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成都买房落户政策如下:
2014年6月1日后(含6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前购买商品住房或二手住房:
在成都市行政区域购买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商品住房或二手住房,并在我市依法参加社会保险1年以上的市外人员,房屋交付使用后,可在房屋所在地申请登记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户口。
购买商品住房时间以商品房买卖合同网上签约系统中记录的定购、拟定合同、已售(备案)时间中最早者为准,购买二手住房时间以成都住房租赁交易平台中记录的合同签订时间、房屋买卖过户登记时间中最早者为准。
2014年6月1日前购买商品住房或二手住房:
在我市购买商品住房面积在70平方米以上的市外人员,房屋交付使用后,可在房屋所在地申请本人、配偶、未成年子女的户口,迁入人员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低于上年度我市城镇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水平。
购买商品住房时间以商品房买卖合同网上签约系统中记录的合同备案时间为准,购买二手住房时间以在房管部门进行房产买卖过户登记的时间为准。
办理落户的材料
1、房屋产权人填写《入户申请表》。
2、产权人和入户人员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3、产权人系夫妻的提供结婚证、父母和未成年子女共有的提供亲属关系佐证材料。
4、《房屋信息查询记录》(30天内有效)。
5、2014年6月1日后至2017年12月31日前购房的,提供房屋产权人缴纳满1年的养老保险或医疗保险明细查询单。
6、配偶随迁的提供结婚证、未成年子女随迁的提供亲属关系佐证材料。
7、《不动产权证书》或《房屋所有权证》或购房合同。
2023年广东随迁子女高考政策是父亲或母亲具有合法稳定职业;父亲或母亲在具有合法稳定住所;父亲或母亲持有居住证,已连续3年以上(含3年)等。
随迁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并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在我省报名参加高等职业学院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考试(即:“3+证书”考试和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考试):父亲或母亲具有合法稳定职业;父亲或母亲具有合法稳定住所;父亲或母亲持有居住证,已连续3年以上(含3年)。
父亲或母亲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费累计3年以上(含3年);随迁子女具中职学校3年完整学籍;拟在报名参加高考的随迁子女,其父亲或母亲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费年限、持有居住证有效期以及随迁子女中职学校阶段完整学籍年限的计算截止时间统一为高考录取结束前(8月31日)。
报名材料准备:
符合报考条件的随迁子女报名参加高考,应当在当年高考报名规定的时间内,持本人身份证、居民户口簿及相关的证明材料按要求到就学学校所在地的市、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名点办理报名手续。随迁子女报名时,应提交以下材料原件和复印件:提供《广东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劳动合同》《工商企业登记证》等其中一项有效证明材料。
还需提供房地产权证、购房合同、房屋征收(拆迁)补偿协议、房屋租赁合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证明等其中一项有效证明材料;父亲或母亲的《广东省居住证》(在深圳市报考的提交《深圳市居住证》);父亲或母亲累计缴费3年以上(含3年)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证明材料;随迁子女参加中考及在我省高中阶段学校3年完整学籍的有关证明。
2023年高考政策新规如下:
2023高考迎来“大改革”,5类考生不再享受加分
教育部召开发布会,明确取消了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大幅减少、严格控制”的高考大方向,从2015年、2019年一直在部署,现明确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品德突出事迹五类高考加分项目取消。
这五项政策对应五类考生,也就是说,从2023年高考开始,这5类高考生不再享受高考加分政策,这是否意味着高考加分将成为过去式
有人对该政策理解不透彻,发出疑问:“难道体育生以后不能降分考大学了,只能和正常学生一样参加高考?那学体育还有啥意义?”
并非如此,只是在正常参加高考的体育生,不再享受高考加分政策,但还是可以作为特招生直接北大学招录,或者考体育专项高校的。
这项新规其实影响最大的是竞赛选手,在高考录取中,经常看到竞赛加分这样的字眼,今后不会再出现了。
这一点也让应届考生高兴不起来,毕竟5分、10分的加分,关乎着竞赛生能否考上清北浙复交名校。
其他信息:
目前很多省份公布了异地高考的政策,据往年来看,异地高考的政策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具体政策还要参考各个省份发布的高考相关的公告。一般来说,随迁子女异地参加高考必须满足一定的高中学籍年限,且考生家长需有稳定的住所(含租赁)、稳定的工作且在一定时间内上缴社会保险。 异地高考需要哪些条件 随着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外地务工人员在异地工作时间的推移,政策规定其子女可以在异地参加高考。不同省份制定的异地高考政策都是不一样的,异地考生在哪个省份参加高考就可以按照哪个省份指定的异地高考政策来参加高考。 异地高考需要有三大条件: 1、家长的条件是:有稳定工作、稳定住所、稳定收入,缴纳各种保险,并且是常住人口; 2、学生的条件是:要在迁入所在地就读; 3、所在城市的条件是:发展需这个行业群体。异地高考准入条件要有条件准入。首先家长要符合件,学生还要符合条件。 4.基本的材料就是学生及父母的户口本和身份证,另外学生还需要准备一份亲子关系证明或是公证处提供可以证明亲子关系的有效材料。 最后,参加异地高考的学生家长还需要提供本地合法稳定的职业证明,合法稳定的居住地证明、居住证、以及参加社会保险证明等有效材料。 大部分省份对于外来人员子女异地高考的要求,都是需要家长和子女双方都符合要求才可以。家长的基本条件就是需要在本地有稳定的工作,住所和收入,并且缴纳了社会保险等各种保险,在这个城市居住了一定的年份。 而对于外来人员子女的基本条件是在这个城市上学的时间长短,有的学生是从小就在这个城市长大的,在这里上了小学、初中和高中,而有的则是中学阶段才来,有的更是在高中才来。各地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什么样的学生才能与本地考生享受同样的待遇。 异地高考报名政策 可以不回原籍而进行异地高考。 现在高考已经可以不在户籍所在地考试了。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文件,要求各地在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目前很多省份公布了异地高考的政策。 异地高考在不同省份对异地高考报考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随迁子女异地参加高考必须满足一定的高中学籍年限,且考生家长需有稳定的住所(含租赁)、稳定的工作且在一定时间内上缴社会保险。 比如北京: 在北京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须符合: 1、持有在有效期内的北京市居住登记卡、居住证或工作居住证。 2、在京有合法稳定住所,有合法稳定职业已满6年。 3、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中的基本养老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已满6年。 4、随迁子女具有本市学籍且已在京连续就读高中阶段教育3年学习年限。 只要符合上述4个条件,随迁子女就可以申请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 需要注意的是,随迁子女考生必须通过申请条件审核并参加高考报名后,才可以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未提出申请、未通过申请条件审核或未参加高考报名的考生不能参加在京高职考试招生。
2023年四川高考政策如下:
1、从2022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年级起,计入高考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统一公布成绩。
2、统一高考考试科目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取最好成绩计入总成绩。
3、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时间安排在当年春季。
4、取消体育特长生等所有鼓励类加分项目。
高考改革目前是不影响高考复读的,而且复读考生仍可选择物化生或政史地组合参加高考。实行新高考之后,就不再区分文理,复读的考生要结合自己实际,选择考试科目。所以新高考下仍然可以复读。
新高考并没有取消复读生政策,只是将复读生从应届生中区分开,将其作为社会考生参加考试。同时各省也出台了针对于复读生的衔接政策,只要符合条件的考生就可以报名2021年新高考。
四川2023年实行新高考3+1+2。本次措施囊括了考试科目、成绩构成、录取方式等多方面的变化。
根据改革方案,2022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25年整体实施,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体制机制。
2023高考政策公布如下:
2023年高考改革最新方案为“3+1+2”模式,包括国家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含笔试和听力)3门科目,及考生自主选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3门科目。
以前高考将普通高中生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两类,数学试题也是文科理科不同。现在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学生将依据个人学习兴趣,学科优势和高校分专业选科要求选择确定等级考科目,学生的知识结构将变得更加多元。
和现行方案相比,新方案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使用全国卷;选择性科目由学生根据高校选科要求,结合自身特长兴趣,以及中学的办学条件和特色。
首先在物理和历史中选择1门,再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择2门,即“3+1+2”模式。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以及选择性考试科目的考试时间安排在每年6月,考试成绩当年有效。
高考注意事项:
1、保持良好心态。充分了解高考有关政策和注意事项,熟悉答题规范性要求,以良好心态参加考试。
2、牢记考场安排。我省高考采取“3+1+2”方式,考试期间需要变换考场。请牢记各科目考试时间和考场更换情况,以免迟到和走错考场。
3、带齐考试用品。考生凭准考证、有效身份证件参加考试。提前准备好考试文具,装在透明文具盒(袋)中。严禁携带手机等各种无线通讯工具、电子存储记忆录放设备、手表等进入考点。考生进入考场时将核验身份并进行安全检查。
责任声明:凡注明“来源:成都号”的文章均由成都号整理,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本网内容涉及版权、隐私等权利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在线反馈给成都号,本网承诺会及时处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了解更多成都本地办事、民生热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都号
cdma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