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粮源户口”,我这脑子里立马就想起小时候跟着我爸妈回乡下老家探亲那会儿的事儿。城里亲戚和村里亲戚,那感觉真不一样,尤其在吃饭这事儿上头。
那时候的“户口本”可不简单
不像那时候的户口本上,明明白白写着你是吃“商品粮”的,还是“农业粮”的,这就是所谓的“粮源户口”。这俩字儿看着简单,背后门道可深了去了。
简单来说,就是国家看你家是自己种粮食吃的,还是得靠国家供应粮食活的。
像我们家,我爸在厂里上班,拿工资,户口本上就是“非农业户口”,吃的是“商品粮”。意思就是,我们不种地,吃的粮食得去粮店买,那会儿光有钱还不行,还得有粮票!每个月按人头发,缺了它,拿着钱也买不到吃的。记得那时候家里粮票都锁在个小铁盒子里,宝贝得很。
我老家的叔叔伯伯们,他们就是“农业户口”,守着那几亩地,自己种粮食。交了公粮之后,剩下的才是自己的口粮。他们就不用粮票买粮,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产粮的嘛所以他们属于吃“农业粮”的那一拨。有时候我们回老家,还能带点他们自家磨的新鲜面粉回来,那叫一个香。
不光这两种,还有些说道
我记得好像还有一种叫啥“自理口粮户口”的,具体我记不太清了,大概意思好像是在镇上做点小买卖、开个小铺子的人,户口也算“非农业”,但粮食怎么解决,好像跟吃“商品粮”的又有点不一样,可能政策上更灵活点,不用完全依赖国家调配的粮票指标。
那时候,“粮源户口”这东西可重要了。你是什么户口,基本就决定了你在哪里生活,怎么生活,尤其是在吃饭这个问题上,差别太大了。
- 吃商品粮的,感觉好像稳定点,有国家管着饭碗,只要有粮票,基本饿不着。像国家干部、公办老师、国营单位职工,基本都是这类。
- 吃农业粮的,就得看天吃饭,年景好就吃得饱,年景不好就得勒紧裤腰带,但地里刨食也实在,靠自己双手。
现在这些都成了老黄历了,户口统一登记了,也没啥商品粮、农业粮的区别了,大家都去超市、网上买米买面,方便得很。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这“粮源户口”的记忆,估计都挺深的,那是一种时代特殊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