字者,均不可不一阅。
内容简介|
《成都通览》由清末民初成都人傅崇矩所作。书中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成都的风土民情,材料皆为作者自身体验以及调查所得,许多记载都颇为珍贵。本书既可以作为成都研究的学术材料,亦可供大众了解、窥探老成都的面貌。
作者说|
予以籍成都而说成都,较切于客于成都而说成都也。予以家于成都而说成都,较实于游于成都而说成都也。予以耳目所及者而说成都,较真于传闻所记者而说成都也。予以事物实录而说成都,非以笔墨空谈而说成都也。予以调查近事而说成都,不以考据古典而说成都也。
我也要说|
尽管本书作者为清末文人,但作者欲以此书实用为主,期于雅俗共赏,所以正文半用白话,现代人读之,也不觉艰涩拗口。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作者:王笛
豆瓣评分:8.6
出版信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推荐理由:正如副标题所说的,茶馆体现了成都的公共生活。尽管茶馆是一个微观世界,但其中却包涵了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一城居民半茶客”,在成都,如果你对茶馆的数量如此之大、喝茶人如此之多产生过好奇心,那么此书或许会给你一个答案。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三个部分——茶与社会、茶与经济、茶与政治来探讨茶馆是如何在地方文化与国家权力之间发挥着作用的。在“茶与社会”部分中,作者对茶馆生活进行综合分析,显示人们怎样利用茶馆作为休闲、会友、娱乐的场所,各种社会集团怎样利用茶馆开展活动。第二个部分“茶与经济”,揭示了茶馆的经营和管理,观察茶馆的兴旺发达是怎样与其独特的文化联系在一起,考察茶馆怎样运用各种手段以求生存。我们也看到,成都茶社业公会在政府和茶馆行业之间扮演了积极的中介角色。在第三部分,作者探索了在地方和国家政治中茶馆的角色,揭示了其在革命、改良和战争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总的来说,“国家是怎样逐步深入和干涉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是作者在这本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作者说|
从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国家权力的无限扩张和国家文化的胜利所带来的后果,现代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步调统一,但比任何时候都缺乏文化的个性和多样性……中国今天地域文化逐渐消失,现代化使中国文化日益趋向同一。中国是一个崇尚大一统的国家,许多人有着强烈的国家情结,认为只要为国家的大一统,不惜付出任何代价,他们对地域文化的衰落以及消亡是不会有一丝半点的遗憾的。
我也要说|
《茶馆》是一本能够捧在大众手中的学术著作。原因不仅在于作者王笛试图将艰深的学理考察寓于生动的叙事书写,以此吸引更多的读者,还在于他的视野总是关注下层民众和他们的日常生活,而这些正是与我们的现实息息相关的。
《焦虑的财富:中国新富的金钱观与伦理观》
作者:庄思博(John Osburg)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不多见的西方人类学家研究当代成都社会的学术著作。美国人类学家庄思博(John Osburg)聚焦于一个特别的群体——改革开放之后涌现出来的“新富”阶层,对其进行参与式观察,揭示了市场经济发展下他们的金钱观与伦理观的变化,以及这些“新富”们的生命样态。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人类学家庄思博在成都经过三年田野考察完成的著作。在书中作者向我们展现了成都“新富”这一群体,揭示了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消费行为模式以及女性在这一关系网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作者对于中国特殊的“关系”问题也进行了论述,既对“新富”群体展开了批判,又向他们表示出同情。
我也要说|
此书具有重要的当下意义,成都人不可不看。但目前尚无中译本,有能力者可先搜罗英文版来一睹为快。
《一个晚清提督的踪迹史》
作者:蒋蓝
出版信息:云南人民出版社
推荐理由:作者蒋蓝凭借散文集《一个晚清提督的.踪迹史》荣获2016年第四届朱自清散文奖。作品在坐实人物的历史时空坐标之余,更为关注人物行踪涉及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与之相交错的人际兴衰、风物枯荣,彰显了作品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文学底蕴,极具可读性。
内容简介|
全书以一个不见经传的“二流历史人物”——晚清四川提督唐友耕为中心,通过他和曾经在四川历史上风云一时的石达开、骆秉章、王闿运等纵横交错的关系,完成了一段扣人心弦的历史叙事。由唐友耕的踪迹延伸开去,可以窥见晚清四川的军队实情、社会经济水平以及当时的民情与民俗。
我也要说|
本书虽是说历史,却用了文学家的散文体,读来比历史家的著作更引人入胜,惊心动魄。一段尘封的历史,一个被遗忘的记忆,作者用自己的笔墨将其唤醒。
《巴蜀老照片:德国魏司夫妇的中国西南纪行》
作者:塔玛拉·魏司
豆瓣评分:7.5
出版信息:四川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通过祖父母(弗瑞兹·魏司和海德维希·魏司)留下的遗物,塔玛拉·魏司女士在这本书中徐徐展开了一幅描绘当年中国西南面貌的画卷。他们记录下的某些时刻,与当前中国的快速发展相比,似乎已经不仅仅是百年之遥。
内容简介|
上个世纪初,弗瑞兹·魏司作为德国领事,偕妻子海德维希来到中国西南地区。出于对中国及其人民的兴趣,也出于对当时新兴科技的爱好,这对夫妻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了他们当时的所见所闻。《巴蜀老照片:德国魏司夫妇的中国西南纪行》正是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由他们的孙女塔玛拉·魏司整理而成。
我也要说|
书中大量的四川老照片由1904年至1915年德国驻川领事魏司拍摄,囊括了四川绝大多数地区,其中一部分就是关涉成都的,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死水微澜》
作者:李颉人
豆瓣评分:8.6
出版信息:四川文艺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推荐理由:《死水微澜》是本地人写本地的事,当时人写当时的事。那种感受如此地真切,观察如此地细致,记忆如此地鲜活,是后来人复制不了的。
内容简介|
故事以农家少女邓幺姑为主线,描绘了辛丑条约前后,四川天回镇普通民众的爱恨情仇、生活百态和民风民俗。
作者说|
从一九二五年起,……便起了一个念头,打算把几十年来所生活过,所切感过,所体验过,在我看来意义非常重大,当得起历史转折点的这一段社会现象用几部有连续性的长篇小说,一段落一段落地把它反映出来。
《死水微澜》的时代为一八九四年到一九〇一年,即甲午年中国和日本第一次战争以后,到辛丑条约签订的这一段时间。内容以成都城外一个小乡镇为主要背景,具体写出那时内地社会上两种恶势力的相激相荡(教民与袍哥)。这两种恶势力的消长,又系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帝国主义侵略的手段是那样厉害。
我也要说|
李颉人被誉为“中国的左拉”,《死水微澜》即是他“大河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说篇幅不长,但对于成都民俗的描绘占据了很大比例。欲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了解清末的成都,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我们家》
作者:颜歌
豆瓣评分:7.9
出版信息:浙江文艺出版社
推荐理由:《我们家》是成都本土年轻的作家颜歌以自己的家乡——郫县为蓝本创作的小说。这部小说是颜歌的转型之作,为她赢得了2013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潜力新人奖”。作者戏称自己“头一次写了本笑话书”。小说使用了大量川西平原上郫县的方言,包括一些俚俗粗鄙的惯用语,生动地描摹出人物情态。本地人读起来会心地笑,外地人也觉得新鲜有趣。
内容简介|
故事以“爸爸”在和女人做爱时,“奶奶”的电话不合时宜地打来开场。家庭成员之间的礼节、禁忌和尴尬在这幅喜剧的画面中轻轻巧巧地表现出来。主人公“爸爸”既是一个不断制造尴尬闹剧的中年男人,又是以忙着消除家人矛盾、促进和睦关系为己任的家族继承人。他奔忙在21世纪中国西部的永安平乐镇,经营着调节西南人民口味的豆瓣的生意,有点儿油,也有点儿憨,嘀咕着一肚子怪话,却生怕伤害任何人,力求万事妥帖,人人圆满——上至老母亲、兄长,下至妻女,包括外头的兄弟、婆娘。而在这个为了家里家外捂盖子消矛盾的忙碌中,一个个类似在我们日常饭桌上交流的段子被有条不紊地串联起来:昏倒在情人家里、妻子和情人在医院的相遇、老母亲用虚拟的遗产来安抚媳妇、给兄长介绍对象遭遇难堪、谣言八卦悄悄地传播……所有这些有家常味的趣事连结起来,反映了一个磕磕绊绊地走到亮丽光鲜的现在的家族历史。
我也要说|
颜歌,一个带有先锋气质的80后成都女作家。翻开她的《我们家》,将为你展现一个中国版的“搞笑一家人”。
;
成都市志蜀建材有限公司怎么样?
成都市志蜀建材有限公司是2014-11-03在四川省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高新区吉泰五路118号3栋27层1号。
成都市志蜀建材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10100394475681X,企业法人李志,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成都市志蜀建材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生产(另设分支机构或另择经营场地经营)、销售:建材(不含危险化学品)、水泥制品;销售:金属制品(不含稀贵金属)、塑料制品、机电设备、电子产品、办公设备、家具、阀门、仪器仪表;(以上经营项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四川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820001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和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4811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成都市志蜀建材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古代成都四大名楼,凭什么它是四楼之首,还被列为全国名楼?
在成都百花潭公园与琴台路交汇处,有一座临水而建的雕花亭楼,楼高四层,八角飞檐,朱墙金阁,很多人都曾路过此处,在很多重大节假日的夜晚,亭楼内外的灯光全部打开,依河而观,金碧辉煌,甚为状观,它就是在成都历史上颇为有名的一处地标性建筑:散花楼。 散花楼最有名的记载来源于李白的《登锦城散花楼》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如今在散花楼边的草丛里,还有一块石头上刻着这首诗。散花楼不仅是誉满天下的名楼,和张仪楼、得贤楼、西楼一起,被合称为「 ”成都四大名楼”,并位居四楼之首,同时在全国名楼里,也有一席之地。 不过,这么有名的散花楼究竟何时而建?由谁而建? 要理清楚散花楼的来源,还得从摩诃池(mó hē chí)说起。 一百年前,在成都如今的东城根街和羊市街交界一带,一片水面被无声无息的填平,成为演武场。当时的人没有意识到,他们填平的是一片湖水在成都最后的痕迹。这片湖水,叫做摩诃池。 在摩诃池1300多年的历史中,它迎来杜甫送走李白,被后蜀王孟昶扩建,又被明蜀王填地以修建王府。在成都3000多年的建城史上,摩诃池在将近一半的时间里都存在。这片湖水下面,埋藏了成都太多的历史。 公元585年,隋朝皇帝杨坚派爱子杨秀镇蜀,杨秀在成都重新修筑秦朝时张仪留下的「 ”子城”。取土留下的大坑,慢慢地被雨水和地下水填满。据唐朝人卢求的《成都记》记载,一位西域僧人见到这片水面,说了一句梵语「 ”摩诃宫毗罗”。摩诃是大宫殿的意思,毗罗是龙,这片湖水浩瀚广大,如潜龙在其中,故自此之后名为摩诃池。 这时的摩诃池,水面约为500亩,只能贮蓄天然雨水。到了唐代,成都的城市水利得到全面发展。剑南节度使韦臬,在如今的大慈寺太古里位置凿河,名为解玉溪,并与摩诃池相联。六十多年后,西川节度使又开凿金水河,自城西引流江水入城。摩诃池从此再也不是一潭静止的死水,它的源头不断有来自都江堰水系的活水注入,注满摩诃池后,又沿着解玉溪汇入油子河——今天的府河。 在杜甫的年代,摩诃池已经是时人泛舟其上的游览胜地。杜甫从浣花溪的草堂来到摩诃池上,景致一变,宛然不同。他在《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得溪字》这首诗中写道: 「 ”湍驶风醒酒,船回雾起堤……莫须惊白鹭,为伴宿青溪。” 后蜀孟昶继位后,下令环城遍植木芙蓉。每到九月,繁花盛开,红艳如锦绣铺城。成都别号蓉城,就是得名于此。孟昶再次拓展摩诃池,湖面涵盖今天的展览馆、体育中心和 *** 街一带,由500亩扩展至1000亩。 唐末摩诃池位置示意图(原图采自《成都城坊古迹考》)。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这个时候,很多供皇家们休闲娱乐,登高望远的建筑也逐渐开建,于是就有了「 ”散花楼,在摩诃池上,蜀王秀所建”,伫立在摩诃池上的楼,就是散花楼。散花楼显然是在摩诃池上的,明清时期的《成都府志》 和《成都县志》,都说散花楼在明藩王城,而这些都是在皇城坝一带,明显是在成都的城中心。 散花楼并不是座「 ”眺望塔”,它的名字起源于「 ”天女散花”。散花者,天女也。据佛教《维摩经·观众生品》记载「 ”维摩室中有一天女,以天花散诸菩萨身,即皆坠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坠。” 天女说:「 ”结习未净,花著身耳。”这里是借天女散花,测验佛门弟子的典故,暗喻楼房高大、绮丽,可谓天人合一,奇妙无比。 与百花潭公园成为一体的散花楼 作为前蜀和后蜀王朝的皇家池苑,摩诃池迎来了它的极盛时期。春水碧蓝于天,秋水澄澈如镜;夏日荷叶摇曳,冬日细雨飘飞。一季有一季之美,孟昶和倾国倾城的花蕊夫人,就在摩诃池上终日与光阴为伍。 李白写那首著名的《登锦城散花楼》时,刚刚二十一岁。他在诗中描述如果解读出来的大意是这样:红日高照锦官城头,朝霞把散花楼染得光彩夺目。楼上的窗棂闪耀着金色光辉,门上的彩绘像锦绣一样美丽。珍珠串成的门帘悬挂在银色的帘钩上,凌云欲飞的楼梯升起在碧绿的树丛中。站在楼头,放眼四望,一切忧愁愤懑的情绪都一扫而空了昏暗的暮雨潇潇飘向三峡,满江的春水环绕着双流城。今天我来此登楼而望,简直就是在九重天之上游览。 时隔三十多年后,年过半百的李白,还不忘在《上皇西巡南京歌》里,写下关于散花楼的诗句: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上林苑是古代最负盛名的苑囿之一,能和上林苑相提并论,可见散花楼之美,也可见李白对它的留恋。 孟昶之后,摩诃池失去了皇家池苑的地位,但仍是成都人的游乐之地。但宋末元初,蒙古兵三次攻入成都,对城市水系造成剧烈破坏,摩诃池也难逃厄运。1385年,明蜀王朱椿将大半个摩诃池填平,于后蜀宫殿的旧址上修建蜀王府。1685年,清朝的成都府在蜀王府的废墟上修建贡院。无数蜀中才子为求功名而奋笔疾书之时,不会想到脚下的土地,曾是一片碧波荡漾的湖水。 此时的摩诃池,仅在西北角还有部分水面,但也早已物是人非,无复旧时景观。到了1914年,这最后一片摩诃池湖面,也终于被全部填平。 自然散花楼也就这么消逝了,有说法是毁于明末战火,即便第一代散花楼后,又有第二代散花楼,仍然无迹可寻。 上世纪九十年代,成都市浣花溪景区办公室申请重建散花楼,这是「 ”第三代”散花楼,建在百花潭公园边上,塔身四层,高达16.3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如今走在琴台路终点时,就能看见这座临水而建的散花楼,只是门口落上一把锁,游客进不进去,只能隔着窗户里,看到楼梯等一点痕迹,隔壁小卖部的老板,倒是说散花楼开放过,只是好久没有重新开放了,平时都关着门。 据说还有新散花楼的一些旧事,就在前几年,散花楼虽然外部挂锁,但一个露天茶铺老板,却能悄悄开锁,买杯茶,就能去楼上喝茶看风景,后来新闻报道出来,才发现是曾经签了租赁合同,但早已到期,这种违规行为,也随之取缔了。 重建后的散花楼风采不复当年,大门紧锁,世人更不能像李白一样登高观红日,我们也只能从他的诗句中找到当年散花楼的影子。 文字|冯月子、马可 图片|怡霏、视觉中国 编辑|棐溪 监制丨王红
成都以前编了号的公立中学有多少?
根据《成都市志·教育志》记载,1957年,成都有40所以数字为校名的中学。按照顺序,从成都第一中学校,到成都第四十初级中学校,整齐地排列下来。
规律是,排名1-20的是高完中,21~40是初级中学校;
如今,只有三中、七中、八中、十一中、十二中、十七中、十八中、二十中、三十六中、三十七中、三十八中、四十中等12所学校保留着数字校名;其他的学校不是更名了就是合并撤销了(23、25没有查到改成什么学校了,据资料显示是改成了职业中学。);
成都一中,90年代,更名为树德实验中学;
成都二中,现名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
成都四中,1983年复名成都石室中学;
成都五中,1994年改名为列五中学;
成都六中,2001年并入成都八中;
成都九中,1989年复名成都树德中学;
成都十中,1997年更名为石室联合中学;
成都十三中,现名华西中学(电子科技大学附中);
成都十四中,2009年更名为石室联中蜀华分校;
成都十五中,2002年并入西北中学成为其高中部校区;
成都十六中,2009年更名为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
成都十九中,2003年更名为成都市田家炳中学;
成都二十一中,现名蜀兴职中;
成都二十二中,1993年更名为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
成都二十四中,现名成都树德实验中学东区;
成都二十六中,先更名为成都益州职业中学后并入成都新华职业中学,03年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校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二十七中,文革后撤销;
成都二十八中,2009年更名为树德协进中学;
成都二十九中,2003年并入成都十二中(四川大学附中);
成都三十中,2009年更名为石室中学初中部;
成都三十一中,2008年与成都铁路中学合并;
成都三十二中,1983年更名财贸职业高级中学;
成都三十三中,2009年更名成都市第八中学校(北区);
成都三十四中,1984年更名为成都新华职中;
成都三十五中,现名七中育才学校;
成都三十九中,1997年并入四川师范大学附中成为其初中部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