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那村里户口的事儿,这事儿说起来有点绕,但都是我亲身经历,绝对真实。
事情是这样的,我原来一直以为,只要是村里的,那就是妥妥的农业户口,能分地,能享受各种村里的福利。结果,前几年村里搞什么“新农村建设”,把我们村的户口都给“优化”了一遍。
具体咋操作的?就是村委会通知,说要统一办个啥“农村集体户口”。当时也没想太多,以为就是走个形式,把户口信息更新一下。结果办完之后,拿到新的户口本一看,傻眼了!上面写的不是“农业户口”,也不是“居民户口”,而是“集体户口”!
这“集体户口”是啥玩意儿?我赶紧去问村干部,他倒是挺实在,跟我说:“现在都搞城镇化了,村里集体户口,也算是非农户口了,以后享受城镇居民的待遇,挺好的!”
听他这么一说,我心里更没底了。虽说听着“城镇居民待遇”好像挺高大上,但仔细一想,我这户口挂在村集体,既不是传统的农业户口,也没变成真正的城市户口,感觉像个“半吊子”。
后来我专门去镇上的派出所问了问,才知道这“农村集体户口”就是一种过渡形式。简单来说,就是户籍还在村里,但性质上已经是非农户口了。虽然也能享受一些城镇居民的社保、医保啥的,但跟真正的城市户口还是有区别的。
最关键的是,这“集体户口”跟村里的土地、宅基地啥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以前是农业户口,理所当然能分地、盖房。现在成了“非农户口”,虽然户籍还在村里,但以后还能不能享受这些福利,就说不准了。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又跑了好几趟村委会、镇政府,咨询了各种政策法规。得出的结论是:只要户口还在村里,宅基地和土地的权益,目前还是能享受的。但是,以后如果村里有新的政策,或者国家有新的规定,那就不好说了。
我这“村里户口属于”说白了,就是一种特殊的“非农户口”,挂靠在村集体,享受一部分城镇居民的待遇,但又跟村里的土地、宅基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后会怎么样,谁也说不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这回折腾,让我对户口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明白了,政策一直在变,我们这些老百姓,只能多关注、多了解,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总结一下我的经验:
-
要搞清楚自己的户口性质,是农业户口、居民户口,还是集体户口。
-
要了解当地的户口政策,特别是涉及到土地、宅基地等权益的政策。
-
要多跟村委会、镇政府沟通,及时了解最新的政策动态。
希望我的经历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少走一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