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里头为了点事儿,又把这老掉牙的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给翻出来了。搁以前,我真没太琢磨过这俩有啥大区别,反正都是一个身份证嘛该干啥干但这回碰上具体事儿了,涉及到一些补贴和权益的问题,不搞明白还真不行,感觉有点糊涂账。
琢磨这事儿的起因
事情是这样的,老家村里最近搞了点新政策,好像跟土地有关系,涉及到一些补偿啥的。我有个表哥是早年迁出去的,户口变成了非农业,这回回来就想问问他有没有份儿。这一问,就把这两种户口的区别给摆到台面上了。家里人七嘴八舌,有的说肯定没他的份儿,有的说现在都一样了,给我都整蒙了。
我开始自己捣鼓了解
光听他们说不行,我就想着自己得弄清楚。我这人就这点遇事儿不明白就喜欢自己刨根问底。
- 第一步,问长辈。 我先去找了我爸和几个叔叔伯伯聊天。他们那辈人,对这个感受最深。我爸就说,他年轻那会儿,非农业户口多吃香,那是吃“国家粮”(商品粮)的,进城工作,端铁饭碗的机会多。咱们农业户口的,就得靠自己种地,交公粮。那时候感觉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 第二步,翻老本本。 我回家翻了翻我家的户口本,上面确实清清楚楚写着“农业家庭户”。又看了看表哥家的老户口本(复印件),上面是“非农业家庭户”。这白纸黑字写着,肯定是有说道的。
- 第三步,跑腿问。 光听老人说还不够,毕竟时代变了。我就抽空去了趟我们镇上的派出所户籍窗口,还有村委会,跟那里的工作人员聊了聊。他们解释得就比较实在了,虽然没那么细致,但核心点给我点出来了。
搞明白了这些区别
这么一圈折腾下来,我算是对这俩户口的区别有了点谱,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土地是关键。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我们农业户口的,家里都有分到的承包地和宅基地。虽然这地不是说能随便卖给外人,但起码你有个根,能在自己的地上种东西,盖房子(当然现在盖房也管得严)。非农业户口的,一般就没有这个农村集体土地的权益了。像我表哥迁出去了,村里的地就跟他没关系了,这回的补偿自然也就没他的份儿,这就对上了。
以前的福利待遇差别大。 像我爸说的,以前计划经济那会儿,非农户口在城里有稳定的粮食供应,就业机会(主要是进国营厂矿单位)也多,养老、医疗这些保障相对好一些。农业户口基本就靠自己,靠集体。想想那时候,能转成非农户口,那真是光宗耀祖的事。
现在的变化。 工作人员也说了,现在国家一直在改革,很多地方已经取消了农业、非农业的划分,统一叫“居民户口”了。像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这些,城乡差距也在慢慢缩小,很多政策都在并轨。你在哪里工作、在哪里交社保,可能比那个户口本上的标签更重要了。不过他也提到,有些地方在特定政策上,比如拆迁补偿标准、某些地方性福利上,可能还会参考原来的户口性质,但大趋势是融合。
买房的限制。 我还了解到一点,就是一般情况下,非农业户口的人是不能到农村买宅基地盖房子的,因为宅基地是属于村集体成员的。而农业户口的人进城买房,限制就少很多,具体还得看各个城市的规定。
实践后的总结
跑了这一趟,问了这么些人,我算是彻底搞明白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过去那真是天壤之别,主要体现在土地、吃饭(粮食供应)、工作机会和社会福利上。随着发展,很多差别,特别是福利待遇上的,已经不那么明显了,很多地方都在往“居民户口”统一。
但最根本的那个区别,就是土地权益,这个目前来看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有农村户口,通常就意味着在老家村里有地权(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这是非农户口没有的。其他的差异,感觉越来越小,更多的是跟地域、跟具体的政策走了。
弄清楚这个,心里就有底了,以后再碰到类似的事儿,也知道该从哪个角度去看了。实践出真知,这话不假。