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琢磨一件事儿,就是咱们现在这户口、身份证啥的,感觉挺严的,干点啥都要登记。就让我想起老早以前,战国时候秦国那个商鞅了,他搞的那套东西,我寻思着得弄明白点,就自己瞎折腾研究了一下。
捣鼓的起因
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我不是搬家嘛去派出所办户口迁移,那叫一个折腾。填表、证明、盖章,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后来又赶上社区搞什么信息登记,网格员拿着个本本挨家挨户问,谁家几口人,都叫在哪上班,问得那叫一个细。当时我就有点烦躁,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儿似的,啥都被记录着。
晚上躺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想,这管天管地的劲儿,打哪儿来的?脑子里就蹦出“商鞅变法”这几个字。以前历史课学过一点,印象里就是挺厉害,但也挺狠的。于是我就来了兴趣,想看看这老祖宗是咋想的。
自己动手查资料
我就找出手机,开始在网上扒拉。没看那些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就找了些讲得比较白话的资料,还有一些纪录片的片段。主要就想搞清楚几点:
- 商鞅那时候的户口是咋回事?
- 他为啥要搞这个?
- 跟他搞的其他改革有啥关系?
一查才发现,嚯,这家伙搞得是真彻底。
他要求秦国所有人,不管男的女的,都得登记在册,生了孩子要报,死了人要销。这还不算完,他还搞了个“什伍连坐”,就是把五家编成一“保”,十家编成一“连”,大家互相监督,一家犯法,邻居也得跟着受罚。你想想,这得多吓人,谁还敢乱来?
而且这户口还跟地、跟税、跟当兵都挂着钩。你有多少地,交多少税,都跟你家户口本上的人头数绑着。想跑?门儿都没有,跑到哪儿都得有凭证,没凭证就是“黑户”,寸步难行。
琢磨出来的体会
看完这些,我再回想自己办户口、应付社区登记的经历,突然感觉有点微妙。虽然现在跟那时候完全不一样了,目的、手段都天差地别,但那种把人管起来,清清楚楚登记在册的思路,好像真有点一脉相承的感觉。
说白了,就是为了方便管理。
商鞅那时候是为了国家强大,要人有人,要钱有钱,打仗不缺兵,收税不漏人。把每个人都牢牢钉在土地上,国家机器才能高效运转。他那套做法,在当时确实让秦国一下子牛起来了。
现在咱们的户籍制度是为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比如上学、医保、社会保障啥的,跟商鞅那种赤裸裸的控制和剥削不是一回事。但琢磨琢磨历史,看看这“户口”俩字背后沉甸甸的东西,还是挺有意思的。
就这么瞎琢磨了一通,虽然解决不了办手续的麻烦,但心里好像对这事儿的来龙去脉清楚了点。感觉就像挖树根一样,顺着现在的枝叶,一直摸到了好深好深的地底下,看到了最开始的那点根须。这趟“户口商鞅”的瞎琢磨,也算没白费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