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我鼓捣“户口古文”的事儿,就是想把我家户口本上的信息,用古代那种文绉绉的说法给翻译一下,纯粹是觉得好玩,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
我啥也不懂,就上网搜,看看古时候的户口本都长啥样,叫啥名。结果搜出来一堆“黄册”、“户籍册”啥的,看得我眼花缭乱。还看到了什么“里耶古城”出土的秦代户口簿,瞬间感觉自己要研究历史了,压力山大。
然后我就想,这玩意儿肯定不能照搬历史,毕竟现在是新社会了。我就琢磨着,得结合现代户口本的内容,再往古代那种表达方式上靠。现代户口本上都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住址、籍贯……这些都得考虑进去。
琢磨了两天,我开始动手了。- 是“户主”这个词,我想了半天,古代好像没直接叫“户主”的,一般都是说“家长”、“族长”啥的。但是咱这也不是宗族社会了,我决定用“司户”来代替,感觉比较正式,也有那么点意思。
- 然后是姓名,这个简单,直接用就行。但是为了显得古朴一点,我把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了个“氏”,比如我叫王二,就写成“王二氏”。
- 性别,古代直接用“乾”、“坤”表示,简单明了。
- 出生年月,这个有点麻烦。古代不用公元纪年,得换算成干支纪年。我赶紧上网查了个万年历,把自己的出生年份换算成干支,再写上去。
- 住址,这个是最头疼的。现在的住址太具体了,啥几栋几单元几零几,古代哪有这么详细?我就简化了一下,只写了街道和大致的方位,比如“XX街东首”。
- 籍贯,这个比较好办,直接写省份和城市就行,比如“XX省XX市”。
写完这些,我还觉得差点古代人讲究字、号,我就给自己也起了个号,然后写在了“姓名”后面,感觉瞬间高大上了不少。
我把这些信息用毛笔字写在了宣纸上,装裱起来,挂在了墙上。
虽然这玩意儿没啥实际用处,但是看着自己“翻译”出来的“户口古文”,心里还是挺有成就感的。下次谁来我家,我就指着这玩意儿,跟他们讲讲“户口古文”的来历,也算是给生活增加点乐趣。
这回实践告诉我,很多事情都可以尝试着去做,不一定非要有啥目的,只要自己觉得好玩,那就去做。说不定还能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乐趣。下次我准备试试把身份证也“翻译”成“古文”,到时候再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